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鎖鑰 第二章:心靈世界的內在機製與精神王國的地圖(叁)馳聘于“時空隧道”的戰車▪P2

  ..續本文上一頁法等“類別”的,可以相互區別的“自性”,人們可以通過相應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識對其進行感覺和認識。這種認識不是死的,不是僵化的,而是活的,可以變化的,所以稱之爲“能變”。阿賴耶識的那種種動能,更能把自己變成相分、見分等,所以叫“初能變”;末那識能把阿賴耶識的部分見分變爲自己,變爲“我”,變爲“恒審思量”,變爲種種煩惱,所以是“二能變”。而眼耳等前六識則能把外面的事物變成自己的感覺、認識和思維的內容,第六意識更能對這些內容進行改造,所以叫做“叁能變”。

  意識能夠“了別”,這是它的“自性”;“了別”是在“隨念”——在受、想、思這些精神內容中進行,這是它運動的狀態;而“計度”——分析、歸納、演繹、綜合等推理,則是它的功能。

  前面我們說,心理學的基礎是建立在末那識基礎之上;在這裏可以說,邏輯學、哲學、數學及其相應的科學是建立在第六意識之上;而物理學、化學等,則建立在第六意識和眼耳鼻舌身共同起用的基礎之上。而文學、藝術、美術、繪畫等,則重心在于末那識——因爲其中情感成分占主體,而理智活動反而常常處于從屬和次要的部分。而體育、音樂、繪畫、雕塑等,則離不開眼耳鼻舌身識的積極參與和投入。

  理智的根本性能在于其邏輯性,邏輯是人類的天賦。佛教唯識學認爲,人類的理智和邏輯能力,一方面是因第六意識而存在,另一方面必須依據阿賴耶識中的“種子”而得以展開,現量、比量、非量等認識的質,先就含藏在阿賴耶識中了。因爲不同的“種子”,決定了不同人的智力趨向不同,或文或武,或工(工技、工程等)。或農(農林牧等),或數理化、或商業、財稅、行政,或文學藝術等等。因不同的“種子”,還決定了不同人智力的高低和成熟的遲速,有的人先鈍後慧,有的人先慧後鈍;有的人時而鈍,時而慧;有的人在某些事物上具備高智力,在某些事物上智力又低于常人等種種差別。

  這裏不是講邏輯的專題,當然用不著對邏輯的範疇、演繹作多余的介紹。佛教講第六意識,其功能當然具備邏輯的這種理智。但因其重心在于說明人生宇宙的實相,在于說明解脫之路——在這些問題上佛教對邏輯和理智不僅是極盡其用的,而且還專有“因明”這一詳盡的學科。這裏需要著重介紹的是與人們休戚相關,但卻熟視無睹的第六意識的其它方面的一些重要的性能和結構,但願細讀此書的人能有興趣細讀下去。

  因果是邏輯學中的一對範疇,是認識和經驗得出的,也是自然事物所具有的一種屬性和規律。但佛教大講因果,“四聖谛”是兩層因果關系,十二緣起本身就是一條因果鏈。而認識到這種因果關系的,爲世人指示解脫之路——苦海和樂土因果關系的,也恰恰是這個第六意識。也就是說,佛教講因果,遠遠超出了哲學和邏輯學的範疇,而是基于人生宇宙,生命流轉,地獄天堂,凡夫菩薩這種種對應關系,基于修行而講的。佛教講因果遠爲複雜,在因果中包括了因、緣、果、報四大部分。僅因就有所依所緣,有同境依分別依,有染淨依和根本依。還有共依、不共依、共中不共依和不共不共依等。還有無間緣依、緣境、生緣等種種分類。這僅是認識活動得以産生、開展自身所應具備的一種因果關系中的因而已。而果就包括了欲界六趣、色界四天和無色界四天,乃至佛菩薩的淨土。

  要知道,第六意識也是阿賴即識見分的一部分,其運動狀態是“審而不恒”,它雖能對內外事物進行了別和認識。但卻有間斷性,需要休息;如睡眠。爲區別它的工作狀態。唯識學把它分爲明了位、散心位、睡眠位和禅定位這四種狀態,分別具有明了意識、散亂意識、睡眠的有夢意識和禅定意識等相應的功能。

  第六意識又可分爲兩大部分,一是“五俱意識”,即分別與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的活動相應。如眼耳鼻舌等得到的感受和判斷,立即轉化爲意識的感受和判斷。這樣的意識活動,與眼耳鼻舌身的功能相應,並隨之而引起,故名“五俱意識”。 “五俱意識”對外境的明了:就是“現量境”。二是“獨頭意識”,包括了散心位、睡眠和禅定位叁類即這種意識活動的開展,無須眼耳鼻舌身這五識作爲中介,自己直接以八識內所藏的內識種子爲緣,如回憶、聯想等。並可以在回憶和聯想的基礎上進行“比量”的推理活動,也可以進行“非量”的思維活動。“五俱意識”離子開對外部事物的依賴,“獨頭意識”無須有這種依賴,可以自由自在地發揮其作用,能覆蓋一切“心所”——一切精神的內容和範疇,一切物質的內容和範疇;並能突破時空的隔障進入過去、現在和未來;也能對“實法”和“假法”進行創作或審核。

  人們對于作爲“萬物之靈”的靈——理智活動是熟悉的,但對理智的結構及其過程則莫測高深了。不是專職的研究者,沒有對思維現象進行持久觀察和體察的,是難以洞悉其來龍去脈的。的確,理智及思維,來無迹,去無蹤,忽天忽地,忽東忽西,天知道裏面究竟是怎麼回事。

  在現代一些科幻作品,特別是對少兒的科幻電視中,常常有“時空隧道”這樣一種奇特的、令人驚訝和神往的場面:人或某種飛行器,在某種“場”的作用下,可以立刻進入宇宙空間的任何地點,不論地球或地球以外的其它近的或遙遠的星體;可以立刻進入任何一個時間斷層,不論過去、現在、未來,也不論百年、千年、萬年。如它可以把人們帶入白垩紀的恐龍時代,帶入美國獨立戰爭或拿破侖時代,也可以把人們帶入未來世界。這樣,既可以與自己的各代祖先交流,又可以與後代末子末孫輩交流……時空隧道突破了人生百年這一生命的限定,也突破了地球對人生空間的限製,極大地擴充了人的生命——精神領域。可惜的是,這一切僅僅是科學的幻想,要進入時空隧道,就必須突破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光速這個極限的規定,而光速是不可超越的。

  不過人們大可不必灰心,時空隧道是存在的,並不受光速的限製,也不必爲那些“技術”費心,每一個人都擁有一個時空隧道,這個時空隧道不是別的什麼東西,就是人人都具有的這個意識——第六意識;時空隧道所通往的多維空間和時間,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下面我們將就此作出相應的介紹。

  人們對時間這一範疇,是用多種尺度來衡量的,自古以來,人們熟悉的時間是以地球自轉一周爲一天,月亮圓缺一次爲一月,地球繞太陽一周爲一年——並順應這種日地關系從事農業生産和生活。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又以光速作爲時間的尺度,用以衡量銀河系,乃至河外星系及宇宙的演化;同時又以放射元素的衰變爲時間的尺度,用以測量從文物、地質的年代乃至各類星體的年齡。這本是叁個不同層次的時間範疇,人們卻把這叁者統一在自己的感覺和經驗中,換算爲日地關系的這種年月日時分秒乃至百千萬億分之一秒。

  其實這一切時間觀念都是“比量”,都是對各種不同關系物體運動所作的時間上的假設,這些“比量”並不能進入人們直覺的“現量”,人們所能對時間産生直覺“現量”的只有一個,這就是“現在”。“現在”這一“現量”的時間感受就是時空隧道沒有“現在”這個時間點,一切精神現象都無從開展。下面,我們結合意識的四種狀態,來看看“現在”這個時空隧道。

  現代心理學把人的意識分爲兩大部分,一是意識,即明了意識;一是無意識,或稱爲潛意識。對明了意識的理解不難,任何人都有注意力,只要把這個注意力投向所需要觀照的事物,這個事物就會在意識中明白起來。在意識中明白起來的事物,或得到察覺觀照的事物,就是明了意識——在這裏,功能和內容是結合在一起的。人們的思想、思維;心理等,莫不經常處于明了意識之中。而無意識則是精神中的黑暗或陰影地帶,尚未被意識所照明,或不能被意識所照明,但卻在冥冥中對人們的精神、心理乃至命運和生命發生作用。心理的咨詢和治療,就是要在這個冥冥中找出頭緒,對症下“藥”;引導人們保護和進入健康的心理狀態。

  對佛教,特別是唯識學看來,心理分析有它極大的優點,但對人的心理的認識顯然不是全面和系統的。明了意識只是第六意識的一個狀態而巳,唯識學認爲它具有“了別”作用,就是能進行感覺和思維,進行推理、判斷、聯想、回憶等多種功能,“今天我的頭腦很清醒”,“現在心裏亂得很”——人們很容易對明了意識的狀態作出判斷,人們都希望以最清醒的頭腦和最佳的思維狀態投入工作以取得成績。

  一個人不可能在24小時內保持其清力不減,它太容易疲乏了。疲乏的意識很容易喪失其“明了”的功能而進入散亂意識狀態或進入睡眠狀態。

  散亂意識有兩個現象組合在一起,一是精力不集中,不能對事物進行有始有終的觀照。思維的邏輯程序常常被打斷,從一個事物不知不覺地轉到另一個事物。也就是思維不能形成焦點,時而在此,時而在彼。二是雖然處于這種狀態,心裏還是“明白”的,對那些在頭腦中來來去去的、沒有形成思路的各種事物,.都有觀照,雖然漫不經心觀照。這也是末那識——自我意識對理智控製和監督的減弱。意識的這種狀態,佛教批判爲“昏沈”和“掉舉”如果善于利用的話,處于散亂意識狀態中還是可以使人獲益的。

  在散亂意識狀態下,邏輯理智的力量減弱了,使理智不能獨占“心地”,一些潛伏在阿賴耶識深處的“種子”得以逸出,浮現在意識朦胧的觀照中。許多“種子”一掠而過,意識似乎時它們不如留意。但有些“種子”的浮現卻驚醒了意識,並把這些“種子”牢牢抓住而細加觀照。特別是某些日常生活和工作經驗之外的某些“種子”的浮現可以打破自己熟悉的、長期受局限的認識領域,把人帶入一個新鮮奇妙的世界:把人引入一種新的思維空間。

  一般人是難以把握這種思維的混亂,但有一類人,如藝術家、詩人…

《心靈鎖鑰 第二章:心靈世界的內在機製與精神王國的地圖(叁)馳聘于“時空隧道”的戰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