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應當令自心變得堅強,應如是思維:他人亦是人,我也是人,都遇到了善知識與佛法,他既然修行得到成就,我爲什麼辦不成呢?只要精勤苦修,同樣也會獲得成就。不論何人,只要肯努力修持,一定會獲得成就……,如是堅強自己內心。雖然人生來也有堅強與脆弱者之分,但弱者可以通過善知識的引導變爲堅強者。彼二指傲慢與怯弱心,應對傲慢心與怯弱心修觀空性,這也是對治方法。當傲慢心生起時,觀修空性,則再也找不到傲慢的心,脆弱之心生起時,通過修持空性對治後,則自然內心會變爲堅強。
若遇貪嗔之境時,當觀如幻如化術。
如果遇到了生起貪心的對境時,比如見到了比較悅意的人或財物,凡夫人極易生起貪心,此時應觀爲此人或物爲如幻如化一樣,顯而無自性,沒有自己真實可貪執之處;或如同空中的五顔六色的彩虹一樣,雖然可以看,但無法觸摸。同樣,現見嗔心之對境時,亦同樣應以中觀正理觀爲如幻如化一樣。
若聞逆耳之語時,當視猶如空谷聲。
如果我們聽聞到不悅意的逆耳之語,如對自己的諷刺、挖苦、咒罵等,這時自心不應生起嗔恨,應該將這類語言觀成空谷之回音,顯而無自性。聽到語言時,悅耳之言內心歡喜,逆耳之言心裏受到刺傷並生起嗔恨,這是一般的規律。但從本體上觀察,語言亦是顯而無自性,對自身起不到什麼損害,所以應該將一切語言觀爲空谷之聲。尤其上師指責我的過失時,內心應生起歡喜心。有些上師用憤怒、威猛之相對你進行調伏,對你的心相續有很大助益。如以前依科金剛上師,經常宣說弟子的過失,罵自己的弟子。法王如意寶對他評價說,如果凡夫人這樣罵人,肯定會有很多人對他生嗔恨心。但依科上師說了弟子諸多過失,對每個弟子的心都沒有刺傷,這肯定是諸佛菩薩的一種加持。
依科上師建立了一個一百多人的佛學院,法王如意寶當時只有十幾歲,亦在此學院聞思修。有一次過年,法王如意寶代表洛若寺在此學法十幾個僧人給上師供養一點小禮品,用碗裝了一些人參果去供養。上師顯現不高興說:你這個小家夥,碗裏裝這麼一點東西做什麼用,現在是過年,用這麼一點兒禮品供養,哪裏有這樣的規矩……。法王如意寶當時一方面看好象不太懂事,一方面又覺得很好笑,于是對上師說:我們在此學院中是修苦行的,沒有您那樣大的福報,可以享受整個藏地的信財與亡財,我們只是在過年時以小小的禮品供養做一個表示,但很希望您能多賜給我們一點禮物。依科上師聽後邊笑邊說:你們生活還是很苦啊!于是讓侍者拿了一大馱肉與一些人參果,叫他們幾個人分。依科金剛上師的加持不同,雖然他的言語一般人接受不了,但後來顯示圓寂時,有各種各樣的瑞相,讓衆人生起了無比的信心。
自身若遭損惱時,當視往昔業所感。
自己的身體如果遭到一些損惱,生一些病或遇到一些違緣之時,應觀想這是往昔自己的惡業力所感。經常聽聞佛法者,對此應該可以做到,比如我現在生活等很苦,這是我的業力所感。在很多經書中,特別是《百業經》、《賢愚經》,釋迦牟尼佛爲當時的衆弟子宣講了諸多業果,很多人的病苦精神上的痛苦等都是自己前世業力感召而來。如果對業因果生起定解,學習佛法則很容易成就。
居住安閑幽靜處,猶如野獸蔽自屍。
修行者應該居住非常安閑幽雅寂靜的地方,這是以前高僧大德們所保持的優良傳統。不論是漢地的還是藏地的高僧大德祖師們,其成就地都是寂靜的山林。修行人應如同野獸隱蔽自己的身形,有一種野獸善于隱蔽自己,尤其接近死亡時它會到其它野獸都見不到的地方。同樣修行者遠離喧雜的人群,放棄紅塵中的聲色享受,到寂靜的山林中,如同密勒日巴尊者一樣,不受親戚眷屬的纏繞,不生其它雜念,心很平靜地修持正法。
如是應當避散亂,無貪無戀而安住。
散亂的外境對修行人不利,特別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外面的形形色色讓人眼花缭亂,所見的人群幾乎全部不信佛法,一個人真正想學佛也很困難,違緣很多。初學者容易隨外境而轉,所以應該回避散亂,自心中也不對任何親戚朋友生貪戀,在無貪無戀的境界中安住。
時時誓願令堅定,若生懶散懈怠時,
則應對己作呵斥,誠心憶念自禁戒。
在學佛過程當中,時時刻刻應堅定自己所發的誓願。如果誓願不堅定,今天發願,但沒幾天就違背誓願,那任何事情都無法成辦。自己的誓願一定要堅定,不能隨意退失,哪怕遇到生命危險,也不退失,這是智者的行爲。在修行過程中,如果自己生起懶散懈怠,不再繼續精進修法,自己應該呵斥自己:我已經聞思了佛法,也聽聞了一些竅訣,應該精進修法,但如今卻散亂懈怠,沒有改正自己的惡習氣,實在不應理!這是鞭策自己修行的一種殊勝竅訣。誠心誠意憶念自己所受持之禁戒,戒律中佛陀已經說過,夜間叁分之一的時間可以睡眠,其余時間應坐禅、誦經。連睡眠都不能太長時間,更何況去散漫或懈怠,故應恒時精進聞思修行。
設使目見他人時,當說溫和誠實語。
假使見到其他人之時,說話應當溫和誠實,即說真實的語言,不能說妄語欺騙他人。但有的人已經養成了說妄語的習慣,很小的事情都喜歡說妄語,這種壞習氣應該盡力改正。如果不遮止小妄語,習氣越來越深,一旦說了大妄語,則連自己的根本戒亦會失毀。有些人可能是風脈明點的原因,見到一些幻相,便對他人隨意而說:我見到本尊,見到了觀世音菩薩等。如果沒有見到而說即犯了根本戒。即使你見到一些幻相,也不應該執著,凡夫人所見大多是虛妄的,並非真實見到佛菩薩,所以不論自己境界好壞,不應該隨意宣說,沒有很大的意義。
不顯怒容皺眉相,恒時顯露喜笑容。
在衆生面前,不應該顯示憤怒以及愁眉苦臉之相,應該恒時顯露歡喜的笑容,使衆生樂于接近,然後才可以逐漸以各種方便引導令趣入正法之門。如果自己整天愁眉苦臉,別人見後會認爲:佛法也沒辦法使他們得到快樂,這樣我也不必去學佛等……。使很多人對佛法望而止步,生起懷疑而毀壞善根,因此不應在衆生面前愁眉苦臉,應該顯露歡喜之笑容。
平時眼見他衆時,無吝心喜發布施,
斷除一切嫉妒心。
平時看見其他可憐衆生時,自己應該無有吝啬之心,以歡喜的態度對他們發放布施。如果布施中有吝啬之心,將來受果之時還需辛勤才可獲得;無有吝啬心作布施,具有很多的功德,自心清淨,則布施與供養功德等同。內心清淨,雖布施很小的物品也有很大功德;如果心不清淨,表面上布施或供養很多物品,但功德極少。在發放布施的過程中,時時刻刻一定要斷除一切嫉妒心。蓮池大師也說過:最可憐的是懷有嫉妒心的人,最難得的是具有智慧的人。有嫉妒心者,見不到他人的功德,也看不出自己的過失。法王如意寶亦說:以前自己求學之時,對一位辯才智慧很高的道友生嫉妒心,內心不服,現在弘揚佛法過程中遭受一些謠言與違緣,可能是以前生嫉妒心所引起的。嫉妒爲五種煩惱之一,我們應該勵力斷除嫉妒心。
自己守護他心時,斷除一切諸诤訟,
時時令具安忍心。
釋迦牟尼佛所傳之殊勝善法,即是調伏自己的心,使自己的心不爲無明煩惱所束縛,守護他衆的心,對他人的心不能擾亂。在守護他心的時候,應該斷除一切诤訟,不要同他人吵架。即使在爲常住做事,也應避免诤訟,爲自己利益去诤訟,更是極不應理的。世間普通人不懂佛法道理,整日都是爲了自己利益去與他人诤訟,作爲佛弟子如果亦與他們同樣,則應感到非常慚愧。應該盡量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同他人诤訟。尤其金剛道友之間,更應該和睦相處,守護密乘戒律。
當他人對我們危害時,應該內心歡喜,沒有怨敵則無法修持安忍,內心應感激對方。修安忍比較,當他人對你說幾句不悅耳之言,自己心中如同放了一快石頭,感覺心裏不舒服,但此時通過觀察心的本性,心的生、住、滅時,此煩惱心會立即消失,再也找不到。不論任何煩惱生起時,只要直接觀察煩惱之本性,則煩惱自然會滅盡,此亦爲殊勝之竅訣。
不做面谀不喜新,恒時沈著穩重行。
有些人喜歡面谀,即表面奉承他人,內心卻不是如此。當著衆人面前對你說,你的修行很好人格穩重等,但心中卻並不是這種想法。有人交友方面喜新厭舊,今天跟某人關系很好,來往親密,但沒過幾天,便不相往來,又與其他人關系密切,這種喜新之人與人交友不長久。我們修行人不應作當面奉承贊歎,也不應作喜新厭舊之人,應恒時保持沈著穩重。如果你比較穩重,則會有一定的修證境界,如果人格不穩重,那不會獲得真實的成就。學院的嘎多堪布,依止上師幾十年,從來沒有離開過上師和學院。他自己也說:現在上師和法也都圓滿具足,所以再不用去其他地方去。因爲行爲非常穩重,所以法王如意寶也對他很贊歎。學院中還有很多活佛堪布們也是非常穩重,到學院後一直不離開上師,其他地方高僧大德灌頂傳法也不跑去,不羨慕也不生邪見,唯有隨喜功德。他們認爲自己根本上師已經依止了,佛法也得到了,現在什麼都不缺,只要精進去修持就可以,對上師與法也生起堅定不移的深信。如果我們身心不穩重,今天依止這個上師,明天又去依止其他上師,不論哪裏灌頂都馬上前往,如同新聞記者一般,這樣很難修成就。要令上師生起歡喜之心,自己的行爲一定要穩重,長時依止上師不離開,並且精進修法,一定會獲得成就。
斷除欺淩其他衆,虔誠恭敬而安住。
在修法的時候,應該斷除欺負淩辱其他衆生的惡行。麥彭仁波切的格言中亦說:在整個大地上,誰是誰的奴仆,如果自己沒有違犯什麼法規,誰會欺負你。但有些人對地位低下財富貧乏者,經常去欺淩,這種做法很…
《菩薩寶鬘論略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