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無所有起
無上圓滿勝利者再度對月光童子說:“童子!既是如此,若一菩薩摩诃薩渴望達到此叁摩地,並冀求迅速、真正及全然覺醒而達到無上圓滿及真實的證悟,他應善入(見到)萬法無實性的智慧。
“童子!一菩薩摩诃應如何才能善于萬法無實性之智慧?童子!此菩薩摩诃薩應了解一切事物及現象皆是虛幻不實、不具本體、不具特徵、不具屬性,不生、不滅,超乎文字,是空性的,原本平靜,且本性全然清淨……。”
“童子!善于萬法無實性之智慧的菩薩摩诃薩不眷戀、不厭惡、不漠視任何形相、聲音、氣味、味道、質地或任何心識對象。爲何如此?這是因爲他無所見、無所執取……。”
“不視事物爲真實或不攫取任何事物之人,對輪回叁界無所執著,因此將能迅速得獲此叁摩地。他將迅速、真正及全然覺醒,得到無上圓滿及真實之證悟。”
今天我們將討論《叁摩地王經》的第八章,章名爲。有時候,圓滿證悟者釋迦牟尼佛會由世俗谛或相對真理(relative truth)的角度開示而教導;一切事物皆具有實質或實性,功德的“良善實質”是我們能夠且應該創造的,惡行的“不善實質”是我們必須棄絕的。除非我們避免製造不善行的不善實質,否則,我們必將在此生或未來世經驗到不愉悅的結果;相對的,若我們製造善行的良善實質,我們將會在同一生或未來世逐漸得到善果——快樂及愉悅。這是佛陀在初轉*輪時所開示的。
針對強烈執著于實質本體而認爲現象具有恒常及真實存在性的人,圓滿佛陀開示道:現象不具有自我的本體(法無我),個人的自我也不存在(人無我)。因此,佛陀闡明了一切事物及現象的本性都是空性的。
佛陀在哪些經典中開示空性及萬法無實性?他在《般若波羅蜜多經》中做如此的開示。此經有長短不同的版本存在,最長的是十萬偈本,此外,還有二萬五千偈本、八千偈本等……。最簡短的則是一般所稱的《心經》。在這些經典中,佛陀闡明一切現象都缺乏自性。此論點有時以十六種空性層面(十六空)來表達,即內空、外空、空空等……。在《心經》中也包括“空性之中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等言說,藉以顯示一切現象的本性都是空性。
爲什麼佛陀開示一切現象皆是空性?目前,我們尚未輪回的形式存在,且由于不善行的果報,致使我們都遭受到痛苦,都具有痛苦的經驗,這些痛苦的境遇是由煩惱造成的。“我們真的必須遭受這些痛苦嗎?”的問題于是升起。答案是:“不,我們並不須如此。”避免或離棄痛苦是可能的嗎?離棄痛苦的原因是可能的嗎?是的,這是可能的。爲什麼離棄煩惱的肇因及其苦果都是可能的?這是因爲煩惱及痛苦的感覺二者都不具有任何真實的存在性,這兩者都是空性的。藉由了悟其本性爲空性、不具任何實質,我們可以離棄這兩者。如果它們是真實的、具體的,我們就無法使自己掙脫苦因(煩惱)及苦果(輪回的痛苦);但是我們能得到解脫,這全然是因爲它們的本性是空性,不具有任何實質的本體。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我們在某個地方,那裏的草地上有一大條雜色繩子,光線相當昏暗,我們的眼力或許也不太好,由于某種理由,我們誤以爲草地上的那一條繩子是一條大蛇。我們立刻變得很害怕,心想:“這條蛇可能會咬我。好危險!如果我被這條蛇咬到,不但會痛,甚至可能會死!”于是,我們被恐懼所籠罩。我們要知道如何驅散這種恐懼呢?我們只須要了知恐懼的對象到底是什麼就可以了。那並不是一條蛇,而是一條雜色的繩子——只要看清這一點,並了解它到底是什麼,這種恐懼自然就消逝了。
同樣的,恐懼、憂慮、痛苦及煩惱都是輪回的特質。我們如何能鏟除這些呢?由于自無始以來,恐懼、憂慮及煩惱從未真正存在過,因此,我們很難用某種方法去除它們,它們不具有任何具體或實質的本性。
這就是佛陀基于大慈悲心及善巧而開示空性的理由,他爲我們指出一切事物及現象都是空性的、都不具有實性。做爲佛陀法教的追隨者,我們應該仔細地審思佛陀的法教,並訓練自己去了解“一切現象的本性都是空性”的真正意義。認知空性使我們能體證現象的真如本性,然後,所有的憂慮、痛苦及煩惱都會自然地消逝。若持續不斷地深入訓練自己,我們終將能得到究竟的成果。
有時候,佛陀非常強調了解空性:一切現象皆無自性。他反覆地說明了解這個真相的重要性。有時候,他則教導避免苦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累積功德並創造樂因。在此章中,佛陀說:“如果你們希望真正及全然覺醒,達到無上圓滿的證悟,你們應該要怎麼做?你們應該善入見到一切現象皆無實性的智慧。”在這兒,“你們”指的是聞法的大菩薩、菩薩或我們任何一個人。這番話的意思是:如果我們希望很快就開悟,我們應該確實地了解一些現象如何不具有獨立的本質或自性;我們也應該真正去體證現象的空性,並實際做此修持訓練。
依照說經的風格,佛陀這番甚深、直接的論說,伴有一則故事。在他過去的某一世中,一位極其殊勝的佛出現了,名號爲:無所有起如來。他廣泛地教導萬法無實性的中觀知見,即一切現象皆是空性。當時,佛陀生爲王子,名爲思惟大悲。他事奉、追隨無所有起如來,並得受萬法無實性的法教。思惟大悲藉此累積了大量功德,因此一千大劫不墮叁惡道,他也達到非常高的悟境。
佛陀在經典中僅聲明“萬法皆是空性”,不一定會解釋爲何如此。許多偉大的上師因而教示我們如何經由推論、演繹及求知的審察,而對萬法之空性本質有某種程度的確信。藉由各種推理及分析系統,例如,因果關系的分析、特質的分析,以及研讀龍樹、月稱及寂天等大師的論典,我們能對萬法之空性有相當明晰的信念,因而能了解我們的經驗並非如同所顯示般地真實及具體;藉由研習這些大師的偉大論注及深入思考其要義,我們能對“萬法之本性皆爲空性”産生明確的信心及確信。深入的探究將顯示,這並不僅是我們聽到的某種或主張而已;透過我們自己的智力,將深切地了解一切現象確實是空性的、確實不具有我們通常歸諸于它們的實性。
雖然我們稱自己爲金剛乘的修持者並在修習叁摩地,然而,利用智力推理而確定“萬法之本性皆是空性”並感到深信,是非常重要的。爲什麼?因爲我們應該具有兩種德行:不依賴他人之聲稱、不爲他人之主張所動搖。
“不依賴他人之聲稱”表示:我們對空性的了解不應僅是因爲接受佛陀所說的是真實的,我們必須加以辨別並自己決定這是否是真實的,否則,我們只是依賴他人的聲稱,而缺乏明確的了解。
“不爲他人之主張所動搖”表示:如果某個人對你說:“佛陀所聲稱的是錯誤的。一切現象並“不是”空性的,如果你相信事物的本性是空性,那你就完全錯了。”如果那個人提出理由,而你想說:“嗯,那聽起來很有道理!”那麼,你就是“爲他人之主張所動搖”。然而,我們應該能立即反應道:“不,你所說的並不正確。不論佛陀是否說過一切現象都是空性的,我自己已經達到同樣的了解,我可以說它們確實是空性的。”
這兩種德行——不依賴他人之聲稱、不爲他人之主張所動搖——的産生,是因爲投注時間智力推理的方式審察事實,並經由此過程而得獲對空性的確信。
許多論注,例如龍樹的《入中論》,教導了空性的各種推論及解釋。某此解釋相當複雜,但是,我們可以利用一種非常簡單的方法來了解空性,這種方法稱爲“一切事物或現象皆是相互依存的分析”。這種方法顯示:一切現象都取決于其他現象,它們本身缺乏任何真正的、獨立的存在性。在這兒,我將示範一個例子給你們看:看看我手上拿的這兩根香(仁波切舉起手中的兩根香),一根是長的,另一根是短的。每個人都會同意第一根香是長的而不是短的,另一根香是短的而不是長的。我們全部都能接受這是真實的。是不是?所以,現在對我們而言,第一根香似乎真正、確實是“長的”,第二根香則似乎真正、確實是“短的”。對不對?
(這時,仁波切拿出第叁根更長的香,放在第一根旁邊給大家看)現在,産生了什麼情形?現在,沒有人會說第一根香——我們先前所說的那一根“長的”香是“長的”了,反而會說它是“短的”。但是,如果我們只有一根香而已——完全只有一根香而已,沒有人可以說它是“長的”或“短”的。我們既不能說它是“長的”,也不能說它是“短的”。
我們可以從這個例子當中了解什麼?我們可以由此了解:事物本身並不具有“長”或“短”的屬性。“長”、“短”只是我們自己的念頭,是我們強加于事物的標箋,這些概念是在我們拿一個對象物和另一個對象物比較時産生的。換句話說,如此的概念是依存的,取決于他者;事實上,事物或現象本身並不具有諸如“長”、“短”的標箋。
在此,我們有兩種明顯的真理——真正真實的。及表面上看起來真實的。就究竟真理或勝義谛(ultimate truth)而言,我們無法宣稱任何事物本身是長或短,或具有這類的屬性——一切事物都不具有自性。但是,就相對真理或世俗谛(relative truth)而言,某一物體顯然比另一物體長,所以,這個物體是“長的”,而另一個物體是“短的”。
這個道理是否只適用于解析“長”、“短”之類的觀念?不,並非如此。它適用于一切現象——“好”、“壞”,“美”、“醜”、“大”、“小”,及其他情況。它們全部都是我們造作出來的念頭,我們造作了這些標箋,並把它們強加在事物之上——事物或現象本身並不具有如此的觀念。一旦我們真正了解這一點之後,就沒有必要去執著于所認定的“好”或“美”,因爲“好”或“美”的界定與標示只是我們的心所造作的,事物本身並不具有這些特質。同樣的,我們也沒有必要對于認爲是…
《月燈·萬法無實性·第八章 無所有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