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国的地图(三)驰聘于“时空隧道”的战车▪P3

  ..续本文上一页和一些科学家则不会轻易放过这种状态。有经验、成熟的艺术家、诗人常常不自觉利用这种散乱意识状态——不停地变换思维的角度和立场,并暗暗地使明了意识引而不发,以捕获那些忽如其来的激发灵感和创造的新思路和新内容。

  睡眠位有两种状态,一是无梦睡眠,一是有梦睡眠。无梦睡眠是意识的潜沉,意识的“明了”作用消失了,隐伏了。“但愿长醉(睡)不愿醒”,对痛苦难熬的人来说,这是一种临时的解脱;对于劳累的人来说,这是一种休息。不论解脱和休息,都可以就是对意识的一种“保养”,它当然乐处于其中。而有梦睡眠则有梦中意识的存在。与散乱意识不同的是,理智和逻辑的力量更弱了,控制和督促理智活动末那识——我的自我意识也更弱了,因此梦中意识较散乱意识更加自由一些。在梦中潜藏在阿赖耶识深处——比散乱意识更深一层的“种子”得以浮现,这些“种子”是深藏于阿赖耶识中的业力的信息,多数是过去,少量是现在或未来的。由于理智和自我意识控制的减弱,这些“种子”所带来的梦往往是大胆的,自由的,平时自己不敢想、不敢为、不能为、不可为的许多事情,都可以在梦中得到实现(或发泄、或兑现、或了愿)。有些梦以情为主,深藏的欲望肆无忌惮地在梦中显现;有的梦以境为主,常常被引入一种既熟悉、又陌生,似经历、非经历的人事环境或自然环境中。有少量的梦,是未来“种子”的浮现,这是未来信息的一种超前显现,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落实和显现,给人带来莫大惊讶。于是就有人因之而致力于对梦的预测和研究——弗罗伊德心理分析对梦的理解为潜意识作用,但没有阿赖耶识“种子”学说这样严密和清晰,心理分折中许多难解的问题都可以在选些“种子”中得到解答。

  一般的人因梦境带来的苦乐二境可以产生相应的恐惧或欢快,但这都是短暂的,“如梦如幻”嘛,何必认真呢。有的人却可以在梦中进行创作,中国古代有一些诗人记录了不少梦中所作的诗,如苏东坡就有不少梦中佳作。有的音乐家可以在梦中作曲,或记录梦中所感受到的音乐再加修改和完善。有的科学家可以在梦中解决多年来难以解答的难题,如俄国门捷列夫在梦中破译了元素周期表等。当然,有不少业力信息的“种子”在梦中意识或散乱意识中掠而过,没有给人带来什么感受这类现象叫“刹那灭”,因其与“现在”的因缘太远或是“无记”性的,“没有”现在”的业或果的作用,人们对它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了。

  对以上这些,能否产生对时空隧道的一种感受呢?在散乱意识和梦中意识中,人们突破了常规的心理状态;打破了常规的时间和空间状态不自觉地在其中出入——时而过去,时而未来;时而破——对事物砸碎或分解,时而立——对事物进行调整或组合。不论意识怎样在事物的时间和空间中运行,不论它进入过去或未来,经过和处在的位置必须是——现在。

  西方有的学者把人的意识比作透镜下面的光圈,其焦点是明了意识,离焦点越远,意识的作用就越黯淡。其实,人们原无所谓意识,也无所谓无意识。但有了“我现在正在思维观照”这样的精神状态;才能形成这种意识的焦点,焦点所及之处就成了明了意识。但人们心中的这个活灵灵的“现在”和意识的这个焦点,是不断地在时间和空间中运行,这个“现在”不仅仅停留在时间的这个现在中,它可以出进入过去——考察和研究古代史、古地质等,也可以进入未来——研究未来学,描绘未来的蓝图。当我们在晴朗无云的夜晚欣赏天空中灿烂的群星时,你可知道,那无穷无尽的星星,绝大步数在“现在”中带给我的的信息都是几年、几百年、几万年、甚至几亿年前的,我们在“现在”中所得到的是过去。同时,许多星球——当然是恒星,它们的这种过去,恰好正是我们太阳的未来。太阳的未来就是地球的未来,也是人类的未来。一些不同演化阶段的恒星,同时在“现在”中演示了太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的法则是平等的,没有谁能特殊。意识的焦点在“现在”这种状态中运行,如同一束光,所及之处是光明——明了意识;未及之处是黑暗——无意识、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无穷种子都潜伏黑暗的秘宫中;这束意识之光不停地在黑暗地带中运行,于是产生了一条光明的轨迹。随其运行,黑暗的某些地带得以照明;随其过去,那些曾被照明的地带又重新沉入了黑暗。总之,能为“现在”所观照成为明了意识的永远只是其中极微小的部分,而且离不开这个“现在”,离开了这个“现在”,明了的东西立刻会沉入黑暗的无意识深渊之中。好在入类文明的发展有了语言文字,可以把这些在“现在”中得以明了的东西积聚起来,联串起来;使人类得以有今天值得骄傲的那些知识。现代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更使这个“现在”极大的充实和放大。但这一切,在全人类的内蕴之中,在藏有“一切种”的小宇宙——阿赖耶识中,又有多大的分量呢?

  佛教的修行,就是要打破——扩大“现在”这个时间点,在刹那间洞见整体和全部的意识,解脱于时间轨道的束缚。所以佛教认为,见道开悟的人,是没有无意识、潜意识的;一切智、一切种智、大圆镜智的获得,就是把一切变为“现在”的明了意识,再也不用在时间和空间中周旋了,再也没有睡眠和散乱意识了。佛教的“空有”观,对认识这个现象有极大的帮助。无意识相对而言是“空”——尚未能被明了意识所感知确认,明了意识是有——得到了感知和确认。但无意识中的某些内容进入“现在”,为“现在”所观照时,它又是“有”当它离开了“现在”而逝去时,它又是“空”,所以不论明了意识或无意识,就其本质而言,都是“非空非有”的,或“即空即有”的这一切,都是人们受局限的意识所演出的影像、幻像。所以佛教进一步说;这一切都是“空”、“一切法空”这是对时空隧道的自由和自在。佛经上常说,佛观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上之果;或说;纳大千世界于芥子中等等,把时间和空间一口吞尽,这是多么伟大的意识力量!

  人们的意识状态,除了上面所说的明了意识、散乱意识和睡眠意识之外,还有一种是定中意识,或禅定意识——这对一般人来讲就太陌生了,还可产生若干怀疑。其实这种定中意识人们也是熟悉的,只不过多数人未能深入罢了。定是稳定、确定和坚定,是思维不受干扰而显示的清沏和明亮的状态。“定”在佛学中的定义是“心一境性”、就是心和境平等相持,心专注于境,不生变易。也就是还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如同明镜照了事物时,并不对事物进行剪裁和增损。定还是一种专注的精力,不受外界的干扰使意识保持明了稳定而不散乱。在生活中,若说某人有了“定力”,临大事不乱方寸,这样的人必然是卓越的。定又是认识确定后的信念,稳固而不动摇,定还是意志的抉择,确定意志的走向,是魄力的源泉。所有这些,人们并不陌生,但要在佛教“定学”中深入,则是另一番光景了。

  严格意义上的“定”是指意识对时间和空间运动的停止或“冻结”。定相对于动,动指意识之动,意识停止运动的状态就是定,禅宗常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从狭义上来理解,就是这种定,“言语道”就是“心行”的轨迹,就是思维的活动,定是思维活动的中止和停息——决不是成为白痴或死人。

  人们习惯于思维的活动,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处于被动思维状态中作不了主——管不了自己的意念活动。当集中精力时不能集中精力,认真工作中不能进入认真状态,想排除的烦恼情绪老是排遗不了,想睡时往往睡不着。人们经常处于头脑不听指挥的这种无可奈何的状态中,要定谈何容易。无怪那些炼“气功”的人常说“怎么老是静不下来呢?”

  是的,没有经过严格和刻苦锻炼的人,是难以进入定这种超级精神状态的。要使自己的意识活动如同高速运行的列车忽然在轨道上停止不动,不是“刹车”这一控制器可以控制约,其中的机制要复杂得多。因为意识——第六意识的活动自己并作不了主,它的主人是第七意识——作为自我意识的末那识,末那识是第六意识运动的原动力;不论意识处于哪一种状态之中,也不论是明了位、散心位、睡眠位、甚至是禅定位,末那职都在暗中发挥着主宰的作用。没有末那识的贪、嗔、痴等作为需要和冲动的执着,明了意识,甚至禅定意识都难以有贯穿到底的动力。而散乱意识和梦中意识也是因末那识的暗中牵动而东奔西跳。贪,美曰“理想和希望”;嗔,美曰“人格志气”;馒;美曰“荣誉”;痴,美曰“毅力和忘我”;疑,美曰“对真理的真诚而必须对知识进行检验”,这五大“根本烦恼”都是驱使意识亡命工作的动力。所以不对末那识进行一番整顿和调理,不对意识之火釜底抽薪,要想进入禅定乃至高层禅定是不可能的。

  但众多的禅定实践者并非根治了末那识而进入禅定的,修禅入道,这本身也是末那识的那种贪欲和执着——这是比世间荣华富贵更大的贪欲——企图长生不老,成佛成仙,其价值就不可同因而语了。所以佛教常以“黄叶止啼”来自嘲,婴儿哭了,要东西,大人没有,于是顺手从地下拾起一片枯黄的树叶交到婴儿手中,婴儿手上有了这片叶子,也感新奇好玩,于是就止住了啼哭。一般人习禅入定,大多出于这种心态而进入。

  既然之为定中意识,就不是止如死水,必须有意识的存在和活动。初始的定可同时出现两种现象,其实就是心和境——意识和意识面对的对象。当心境交融互动,也就是意识随着它所观照的对象展开活动,或所观照的对象随着意识的活动而呈现自身内容时,就是思维活动的开展。定是这种活动的停息,意识仍然面对着事物,但却处于静止状态。定中意识也是一种独头意识,不缘五根五尘。但初习定时,阿赖耶识中的表层乃至深层的“种子”都会浮出,对意识进行干扰。若意识没有静止“定”位,就会随念头起伏而展开意识活动,若“定”位了,那些“种子”——念头任它来来去去,意识并不因之而展开活动,这就可以算得定了。在这样的定中,意识虽没有开展活动,但对那些来去的念头却是明了的,如同在街市上匆匆过路,眼耳虽可见到各种境象,并且清楚明白,但并没有引起留意,也没有牵动思绪一样。所以禅定意识的初起阶段,是有境有象的,只是意识定在那儿“不动心”而已,一“动心”随念,这个定就失去了。

  其实,定还是一种超强力量的明了意识,在有了相当的定力时,可以比较自由地深入阿赖耶识,在那个黑暗的秘宫里尽情地浏览,所谓“通三世,阅古今”的宿命通,就是深入禅定的结果。在定中,意识更如一辆驰骋于时空隧道里的战车,四面八方任来任去,好不自在。但禅定意识所得到的是现量不是比量,因为一进入比量——思维活动;就失去了禅定本身的意义。

  

《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国的地图(三)驰聘于“时空隧道”的战车》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