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僧人來問:“如何是一代時教?”雲門祖師就回答他說:“對一說”。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哇塞,不得了啊!對一說”。但是,在問如何是一代時教的時候,你來問,雲門祖師在回答你:“對一說”。你聽見這叁個字的時候,你是怎麼感覺的?當然,來問話的這位僧人,他對佛的經教,肯定是很熟的。如果不熟的人,他怎麼會問一代時教。他可能會問:“如何是佛法?”“如何是佛?”“如何是菩薩?”“如何是羅漢?”“如何是解脫?”“如何是極樂世界?”他可能這樣問。他能夠提出“一代時教”,本來就說明他是個學問僧,對佛教的理論鋪演是很熟的,他才會這樣提問。面對這樣的提問,雲門祖師回答:“對一說。”僅僅叁個字,這叁個字有一代時教的內涵嗎?
我們在提這個問題時,得到這樣的一個答案,當時我們的心會處于什麼樣的狀態呢?大家可以感受。但千萬不要在“對一說”叁個字上打葛藤,去起分別,就象前面說的,就是要在聽到這叁個字時的當下感受。說感受都還沒出現,那個才是最要命的關頭。在電光石火的那一刹那間,叫第一機。你過了這個時間段,過了這個感受,你的思維馬上就開始計較分別了,什麼是對?什麼是一?什麼是說?你就會咀嚼這叁個字裏面的含義去牽強附會。比如,我舉了簡單例子:1加1等于2,對不對?1+1=2,但是0.5加1.5也等于2。怎麼使一個公式等于2,我們可以用一萬個方式來等于2。稍微有點數學基礎的人,他可以無窮無盡的演出這個變化等于它的程式。我們這個思維的能力,它可以無窮無盡地去搞創作,導演很多的風光出來。但是,導演的這些風光跟對一說有沒有關系?跟老佛爺的一代時教有沒有關系?沒有關系的。
我們再看下面:“雲門尋常一句中,須具叁句,謂之涵蓋乾坤句,隨波逐浪句,截斷衆流句,放去收來,自然奇特,如斬釘截鐵,教人義解蔔度他底不得。”這裏面就把雲門祖師的教學方法、獨到的風格,給大家又作了交待。就雲門祖師的平常的一句話之中,都具備了叁句,有叁個方面的內容,叁個方面的境界,都涵融這麼一句之中。哪叁個方面的內容呢?第一涵蓋乾坤,對一說,涵蓋了乾坤的。大家有感受吧。然後隨波逐浪,對一說這叁個字,也是隨波逐浪,包含了隨波逐浪這麼的境界和機趣的。對一說,同樣具備了截斷衆流這一功能。
爲什麼這樣說呢?平常我們思維流淌都是有對象的,有心,就有法;有眼根,就有眼塵;有眼根和色塵相即,就有眼識;耳根和聲塵相即,就有了耳識。如此等籌,所以有六根、六塵,十八界,這是初步學過佛教教理的都知道。但是,不論是六根、六塵、十八界,都是把我們的思維,把我們的感受局限在一個很小的區域內,不能見全體。我們心性的全體,法界的全體,我們不能見。我們見到的永遠都是一小部分,非常有限的。但是,我們心性又是涵蓋乾坤的,天地、宇宙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但是,我們念頭一動,就有念頭所指的對象。這個對象是單一的,是生滅的、是來去的,他們不是永恒的。
那麼我們怎樣使我們這個念來念去,老是被局限在一個很小的角落裏面的心,能夠大放光明?能夠真正的有涵蓋乾坤的這麼一種效益呢?那麼首先就得截斷衆流。所以禅宗才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只有在這樣,讓我們在零零碎碎的念頭生滅之中的這種狀態,一下一刀切斷。言語道和心行處一下緊急刹車。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發現“哇,涵蓋乾坤的東西原來就在裏面啊!”這個就不需要時候,不需要空間,所以說當下即是。在時間和空間之中,流淌的永遠都是部分,永遠都是生滅的東西。只有超越了時間、空間限定的這個東西,才是全體的。
既然離開了時間,必然是頓。在時間之中,永遠都是漸。所以,要漸便漸,要頓便頓。只有頓,只有通過了言語道斷,截斷衆流,才能使你頓,才能使你一下能夠涵蓋乾坤——我們的真如自性全體現前。所以,祖師們說:“打得念頭死,許爾法身活。”我們怎麼在這麼一個念頭打下去的情況下,使我們的法身得活。法身一活,那就涵蓋乾坤,同時又可以隨波逐浪。在這樣的情況下,“放去、收來,自然奇特。”前面我們也說了,能放能收,能殺能活,能擒能縱,不外乎就是一個肯定,一個否定;一個是,一個非。平常我們在談是論非的情況下,我們都是凡夫的知見,面對世間法,有世間法的是非;面對佛法,有在佛法上是非。沒有得妙觀察智。
但一旦你真正的截斷衆流了,涵蓋乾坤了,你就可以達到了“放去收來,自然奇特”的隨波逐浪的境界。而且可以說是“斬釘截鐵,教人義解蔔度他底不得。”“對一說”,我們可以通過理論來證明它、來闡述它嗎?可以說理論在“對一說”叁個字上,寸步難行,如蚊子上鐵牛,無下口處,沒有你思維可以運行的這麼一個可能。所以,我們要看祖師下語的精到處,就是不讓你思維能夠在他的機語之中去打葛藤,不給你開後門,不讓你去潇灑。就象一個獅子關在鐵籠子裏面,讓你動彈不得,你再大的威風也釋放不了。
“一大藏教,只消叁個字,四方八面,無爾穿鑿處。”大家想一想,老佛爺睹明星見道的時候,在菩提樹下,他一下睜開眼,看見太白金星在天上燦爛閃爍,心裏面一動,大徹大悟。悟,這是一個感覺,就是那麼一個感覺而已。老佛爺要把這個感覺說給衆生,用了四十九年,談了叁百余會。最後還說:“我所說法如恒河一粒沙,未說之法如大千恒沙。”大家想一想,這是怎麼樣的一回事?他睹明星而見道,就那麼一個感覺,說了四十九年,而只是恒河一粒沙而已。所以,他悟的這一念,涵蓋乾坤,包容宇宙,無量佛法全都在他悟的這一念之中。
雲門祖師就是要讓大家體驗老佛爺睹明心而見道的那麼一個感受,這個感受如果再用四十九年說法,講經叁百余會的方式來說,大家出家多年了,學了經教也不少,爲什麼沒有開悟?沒有見性?爲什麼禅宗祖師門下向上的提持,就比較容易使有因緣的人能夠開悟。所以我們看就這叁個字“,四面八方,無爾穿鑿處。”就在無爾穿鑿處的時候,就有好消息在裏面,當觀時節因緣嘛。如果你的悟緣一到,就這叁個字開眼了,你就大徹大悟,慶快平生。
但是,很多人在聽了雲門祖師這叁個字,就出現了很多誤解。象圓悟祖師說的:“人多錯會,卻道對一時機宜之事故說;又道森羅及萬象,皆是一法之所印,謂之對一說;更有道,只是說那個一法——有什麼交涉!”我們要體會對一說這叁個字和一代時教的關系,這個關系不是分別思維所能運行的。我們的感受就是要超越于思維分別的感受。前面都說了:教外別傳,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他不需要談那麼多,就是直指人心,讓你心心相印,當下花開見佛。如果你離開了這個基本點,讓思維在那裏蕩來蕩去,分別這個思維那個,在法義上取舍不休,喋喋不休,你怎麼能夠感受到雲門祖師這叁個字給我們帶來的巨大的,能夠砸碎乾坤的力量呢!
這裏面我們還是遵循祖師的這麼一個開示,一定要牢牢地站在直指人心的立場上,千萬別去思維分別啊!對公案不能,對祖師的下語、機鋒轉語,都不能用思維分別去折騰。你去折騰,你就完了,“且得沒有交涉”,跟這個公案本身一點關系都沒有。“非唯不會,更入地獄如箭。”圓悟就說得有點嚴重了。別在那賣點小聰明,好象我會祖師的機語了,還不僅僅會,我還說給大家聽,你這樣說就完了,造地獄業。不僅造地獄業,而且下地獄如箭。那個很快的麻煩就到了。“殊不知,古人意不如此,所以道“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不妨奇特。”永嘉證道歌裏面的語句大家都是熟的,面對老佛爺,面對曆代的祖師對我們的法乳之恩,對我們來說,的確是“粉身碎骨未足酬”啊!爲什麼粉身碎骨未足酬呢?因爲祖師的這些語言,“一句了然超百億”。就這麼一句,可以點石成金,可以畫龍點睛,可以使你立地飛升,可以使你言下大悟。就這麼一句比說一百億句都還管用。
用在漸修門下,你要真正的解脫,需要叁大阿僧祗劫,那個是無量的時間,頭出頭沒不知道多少萬億次,都未必能夠現證菩提。但是,祖師的方便,就可以讓你在一句之下中現證菩提。這是多麼輝煌,多麼了不得的這麼一個功德。所以對我們來說,面對祖師,就有粉身碎骨未足酬的這麼一種感受。所以祖師的下語,真的是非常的奇特。“如何是一代時教?只消道個“對一說”,若當頭薦得,便可歸家穩坐。”大家看看,就是祖師的這麼一個“對一說”,如果我們當下能夠領會,當下能夠體悟,自然就可以歸家穩坐。什麼叫歸家穩坐?就是回歸自性淨土。知道了自己的主人翁,站穩自己的腳跟,當然要歸家穩坐了。不在生死流轉之中,不在六道輪回之中顛來倒去,就回家穩坐了嘛。但是,“你若薦不得”,你還沒有領會,你還沒有悟入,那麼,“且伏聽處分”,請聽下面分解。下面,就是雪窦祖師對這個公案的頌古。
“對一說,太孤絕,無孔鐵錘重下楔。
閻浮樹下笑呵呵,昨夜骊龍拗角折。
別別,韶陽老人得一橛。”
這個就是雪窦祖師的頌古。“對一說,太孤絕。”圓悟祖師在評唱裏面,就說“雪窦贊之不及”。你怎麼去贊歎雲門祖師這麼叁個字,這叁個字的確太孤,太絕了!簡直是絕唱。“此語獨脫孤危,光前絕後,如萬丈懸崖相似,亦如百萬軍陣,無爾入處,只是忒殺孤危。”你想這樣的語句,如果我說今天給大家布置個作業,就寫這個公案,“僧問如何是一代時教?”雲門雲“對一說”。大家寫篇論文交上來。真正要叫大家動筆的時候,你就感覺到這語句真的是“獨脫孤危,光前絕後,如萬丈懸崖相似。”你怎麼去攀登啊?這叁字有我們去攀登的地方嗎?有我們手可以抓的地方嗎?有我們可以落腳之處嗎?沒法找到你下腳之處。手也沒有攀緣之處啊!對不對?就象萬丈懸崖相似,同時,又象百萬軍陣,一百萬的大軍,嚴嚴密密圍個水泄不通,針插不進,水潑不進。你怎麼殺得進去?根本殺不進去。所以只是“特殺孤危”啊!大家可以感受感受,真的要大家寫一篇論文來說這叁個字,你來體會一下,真的沒有下手處,沒有下筆處,這個思維也沒法在其中運行。
古人道:“欲得親切,莫將問來問。問在答處,答在問端。”當然,在教學的這麼一個過程之中,肯定是一個由不會到會的過程,由不懂到懂的過程,有一個有問有答的過程。怎麼使問、答弄得很親切。使我們能夠切題,能夠讓別人聽懂,讓別人明白。所以,“莫將問來問”,就你提的問題,我將就你的問題,很切題地來回答你。“問在答處,答在問端呢”?問、答之間應嚴嚴實實的,絲絲如扣,不跑題,照顧到問者或答者的層次和理解能力,問也恰到好處,答也恰到好處,如孔子所說的“因才施教”,和“循循善誘”,就是善知識了。
“直是孤峻,且道什麼處是孤峻處,天下人奈何不得?”這裏面在反複的談這個公案,雲門祖師答話的那個妙處。既是問在答處,又答在問處,而且絲絲如扣,刀劈不開,針插不進。但是,又非常的孤峻。孤峻到什麼程度?天下人奈何不得?這叁個字敲得碎嗎?砸得爛嗎?劈得開嗎?都不行。
“這僧也是個作家,所以如此問,雲門又恁麼答,大似無孔鐵錘重下楔相似。雪窦使文言,用得甚巧。”這個僧人,他的確不是泛泛之輩,剛才也說了,他不問:“什麼是佛教?什麼是老佛爺?什麼是極樂世界?什麼是阿羅漢?什麼是菩薩?什麼是八正道?”他直接就問“一代時教”。“一代時教”,這就證明他相當有學問,是在佛法裏面浸泡了若幹年的。雲門祖師他這麼答,“大似無孔鐵錘重下楔相似。”什麼叫無孔鐵錘?怎麼下楔?大家知道,鐵錘有個柄,這個柄一定要插進鐵錘上的柄孔中,而且要插得嚴實,這個鐵錘才能用。但是無孔的鐵錘,你怎麼下楔子啊?你怎麼能夠把柄放進去。沒有柄,也就無法用錘了,這都沒有你的下手處。“雪窦祖師文言用得很好”,他是大家嘛,不僅好,也用得很巧。
“閻浮樹下笑呵呵,《起世經》中說,須彌南畔吠琉璃樹,映閻浮洲中皆青色。此洲乃大樹爲名,名閻浮提,其樹縱廣七千由旬,下有閻浮壇金聚,高二十由旬,以金從樹下出生故,號閻浮樹。所以雪窦自說,他在閻浮樹下笑呵呵。且道他笑個什麼?笑昨夜骊龍拗角折。只得瞻之仰之,贊歎雲門有分。”這裏沒有禅宗公案的機趣,行文也明白,這裏就不多解釋了。
“雲門道:對一說,似個什麼?如拗折骊龍一角相似。到這裏若無恁麼事,焉能恁麼說話?雪窦一時頌了,末後卻道:“別別,韶陽老人得一橛。”何不道全得,如何只得一橛?且道那一橛在什麼處?直得穿過第二人”。有的人學佛有得,頭角如骊龍一般不可觸犯。如問“一代時教”的這位就似一條骊龍,若非遇上雲門祖師,誰能將他這角折斷!
《《碧岩錄》十五則講記 第廿二 第十四則 雲門一代時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