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出,心想:“这是佛经里所说的人生无常吧,生老病死,如今谁不居于其中呢
佛法讲因果,我母亲及周围许多人辛劳一生,又为什么呢
”想着想着,心里一酸,还是哭了出来。
第二天一早,应瑞买来棺木,即刻入殓,就在家中简易地设个灵堂。因家中拮据,既未请亲朋吊唁,也未请僧道作道场,冷灯冷火,父子俩就在灵前守了七天。只是应瑞不知,这七天中,明本一直为他娘念诵《阿弥陀经》。明本想:“这世间无须留恋,我娘应到净土极乐世界,只有到了阿弥陀佛那里,才会免去生生世世的苦,以后我也须到极乐世界去看我娘。”第八天,李氏被葬入郊外早已择好的墓地中,明本随著父亲在新坟上久久肃立,不忍离开。忽然,听到身后一声叹息,父子俩回头一看,却是阔别多年的余放牛。
“这些年来余兄哪里去了,叫小弟好想念。明本,快见过余伯父,你的名字还是余伯父取的哩。”明本恭敬地与余放牛施了一礼。应瑞看到,八九年来余放牛仍然健朗,不像已入天命之年。
“明本都这般高了,长得不错,气象清旷。孙相公,我今早归来看你,方知嫂夫人仙去。你也切莫悲痛,陶渊明曾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嫂夫人走得及时,至少不会有亡国之痛,也不会有残民之悲了。”余放牛虽这样劝慰,但脸上亦有悲戚之色。
应瑞说:“也是,今蒙古人已稳定北方,改国号为元,不日定将南下,在朝诸公,哪里是他们的对手。蒙古人杀掠成性,看来我父子也当远迁了。”
余放牛说:“这也未必,其中尚有转机。无门师父当年有位道友,就是燕京的海云和尚。海云和尚有位弟子法名子聪,现居元帝左右,实为谋主,为彼多出奇策,又以戒杀戮为养德立基之本。元帝尝问灭宋之策,子聪以太祖皇帝灭南唐之事对之。太祖太宗之所以掩有九州,下江南不血兵刃,戒杀厚降实为上策。古人云:江南一隅,不足与中原抗衡,历朝莫不如此。孙相公,我观公子乃大吉祥之相,故不须外出,就留在临安城中安心读书吧。”应瑞说:“余兄之言有理,我亦有所风闻。只是近来因娘子之病很少在外走动。哦,那子聪法师已被元帝劝还俗服,赐名秉忠,对,就是刘秉忠,听说还要拜他为相哩,真不知他是汉奸还是贤士
”
余放牛说:“孙相公此言差矣,子聪原为契丹士族,非我汉人。且佛说众生平等,原无中华蛮夷之别。且朝廷偏安江南已近百五十年,毫无恢宏气象,今君昏臣佞,王道一统,如今非蒙古人莫属,这也是天命吧。虽不欲之,其奈何之。愚兄早寄形骸于方外,原不想多问世事,只是与小公子有缘,尚需在世上走动。”
南宋士民早对朝廷绝望,所以应瑞听了这一番话,也就不觉逆耳。明本年幼,原不知华夏、夷狄为何物,虽《论语》、《孟子》里间或言及,也不明究竟,听了余放牛这番话,自觉稀奇,说:“伯父,那王道一统与极乐世界是否一样
”
听到这个问话,余放牛心中大喜,暗想:“这孩子好是了得,这问题怕是无人能答的了。”于是拉着明本的手说:“公子,王道一统,乃世上之事,指九州混一,再无征战,民能安其居,乐其业,但生老病死却免不了的。要了却这生老病死苦,只有到极乐世界。”
明本点了点头,说:“是的,百姓百年,皇上万岁,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我看圣人之书,谈的都是世间事,而佛经谈的是出世间事。圣人的书教人为君子贤人,佛经教人为罗汉菩萨,我都想为之,可以么
”
听到这里,一直悲戚的应瑞心中一乐,余放牛听后也忍俊不住,说:“小公子,你说得非常不错,圣人书要读,佛经也要读。你还小,还是多读些圣人之书吧。好了,日头快当顶了,早点回家吧。”
虽近午时,但毕竟已是冬月,且北风不断,应瑞顿时感到凉意,他怕儿子冻着,急忙说:“好,咱们先回去。余兄,我们可得好好聊聊。”
一连好几年,明本一直在家里念书,宋先生过世之前,就把自己的经史子集送给了明本,应瑞雇了一驾马车才拉了回来。余放牛也不时来访,与应瑞谈些出世之道,一家倒也平安清静,全不管外面天翻地覆……
宋度宗皇帝咸淳九年(公元一二七三年),元军破樊城,襄阳守军投降,江南门户洞开。
咸淳十年,元军二十万攻宋,下鄂州,而度宗皇帝却在七月崩驾,年仅三十五岁。五岁的恭帝继位,次年改元德祐。德祐二年(公元一二七六年)正月,元军围临安,谢太后与恭帝降元,宋亡。
此时明本不过十二岁,在这亲丧国亡之时,他一心读书而不管其他。好在应了余放牛之言,元军进入临安,因是招降,未动干戈,得以保全全城,百姓未受大的惊扰。
又过三年,明本十五岁时,已将五经、诸子、诗、史陶然于胸。新朝廷无意开科取士,全国不知有多少学子都慨叹时运不济。应瑞见儿子学习至勤,鸡鸣即起,夜以继日,心中极为宽慰,原以为新朝一旦开科,明本考个秀才举人如囊中探物。今见久不开闱,心中不免急了起来。
一日,应瑞对明本说:“儿啊,我看你的功夫白费了,为父虽无心功名,却望你能早入仕途。可蒙古人看来不识我汉家衣冠礼仪,历朝历代,哪有不开科取士之理
”哪知明本不以为然,说:“父亲,这功名二字,您就不用提了。孩儿读书,只是养些学问,长些见识。司马温公一部《资治通鉴》,既可从中知些治乱存亡之道,也给人以世事如云的感受。孔子云:“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父亲,我要出家为僧。”
听了明本这话,把应瑞惊得怔怔的,好一会才说:“怎么,你要出家
”
“是的,自母亲去世之后,孩儿就想出家,但怕父亲伤心,才留下来多伴父亲几年,这诗书,孩儿也读得差不多了,虽是圣人之道,不知何朝何代得以行之。三代以下,去圣日遥,莫说大同盛世,小康之世谁又见到
且这秦汉唐宋,也是治时少,乱时多。如今蒙古人入主中原,虽成一统,但只知武功,不识文治,天下决难安宁,所以孩儿决计出家。”明本认真地说。
明本说话虽然老成,但毕竟仅虚岁十五,稚音尚未退去。应瑞看他振振有词,心里又气又笑,断然地说:“不行,为父年已渐老,如今膝下只你一人,你学佛可以,出家决计不成。你且再待几年,说不定哪天朝廷明白了开科取士乃经国之大事,那时你定能入闱。”
看着日渐衰老的父亲,明本心里不忍,说:“好,就依父亲,孩儿以后儒佛兼修,且看老天爷如何安排。”
《中峰明本禅师传 第二章 少年行事须明本(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