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廿二 第十四则 云门一代时教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献给佛源老和尚(廿二)

  

  第十四则 云门一代时教

  

  大家留意,在这一则公案里面,没有垂示,但是可以说,通遍都是垂示。这一则公案只有两页,包括评唱,包括颂古,是最精练的,但是恰恰这个最精练的,反而是最不好明白的。因为这一则公案把云门宗的纲宗,以特有的形式加以了表示。我们都是在云门寺学修的,面对这则公案,我们怎样去盘剥?我们怎样去领会?我们怎样去参就?怎样让这样的公案,在我们心里面活出来。这样的公案是最能让人开眼的,也是云门祖师最有代表性的著语之一。

  “举僧问云门:;如何是一代时教?;云门云:“对一说。””

  就这么简单,一问一答。问的呢:“如何是一代时教?”答的呢:“对一说。”当然,下面的评唱里面对这个都有所开展,有所开眼。我们看评唱。

  “禅家流,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谓之“教外别传,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首先我们要看这一段,禅家流,就是参禅的,在禅门里面学修禅法的。这样的修行者,那就是要明心见性。“欲知佛性义”,佛性是什么,就是人人本具的真如,大家都要想了解自己的主人翁是谁,要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但是,在我们这一期的生死之中,在我们这一百年的学修之中,怎样使自己能够明心见性呢?那么就应该“当观时节因缘”。我们的时节因缘是什么?如果不知时节因缘的话,那么我们就对佛法毫无领会。我们要明白因果,我们要知道佛教的基本理论,就要知道缘起性空和业感缘起的道理。在唯识学里,还要讲“三能变缘起”之理,这些缘起就是我们的现实。

  我们今天能够在这里来坐,在云门寺住下来,特别是常住的师父,我们佛学院的法师、同学,都有甚深的因缘,大家才能在这里聚在一起学修。这个因缘怎么来的?谁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会出家?很多在家人问师父:“你为什么要出家?”他们根本不明白,每一个出家人,他有自身的因缘。这个因缘怎么会出家,出家为什么在这个庙,不是那个庙出家?为什么是这个师父给你剃度?为什么不是那个师父给你剃度?为什么会在这个道场常住下去?不到那个道场常住下去?就我们自己的命运,一生的走向而言,就是一个时节因缘。有的人打妄想:我学了佛了,一切因缘我就可以改变了,业障就可以化解了,可没那么容易。

  为什么没那么容易呢?佛教讲的是业力不灭啊!八识田中的种子,生生世世积累下来的东西,不是我们想把它一口吹掉,或者通过一些学修就可以把我们的业力灭掉。业力是不可灭的,因缘是不可转的,老佛爷拿这个也没办法。佛是神通无量,但是对业力也没有办法。为什么呢?地狱,你能够把它弄空吗?尽管,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可是地狱现在还在啊。我们现在的五浊恶世、娑婆世界也在嘛,现现成成的。不然,为什么在地藏经里面说我们的五浊恶世呢?就是命浊、烦恼浊、见浊、众生结集浊、劫浊,这五浊恶世。为什么不能把我们现在的五浊恶世变成天堂,变成极乐世界呢?因为业力所在啊!

  尽菅佛法无边,但是修行的解脱叫别别解脱。尽管有大法船,有白牛车,可以普渡很多的众生到极乐世界去,到彼岸去。但是因为众生各人业力不一样,有的趋向佛精进修行,当然能到彼岸,解脱得就很快。有的生生世世不信佛法,甚至反对佛法,这样的人怎么能解脱,怎么能到彼岸?有的人虽然是信了佛法,但用心不专,修行不精进,又怎么能够证道?怎么能够解脱?所以,时节因缘与我们的业力有息息的相关,而我们这个业力就在我们的八识田中,是定了铁案的,铁案如山。

  所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今生的业报。并不是我们少许气力就可以把它转动的。正是这个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转动,我们要修行,我们要着力修行,精进修行。要亲近善知识,好好的克制自己的贪、嗔、痴,使自己易筋洗髓,脱胎换骨,焕然一新,所以要当观时节因缘。

  大家到这来了,云门寺是一个伟大的道场,是一个不共的道场,我们要珍惜这样的因缘。如果,我们连这里的因缘都不能珍惜的话,那我们的因缘在什么地方呢?大家想一想。所以,“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从教理上说,我们应该作如是观;从实修上说,我们也应该作如是观。对禅宗而言,他就跟教下的各家宗派不一样。这是什么呢?这是什么样的因缘呢?这是教外别传,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这么一个因缘。云门山是禅宗的道场,是禅宗的祖庭,云门宗的祖庭就是卖这一味药,就是学这一味法。

  教外别传,区别于教下诸宗。既不同印度的中观、唯识,也不同于南传佛教,也不同于我们中国的天台、华严、净土几个宗派,他是教外别传。教外别传表现在什么地方呢?他就是单传心印,直指人心。他不给你说很多的道理通,没有道理可谈,就象我们前面的很多的公案,哪一则公案在给你讲道理啊?没有讲道理的,它都是直指人心。直接人心表现是什么呢?就是单传心印,就是通过师徒之间的心心相应。这种心心相应不需要语言,不需要思维,是当下契入,当下见性,见性就可以成佛。为什么呢?见性就见真如不动性,要把我们自身本具的真如不动性,我们把它澄清出来,体会到,感受到。这就是禅宗独家风格,也可以说是绝世的武功,在佛教内的绝世武功,可不得了。

  什么叫“一代时教”?“释迦老子,四十九年住世,三百六十会,开谈顿渐权实,谓之“一代时教””。“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每一会又讲若干若干部经。所以,才有五千多卷佛经的应世。老佛爷说了四十九年的法,举行了三百六十次盛大的法会,谈的是什么呢?谈的全是解脱之道。怎样表现这八万四千法门的呢?这里面,中国的天台宗在判教上,就把老佛爷三百六十会,四十九年的说法就作了一个归类——五时八教的判教。哪五时呢?佛见道后先讲《华严经》,谓之华严时;因众生不懂,只好从低处讲起,开讲《四阿含》,谓之阿含时;以后大讲方等诸经,谓之方等时;在这基础之上大开般若法门,谓之般若时;因缘具足之后,老佛爷最后宣讲《法华经》,涅槃前一日一夜讲了《涅槃经》,谓之法华涅槃时。

  什么是八教,就是老佛爷的八种教育方法,其中分为,化四仪教和化法四教两部分。化仪四教有顿、渐、秘密、不定四种教法,实是老佛爷说法的一种方式。有顿教,禅宗是顿教;华严经的是讲顿教、圆觉经的是讲顿教。也有渐教,渐教,次第法门。阿含经,方等诸经很多都是讲渐修。秘密教,指同一种教义,闻者各据自己的理解而有收获,但互不相知。不定教,指佛根据不同情况,运用神通,使听者有不同的理解。

  化法四教指:藏、通、别、圆。这是天台宗教观的指导原则,也是天台判教的核心部分。藏教,指小乘《阿含经》等,主要向初学者讲明因缘生灭、四圣谛的道理。通教,明因缘即空、无生、四真谛理,是大乘法之初门也。通教是由藏教到别教的过渡,内容有浅有深,指《涅槃经》等大乘经典。别教为不共,不为二乘人说,独被菩萨,故名别教。圆教,明不思议因缘,二谛中道,事理具足,不偏不别,但化最上利根之人。圆教宣说大乘究竟之理,圆满具足,圆融无碍,指《华严》、《涅槃》、《法华》等经典。归宗起来,也可说是权实顿渐四门。

  权,方便、灵活。这个方便、灵活,就有点象我们云门宗纲随波逐流一样,他是对机而言,方便、施其善巧来接引众生。实,就是不一不异,实实在在的。没有那么多花哨,实打实的,三法印、四圣地、八正道这些都是实法。我们不用怀疑。实和权,一个是根本性,一个是灵活性,我们都要把这个好好的看清楚、看明白。所以老佛爷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开顿渐权实,这种种法门。谓之“一代时教”。

  “这僧拈来问云:“如何是一代时教?””这个题目就很大了,就象我们这说:“如何是佛教?”“如何是佛法?”这个题目非常的大。又比如说,我们问:“如何是宇宙?”“如何是历史?”这个很大。宇宙,宇宙那个角落,你说太阳系、银河系,还是说河外星云?你是说恒星、太阳,还是谈牛郎星、织女星?宇宙太大、太大,要落实到具体的方面来说。你说历史,有世界史、中国史、美国史、英国史,那个很大的。

  我记得我在四川省佛学院的时候,上中国佛教史的课,我当时就给大家提了个问题:“历史这个事很好玩的,为什么有世界史、中国史、思想史、科技史、这样史,那样史。你们谁看过十殿阎王史没有?天龙八部史看过没有?三十三天的忉利天史你们看过没有?”没有嘛。有老虎、有蚂蚁、有大象,谁能把老虎写个史?大象写个史?没有。在六道轮回里面,我们知道的、熟悉的,只有是人。所以,佛法是人本位的佛法,是人间的佛法。这个也是我们的时节因缘。所以,如何是一代时教?他是下了一个很大的面,就象历史一样的,没有说那个历史。我说我们云门宗史,范围比较小,那我们就很容易了解。我们说云门寺史,那么范围就更小了。乳源县史、韶关地区的史、广东的史、中国的史,你越放越大,这个面就纷繁了。

  如何是一代时教?就把全体的佛法都问到。你怎么答?我们怎样用最简便的语言,能够把所有的老佛爷的精髓,所有的佛法的奥意,把它表现出来。如果你从老佛爷的八相成道开始说,你从他的讲华严,讲法华。那么你就再来一个说法四十九年,那怎么得了啊?我们知道智者大师讲讲《妙法莲花经》的时候,就是一个“妙”字就讲了三十天,“三旬说妙”啊!一个“妙”字就讲了三十天,你想我们怎么去用一个字,或者一句话,就能够把全部的佛教道理,把它表现出来?用马祖的话来说:“一口吞进西江水。”这只有咱们云门祖师才能了。

  “云门何不与他纷纷解说,却向他道个“对一说”。…

《《碧岩录》十五则讲记 第廿二 第十四则 云门一代时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