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峰明本禅師傳 第二章 少年行事須明本(下)▪P2

  ..續本文上一頁出,心想:“這是佛經裏所說的人生無常吧,生老病死,如今誰不居于其中呢

  佛法講因果,我母親及周圍許多人辛勞一生,又爲什麼呢

  ”想著想著,心裏一酸,還是哭了出來。

   第二天一早,應瑞買來棺木,即刻入殓,就在家中簡易地設個靈堂。因家中拮據,既未請親朋吊唁,也未請僧道作道場,冷燈冷火,父子倆就在靈前守了七天。只是應瑞不知,這七天中,明本一直爲他娘念誦《阿彌陀經》。明本想:“這世間無須留戀,我娘應到淨土極樂世界,只有到了阿彌陀佛那裏,才會免去生生世世的苦,以後我也須到極樂世界去看我娘。”第八天,李氏被葬入郊外早已擇好的墓地中,明本隨著父親在新墳上久久肅立,不忍離開。忽然,聽到身後一聲歎息,父子倆回頭一看,卻是闊別多年的余放牛。

   “這些年來余兄哪裏去了,叫小弟好想念。明本,快見過余伯父,你的名字還是余伯父取的哩。”明本恭敬地與余放牛施了一禮。應瑞看到,八九年來余放牛仍然健朗,不像已入天命之年。

   “明本都這般高了,長得不錯,氣象清曠。孫相公,我今早歸來看你,方知嫂夫人仙去。你也切莫悲痛,陶淵明曾說:“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嫂夫人走得及時,至少不會有亡國之痛,也不會有殘民之悲了。”余放牛雖這樣勸慰,但臉上亦有悲戚之色。

   應瑞說:“也是,今蒙古人已穩定北方,改國號爲元,不日定將南下,在朝諸公,哪裏是他們的對手。蒙古人殺掠成性,看來我父子也當遠遷了。”

   余放牛說:“這也未必,其中尚有轉機。無門師父當年有位道友,就是燕京的海雲和尚。海雲和尚有位弟子法名子聰,現居元帝左右,實爲謀主,爲彼多出奇策,又以戒殺戮爲養德立基之本。元帝嘗問滅宋之策,子聰以太祖皇帝滅南唐之事對之。太祖太宗之所以掩有九州,下江南不血兵刃,戒殺厚降實爲上策。古人雲:江南一隅,不足與中原抗衡,曆朝莫不如此。孫相公,我觀公子乃大吉祥之相,故不須外出,就留在臨安城中安心讀書吧。”應瑞說:“余兄之言有理,我亦有所風聞。只是近來因娘子之病很少在外走動。哦,那子聰法師已被元帝勸還俗服,賜名秉忠,對,就是劉秉忠,聽說還要拜他爲相哩,真不知他是漢奸還是賢士

  ”

   余放牛說:“孫相公此言差矣,子聰原爲契丹士族,非我漢人。且佛說衆生平等,原無中華蠻夷之別。且朝廷偏安江南已近百五十年,毫無恢宏氣象,今君昏臣佞,王道一統,如今非蒙古人莫屬,這也是天命吧。雖不欲之,其奈何之。愚兄早寄形骸于方外,原不想多問世事,只是與小公子有緣,尚需在世上走動。”

   南宋士民早對朝廷絕望,所以應瑞聽了這一番話,也就不覺逆耳。明本年幼,原不知華夏、夷狄爲何物,雖《論語》、《孟子》裏間或言及,也不明究竟,聽了余放牛這番話,自覺稀奇,說:“伯父,那王道一統與極樂世界是否一樣

  ”

   聽到這個問話,余放牛心中大喜,暗想:“這孩子好是了得,這問題怕是無人能答的了。”于是拉著明本的手說:“公子,王道一統,乃世上之事,指九州混一,再無征戰,民能安其居,樂其業,但生老病死卻免不了的。要了卻這生老病死苦,只有到極樂世界。”

   明本點了點頭,說:“是的,百姓百年,皇上萬歲,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我看聖人之書,談的都是世間事,而佛經談的是出世間事。聖人的書教人爲君子賢人,佛經教人爲羅漢菩薩,我都想爲之,可以麼

  ”

   聽到這裏,一直悲戚的應瑞心中一樂,余放牛聽後也忍俊不住,說:“小公子,你說得非常不錯,聖人書要讀,佛經也要讀。你還小,還是多讀些聖人之書吧。好了,日頭快當頂了,早點回家吧。”

   雖近午時,但畢竟已是冬月,且北風不斷,應瑞頓時感到涼意,他怕兒子凍著,急忙說:“好,咱們先回去。余兄,我們可得好好聊聊。”

  一連好幾年,明本一直在家裏念書,宋先生過世之前,就把自己的經史子集送給了明本,應瑞雇了一駕馬車才拉了回來。余放牛也不時來訪,與應瑞談些出世之道,一家倒也平安清靜,全不管外面天翻地覆……

   宋度宗皇帝鹹淳九年(公元一二七叁年),元軍破樊城,襄陽守軍投降,江南門戶洞開。

   鹹淳十年,元軍二十萬攻宋,下鄂州,而度宗皇帝卻在七月崩駕,年僅叁十五歲。五歲的恭帝繼位,次年改元德祐。德祐二年(公元一二七六年)正月,元軍圍臨安,謝太後與恭帝降元,宋亡。

   此時明本不過十二歲,在這親喪國亡之時,他一心讀書而不管其他。好在應了余放牛之言,元軍進入臨安,因是招降,未動幹戈,得以保全全城,百姓未受大的驚擾。

   又過叁年,明本十五歲時,已將五經、諸子、詩、史陶然于胸。新朝廷無意開科取士,全國不知有多少學子都慨歎時運不濟。應瑞見兒子學習至勤,雞鳴即起,夜以繼日,心中極爲寬慰,原以爲新朝一旦開科,明本考個秀才舉人如囊中探物。今見久不開闱,心中不免急了起來。

   一日,應瑞對明本說:“兒啊,我看你的功夫白費了,爲父雖無心功名,卻望你能早入仕途。可蒙古人看來不識我漢家衣冠禮儀,曆朝曆代,哪有不開科取士之理

  ”哪知明本不以爲然,說:“父親,這功名二字,您就不用提了。孩兒讀書,只是養些學問,長些見識。司馬溫公一部《資治通鑒》,既可從中知些治亂存亡之道,也給人以世事如雲的感受。孔子雲:“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父親,我要出家爲僧。”

   聽了明本這話,把應瑞驚得怔怔的,好一會才說:“怎麼,你要出家

  ”

  “是的,自母親去世之後,孩兒就想出家,但怕父親傷心,才留下來多伴父親幾年,這詩書,孩兒也讀得差不多了,雖是聖人之道,不知何朝何代得以行之。叁代以下,去聖日遙,莫說大同盛世,小康之世誰又見到

  且這秦漢唐宋,也是治時少,亂時多。如今蒙古人入主中原,雖成一統,但只知武功,不識文治,天下決難安甯,所以孩兒決計出家。”明本認真地說。

   明本說話雖然老成,但畢竟僅虛歲十五,稚音尚未退去。應瑞看他振振有詞,心裏又氣又笑,斷然地說:“不行,爲父年已漸老,如今膝下只你一人,你學佛可以,出家決計不成。你且再待幾年,說不定哪天朝廷明白了開科取士乃經國之大事,那時你定能入闱。”

  看著日漸衰老的父親,明本心裏不忍,說:“好,就依父親,孩兒以後儒佛兼修,且看老天爺如何安排。”

  

《中峰明本禅師傳 第二章 少年行事須明本(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