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等“类别”的,可以相互区别的“自性”,人们可以通过相应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识对其进行感觉和认识。这种认识不是死的,不是僵化的,而是活的,可以变化的,所以称之为“能变”。阿赖耶识的那种种动能,更能把自己变成相分、见分等,所以叫“初能变”;末那识能把阿赖耶识的部分见分变为自己,变为“我”,变为“恒审思量”,变为种种烦恼,所以是“二能变”。而眼耳等前六识则能把外面的事物变成自己的感觉、认识和思维的内容,第六意识更能对这些内容进行改造,所以叫做“三能变”。
意识能够“了别”,这是它的“自性”;“了别”是在“随念”——在受、想、思这些精神内容中进行,这是它运动的状态;而“计度”——分析、归纳、演绎、综合等推理,则是它的功能。
前面我们说,心理学的基础是建立在末那识基础之上;在这里可以说,逻辑学、哲学、数学及其相应的科学是建立在第六意识之上;而物理学、化学等,则建立在第六意识和眼耳鼻舌身共同起用的基础之上。而文学、艺术、美术、绘画等,则重心在于末那识——因为其中情感成分占主体,而理智活动反而常常处于从属和次要的部分。而体育、音乐、绘画、雕塑等,则离不开眼耳鼻舌身识的积极参与和投入。
理智的根本性能在于其逻辑性,逻辑是人类的天赋。佛教唯识学认为,人类的理智和逻辑能力,一方面是因第六意识而存在,另一方面必须依据阿赖耶识中的“种子”而得以展开,现量、比量、非量等认识的质,先就含藏在阿赖耶识中了。因为不同的“种子”,决定了不同人的智力趋向不同,或文或武,或工(工技、工程等)。或农(农林牧等),或数理化、或商业、财税、行政,或文学艺术等等。因不同的“种子”,还决定了不同人智力的高低和成熟的迟速,有的人先钝后慧,有的人先慧后钝;有的人时而钝,时而慧;有的人在某些事物上具备高智力,在某些事物上智力又低于常人等种种差别。
这里不是讲逻辑的专题,当然用不着对逻辑的范畴、演绎作多余的介绍。佛教讲第六意识,其功能当然具备逻辑的这种理智。但因其重心在于说明人生宇宙的实相,在于说明解脱之路——在这些问题上佛教对逻辑和理智不仅是极尽其用的,而且还专有“因明”这一详尽的学科。这里需要着重介绍的是与人们休戚相关,但却熟视无睹的第六意识的其它方面的一些重要的性能和结构,但愿细读此书的人能有兴趣细读下去。
因果是逻辑学中的一对范畴,是认识和经验得出的,也是自然事物所具有的一种属性和规律。但佛教大讲因果,“四圣谛”是两层因果关系,十二缘起本身就是一条因果链。而认识到这种因果关系的,为世人指示解脱之路——苦海和乐土因果关系的,也恰恰是这个第六意识。也就是说,佛教讲因果,远远超出了哲学和逻辑学的范畴,而是基于人生宇宙,生命流转,地狱天堂,凡夫菩萨这种种对应关系,基于修行而讲的。佛教讲因果远为复杂,在因果中包括了因、缘、果、报四大部分。仅因就有所依所缘,有同境依分别依,有染净依和根本依。还有共依、不共依、共中不共依和不共不共依等。还有无间缘依、缘境、生缘等种种分类。这仅是认识活动得以产生、开展自身所应具备的一种因果关系中的因而已。而果就包括了欲界六趣、色界四天和无色界四天,乃至佛菩萨的净土。
要知道,第六意识也是阿赖即识见分的一部分,其运动状态是“审而不恒”,它虽能对内外事物进行了别和认识。但却有间断性,需要休息;如睡眠。为区别它的工作状态。唯识学把它分为明了位、散心位、睡眠位和禅定位这四种状态,分别具有明了意识、散乱意识、睡眠的有梦意识和禅定意识等相应的功能。
第六意识又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五俱意识”,即分别与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的活动相应。如眼耳鼻舌等得到的感受和判断,立即转化为意识的感受和判断。这样的意识活动,与眼耳鼻舌身的功能相应,并随之而引起,故名“五俱意识”。 “五俱意识”对外境的明了:就是“现量境”。二是“独头意识”,包括了散心位、睡眠和禅定位三类即这种意识活动的开展,无须眼耳鼻舌身这五识作为中介,自己直接以八识内所藏的内识种子为缘,如回忆、联想等。并可以在回忆和联想的基础上进行“比量”的推理活动,也可以进行“非量”的思维活动。“五俱意识”离子开对外部事物的依赖,“独头意识”无须有这种依赖,可以自由自在地发挥其作用,能覆盖一切“心所”——一切精神的内容和范畴,一切物质的内容和范畴;并能突破时空的隔障进入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能对“实法”和“假法”进行创作或审核。
人们对于作为“万物之灵”的灵——理智活动是熟悉的,但对理智的结构及其过程则莫测高深了。不是专职的研究者,没有对思维现象进行持久观察和体察的,是难以洞悉其来龙去脉的。的确,理智及思维,来无迹,去无踪,忽天忽地,忽东忽西,天知道里面究竟是怎么回事。
在现代一些科幻作品,特别是对少儿的科幻电视中,常常有“时空隧道”这样一种奇特的、令人惊讶和神往的场面:人或某种飞行器,在某种“场”的作用下,可以立刻进入宇宙空间的任何地点,不论地球或地球以外的其它近的或遥远的星体;可以立刻进入任何一个时间断层,不论过去、现在、未来,也不论百年、千年、万年。如它可以把人们带入白垩纪的恐龙时代,带入美国独立战争或拿破仑时代,也可以把人们带入未来世界。这样,既可以与自己的各代祖先交流,又可以与后代末子末孙辈交流……时空隧道突破了人生百年这一生命的限定,也突破了地球对人生空间的限制,极大地扩充了人的生命——精神领域。可惜的是,这一切仅仅是科学的幻想,要进入时空隧道,就必须突破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光速这个极限的规定,而光速是不可超越的。
不过人们大可不必灰心,时空隧道是存在的,并不受光速的限制,也不必为那些“技术”费心,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时空隧道,这个时空隧道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就是人人都具有的这个意识——第六意识;时空隧道所通往的多维空间和时间,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下面我们将就此作出相应的介绍。
人们对时间这一范畴,是用多种尺度来衡量的,自古以来,人们熟悉的时间是以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月亮圆缺一次为一月,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并顺应这种日地关系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又以光速作为时间的尺度,用以衡量银河系,乃至河外星系及宇宙的演化;同时又以放射元素的衰变为时间的尺度,用以测量从文物、地质的年代乃至各类星体的年龄。这本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时间范畴,人们却把这三者统一在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中,换算为日地关系的这种年月日时分秒乃至百千万亿分之一秒。
其实这一切时间观念都是“比量”,都是对各种不同关系物体运动所作的时间上的假设,这些“比量”并不能进入人们直觉的“现量”,人们所能对时间产生直觉“现量”的只有一个,这就是“现在”。“现在”这一“现量”的时间感受就是时空隧道没有“现在”这个时间点,一切精神现象都无从开展。下面,我们结合意识的四种状态,来看看“现在”这个时空隧道。
现代心理学把人的意识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意识,即明了意识;一是无意识,或称为潜意识。对明了意识的理解不难,任何人都有注意力,只要把这个注意力投向所需要观照的事物,这个事物就会在意识中明白起来。在意识中明白起来的事物,或得到察觉观照的事物,就是明了意识——在这里,功能和内容是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思想、思维;心理等,莫不经常处于明了意识之中。而无意识则是精神中的黑暗或阴影地带,尚未被意识所照明,或不能被意识所照明,但却在冥冥中对人们的精神、心理乃至命运和生命发生作用。心理的咨询和治疗,就是要在这个冥冥中找出头绪,对症下“药”;引导人们保护和进入健康的心理状态。
对佛教,特别是唯识学看来,心理分析有它极大的优点,但对人的心理的认识显然不是全面和系统的。明了意识只是第六意识的一个状态而巳,唯识学认为它具有“了别”作用,就是能进行感觉和思维,进行推理、判断、联想、回忆等多种功能,“今天我的头脑很清醒”,“现在心里乱得很”——人们很容易对明了意识的状态作出判断,人们都希望以最清醒的头脑和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工作以取得成绩。
一个人不可能在24小时内保持其清力不减,它太容易疲乏了。疲乏的意识很容易丧失其“明了”的功能而进入散乱意识状态或进入睡眠状态。
散乱意识有两个现象组合在一起,一是精力不集中,不能对事物进行有始有终的观照。思维的逻辑程序常常被打断,从一个事物不知不觉地转到另一个事物。也就是思维不能形成焦点,时而在此,时而在彼。二是虽然处于这种状态,心里还是“明白”的,对那些在头脑中来来去去的、没有形成思路的各种事物,.都有观照,虽然漫不经心观照。这也是末那识——自我意识对理智控制和监督的减弱。意识的这种状态,佛教批判为“昏沉”和“掉举”如果善于利用的话,处于散乱意识状态中还是可以使人获益的。
在散乱意识状态下,逻辑理智的力量减弱了,使理智不能独占“心地”,一些潜伏在阿赖耶识深处的“种子”得以逸出,浮现在意识朦胧的观照中。许多“种子”一掠而过,意识似乎时它们不如留意。但有些“种子”的浮现却惊醒了意识,并把这些“种子”牢牢抓住而细加观照。特别是某些日常生活和工作经验之外的某些“种子”的浮现可以打破自己熟悉的、长期受局限的认识领域,把人带入一个新鲜奇妙的世界:把人引入一种新的思维空间。
一般人是难以把握这种思维的混乱,但有一类人,如艺术家、诗人…
《心灵锁钥 第二章:心灵世界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王国的地图(三)驰聘于“时空隧道”的战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