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 第廿二 第十四則 雲門一代時教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獻給佛源老和尚(廿二)

  

  第十四則 雲門一代時教

  

  大家留意,在這一則公案裏面,沒有垂示,但是可以說,通遍都是垂示。這一則公案只有兩頁,包括評唱,包括頌古,是最精練的,但是恰恰這個最精練的,反而是最不好明白的。因爲這一則公案把雲門宗的綱宗,以特有的形式加以了表示。我們都是在雲門寺學修的,面對這則公案,我們怎樣去盤剝?我們怎樣去領會?我們怎樣去參就?怎樣讓這樣的公案,在我們心裏面活出來。這樣的公案是最能讓人開眼的,也是雲門祖師最有代表性的著語之一。

  “舉僧問雲門:;如何是一代時教?;雲門雲:“對一說。””

  就這麼簡單,一問一答。問的呢:“如何是一代時教?”答的呢:“對一說。”當然,下面的評唱裏面對這個都有所開展,有所開眼。我們看評唱。

  “禅家流,欲知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謂之“教外別傳,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首先我們要看這一段,禅家流,就是參禅的,在禅門裏面學修禅法的。這樣的修行者,那就是要明心見性。“欲知佛性義”,佛性是什麼,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如,大家都要想了解自己的主人翁是誰,要明白自己的本來面目。但是,在我們這一期的生死之中,在我們這一百年的學修之中,怎樣使自己能夠明心見性呢?那麼就應該“當觀時節因緣”。我們的時節因緣是什麼?如果不知時節因緣的話,那麼我們就對佛法毫無領會。我們要明白因果,我們要知道佛教的基本理論,就要知道緣起性空和業感緣起的道理。在唯識學裏,還要講“叁能變緣起”之理,這些緣起就是我們的現實。

  我們今天能夠在這裏來坐,在雲門寺住下來,特別是常住的師父,我們佛學院的法師、同學,都有甚深的因緣,大家才能在這裏聚在一起學修。這個因緣怎麼來的?誰也說不清楚。爲什麼會出家?很多在家人問師父:“你爲什麼要出家?”他們根本不明白,每一個出家人,他有自身的因緣。這個因緣怎麼會出家,出家爲什麼在這個廟,不是那個廟出家?爲什麼是這個師父給你剃度?爲什麼不是那個師父給你剃度?爲什麼會在這個道場常住下去?不到那個道場常住下去?就我們自己的命運,一生的走向而言,就是一個時節因緣。有的人打妄想:我學了佛了,一切因緣我就可以改變了,業障就可以化解了,可沒那麼容易。

  爲什麼沒那麼容易呢?佛教講的是業力不滅啊!八識田中的種子,生生世世積累下來的東西,不是我們想把它一口吹掉,或者通過一些學修就可以把我們的業力滅掉。業力是不可滅的,因緣是不可轉的,老佛爺拿這個也沒辦法。佛是神通無量,但是對業力也沒有辦法。爲什麼呢?地獄,你能夠把它弄空嗎?盡管,地藏王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可是地獄現在還在啊。我們現在的五濁惡世、娑婆世界也在嘛,現現成成的。不然,爲什麼在地藏經裏面說我們的五濁惡世呢?就是命濁、煩惱濁、見濁、衆生結集濁、劫濁,這五濁惡世。爲什麼不能把我們現在的五濁惡世變成天堂,變成極樂世界呢?因爲業力所在啊!

  盡菅佛法無邊,但是修行的解脫叫別別解脫。盡管有大法船,有白牛車,可以普渡很多的衆生到極樂世界去,到彼岸去。但是因爲衆生各人業力不一樣,有的趨向佛精進修行,當然能到彼岸,解脫得就很快。有的生生世世不信佛法,甚至反對佛法,這樣的人怎麼能解脫,怎麼能到彼岸?有的人雖然是信了佛法,但用心不專,修行不精進,又怎麼能夠證道?怎麼能夠解脫?所以,時節因緣與我們的業力有息息的相關,而我們這個業力就在我們的八識田中,是定了鐵案的,鐵案如山。

  所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今生的業報。並不是我們少許氣力就可以把它轉動的。正是這個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轉動,我們要修行,我們要著力修行,精進修行。要親近善知識,好好的克製自己的貪、嗔、癡,使自己易筋洗髓,脫胎換骨,煥然一新,所以要當觀時節因緣。

  大家到這來了,雲門寺是一個偉大的道場,是一個不共的道場,我們要珍惜這樣的因緣。如果,我們連這裏的因緣都不能珍惜的話,那我們的因緣在什麼地方呢?大家想一想。所以,“欲知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從教理上說,我們應該作如是觀;從實修上說,我們也應該作如是觀。對禅宗而言,他就跟教下的各家宗派不一樣。這是什麼呢?這是什麼樣的因緣呢?這是教外別傳,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這麼一個因緣。雲門山是禅宗的道場,是禅宗的祖庭,雲門宗的祖庭就是賣這一味藥,就是學這一味法。

  教外別傳,區別于教下諸宗。既不同印度的中觀、唯識,也不同于南傳佛教,也不同于我們中國的天臺、華嚴、淨土幾個宗派,他是教外別傳。教外別傳表現在什麼地方呢?他就是單傳心印,直指人心。他不給你說很多的道理通,沒有道理可談,就象我們前面的很多的公案,哪一則公案在給你講道理啊?沒有講道理的,它都是直指人心。直接人心表現是什麼呢?就是單傳心印,就是通過師徒之間的心心相應。這種心心相應不需要語言,不需要思維,是當下契入,當下見性,見性就可以成佛。爲什麼呢?見性就見真如不動性,要把我們自身本具的真如不動性,我們把它澄清出來,體會到,感受到。這就是禅宗獨家風格,也可以說是絕世的武功,在佛教內的絕世武功,可不得了。

  什麼叫“一代時教”?“釋迦老子,四十九年住世,叁百六十會,開談頓漸權實,謂之“一代時教””。“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每一會又講若幹若幹部經。所以,才有五千多卷佛經的應世。老佛爺說了四十九年的法,舉行了叁百六十次盛大的法會,談的是什麼呢?談的全是解脫之道。怎樣表現這八萬四千法門的呢?這裏面,中國的天臺宗在判教上,就把老佛爺叁百六十會,四十九年的說法就作了一個歸類——五時八教的判教。哪五時呢?佛見道後先講《華嚴經》,謂之華嚴時;因衆生不懂,只好從低處講起,開講《四阿含》,謂之阿含時;以後大講方等諸經,謂之方等時;在這基礎之上大開般若法門,謂之般若時;因緣具足之後,老佛爺最後宣講《法華經》,涅槃前一日一夜講了《涅槃經》,謂之法華涅槃時。

  什麼是八教,就是老佛爺的八種教育方法,其中分爲,化四儀教和化法四教兩部分。化儀四教有頓、漸、秘密、不定四種教法,實是老佛爺說法的一種方式。有頓教,禅宗是頓教;華嚴經的是講頓教、圓覺經的是講頓教。也有漸教,漸教,次第法門。阿含經,方等諸經很多都是講漸修。秘密教,指同一種教義,聞者各據自己的理解而有收獲,但互不相知。不定教,指佛根據不同情況,運用神通,使聽者有不同的理解。

  化法四教指:藏、通、別、圓。這是天臺宗教觀的指導原則,也是天臺判教的核心部分。藏教,指小乘《阿含經》等,主要向初學者講明因緣生滅、四聖谛的道理。通教,明因緣即空、無生、四真谛理,是大乘法之初門也。通教是由藏教到別教的過渡,內容有淺有深,指《涅槃經》等大乘經典。別教爲不共,不爲二乘人說,獨被菩薩,故名別教。圓教,明不思議因緣,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不偏不別,但化最上利根之人。圓教宣說大乘究竟之理,圓滿具足,圓融無礙,指《華嚴》、《涅槃》、《法華》等經典。歸宗起來,也可說是權實頓漸四門。

  權,方便、靈活。這個方便、靈活,就有點象我們雲門宗綱隨波逐流一樣,他是對機而言,方便、施其善巧來接引衆生。實,就是不一不異,實實在在的。沒有那麼多花哨,實打實的,叁法印、四聖地、八正道這些都是實法。我們不用懷疑。實和權,一個是根本性,一個是靈活性,我們都要把這個好好的看清楚、看明白。所以老佛爺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開頓漸權實,這種種法門。謂之“一代時教”。

  “這僧拈來問雲:“如何是一代時教?””這個題目就很大了,就象我們這說:“如何是佛教?”“如何是佛法?”這個題目非常的大。又比如說,我們問:“如何是宇宙?”“如何是曆史?”這個很大。宇宙,宇宙那個角落,你說太陽系、銀河系,還是說河外星雲?你是說恒星、太陽,還是談牛郎星、織女星?宇宙太大、太大,要落實到具體的方面來說。你說曆史,有世界史、中國史、美國史、英國史,那個很大的。

  我記得我在四川省佛學院的時候,上中國佛教史的課,我當時就給大家提了個問題:“曆史這個事很好玩的,爲什麼有世界史、中國史、思想史、科技史、這樣史,那樣史。你們誰看過十殿閻王史沒有?天龍八部史看過沒有?叁十叁天的忉利天史你們看過沒有?”沒有嘛。有老虎、有螞蟻、有大象,誰能把老虎寫個史?大象寫個史?沒有。在六道輪回裏面,我們知道的、熟悉的,只有是人。所以,佛法是人本位的佛法,是人間的佛法。這個也是我們的時節因緣。所以,如何是一代時教?他是下了一個很大的面,就象曆史一樣的,沒有說那個曆史。我說我們雲門宗史,範圍比較小,那我們就很容易了解。我們說雲門寺史,那麼範圍就更小了。乳源縣史、韶關地區的史、廣東的史、中國的史,你越放越大,這個面就紛繁了。

  如何是一代時教?就把全體的佛法都問到。你怎麼答?我們怎樣用最簡便的語言,能夠把所有的老佛爺的精髓,所有的佛法的奧意,把它表現出來。如果你從老佛爺的八相成道開始說,你從他的講華嚴,講法華。那麼你就再來一個說法四十九年,那怎麼得了啊?我們知道智者大師講講《妙法蓮花經》的時候,就是一個“妙”字就講了叁十天,“叁旬說妙”啊!一個“妙”字就講了叁十天,你想我們怎麼去用一個字,或者一句話,就能夠把全部的佛教道理,把它表現出來?用馬祖的話來說:“一口吞進西江水。”這只有咱們雲門祖師才能了。

  “雲門何不與他紛紛解說,卻向他道個“對一說”。…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 第廿二 第十四則 雲門一代時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