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下)▪P34

  ..續本文上一頁,如果有人去禮拜外道邪師,那就好比是在具足八種功德的恒河岸邊再去挖掘一口鹹澀的鹽水井。

   衆生的怙主即吾等大師釋迦牟尼佛,推而廣之可理解爲一切具足法相的善知識,他們有能力渡化衆生令其脫輪回苦,得涅槃樂。如今佛陀已出世說法,佛法也興盛于世,已得暇滿人身者自當珍惜佳緣,精勤地依修佛法。如雲:“佛法難聞今已聞,人身難得今已得,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但偏偏有一些煩惱深重的人,也許是業力的感召,不依止導師佛陀,放著光明的解脫道不走,而去追隨如外道六本師等惡知識硬往惡趣鑽,這樣的人堪稱愚笨的可憐人。

   據佛經記載,佛陀住世之時,有一位名叫富藏的施主,對佛法有一定的信心,後來交往一個名叫劣貪的外道而受迷惑隨修邪教。一次施主欲設齋供養世尊及其眷屬,外道嫉妒滿盈,便從中作梗,惡言诋毀佛陀,百般宣揚自己的功德,施主信以爲真動搖了供佛的發心。外道趁熱打鐵,詭秘地對他說:“你可假借迎請佛陀之便觀察他的功德和智慧,你且……”富藏一聽連聲叫好,于是按外道的計謀行事。他在家中挖了一個大坑,內裝無煙火炭,其上覆蓋一層薄土,再設法座,並在准備好的精美食物中摻和了劇毒。他們想以此方法檢驗佛是否有神通:若有,佛預先會了知;若無,佛陀不但要受火坑灼傷之苦,還要受食毒之苦。而施主的妻子卻對佛陀有很大的信心,爲了不使秘密泄露,富藏便將她緊鎖在一間房子裏。一切准備就緒,富藏即往靈鹫山請來了佛及眷屬。是日,施主家門庭若市,人聲鼎沸,具信者懷著虔誠恭敬之心一起前來睹佛尊顔,祈賜加持;外道諸衆稍知底細者也都趕來看熱鬧,企圖伺機羞辱佛陀。其間盲人、聾人、精神發狂者也被人流擁來擠去,好不熱鬧。隨著世尊的莅臨,奇迹出現了,盲人見色,聾者聞聲,瘋人也恢複了正常。佛率先進屋,莊嚴安詳地安住火坑之上,霎時火坑變爲清涼的蓮花寶池。佛金口微啓,以柔軟悅耳之音告諸外道:“早在學道之時,我行菩薩道于旁生中渡化衆生而轉爲兔子。當時外道諸衆燃起森林大火欲害我身,都不能損我身分毫。如今,我已圓證佛果,四大之火又豈能損害我?”衆外道聞言驚懼失色,而正信者更增信心。見此情境,施主悔恨難當,顫抖著禮佛雙足,虔心忏悔,請求寬恕。佛說:“你今天不是供齋嗎?現在可以呈上。”富藏誠惶誠恐地哭訴:“怪我不好,聽信外道讒言,以前准備的食物都下了劇毒,請佛及聖衆稍候,待我重新准備。”“不必了,但獻毒食無妨,我有消毒的能力。你只須口誦:“貪嗔癡乃世間毒,正覺佛陀能摧之。”這樣我就可以接受。”果然,佛陀津津有味地享用了毒食,爾後暢演法性,解析義理,恰與衆人的性情相合,在場諸人,有得法眼淨者,有發無上心者,有住不退地者……各得所願。至此人人識得真相,無不敬信叁寶,薄賤外道六師,富藏施主也迫不及待地將妻子釋放出來,牽至佛前頂禮、發誓:從今乃至菩提果,不學外道敬世尊,精進學修護佛法,縱遇命難不退轉。

   所以,凡是皈信佛法,依止善知識者,再沒有必要去修學外道宗派。否則就象愚人在具足八種功德的恒河岸邊再挖掘一口鹽水井以求解渴一般。恒河又名具八支河,河中之水所特有的功德爲:甘、涼、軟輕、淨、飲之容顔潤澤、飲之性格安和、飲之解渴除饑、飲之益智祛病。衆生怙主即如八功德水一樣能真實利益一切衆生,愚者偏愛追隨外道,所做所爲即如享用鹹澀的鹽水,既不可口也不能解渴,而且越飲越渴。以此簡單的比喻對照,即可領悟出佛教與外道邪法的賢劣,具智之人,當善取舍。

   無論一切任何事,若人習慣無微難,

   如同學習工巧明,修學佛法亦不難。

   無論哪一件事情,只要去做,習慣以後就不會有絲毫的困難,就象學習工巧技藝一般,修學佛法其實也不困難。

   常言 “萬事開頭難,習慣成自然”,所以說熟能生巧。世間上的任何一件事情在開頭的時候往往困難重重,但卻只能難住意志力薄弱膽小怕事又不精進的人,須知自暴自棄是人生最大的失敗。蘇東坡說過:“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立志好比事業的大門,而實踐卻是登門入室的旅程。在困難面前不低頭,要勤奮、要探索、要發現,且不屈不撓,珍惜我們前進道路上的善緣、機遇,忍受一切危難,發誓戰勝它,應該相信自己,有能力戰勝生活中的困難。諸葛亮也說:“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銳兵精甲,不能禦也。”再困難的事也擋不住有志的精進者,在反複實踐,逐步習慣以後,所辦的事情就象家常便飯一樣易如反掌,習慣的力量甚至可以使自己去嘗試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正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如同學習繪畫、塑像、建築、縫紉等工巧技藝,初學之時,笨手笨腳,畫虎不成反類犬,塑人不成反象鬼,建築房屋反倒塌,縫製衣物不合身……很容易使人灰心喪氣,然若锲而不舍地反複練習,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習慣後就會得心應手。《賣油翁》一文即說明了這個深刻的道理。老翁取一小錢,中有小孔,打油之時,使油從錢中小孔流過,而小錢上滴油未沾,觀者無不爲他精湛的技藝叫絕。老翁卻淡然一語:“這沒有什麼希奇,僅僅是熟能生巧的原因。”

   修行的本意即“再叁地習慣”。比如說某人開悟了,但還要反複修行(習慣),這樣他所悟得的智慧才能進一步穩固和明顯。開悟有高低不同的層次,此處指最初相似的開悟,而非見道以上的開悟。大圓滿祖師智悲光尊曾說:“ 初學者的證悟如同雲中的太陽一般,若不反複修習,所證很快就會被煩惱的烏雲遮蓋。”所以修行就要反複不斷地去“習慣”。剛皈依的人僅聽聞輪回因果等基本法義也覺得深奧難懂,不可思議,若聞受般若空性正法,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所雲。但對于顯密精通的老修行者來講則了如指掌,且能融會貫通地宣講,成辦自他二利。修行人自當深刻地領悟此中道理,于解脫大道上,越是難事越要努力攀登,沖破艱難險阻,眼前就是光明的大樂如意洲。當真是:“寶劍鋒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何人稍財能知足,彼者財富用不盡,

   若無知足求財者,恒臨痛苦如雨水。

   任何一個人,稍微得到一點錢財就能知足的話,那麼他的財富就多得享用不盡。如果毫不知足地求取財富,痛苦就象雨水一樣恒時連綿不斷地降臨到他的頭上。

   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贊歎了知足少欲的功德:“離貪自在行,誰亦不相幹,王侯亦難享,知足閑居歡……逐欲未得足,生惱複失意,若人無所求,彼福無窮盡。”一個立志于修道的人,以出世離塵的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業。如果討厭物質環境艱苦,怕自己吃不好,穿不暖,那麼他的心志已被物質的欲望分占了,又何談修行呢?修德求道,必須要具足磐石般堅定的意志,一旦對外界事物生起羨慕的念頭,就會陷入貪婪的境地。治國安邦也必須具足行雲流水般淡泊的胸懷,一旦貪欲熾盛,便會墜入危險的深淵,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就很難實現。不知滿足的人擁有再多的財産,也不會覺得自己富裕。以前的阿匿轉輪王就是這樣,他已擁有整個四大部洲的財産,但還是覺得自己很窮,終于在這種痛苦煎熬中死去。

   俗話說:“貧有貧苦,富有富苦,世間諸人皆是苦。”言下之意,無論富貴與貧賤,若人沒有一個滿足的心,就都會感受痛苦,當然安樂的本身也不是完全建立在財産方面的。天津某家商場一件衣服售價竟達二萬多元,想買而買不起的人心裏肯定很痛苦;有能力購買的人買了也未見得很快樂,因爲他一輩子不可能僅穿這一件衣服,始終要換,而新換的檔次也不能亞于這件,就算是擁有一百萬資財的富豪,若天天更換如此昂貴的服飾,也定會叫苦不疊的。

   少欲知足的行人應該象章巴聰仁波切那樣思維:“棄舍現世五欲不貪著眼前的享受爲最好的布施;所作皆爲有情即是最好的饒益衆生;于何境皆能滿足者乃最好的富翁;至何處都能適應即最好的家鄉;于何地都能安睡乃最好的寢室;修證産生厭離朋友之心就得到了最好的朋友;修行能堅持到底就是最好的男子漢;能得自在即是最好的精進;心不隨貪嗔之勢而轉爲最好的悲心;不起非理作意就是最好的持戒;心具修證就是最好的空行攝持。”大德傑確巴也說:“心裏沒有負擔的快樂是無比的,不作無意義之事的順利是無比的,心無所求地坦然而住之利益更是無比。”

   末法時代,一些修行人日益富裕,但常常卻因心不知足而使煩惱猛增,此時若能將財富轉爲道用,觀其如夢如幻無實意而舍棄對它的執著,隨力將自己的有漏資財上供叁寶、下施衆生才可得到最究竟的安樂。不知足也不懂得正確使用財産的人已被貪婪的鐵鐐所系縛,在無窮盡的追求財富中,愚人會感受很多痛苦,就象秋天的雨水般連綿不斷。故當以仲敦巴格西的警句加以約束:“我今求解脫,無須利敬縛。”

   佛說何者施舍財,彼人需時可收取,

   所積之財如蜂蜜,終將被他人享用。

   佛陀說過,任何一個人若樂意施舍錢財,那他在需要財物的時候就可以收取。人類所積累的財産就象蜂蜜一樣,總有被他人享用的時候。

   吾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很多經典中都作過如是宣說,如果一個人願意布施財物,那麼這個人在今生就會得到許多人報恩,回酬財富,且于後世也能得到布施的安樂果報。這個道理就如同自己把財物存在別人那裏,什麼時候需要都可收取,所存的財物永遠不會貶值,永遠不會衰失,而且利息驚人,一文施下能收萬文。佛陀時代,有一貧窮的婆羅門女名叫差摩,一日設齋供養賢聖僧且受八關齋戒。當時瓶沙國王懸賞征招半夜去爲犯人送食的能人。差摩知道受持八關齋戒的人一切邪魔惡鬼毒獸皆不能害,于是她就到王宮領旨,接下…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