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靈鎖鑰 第二章:心靈世界的內在機製與精神王國的地圖(二)天堂地獄一肩挑▪P2

  ..續本文上一頁倒想,這是在末 那識煩惱未斷時的一種“阿Q”心態,不是指解脫煩惱後佛菩薩們自在的那種常、樂、我、淨。二是“見倒”,即是在這 種“阿Q”心態中安穩自得,愚執不舍;叁是“心倒”,不僅 執著于“阿Q”的愚迷,還從這種愚迷中再起貪嗔癡等。

  其余四種如“無常起常倒”、“于苦起樂倒”等,都是對“倒想”細加分析,總之都是“無明”。這種“無明”型的 “阿Q”心態,社會中是屢見不鮮的。

  唯識學還把煩惱分爲二十六種差別,從“結”、 “縛”、“隨眠“到“轭”、“取”、“系”一直到“拘礙”。其中任何一 種,又有種種說法。如“結”、“結”有栓結、凝聚之義,其 中又分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悭這九種 “結”。“縛”是束縛、不自由義,又有貪、嗔、癡叁種“縛”。 煩惱的這二十六種差別加之其各自擁有的群類,及其相互交 差的關系,煩惱就多得數不清了,佛教總說爲“八萬四千煩惱”。而且各有種子,分別潛藏、顯現或受薰于阿賴耶識之中。 作用于人們身語意叁業活動之中,于是組成了《紅樓夢》中所描寫的那種”孽海情天”。這一切,全都植根于末那識,染汙前六識,並在阿賴耶識中“異熟”,.從而導演出“六道輪回”。人們若是知其利害,發心修道,則可以升入天國,或坐佛土蓮花,總之一切關系都是在末那識上。

  煩惱並不總是潛藏在阿賴耶識之中,如同大地中的種子樣,一遇外部因緣就會萌發現行,于是就成爲“業力”。佛教把業力分爲兩大類,一是與煩惱有關的“有漏業”,二是離開了煩惱的“無漏業”。“漏”是流注和泄漏,特指煩惱的動相,通過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瘡門”不停地流注和泄漏,故爲“有漏業”。“無漏業”是經過修持,在末那識根斷了煩惱,治愈了“六瘡門”,使之變成了清淨光明的“叁身四智”,再也沒有煩惱流注或泄漏了。這樣的“無漏業”超出了五蘊之外,不在“苦谛”和“集谛”之中,是佛菩薩們的清淨智慧行。

  唯識學對“業”也有極系統和深入的分析,如對“業”的體性和總相分爲“思業”和“思已業”兩種。“思業”是內心的種種分別思慮,屬精神心理活動。“思已業”即是“思業”在語言和身體行爲活動上的表現。實際上就是佛教通常所說的語業和身業,“思業”就是意業。

  人的身語意,從思想到語言和行爲,都有善惡這兩種屬性,業自然就因而分爲善業和惡業兩大類。惡業的根本表現有十大類:一是殺生害命,二是“不與取”——非法或不正當的獲取,叁是欲邪行——一切因欲貪驅動的邪惡行爲,四是虛妄語——虛假不實的假話、大話、空話,五是離間語——挑撥是非、製造矛盾的流言誹語,六是粗惡語——失去理智、傷害他人情感的粗暴邪惡之語,七是雜穢語——下流、淫穢等不堪入耳的流氓語,八是貪欲——心念中的各種不正當的欲貪念頭,九是嗔恚——各種驕慢、自足、憤惱、怨嫉等心理狀態,十是邪見——肚皮裏的種種壞水和主意等。與這十惡業分別對應的、相反的就是十善業。

  業除了分爲善惡兩類外,又因衆生的“總報”和“別報”不同,分爲“引業”和“滿業”兩大類。總報是大衆共同承受的果報,如60年代初六億人同餓肚子,文化革命中八億人同遭動亂。“別報”就是各人的智愚壽夭與吉凶禍福。引發總報之業爲“引業”——通常稱之爲“共業”。形成“別報”的業就是“滿業”。而衆生各種單一“滿業”的彙合就成了“引業”或“共業”。

  業又因其“現行”與否分爲“作業”與“不作業”,身語意之業如已開展其活、動,就是“現行”,行爲活動、語言活動一經表現出來當然是“作業”,頭腦中的意念活動,肚皮裏的種種欲念一經産生,也是意業的“現行”,也屬于“作業”。“不作業”是“作業”的停息或潛在狀態。

  此外還有“增長業”與“不增長業”;“故思業”與“不故思業”;“定受業”與“不定受業”;“異熟已熟業”與“異熟末熟業”;“重業”與“輕業”;“共業”與“不共業”——還細分爲“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共”、“不共中不共”等極多的種類。

  衆生的行爲與其果報密切相關,身語意叁業的活動,引業、滿業、共業、不共業的善惡不共及其相互消長,又有多種不同屬性的組合,如身語意叁業;善業、不善業、無記業;福業、非福業、不動業;順樂受業、順苦受業、順不苦不樂受業,順現法受業、順生受業、順後受業;過去業、現在業、未來業;曲業、穢業、濁業;與修行有關的還有律儀業、不律儀業、非律儀非不律儀業;欲系業、色系業、無色系業;學業、無學業、非學非無學業等等。

  總之,煩惱有許多類別,表現在業行上的各種業就更加數不清了。根本煩惱不外六至十種,而在人類史上所導演的數以萬年計的悲喜劇,直到今天也遠遠未到終場。不論古今中外,不論國家、地區和民族,“五濁惡世”的這一定義,這一人類的“共業”與“果報”,在佛教經論中是詳之又詳的。而這裏所談到的,人們所感受到的,僅僅是冰山的一角而已。

  我們說末那識應是全部心理的基礎,這可是一點不假。人們面對的是什麼?是自己的外部環境。人們以什麼來面對這個環境?是以自己的主觀精神來面對這個環境。這個主觀精神是如何開展其活動的?必有其內在發動的機製。這個內在發動機製的起點是什麼?是那個“一念”之動。這個“一念”又是什麼?是心理的某種狀態。這個狀態又是什麼?可能是喜怒哀樂,也可能是非喜非怒非哀非樂;也可能是貪、嗔、癡、慢、疑;也可能是非貪、非嗔;非癡、非慢、非疑。而這一切,往往都在第六意識——人們的理智認識活動之先而存在于精神——心理之中的。心理學講沖動、講動機、講需求,而這一切,恰恰是末那識的功能。心理學講情緒、情感、氣質、性格,恰恰是末那識對阿賴耶識“見分”及其相應“種子”染汙後的穩定乃至定型的“業”的潛在和顯現。中國古人愛講“身心性命”,大講“心性之學”,心性之性,其顯著特點和重要成份就是對情緒、情感、性格、氣質的研究,是對高于理智活動的人格的研究。沒有人格,理智就會誤入歧途。而心理——末那識的這個“恒審思量”是那麼的有力,又是染汙之源。通過上面對煩惱和業的詳細分析,我們對人的那種深藏難測的各種心理現象和心理狀態,就會有一個較爲清晰的認識。

  《周易》說:“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社會中的吉凶禍福,佛教中所描寫的“六道輪回”,無不先現或根植于這個“幾”上,而這個“幾”,儒家學說並沒有說清楚。佛教唯識學的末那識,則把這個“幾”揭示了出來,並且放大到人人可見,人人能見的顯著位置,讓人們知其利害,以發願修行,順著釋迎牟尼佛所指示的解脫之路,出離生死苦海,達到涅槃的大自在、大安樂世界。

  在“四聖谛”和“十二緣起”中,煩惱和業的作用和力量是顯而易見的。人們若不對煩惱下功夫加以限製和堅決舍棄,就會在“六道輪回”中輾轉生滅。順隨煩惱,只會使自己的身語意充滿惡業,導致不可逆轉的惡果,起碼是受盡世間之苦,乃至墜入地獄。受盡世間苦分爲兩部分,一是心靈的痛苦,二是命運的痛苦,這在“苦谛”中已經提到了。至于地獄之苦,人們認爲是“神話”,是佛教編造出來嚇唬世人的。如果對煩惱和業力不滅有清醒的認識,如果經過修持,通過四禅八定和開了“天眼”、“法眼”,並具備了“宿命通”,就會相信和看到這一切。

  佛教對衆生的行業活動及相應的“果報”都是編好了位次的,都可以“對號入座”的。如行“十不善業”得叁種果報。一是“異熟果”墜“叁惡趣”即畜牲、餓鬼和地獄道。二是“等流果”,就是行“十不善業”的人,在“叁惡趣”中“刑滿澤放”後,上升回到人類之中,但因“惡習”末盡,相應受到兩種果報;不繼續爲惡的,雖爲人身,但卻短命,多病多苦;繼續爲惡的,則再入“叁惡趣”“服刑”。若行“十善業”,遠離貪嗔慢,不行殺盜淫妄,就可以在人世中吉祥如意,福貴壽考。“十善道”積蓄深厚的,還可以升往欲界六天之中,享受各類天人之福。

  在“十善業”的基礎上,如果修“四加行”,在“四禅八定”中斷離了“食色”二欲,就可以達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和“舍念清淨地”這種色界天的境界,從而使自己生往這四種“色界天”中,其精神充滿了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等輕松的解脫感受。在四禅的基礎上如修“四靜慮”,在“四無色定”中達到了“于一所緣系念寂靜、正審思慮”,“所依之境,心無分別”,“攝心一境,離諸色礙”的境界,就可以在“空無邊處定”中生往“空無邊天”;在“識無邊處定”中生往“識無邊天”;在“無所有處定”中生往“無所有處天”;在“非想非非想處定”中生往“非想非非想天”。但這一切,在佛教看來還僅僅是世間道,僅僅是“凡夫禅”、“外道定”,仍屬“有漏”。因爲這一切只是對末那識的功能加以“凍結”而未能“根除”。在末那識汙染功能“凍結”的狀態下,眼耳鼻色身意之前六識的功能得到某種淨化和轉化,自己的業與報也得到相應的純淨和優化,故可以往生于色界諸天乃至無色界諸天。佛教與“外道”的根本區別在于,必須徹底根除末那識的染汙,並使人徹底地清淨,才能最終地超越叁界,使自己達到羅漢、菩薩和佛的境界,並安住于佛國淨土之中。佛教大講其“苦”,而最終目的是“脫苦得樂”,佛教若沒有“樂”,誰願意去修行呢?現在一些人認爲到香港、到歐美生活就極美了,極稱心如意了。其實那也是“五濁惡世”,遠比不上“六欲天”“色界天”和“無色界天”,更何況佛國的淨土。

  一切的根子都在末那識上,人們能用什麼力量來打碎這個“煩惱桶子”,淨化自己而達到解脫呢?若要修行,又是憑什麼力量來戰勝末那識的那種“恒審思量”的束縛呢?這就是第六意識——人們的理智,只有依靠它,才能使人們一步一步遠離這個汙染源,並可以使自己“明心見性”、“頓悟成佛”。

  

《心靈鎖鑰 第二章:心靈世界的內在機製與精神王國的地圖(二)天堂地獄一肩挑》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