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趙州禅師語錄》壁觀 趙州真際禅師行狀▪P3

  ..續本文上一頁之亂已是一百多年,趙地常戰亂不休,民生艱辛,僅略勝四鄰而已。若“建禅宮”,必費民力,此趙州不忍也。如此雲雲,是趙州以菩薩之心,體恤于民,非唯固其晚節也。幸得“窦行軍”舍其果園爲“真際禅院”,方了此難解之公案。至于趙州“入院後,海衆雲臻”,已是太遲。次年趙州即于此院歸寂,“雲臻”于是四散矣。

  (16)是時趙王禮奉燕王從幽州奏到命服,鎮府具威儀迎接,師堅不受。左右舁箱至師前,雲:“大王爲禅師佛法故,請師著此衣。”師雲:“老僧爲佛法故,所以不著此衣。”左右雲:“且看大王面。”師雲;“又幹俗官什麼事?”王乃躬自取衣,挂(師)身上,禮賀再叁。師唯知應諾而已。

  此“燕王”應爲劉仁恭,非當年之李匡威也。乾甯元年(894),李克用遣部將劉仁恭伐幽州,殺李匡籌。次年,李克用奏表劉仁恭爲盧龍節度,劉則以燕王自居也。

  唐自武則天,始有“賜紫衣”于高僧之製。此時朝廷雖僅剩空名,然于朱溫篡唐之前,亦是諸侯共奉之宗主。是“紫衣命服”,亦須由長安賜發。趙州老漢,平生最無意于此,故再叁推辭不受。“左右”無法,只得借趙王之名,雲:“大王爲禅師佛法故,堅請師著此衣。”趙州甚是強項,雲:“老僧爲佛法故,所以不著此衣。”

  武則天前,沙門“不敬王者”,自處山林,如野鶴閑雲,世人故尊禮之。武則天後,以“紫衣命服師號”籠絡高僧,受其“服號”,即如羁鎖,受製于朝廷矣。故高古之僧德,均不欲受此籠絡,趙州更視之如“阿堵物”一般。

  左右雲:“且看大王面”,再以趙王之尊逼趙州就範。趙州雲:“又關俗官什麼事!”此鍾鼎之聲也,豈得再聞。直斥趙王爲俗官,千古亦只趙州一例。好在此時趙王尚賢,故愈加尊敬,非但不怒,反“躬自取衣,挂(師)身上”,且“禮賀再叁”。 趙州此時,只好閉目不見,“唯知應諾而已”。一場好戲,方得以收場。

  (17)師住鎮府二年,將謝世時,謂弟子曰:“吾去世後,焚燒了,不用淨淘舍利。宗師弟子,不同浮俗。且身是幻,舍利何生?斯不可也。”

  此宗師之正法眼也。前趙州有“見起塔”之頌,雲:“本自圓成,何勞疊石。”今又雲:“吾去世後,焚燒了,不用淨淘舍利。”又雲:“宗師弟子,不同浮俗。且身是幻,舍利何生?”身是幻,舍利亦幻,萬法皆空,無一物可存。心亦空,無一法可當情,此所以爲宗師也。多少祖師,亦言及此。利欲之人,何不于此多看幾眼,以此洗心,以此砺志,豈不善哉!

  (18)令小師送拂子一枝與趙王,傳語雲:“此是老僧一生用不盡的。”

  “拂子”者,拂塵子也,古有以麻作者,有以牛馬尾作者,用以撣衣上及室內器具上之塵埃。出家人用拂子,主要在提持正氣,滌除妄念之設用也。趙州今令“小師”送拂子與趙王,亦知趙王多欲,欲借此警策也。且雲:“此是老僧一生用不盡的。”趙州老漢光塵一如,何用拂塵。唯學人自當“拂子”不離當念,方會“一生用不盡”之意。于此,保甯仁勇禅師有頌雲:

  一生受用應不盡,

  這個都來有幾莖?

  分咐趙王千古在,

  任他南北競頭爭。

  (19)師于戊午歲十一月十日,端坐而終。于時窦家園,道俗車馬數萬余人,哀聲振動原野。

  古本趙州語錄中之行狀,記爲戊子歲,誤也。戊子前者爲868年,鹹通九年也,當洞山、臨濟圓寂之前後,此時趙王镕尚未出世也。戊子後者爲928,後唐明帝天成叁年也,趙王镕已死七年矣,唯戊午(897)乃確。《宋高僧傳》不言壽數,《景德錄》、《五燈會元》言壽一百二十,雖有人疑之,然趙州之壽過百必無疑。南泉寂後,趙州尚在世六十叁年。行狀言:“年至八十,方住趙州……住持四十年來……”亦合百二十之數。且趙州年歲遠在臨濟、洞山之上。且以趙州參百丈,當在百丈寂前(814)。故知趙州實“古佛”也。

  (20)趙王于時盡送終之禮,感歎之泣,無異金棺匿彩于俱屍矣,莫不高營雁塔,特豎豐碑。谥號曰:“真際禅師,光祖之塔。”

  趙州古佛,國之瑰寶也,之于趙王,尤尊貴焉。語雲:國有祥瑞,妖邪不入,此之謂也。故趙王“于時盡送終之禮”,宜也。

  俱屍,亦即拘屍那城,佛涅槃之地也。佛涅槃于拘屍那城之熙連河側,娑羅雙樹之下。佛涅槃後,諸大弟子及諸王以金棺盛之,以香薪荼毘。行狀借此典故,以贊趙州及趙王。雁塔者,今西安大雁塔也。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皇太子李治(即後高宗)爲長孫皇後于長安建慈恩寺。高宗永徽叁年(652),玄奘大師奏請建大塔,奉安西來之經論梵本及佛舍利。塔高二百丈,爲當時名勝。趙州寂,趙王及僧俗弟子亦爲趙州建塔,欲追雁塔。今趙縣柏林寺之石塔,爲元代重建,高數丈,勁拔莊嚴,亦今國內不多見之名塔也。趙州自有“豐碑”,非關镌石。而“真際”之號,光祖之塔,自永在人心矣。

  (21)後唐保大十一年孟夏月,旬有叁日,有學者咨問東都東院惠通禅師,趙州先人行化厥由。作禮而退,乃授筆錄之。

  後唐保大十一年(953),乃後周廣順叁年,再七年,宋太祖立,中國終得安矣。孟夏者,五月也。旬有叁日,十叁日也。東都東院,南唐之東都揚州之東禅院也。惠通禅師雖多,然不知此“惠通”爲何人。其時法眼宗大盛于南唐,然于法眼宗師中,亦未見惠通禅師其人。再求之于曹洞雲門亦不可得。此稱“趙州先人”,惠通莫非趙州之法子法孫欤?于此年或前或後,法眼文益大師曾問趙州弟子慧覺(後住揚州光孝禅院):“近離甚處?”慧覺雲:“趙州。”法眼雲:“承聞趙州有庭前柏樹子話,是否?”慧覺雲:“無。”法眼雲:“往來皆謂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趙州雲:“庭前柏樹子,”上座何得言無。”慧覺雲:“先師實無此語,和尚莫謗先師好。”法眼大師(885—958)所見之慧覺,若以950年計,距趙州圓寂亦有53年。慧覺時若二十歲,至此已是七十余歲之老人。慧覺既住揚州,或此惠通禅師即此慧(惠)覺之誤,亦不可知也。

  趙王與師作真贊

  碧溪之月,清鏡中頭。

  我師我化,天下趙州。

  趙王之對趙州,見雖遲而情亦誠。自見之後,對趙州亦能善始善終。此贊亦佳,唯“我師我化”一句,若不知古人筆法,須誤以爲趙王化趙州也。辛稼軒詞雲:“不恨古人不吾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叁子。”此“不吾見”爲“吾不見”也。“我師我化”者,我師化我也,是知趙王之贊美無錯處。而“天下趙州”一句,最爲點眼,趙州精神見矣。如今歐美亞澳五大洲內,凡學禅者,誰不知趙州!

  哭趙州和尚二首

  師離水動王侯,心印光潛麈尾收。

  碧落霧霾松嶺月,滄溟浪覆濟人舟。

  一燈乍滅波旬喜,雙眼重昏道侶愁。

  縱是了然雲水客,每瞻瓶幾淚還流。

  佛日西傾祖印隳,珠沈丹沼月沈輝。

  影敷丈室爐煙慘,風起禅堂松韻微。

  只履乍來留化迹,五天何處又逢歸。

  解空弟子絕悲喜,猶自潸然對雪帏。

  廬山棲賢寶覺禅院住持傳法賜紫沙門澄諟重詳定。

  “師離水動王侯”,“水”應爲滹水,滹沱河也。源出太行五臺,流經鎮州,彙入古漳水(今海河)入海。而水乃今之百泉河,源出邢臺而入古漳水(通古大陸澤)。趙州圓寂于鎮州窦家園,滹沱河側也。此二詩亦爲趙王憑吊趙州時所獻。趙州圓寂,離滹水而去,此河北之大事也,王侯俱來吊唁,故曰:“動王侯”。

  “心印光潛麈尾收”,趙州老和尚一去,何人來傳佛祖之心印?亦無如趙州者爲衆生秉拂說法,此爲心印光潛麈尾(拂塵)收乎?

  “碧落霧霾松嶺月”,碧落者,蒼天也。霧霾彌漫,不見天日,松嶺月豈得見乎?“滄溟浪覆濟人舟”。渡海須舟,舟已覆,人安渡?

  “一燈乍滅波旬喜”,波旬,魔波旬,魔王也。慧燈既滅,乾坤轉暗,故波旬喜也。此數句皆以趙州去而佛法遠,痛切之語也。“雙眼重昏道侶愁”。衆生因善知識而眼明,善知識既去,衆生眼又“重昏”,故學道之侶因之而愁也。

  “縱是了然雲水客,每瞻瓶幾淚還流”。縱然是見道解脫,越然世外之人,到此觀瞻趙州所遺之瓶、幾等物,思念老和尚,也忍不住潸然涕下。此第一首哭祭趙州之詩也。

  “佛日西傾祖印隳,珠沈丹沼月沈輝”。趙州老和尚之去,如佛日西傾,而佛祖之印隳矣。隳者,壞也。摩尼如意之珠亦沈于丹沼,(丹沼者,丹海也),明月之輝,因如蝕而掩矣。

  “影敷丈室爐煙慘,風起禅堂松韻微”。老和尚的遺影(真像),尚供在方丈室內,但人在何處,爐煙袅袅,亦讓人心酸。松風往來之禅堂,亦因思念老和尚而禅心難凝而“松韻微”。

  “只履乍來留化迹,五天何處又逢歸”。達磨大師西去,尚留“只履”以顯其“化迹”。魏宋雲奉使西域歸,遇達磨于蔥嶺,只攜只履,雲歸五天竺去。趙州老和尚可留“化迹”?亦歸五天竺否?(天竺,印度也,亦喻西天)。

  “解空弟子絕悲喜,猶自潸然對雪帏”。舍利佛爲佛十大弟子之一,解空第一。此泛指趙州門人也。隨趙州學禅,自能“解空”而“絕悲喜”。雖然如是,但面對追思時色如白雪的祭奠之帷帳,亦免不了潸然而下淚。此第二首哭祭趙州之詩也。

  趙州禅師語錄,最初應整理收集于南唐保大十一年。北宋真宗時,法眼宗大師澄諟又“重詳定”,重詳加校定而印版也。

  重刻趙州禅師語錄序

  夫聞破家散宅于十八上,而善舞太阿;縱賓奪主于賢聖前,而逢場作戲。一物不將來,便教放下著;不起一念時,向道須彌山;每拈一莖草,而喚作丈六金身;口唯一個齒,而盡知世間滋味。鎮州蘿蔔,諸方漫雲即是師承;青州布衫,學者休向言中取的。一個老實頭,殺活臨機,頓超他動棒用喝;叁寸綿軟舌,縱橫自在,何嘗用怪語奇言。猶水上按葫蘆,垂手東捺西捺;室中懸寶鏡,任教凡來聖來。拈提向上宗乘,念佛則漱口叁日;善解拖泥帶水,隨問隨答有無。南泉真子,馬祖的孫,其唯此老一人而已矣。其垂迹也,螣蛇入口,而糠食自安;轉現報也,明珠出海,而二王供養。如此則甯非先佛示現,利生者哉!惜其語錄不能盡傳,學者僅獲一帙。真如嘗鼎一脔,飲海一滴者矣。奈舊刻歲久,字迹模糊。吾徒明聲發心重刻,诏示後來。真報祖師之恩,深惬老朽之意。因佳其志,聊綴數言。其全機大用,非予劣智能解。造淵洞微,自有通方作者。

  傳曹洞正宗第二十七代

  雲門顯聖寺住持散木圓澄撰

  昭和叁十六年四月八日

  秋月龍珉校訂

  鈴木大拙 校閱

  佛曆二五叁六年歲次壬申佛誕日

  嗣祖沙門本宗淨慧 標點重校

  

《《趙州禅師語錄》壁觀 趙州真際禅師行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