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趙州禅師語錄》壁觀卷上(121-140)▪P2

  ..續本文上一頁雲:“應身。”雲:“學人不問應身。”師雲:“你但管應身。”

  當年夾山在京口,僧問:“如何是法身?”夾山雲:“法身無相。”問:“如何是法眼?”夾山雲:“法眼無瑕。”道吾笑之,並指示參船子,夾山方得開悟。是知宗門語句,貴在體會,不在知解。若人問東,任君施廣長舌辯,仍難使人有的旨。若答西,其東則確而無疑矣。

  不知應身,法身又何處安立。是祖師立標指月,其意甚明。學人若知反觀自照,則不負祖師之用心矣。

  (134)

  問:“朗月當空時如何?”師雲:“阇梨名什麼?”學雲:“某甲。”師雲:“朗月當空,在什麼處?”

  問朗月者,實問己之真如也。趙州喚出學人之真如,讓其自看,此即超佛越祖之妙用也。

  靈默參石頭,雲:“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頭據坐,靈默便行。石頭隨後召曰:“阇梨!”靈默回首。石頭雲:“從生至死,只是這個,回頭轉腦作麼?”靈默言下大悟。

  此乃祖師常施用之作略,常收意外之功,雖百千妙義施之,亦難有如此之效。

  (135)

  問:“正當二八時,如何?”師雲:“東東,西西。”學雲:“如何是東東西西?”師雲:“覓不著。”

  二八時應爲二六時,那僧問:面對這二六十二個時辰,又當如何用心呢?實同第二十八則之問。趙州此時之答,又不同于彼時。彼時雲:“老僧使得十二時”,而此時雲:“東東,西西。”那僧不明其意,故再問。趙州雲:“覓不著。”

  趙州何不直雲覓不著,若先作此答,反沒有“覓不著”的感覺。而“東東西西”,則把問者抛進五裏霧中,摸不著頭腦,方有“覓不著”的感覺。人之一生,尋尋覓覓,覓著什麼了?

  (136)

  問:“學人全不會時如何?”師雲:“我更不會。”雲:“和尚還知有也無?”師雲:“我不是木頭,作麼不知!”雲:“大好不會。”師拍掌笑之。

  僧問六祖:“黃梅意旨,什麼人得?”六祖雲:“會佛法人得。”僧雲:“和尚還得麼?”六祖:“我不會佛法。”

  僧問石頭:“如何是西來意?”石頭雲:“問取露柱。”僧雲:“學人不會。”石頭雲:“我更不會。”

  僧問雲門:“如何是沙門行?”雲門雲:“會不得。”僧問:“爲什麼會不得?”雲門雲:“只守會不得的。”

  地藏問法眼:“作麼生是行腳事?”法眼雲:“不知。”地藏雲:“不知最親切。”

  “不會”、“不知”乃祖師得力之用,以破學人分別情解之心,而導歸真如。若能于此參究得力,自有好消息來。

  那僧警覺,于趙州“不會”之後,反拶上一句:“和尚還知有也無?”趙州雲:“我不是木頭,作麼不知!”那僧一擊成功,心中歡喜雲:“大好不會”——于此“不會”之中,妙用無窮。趙州拍掌笑之。此爲趙州爲人踏實處,能教人于“不會”中轉過身來,所謂“能殺人,能活人”也。千萬留意這“會”與“不會”,“知”與“不知”……

  (137)

  問:“如何是道人?”師雲:“我向道是佛人。”

  如何是道人?是佛,是人?佛是人,人是佛?佛中人,人中佛?趙州此“佛人”答,語焉不詳,讓人自疑去。

  (138)

  問:“凡有言句,舉手動足,盡落在學人網中;離此外,請師道。”師雲:“老僧齋了,未吃茶。”

  這僧口氣之大,于來參之人中,更無出其右者。不論你佛言祖語,皆爲言句,棒喝踢打,無非舉手動足。宗門教下,無不在他的“網中”,更要于這一切之外,請趙州答話。好個趙州,也不棒,也不喝,也不與他玄言妙語,“老僧齋了,未吃茶”這無筋無骨,沒鹽沒味的話,留與那僧自料理去。

  (139)

  馬大夫問:“和尚還修行也無?”師雲:“老僧若修行,即禍事。”雲:“和尚既不修行,教什麼人修行?”師雲:“大夫是修行的人。”雲:“某甲何名修行?”師雲:“若不修行,爭得撲在人王位中,喂得來赤凍紅地,無有解出期。”大夫乃下淚拜謝。

  《四十二章經》雲:“……飯千億叁世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此之境界,實非常人所知,雖高明人亦難知。“老僧若修行,即禍事。”趙州據法王之位,于本分上何敢遜讓,且又面對王臣。馬大夫再申一句,趙州卻不答他,與其遊談方藥,不如現場治人。故直指雲:“大夫是修行的人。”古德雲:“佛說一切法,爲除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是人有業病,方修行以治,若無業病,又何須治。馬大夫不解,問:“某甲何名修行?”趙州即以他現報因果而言:“若不修行,爭得撲在人王位中,喂得來赤凍紅地,無有解出期。”

  當年白居易參鳥巢禅師,見鳥巢居樹上,雲:“禅師住處甚危險。”鳥巢雲:“太守危險尤甚。”白居易雲:“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鳥巢雲:“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

  唐末之時,藩鎮紛爭,河北尤甚。馬大夫之險,豈是白居易可比。雖養尊處優,“喂得赤凍紅地”——紅光滿面,卻又寒氣逼人,卻解脫無期。幾句話擊中要害,馬大夫不得不“下淚拜謝”。世人欲似馬大夫之“修行”,或慕趙州之不修呢?

  (140)

  師示衆雲:“阇梨不是不將來,老僧不是不祗對。”又雲:“阇梨莫擎拳合掌,老僧不將禅床拂子對。”

  趙州行腳數十年,早悉察叢林及行腳僧往來的全部伎倆。學僧參問,長老答話,其中有機鋒、轉語、棒喝,或擎拳合掌,或豎拂收拂,或舉拄杖、將禅床,或畫圓相、女人拜,踢翻淨瓶,拂袖而去,等等等等,花樣百出。趙州將這賓主相待之種種作略一並掃去,意作麼生?叁百年後,大慧宗杲禅師在趙州這段法語上大開大合,開話頭禅之新風,又是後話了。

  

《《趙州禅師語錄》壁觀卷上(121-140)》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