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下)▪P36

  ..續本文上一頁雲:雖具千百萬寶藏,

   誰亦不願布施者,此乃世間之貧者。

   廣聞博學的智者告誡世人:雖然具足千百萬數財産的寶藏,但對誰都不願意布施的人,其實他是世間上最貧窮的人。

   了知佛經教義、能說很多格言、學識淵博、智慧深廣的人,通常都深明大義,且對因果深信不疑,對財富少有執著而樂于施舍;悭吝成性的人縱然腰纏萬貫也舍不得布施一個銅錢,不要說外人,就算自己的親人也不願出資。對此,智者以悲愍心發出感歎:“何苦如此吝啬,有財不布施,屯集無量的財産又有何意?其實你們與世間上最貧窮的人沒有什麼兩樣。”據傳,國外某家首屈一指的合資大銀行,在其大廈門口常常可以看到一位穿著破爛黑衣的老婦人出入。外人大都對她報以異樣的眼光,議論紛紛,孰不知,她卻是這家銀行的最大股東。她的錢很多,按現代人富裕生活的水准,就算不做任何賺錢的事,也足夠她用幾生幾世。可憐她卻是一個出了名的吝啬鬼。因國外所有的固定資産都需要交納稅金,所以她沒有屬于自己的房屋,長年累月投宿廉價的旅社。她有一個獨生兒子,是她財産的唯一繼承人。兒子年少的時候無意間腿被碰傷,她卻舍不得花錢給兒子療傷,隨便塗抹了些外用藥,也不知對症與否。後來傷勢加重,傷口潰爛導致嚴重的感染,終于癱瘓臥床不能行走了。無奈,母親只好將他送進醫院。檢查後,醫生對她說:“必須給孩子截肢,否則會有生命危險。”就這樣,大富婆的寶貝兒子成了殘疾人。究竟說來該婦人的確是世間上最貧窮的人,她自己舍不得享受,對親人同樣吝啬錢財,這種人又何談布施他人呢?

   所以在我們擁有財産的時候就一定要布施,如《佛子行》中所雲:“欲得菩提應舍身,何況一切身外物,是故不望報異熟,布施便是佛子行。”

   愚者顧慮失後代,所得微財亦積累,

   智者爲興自後代,如同賄賂而發施。

   思爲後代得福貴,抛售己身遺予子,

   劣子反而抗父母,耗盡諸財遊如犬。

   愚笨的人擔心家世衰退而斷失後代,就算所得到的財産極其微少也要積累起來。智者爲了使自己的後代更興盛發達,就象賄賂長官一樣去發放布施。愚者想使子孫後代得福顯貴,甚至不惜賣身爲奴,所得之財則盡數留給兒子。然卑劣的忤逆子孫反而處處違抗父母,待家産耗盡以後就象老狗一樣四處遊蕩。

   成家立業,生兒育女,這種生活模式在一般人的眼中幾乎已成爲必然,父輩們走過了,兒孫們也理所當然地要如是走下去。一旦爲人父母,便整個身心都投入了對子女的愛。爲了賺錢,父母們起早貪黑,亡命地工作,同時又以所得的收入哺養孩子,或積存起來供之學習,資助兒女成家立業,其最終目的就是希望家族更興旺。父母自己卻是省吃儉用,分文也舍不得爲自己花。更有甚者,兒子未滿周歲,便添置金銀手飾,說要留給未來的媳婦,因爲黃金價值穩定,永遠貴重。他們認爲積攢的財産越多,後代越幸福。此等愚者在得到重金或微財之時,舍不得供養叁寶,更舍不得施舍貧者。但是他們含辛茹苦積累的財産,後代能否享用得了尚很難說,又何談後代依此而興盛呢?若在積累財産的時候,不擇手段,造作諸如殺生等惡業,反而會禍殃子孫,輕者多病多災,重者短命夭折。

   智者卻與此相反,他們爲了興盛自己的後代而經常布施財物給他人。在供養叁寶後皆誠心祈禱:“願我的子孫後代離苦得樂,求上師叁寶加持我子長壽無病、聰明富貴……”雖然布施的果報不一定馬上顯現,但對子孫後代的確十分有益。他們爲興盛後代而布施,就如同以錢財賄賂國王一樣,待國王生起歡喜心後,自己就可以加官晉爵,故而能得到很大的利益。除了惠施財物給他人,放生也屬于布施,而且是無畏布施,以此功德凡有祈願較易達成,如求生子,求子孫興盛、富貴等……所以布施是智者的行爲,而且在布施之時切忌粗魯與輕蔑,當以柔和之音聲,和藹的態度來對待一切受施者。

   父母愛子之心實在偉大,他們辛勤地積累財富撫養子女,盡己所能供給上妙飲食、華美服飾、舒適享受,望子成龍成鳳、興盛富貴。有的父母經濟條件差,溫飽問題尚待解決,很難爲子女積存財産,但是他們也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幸福。爲使孩子健康地成長,以及成長過程中學知識和技藝所需的學費,慈悲的父母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常常毫不吝惜地出賣自己的身體,或爲他人奴仆,或作苦力,短期長期乃至終身,更有甚者,不惜賣血爲子女籌集資財,他們將賣身賣血之錢盡數留給子女。倘若遇上孝順善良的孩子,父母賣身之舉還算值得;倘若遇到惡劣的“討債鬼”,父母的情形就可悲了。卑劣之子不能體諒父母的苦心,反而報怨父母無能,沒有給自己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也未曾賜予足夠的錢財。父母對他所奉獻的愛心,所做的一切,他不知感恩,反倒認爲是天經地義,還強辭奪理:“你們既然生下我就得對我負責。”這種逆子在依靠父母的賣身錢長大後,非但不會報答父母的恩德,反而會對抗父母。就算有的子女飛黃騰達、出人頭第了,當父母滿懷歡喜登門認子之時,他卻羞于父母賣身爲奴的卑賤身份,竟瞞天欺地地說“我不認識你們”,隨後絕情地將父母拒之門外。一些遊手好閑的劣子只會用錢而不會掙錢,他們坐吃山空,等把父母遺留的賣身錢耗盡以後,便四處遊蕩,或盡幹些偷雞摸狗的罪惡勾當,或是沿街乞討,就象前文所講的老狗一樣得過且過,苦無終日地淪落。

   父母極爲慈愛子,子女並非如是待,

   父母竭力養子女,一旦衰老受子辱。

   做父母的非常慈愛自己的孩子,而子女對父母卻不會如此同等地對待。父母悉心竭力地撫養子女,待到衰老的時候卻盡受子女的欺辱與虐待。

   《大圓滿前行》中講:“無始以來,我因業力牽引流轉生死輪回,一切有情無一未曾作過我的父母。爲父母時,大恩護持,食先與我,衣先覆我,極爲慈愍,具生養大恩。”天下父母誰人不慈愛自己的孩子,這一點就連旁生也懂得。父母的恩德極大,《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中將父母深恩略攝爲十種:懷胎守護恩;臨産受苦恩;生子忘憂恩;咽苦吐甘恩;回幹就濕恩;哺乳養育恩;洗濯不淨恩;遠行憶念恩;深加體恤恩;究竟憐愍恩。

   父母如此慈愛子女,有些子女反過來卻不會如是孝養雙親。中國文化曆來是講求孝道的,對于家庭教育來講,素來就有以“忠孝傳家”的傳統。英明的帝王康熙皇帝十四歲親政時便推崇“以孝治天下”,成功地做了六十一年的好皇帝,滿清的天下就是在他手裏安定下來的。所謂孝,即是不違背父母的意願,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給予照應、愛護。現在的人以爲養活父母就算是孝,其實不然,飼養狗或馬都要給它吃飽,所以只是養而沒有愛的行爲,就不是真孝。世有俗語謂:“母心如水,子心如石。”即是說,父母對子女的事情極爲操心,就象流水一樣毫不停息。而子女能天天爲父母操心的有多少?屈指可數!他(她)們的心腸很堅硬,就象石頭一樣毫無感情。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那種憂愁與擔心未作過父母的人是難以體會的。再觀察一下,父母病重之時,很少有子女感到悲傷而痛哭,在父母床前服侍幾天就感到厭煩,所謂“久病無孝子”就是這個道理。就算要求倒一杯水喝,做兒女的水是倒了,但端去時,沈著臉把杯子往床前茶幾上重重一擱,以冷硬發僵的語調說:“喝嘛!”在兒女這樣的態度下,做父母的心裏比之刀割都難受。

   父母年邁體衰之時,便顯得老態龍鍾、躬腰駝背、健忘、口齒不清、容貌醜陋等等,因此有些子女反倒厭惡自己的父母,辱罵他們是“不中用的、吃閑飯的老不死”。有的惡子怕老人拖累自己便更加虐待父母,或大打出手,或設計謀害。有的子女在父母病危之時,非但不設法搶救,反而在其面前展開爭奪遺産的家庭大戰。老人們何談安享晚年?可憐的父母!可惡的子女!古人言:“少年休笑白頭翁,花開能有幾日紅?”人總是要衰老,所以“當少壯之時,須念衰老的辛酸”。爲人子女者自當孝養雙親。佛陀倡導弟子:“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四重恩中父母恩排在第一位,看一個人對父母是否孝敬就可推知他學佛修持的深淺。如言:“百德孝爲先。”欲報父母恩者當知報恩的方式。經中說,替父母印經、忏悔、供養叁寶、布施修福等是大孝子。修慈無量心時須反複憶念父母的恩德,爲此阿底峽尊者將父母之恩歸攝爲五個要點:一、賜給身體;二、賜給壽命;叁、賜給財物;四、教授世間法;五、賜給軀體後能依人身修持佛法。可見修習佛法也是父母的恩德所賜,所以佛子更應恭敬承侍自己的父母。初時對境爲己生身父母,次後可推廣爲天下一切如母有情。

   積財悭吝之富者,積財樂施之富者,

   此二自己及後代,來世將有明差別。

   積攢了錢財但卻悭吝的富貴人和積累錢財而樂善好施的富者,這兩類人其自身以及他們的後代子孫,在來世都將有明顯的差別。

   此頌仍然宣講布施的功德和悭吝的過患,並巧妙地以兩種富翁作比較。世間上所謂的富翁即家産豐厚,資財衆多的有錢人。有的富翁生性悭吝,如前所宣,日夜辛勞地積累財産,得到財産後便緊握不放,不供養叁寶廣種世間上這塊殊勝的福田,也不布施貧人乞丐,甚至對自己的親人和自身也同樣地吝啬。另一種富翁卻與之相反,慷慨大方,樂善好施。兩種不同的行爲所導致的結果必定是有天壤差別的,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二者差別最大的兩個方面爲:一、報于己身。樂于上供下施的人來世必定能得到圓滿的財富;悭吝的人因斷除了財富之源泉,往昔所積福報享用殆盡後,下一世肯定要遭受貧困之苦。二、報于自己的後代。喜歡布施的人,其後代蒙父輩們的福德,世世代代會興盛發達;而悭吝者的後代會過得十分窘迫,甚至香火斷絕。

   …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