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鎖鑰 第二章:心靈世界的內在機製與精神王國的地圖(叁)馳聘于“時空隧道”的戰車▪P3

  ..續本文上一頁和一些科學家則不會輕易放過這種狀態。有經驗、成熟的藝術家、詩人常常不自覺利用這種散亂意識狀態——不停地變換思維的角度和立場,並暗暗地使明了意識引而不發,以捕獲那些忽如其來的激發靈感和創造的新思路和新內容。

  睡眠位有兩種狀態,一是無夢睡眠,一是有夢睡眠。無夢睡眠是意識的潛沈,意識的“明了”作用消失了,隱伏了。“但願長醉(睡)不願醒”,對痛苦難熬的人來說,這是一種臨時的解脫;對于勞累的人來說,這是一種休息。不論解脫和休息,都可以就是對意識的一種“保養”,它當然樂處于其中。而有夢睡眠則有夢中意識的存在。與散亂意識不同的是,理智和邏輯的力量更弱了,控製和督促理智活動末那識——我的自我意識也更弱了,因此夢中意識較散亂意識更加自由一些。在夢中潛藏在阿賴耶識深處——比散亂意識更深一層的“種子”得以浮現,這些“種子”是深藏于阿賴耶識中的業力的信息,多數是過去,少量是現在或未來的。由于理智和自我意識控製的減弱,這些“種子”所帶來的夢往往是大膽的,自由的,平時自己不敢想、不敢爲、不能爲、不可爲的許多事情,都可以在夢中得到實現(或發泄、或兌現、或了願)。有些夢以情爲主,深藏的欲望肆無忌憚地在夢中顯現;有的夢以境爲主,常常被引入一種既熟悉、又陌生,似經曆、非經曆的人事環境或自然環境中。有少量的夢,是未來“種子”的浮現,這是未來信息的一種超前顯現,並在以後的生活中落實和顯現,給人帶來莫大驚訝。于是就有人因之而致力于對夢的預測和研究——弗羅伊德心理分析對夢的理解爲潛意識作用,但沒有阿賴耶識“種子”學說這樣嚴密和清晰,心理分折中許多難解的問題都可以在選些“種子”中得到解答。

  一般的人因夢境帶來的苦樂二境可以産生相應的恐懼或歡快,但這都是短暫的,“如夢如幻”嘛,何必認真呢。有的人卻可以在夢中進行創作,中國古代有一些詩人記錄了不少夢中所作的詩,如蘇東坡就有不少夢中佳作。有的音樂家可以在夢中作曲,或記錄夢中所感受到的音樂再加修改和完善。有的科學家可以在夢中解決多年來難以解答的難題,如俄國門捷列夫在夢中破譯了元素周期表等。當然,有不少業力信息的“種子”在夢中意識或散亂意識中掠而過,沒有給人帶來什麼感受這類現象叫“刹那滅”,因其與“現在”的因緣太遠或是“無記”性的,“沒有”現在”的業或果的作用,人們對它當然也就談不上什麼了。

  對以上這些,能否産生對時空隧道的一種感受呢?在散亂意識和夢中意識中,人們突破了常規的心理狀態;打破了常規的時間和空間狀態不自覺地在其中出入——時而過去,時而未來;時而破——對事物砸碎或分解,時而立——對事物進行調整或組合。不論意識怎樣在事物的時間和空間中運行,不論它進入過去或未來,經過和處在的位置必須是——現在。

  西方有的學者把人的意識比作透鏡下面的光圈,其焦點是明了意識,離焦點越遠,意識的作用就越黯淡。其實,人們原無所謂意識,也無所謂無意識。但有了“我現在正在思維觀照”這樣的精神狀態;才能形成這種意識的焦點,焦點所及之處就成了明了意識。但人們心中的這個活靈靈的“現在”和意識的這個焦點,是不斷地在時間和空間中運行,這個“現在”不僅僅停留在時間的這個現在中,它可以出進入過去——考察和研究古代史、古地質等,也可以進入未來——研究未來學,描繪未來的藍圖。當我們在晴朗無雲的夜晚欣賞天空中燦爛的群星時,你可知道,那無窮無盡的星星,絕大步數在“現在”中帶給我的的信息都是幾年、幾百年、幾萬年、甚至幾億年前的,我們在“現在”中所得到的是過去。同時,許多星球——當然是恒星,它們的這種過去,恰好正是我們太陽的未來。太陽的未來就是地球的未來,也是人類的未來。一些不同演化階段的恒星,同時在“現在”中演示了太陽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自然的法則是平等的,沒有誰能特殊。意識的焦點在“現在”這種狀態中運行,如同一束光,所及之處是光明——明了意識;未及之處是黑暗——無意識、阿賴耶識中所含藏的無窮種子都潛伏黑暗的秘宮中;這束意識之光不停地在黑暗地帶中運行,于是産生了一條光明的軌迹。隨其運行,黑暗的某些地帶得以照明;隨其過去,那些曾被照明的地帶又重新沈入了黑暗。總之,能爲“現在”所觀照成爲明了意識的永遠只是其中極微小的部分,而且離不開這個“現在”,離開了這個“現在”,明了的東西立刻會沈入黑暗的無意識深淵之中。好在入類文明的發展有了語言文字,可以把這些在“現在”中得以明了的東西積聚起來,聯串起來;使人類得以有今天值得驕傲的那些知識。現代計算機的應用和發展,更使這個“現在”極大的充實和放大。但這一切,在全人類的內蘊之中,在藏有“一切種”的小宇宙——阿賴耶識中,又有多大的分量呢?

  佛教的修行,就是要打破——擴大“現在”這個時間點,在刹那間洞見整體和全部的意識,解脫于時間軌道的束縛。所以佛教認爲,見道開悟的人,是沒有無意識、潛意識的;一切智、一切種智、大圓鏡智的獲得,就是把一切變爲“現在”的明了意識,再也不用在時間和空間中周旋了,再也沒有睡眠和散亂意識了。佛教的“空有”觀,對認識這個現象有極大的幫助。無意識相對而言是“空”——尚未能被明了意識所感知確認,明了意識是有——得到了感知和確認。但無意識中的某些內容進入“現在”,爲“現在”所觀照時,它又是“有”當它離開了“現在”而逝去時,它又是“空”,所以不論明了意識或無意識,就其本質而言,都是“非空非有”的,或“即空即有”的這一切,都是人們受局限的意識所演出的影像、幻像。所以佛教進一步說;這一切都是“空”、“一切法空”這是對時空隧道的自由和自在。佛經上常說,佛觀叁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上之果;或說;納大千世界于芥子中等等,把時間和空間一口吞盡,這是多麼偉大的意識力量!

  人們的意識狀態,除了上面所說的明了意識、散亂意識和睡眠意識之外,還有一種是定中意識,或禅定意識——這對一般人來講就太陌生了,還可産生若幹懷疑。其實這種定中意識人們也是熟悉的,只不過多數人未能深入罷了。定是穩定、確定和堅定,是思維不受幹擾而顯示的清沏和明亮的狀態。“定”在佛學中的定義是“心一境性”、就是心和境平等相持,心專注于境,不生變易。也就是還事物的本來面目,如如同明鏡照了事物時,並不對事物進行剪裁和增損。定還是一種專注的精力,不受外界的幹擾使意識保持明了穩定而不散亂。在生活中,若說某人有了“定力”,臨大事不亂方寸,這樣的人必然是卓越的。定又是認識確定後的信念,穩固而不動搖,定還是意志的抉擇,確定意志的走向,是魄力的源泉。所有這些,人們並不陌生,但要在佛教“定學”中深入,則是另一番光景了。

  嚴格意義上的“定”是指意識對時間和空間運動的停止或“凍結”。定相對于動,動指意識之動,意識停止運動的狀態就是定,禅宗常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從狹義上來理解,就是這種定,“言語道”就是“心行”的軌迹,就是思維的活動,定是思維活動的中止和停息——決不是成爲白癡或死人。

  人們習慣于思維的活動,絕大多數的人都是處于被動思維狀態中作不了主——管不了自己的意念活動。當集中精力時不能集中精力,認真工作中不能進入認真狀態,想排除的煩惱情緒老是排遺不了,想睡時往往睡不著。人們經常處于頭腦不聽指揮的這種無可奈何的狀態中,要定談何容易。無怪那些煉“氣功”的人常說“怎麼老是靜不下來呢?”

  是的,沒有經過嚴格和刻苦鍛煉的人,是難以進入定這種超級精神狀態的。要使自己的意識活動如同高速運行的列車忽然在軌道上停止不動,不是“刹車”這一控製器可以控製約,其中的機製要複雜得多。因爲意識——第六意識的活動自己並作不了主,它的主人是第七意識——作爲自我意識的末那識,末那識是第六意識運動的原動力;不論意識處于哪一種狀態之中,也不論是明了位、散心位、睡眠位、甚至是禅定位,末那職都在暗中發揮著主宰的作用。沒有末那識的貪、嗔、癡等作爲需要和沖動的執著,明了意識,甚至禅定意識都難以有貫穿到底的動力。而散亂意識和夢中意識也是因末那識的暗中牽動而東奔西跳。貪,美曰“理想和希望”;嗔,美曰“人格志氣”;饅;美曰“榮譽”;癡,美曰“毅力和忘我”;疑,美曰“對真理的真誠而必須對知識進行檢驗”,這五大“根本煩惱”都是驅使意識亡命工作的動力。所以不對末那識進行一番整頓和調理,不對意識之火釜底抽薪,要想進入禅定乃至高層禅定是不可能的。

  但衆多的禅定實踐者並非根治了末那識而進入禅定的,修禅入道,這本身也是末那識的那種貪欲和執著——這是比世間榮華富貴更大的貪欲——企圖長生不老,成佛成仙,其價值就不可同因而語了。所以佛教常以“黃葉止啼”來自嘲,嬰兒哭了,要東西,大人沒有,于是順手從地下拾起一片枯黃的樹葉交到嬰兒手中,嬰兒手上有了這片葉子,也感新奇好玩,于是就止住了啼哭。一般人習禅入定,大多出于這種心態而進入。

  既然之爲定中意識,就不是止如死水,必須有意識的存在和活動。初始的定可同時出現兩種現象,其實就是心和境——意識和意識面對的對象。當心境交融互動,也就是意識隨著它所觀照的對象展開活動,或所觀照的對象隨著意識的活動而呈現自身內容時,就是思維活動的開展。定是這種活動的停息,意識仍然面對著事物,但卻處于靜止狀態。定中意識也是一種獨頭意識,不緣五根五塵。但初習定時,阿賴耶識中的表層乃至深層的“種子”都會浮出,對意識進行幹擾。若意識沒有靜止“定”位,就會隨念頭起伏而展開意識活動,若“定”位了,那些“種子”——念頭任它來來去去,意識並不因之而展開活動,這就可以算得定了。在這樣的定中,意識雖沒有開展活動,但對那些來去的念頭卻是明了的,如同在街市上匆匆過路,眼耳雖可見到各種境象,並且清楚明白,但並沒有引起留意,也沒有牽動思緒一樣。所以禅定意識的初起階段,是有境有象的,只是意識定在那兒“不動心”而已,一“動心”隨念,這個定就失去了。

  其實,定還是一種超強力量的明了意識,在有了相當的定力時,可以比較自由地深入阿賴耶識,在那個黑暗的秘宮裏盡情地浏覽,所謂“通叁世,閱古今”的宿命通,就是深入禅定的結果。在定中,意識更如一輛馳騁于時空隧道裏的戰車,四面八方任來任去,好不自在。但禅定意識所得到的是現量不是比量,因爲一進入比量——思維活動;就失去了禅定本身的意義。

  

《心靈鎖鑰 第二章:心靈世界的內在機製與精神王國的地圖(叁)馳聘于“時空隧道”的戰車》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