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峰明本禅師傳 第二章 少年行事須明本(下)

  中峰明本禅師傳(小說版)

  第二章 少年行事須明本(下)

   辰巳之交,來了一位賀喜的客人,應瑞一看,心中大喜,來的不是別人,正是應瑞一直挂在心上的余放牛。

   “余兄,這兩年哪裏去了,信也不帶一個,叫小弟好想念。”應瑞抱怨地說。

   余放牛說:“也未到哪裏去,愚兄生性懶散,又無家室之累,只是在這浙中山裏閑逛罷了。今早聽說你新添貴子,愚兄特地前來賀喜。”

   余放牛帶了兩只母雞,一筐雞蛋,一包紅糖和一疋衣料。應瑞也不推辭,便收下了。然後又抱出嬰兒,讓余放牛端詳,說:“這孩子好生奇怪,只落地時啼了一聲後,至今穩穩地睡著,哼也未哼一聲。”

   余放牛抱過嬰兒,細細地看,心裏祝禱說:“師父,你怎麼偏偏這個時候降生在這個地方。孫家善根深厚倒還不錯,只是這臨安城中兵災將起,以後的日子怎麼說得清楚。萬望菩薩加庇,讓我師父早日出世,爲衆生謀福。”禱畢,把孩子交還應瑞,說:“這孩子來曆不凡,極有根底,我送他個名字,就叫明本,好不好

  ”

  應瑞大喜說:“承蒙余兄來看犬子,今又賜名,此恩何以爲報

  ”

  余放牛說:“你我兄弟,何必挂齒,這孩子日後前程遠大,必爲國家之福。”

   這孩子原本睡著,此時雖未睜眼,卻咧著小嘴笑了。應瑞看著,心中欣慰,對余放牛說:“深謝余兄贈名,小弟家中雖不寬裕,卻也要讓這孩子早點讀書,日後好爲國效力。”余放牛告辭而去。

   不覺兩年過去,明本已離襁褓,種種行爲,令應瑞一家及鄰裏大感詫異。這孩子靜時,便在床上跏趺而坐,如同坐禅的老僧;動時,便在家裏佛堂內禮佛;唱時,嘴裏依哩嗚噜,如同歌贊梵呗。

   一日,兩個兄長放學歸家,李氏說:“大哥二哥,若無事且教小弟識識字。”明本聽見,急忙跑進佛堂,捧出一部佛經說:“大哥二哥,教我念這部經書吧。”李氏一看,卻是《阿彌陀經》,心想:“這孩子不知是哪路菩薩寄生我家。”心中歡喜,便叫大哥帶著他念: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衆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诃目犍連、摩诃迦葉……

  沒幾天,明本竟把一部《阿彌陀經》背熟了,一早一晚,都要坐在床上默誦一遍。應瑞看在眼裏,心想:“如今世間太苦,孩子果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有緣,這一生倒也不須讓我操心的了。”

  景定五年十月,在位四十年的理宗皇帝駕崩,太子即位,有識之士無不爲國家命運捏了一把汗。理宗雖然平庸,畢竟在位有四十年之久,對政務極爲熟悉,也能駕禦群臣。如今外敵強盛,新君幼弱,加之奸相賈似道專權,這國家看來是朝夕難保的了。

   且不說宋元消長,只見那明本長到七歲時,已能讀誦好幾部佛經了。兩位哥哥已可在外學點技藝,二姐也嫁了出去,應瑞頓感輕松了許多,對李氏說:“娘子,如今家計稍寬,明本已有七歲,可以讓他出去念些書了。”

   李氏說:“這事相公作主就行了。孩子雖識字不少,但畢竟只會讀誦些佛經,他並非出家的僧人,世間聖人們的書也該學學,才好在世爲人啊。”艮山門原有書堂,明本兩位哥哥早年也在那裏發蒙念書,于是應瑞就擇日把明本送到書堂。

   書堂的先生姓宋,是個落第秀才,在這裏授課二十多年,如今已是六十余歲的年紀了,看到應瑞把小兒子送來,心中十分高興,說:“我前後共有百多個學生,考中舉人進士的也有好幾位。這些年天下不甚太平,可惜他兩位哥哥連秀才也未能去考,待過些年太平了,小哥定能考好,說不定中個狀元探花的,也就不負老夫一生了。”

   宋先生見明本眉清目秀,機靈乖巧,故不住地誇獎,說:“今天收了這個學生,以後再也不收了,一是雖有好的子弟,二來我也老了,怕教不好書了。”說畢,便把明本引到孔子牌位下面去上香磕頭。

   第二天一早,應瑞便帶著明本來到艮山門書堂。天色尚早,先生還未開門,父子倆便站在門外觀看運河。從前,這幾十裏的河面泊滿了船只,巴蜀、江漢、楚贛、兩浙的商船客人都在此集散,真是樯帆如林。如今萬裏長江鼙鼓不斷,商船少了八九成,往來江面的只有巡哨的戰船。雖未入秋,卻是一派蕭瑟的景象。應瑞不由得連聲悲歎。

   “爹爹,剛才你還高高興興的,現在爲何唉聲歎氣

  ”明本不解地問道。

   “孩兒,“舊業已隨征戰盡,更堪江上鼓鼙聲”你記得是誰的詩嗎

  ”這幾年,應瑞教了明本不少唐詩,面對此境,不覺問他。

   “這是唐朝盧綸的《晚次鄂州》(今武漢市),孩兒背得的。”明本說。

   “背得就好,特別要把這兩句背熟,這臨安運河,不久也將聞到鼓鼙之聲了。”應瑞說著,眼眶不覺紅了起來。

   這時,又有幾個學生到了,書堂的側門也悄然而開。應瑞對明本說:“你且進去,中午時自己回家,上課時要專心聽講。”說完,應瑞便自去辦事。

   書堂甚是清潔簡樸,有十張陳舊的書桌,牆上挂著先生自繪的幾幅墨竹,倒也清雅。幾位學童坐定,宋先生坐在上面,直了直腰,說:“今天開學,主講《論語》,配講《孟子》。《論語》乃先聖孔夫子的言行錄。《尚書》雲: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就是說,于事無所不通謂之聖。聖人者,通天地陰陽之行,察往來古今之變,因時製宜,爲天下古今作則者,唯我孔子。孟子爲亞聖,師法孔子,倡仁義,崇儒術,辟邪說,斥攻伐,能繼孔子者,唯我孟子。”

  這開宗明義的話,明本倒也聽得明白,心想:“先生講課,的確明白精到。”正想之時,又聽先生說道:

   “翻開讀本,今天講“學而”,我念一句,你們跟著念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群童稚之聲隨著先生蒼老之聲陣陣起伏,這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旋律,國家的興盛與危機,士人的忠直與迂腐,全都隨著這條旋律起伏,演出了不盡的悲喜劇。

   明本極爲聰慧,加之過目不忘,不僅把老師講的記住了,後面未曾講的,他也自加默習,早已熟悉于心。

   宋先生年老,近來感到精力不繼,怕誤了學童,故這期講得較快。一年之內,《論語》已講到了《述而》,《孟子》也講到了《離婁》。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先生讀了一段,問道:“孟子此處,你們如何領會

  ”

   明本從來就是第一個回答的,老師問話聲一落,他就站了起來,說:“國以民爲本,民以食爲天,安居樂業,是百姓的常心。所謂失民,就是指失民心,是擾民虐民,像桀纣那樣的暴君,使民不得安甯,所以失去了民心。而像湯武那樣的聖君,能夠施行與暴君相反的措施,使被擾的百姓得到安養,使被虐待的百姓得到安慰,所以能得到民心,得到人民的擁戴。得到人民的擁戴,也就得到了天下。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就是這個道理。”

   聽了明本的回答,先生笑著點了點頭。

   “先生,”明本停了停,又說:“孟子在後面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不知誠與思誠這兩者體用如何

  ”

   先生說:“朱子于此有說:“誠者,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僞,天道之本然也。思誠者,欲此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僞,人道之當然也。”

   對先生的講說,明本並不太滿意。先生講說精到簡捷,從無多余的話,只是言必稱程朱,沒有多少自己的見解。明本生性即能睿思,且又極爲實際,好玄思而不好玄言,有條理而不瑣屑,但本于尊師之禮,也從未有唐突冒犯之言。

   從明本遲疑的眼光中,先生早已明白,說:“明本,你的心思爲師知道,爲師只能引你入門。你天資聰敏,日後造化大著哩,不必拘于爲師之說。老夫智識淺短,沒有能耐入仕,對于學理,一生服膺程朱,哪裏能有自己的見識。在老夫這裏,你權當習些章句罷。”

  見先生如此謙禮,明本心裏好生感動,說:“學生明白先生之意,以先生之德,就足以教化明本的了。”

  “小子可造,小子可造。”先生也是一股熱流在胸,忙不疊地點頭。

   又一年,先生的課尚未授完,病了一場,雖無大礙,但感精力大不如前,只好宣告停課。一日,先生來到明本家中,對應瑞說:“明本是個俊才,我才疏德薄,加之老病,不能引他上路,但不能因之而廢學。我雖無財,家裏書還是有的,如今人心惶惶,誰能安心教書讀書

  但明本是個極能讀書的人,以後要讀書,就上我家來借,老夫絕不吝啬。”

   應瑞感激地說:“這就深謝先生了。明本,過來給先生叩頭,謝先生大德。”

   明本走上前來,恭恭敬敬給先生叩了叁個頭,說:“學生明白先生心意,一定勤奮學習,不負厚望。”

   也是明本命中要遭些磨難,這年冬,李氏偶感風寒,幾帖藥下去,不見其好,反而沈重起來。應瑞雖四處延醫,又到寺裏祈禱,李氏之病仍日重一日。

   一日晚,李氏將應瑞父子叫到床前,說:“你們也不必爲我忙了,家裏原不寬裕,加之兵荒馬亂的,讓我早日上路就行了。大的孩子都走完了,幾年來也未回家,只是明本年僅九歲,如何叫我放心得下。相公,你且要好好保重,你們這一老一小……”話還未說完,李氏一陣痰湧,頸一伸,徑自去了。

   應瑞把李氏在床上放好,蓋上被子,哭著說:“娘子,自從你到我家,辛勞一生,未曾過一天舒心的日子,叫我怎麼對得起你

  你放心,我一定會照料好明本,讓他出息成材,日後光耀門楣。”

  看到母親去世,明本欲哭卻哭不…

《中峰明本禅師傳 第二章 少年行事須明本(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