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下)▪P35

  ..續本文上一頁命令她擔食而往。途中,遇到一個名叫藍婆的羅刹女,剛生下五百個兒子,極度饑渴,見差摩前來,欲獵作美食,但因差摩持齋念經的緣故,羅刹女竟産生了畏怖之心,迫于饑餓難耐,便現出身形,向差摩乞討她所擔的食物。差摩毫不猶豫地取出自己食用的一小份相施。由于是鬼神的緣故,少量的食物也足夠填飽肚子。羅刹女歡喜無限,當即回贈她一釜金子以作報答。

   反過來講,如果自己往昔未播種布施的善因,僅僅在今生以辛勞積累財産,如是獲得的財産也是有限和不穩定的,就象蜜蜂釀蜜一樣,付出勞力而享受不到樂果,自己無福享用反倒會被他人占據,或遭劫奪、或遺失、或被騙……蜜蜂釀蜜辛苦不堪,它每天飛奔于鮮花和蜂巢之間,采集花粉,每次只能在翅膀上沾一小點帶回,如是一點一滴地積累,費盡周折,曆盡千辛萬苦才釀出甜美營養的佳蜜,但還沒等身力耗竭的蜜蜂歇下安享,蜂蜜就被主人或其他人輕而易舉地掠奪了。同樣,沒有經過布施而積累的財産,很少有人能真正地享受到。當真如華智仁波切所言:“鮮有福德之衆生,勤勞如山無實意,若以布施積福資,微如火星亦有利。”

   此世雖然放債務,亦不一定償清債,

   若與乞丐布施者,無勤定得百倍物。

   今生此世雖然放出了債務,但都不一定能得到償清。如果給乞丐布施一點財物,那麼施者在無勤中也一定會得到百倍的資財。

   很多有錢的人都想通過放債得到一些利息,比如封建社會的地主和資本家所放的高利貸,他們借此剝削敲詐百姓;中等富足的人也願將錢財借出,以期獲得別人的好感和回報。但很多人屆時非但得不到利息且連本金也難以收回。俗話說:“借錢容易還錢難;借錢之時是親家,還錢之時成冤家。”有的人連連落泊無力償還;有的故意不還;有的人死債滅……對于討債,藏族延續著一種規矩:比如甲借了乙的錢,到一定的時候,乙會催甲還款,若乙連催幾次都得不到款時便會跑到甲家裏,吃住全在甲家,直至討回錢財。曾經有個叫班瑪單增的藏人借了一個叫多瓦的人很多錢,到了該償還的時候,多瓦叁番五次前去催債,而班瑪單增卻一再拖延。兩叁年後的冬天,多瓦忍無可忍,冒著鵝毛般的大雪闖進班瑪單增的家,生氣地說:“你這次若不歸還銀錢,我就住在你家直至老死。”班瑪單增初時有點害怕,稍作鎮靜又狡猾地說:“對不起,都是我不好,錢我一定還……”他邊說邊扶多瓦休息,熱情地敬茶備餐,美美地款待了多瓦。如此一來,多瓦反倒不好意思了:“明天我就回去,錢的事,等你有了再還吧!”最後班馬單增去逝了,而那筆錢便不了了之,無法討還了。

   發放布施的方式獲取利益比之放債則高明多了,哪怕僅對貧窮可憐的乞丐布施少財微物,其果報也是驚人的。施者將于無勤中得到所施財物的百倍,好比“春種一粟,秋收萬粒”之說。此中所講的乞丐,可深一層理解爲遠離塵世,著糞掃衣,如乞丐一般托缽乞食的出家修行人。遠在迦葉佛時代,一富人供養一對金耳環給佛陀,以此善根,施主在五百生中都無勤而得金耳環,最後還得到大樂解脫果。既然對聖者乃至一般修行人做供養功德很大,那麼對下劣的衆生布施也有如是功德和善果嗎?《寶鬘論》中雲:“施乞雖不念,後世獲百倍。”《入行論》中講:“是故牟尼說,生佛勝福田,常敬彼二者,圓滿到彼岸。修法所依托,有情等諸佛,敬佛不敬衆,豈有此言教。”麥彭仁波切也說:“當觀未用布施時,國王之財皆無常,豈非曾以一口食,獲得轉輪之勝財!”

   了知布施的殊勝利益,無論修行人還是世間人都應當隨自所能,勵力布施,隨喜贊歎他人布施之行。

   悭者不會成富裕,施者不會成貧困,

   似成啬者不喜財,施者似爲貪圖財。

   若施恐怕變窮故,悭者不願放布施,

   若啬必定變窮故,智者有財即布施。

   悭吝的人永遠不會變成富翁,樂善好施的人也不會變成窮人,仿佛吝啬的人不喜歡財富,而布施者倒象是在貪圖財産。如果害怕布施使自己變得貧窮,所以悭吝的人不願意發放布施。倘若悭吝必定會使人變得貧窮,以此原因,智者一有財産就會布施。

   世間的一切資具受用並非無因無緣而産生,今天富裕的人即是往昔修積布施的善果所致。此因與果的關系微妙難測,非凡夫分別念所能揣度,故遍知一切的量士夫--偉大的佛陀明確地告訴沈淪苦海的愚迷有情:“一切受用資具都是從布施中産生的。”對此金剛語我等末學勿庸置疑,況且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也是不勝枚舉的。稍作觀察便會發現,悭吝的人對財物看得很緊,一針一線也不忍使之爲他人占有,而他們越是斤斤計較越是貧窮。相反,慷慨大方的施主樂于上供叁寶,下施貧衆,而他的財富卻象夏天的雨水一樣不斷湧進。

   佛陀時代,有一對夫婦因前世雙雙以一塊明鏡、一瓶淨水和一枚金錢供養僧衆的緣故,因此他二人出生時顯現了諸種異相:家中都生出自然井水,而且水中都生出諸寶,二人身體皆爲金色,容貌儀表光彩照人,殊妙無比。所布施的與所擁有的東西從來都具有對應性,赝品化爲真品,微物放大億倍,當真應了名言:“失是爲了得,奉獻是爲了擁有。”

   據《舊雜譬喻經》所載:從前有一個名叫“伊利沙”的悭吝之人,家中雖然富裕,但卻從來不給別人布施任何一點東西。一日,他躲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吃烤肉,天神看見他的舉動,就變成一只狗繞著他轉來轉去地討食。伊利沙見狗心生厭煩說:“你若四腳朝天,騰空且停留在半空中,我就給你吃一點。”話剛說完,狗即按他所言做了。他大吃一驚,卻仍然舍不得與狗分食,于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說:“若你的兩個眼珠現在掉到地上,我才給你吃一點。”話音未落,狗的兩個眼珠“啪”的一聲掉到了地上。伊利沙高興極了,心想:這下狗眼已瞎,什麼也看不見了。他端起飯和肉,換了個地方,放放心心地大嚼了一頓。天神見他遠去,一下變成他的模樣,來到他家,一進門就吩咐守門人:“如果有人膽敢冒充我,一頓棒子把他趕出去。”然後進屋,下令把所有的財産都布施給窮人們。伊利沙吃飽喝足,摸摸肚子,滿意地往家趕。到了家門口,守門人一把將他擋住,不讓進。他發脾氣說:“混蛋!瞎了眼嗎?我是你們的老爺。”守門人惡狠狠地說:“怪不得老爺剛才吩咐,叫我把冒充他的人趕走,果真有人敢來冒充老爺。”說著一頓棍棒就把他趕走了。伊利沙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全部財産都被窮人們分完了,心裏一急,便瘋了,從此沿街乞討,潦度余生。

   從因果規律上講,悭者不富而施者不貧這兩者是稀奇的,一般人覺得無法理解,那就需要仔細思維佛說的教言。反方面講,似乎悭吝者並不喜歡財富,好施者反倒貪財一樣。悭者不正是貪財不施舍的嗎,爲什麼又說他不喜歡財富呢?這是運用反襯的手法,深化悭吝的過患與布施的利益。作者的本意爲:悭者不願布施,所以今生後世不會得到財富,已斷財富之緣故。明知此理仍然不去布施,難道不是不喜歡財富嗎?布施亦複如是,因施能得廣大的利益,所以好施者對他人廣施財物看起來就好象很貪財了。

   悭吝的愚者不懂得布施的真意,以爲財物布施後,自己會變窮,故說:“東西越多越好,給出一份就少一份,給完以後我吃什麼?穿什麼?”因此他們堅決不做布施。愚者有此顧慮,在所難免,因爲他們沒有聞思佛菩薩的經論教典,無有取舍智慧實在可憐。智者了知依靠布施能得廣大福果,而悭吝不施終將受窮遭苦的道理,再加上修行空性的正見,不執著心和物,所以稍有財産便作布施。智者聽到布施者的聲音則心下大喜,布施後見受益者離苦得樂,則更爲歡喜。

   屯集之物不增上,商者處處設貨攤,

   如是積財不成富,智者十方放施財。

   屯集在倉庫的貨物不會增上財富,因此商人們到處擺設貨攤竭力銷售貨物。同理,只知積累財産而不懂正確使用者也不會變得富貴,爲此,智者便于十方廣施財物。

   做生意的人最怕商品積壓在庫賣不出去,如是資金就不能很好地運轉。久存的貨物非但不能增長,而且還會損耗、過期、變質乃至徹底毀壞。有智慧和經驗的商人在貿易之時會巧設方便處處擺攤,大力推銷,買主越多他越歡喜,賣得越快得利越多。目前在商界,大商店派生出許多“分店”,大公司也林立衆多“分公司”等,此舉也正說明了這個道理。又如一些人將錢存入銀行,一年半載也只能獲得極少的利息;若銀行倒閉則更爲倒黴,非但拿不到利息,且連本金也收不回去。有個居士的母親每年都要將積蓄下的資金存入銀行,一九九八年存款金額已高達十萬。然而還沒等她享用本金和利息,那家銀行卻倒閉了,于是所有的積蓄化爲烏有,她接受不了這突如其來的厄運,精神極度崩潰,整日以淚洗面在痛苦中掙紮。

   同樣的道理,自己不修布施,僅是廢寢忘食、成年累月地積累財産,這也不一定能變得富裕。有智慧的人,了知財富的根源是布施,所以他們積極主動地向十方貧窮人發放布施。就算找不到布施的貧衆,他們也會巧設方便,將資財施出爲衆生造福。佛在因地時曾轉爲大富豪,名叫仙歎。他虔信佛法,深覺世上一切無常,榮華富貴難以久持,財物不是自己所能占有的,只有布施的功德利益不會毀滅。所以他發出告示:“凡有缺乏資財者,請速速來取,數量不限。”告示貼出去幾個月了,由于當時政通人和,國家安定,百姓生活富足,故無人前來求施。他苦苦思索終于想出了好辦法:“百姓雖然富裕,但總免不了頭痛腦熱之患,還是買藥給大家治病爲上策。”于是他四處采購,弄來了各種名貴藥材,救濟衆生的性命,免費醫治、予藥,慈愛呵護備至,恩德無所不到。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仙歎美名遠揚,四面八方的病人慕名而來,競相稱贊仙歎的恩德。

   廣聞博學之士…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