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宋朝道家南宗創始人張伯端所作,爲《悟真篇》的壓卷詩。原題爲《即心即佛頌》,吳承恩引用作《西遊記》第十四回“心猿歸正六賊無蹤”之篇首。)那是1969年,我在海燈法師那裏把這首偈子背給他聽,他聽了說:“嗯,這個還不錯,像模像樣的。這個跟禅宗裏所說的一樣。”即心即佛,我們就是佛。但是我們爲什麼不知道呢?
4、用功夫的根本處
當年石頭和尚在六祖那裏還是一個小孩子,也就是一個十來歲的小沙彌。六祖大師快圓寂的時候,石頭和尚就問六祖大師:“大師百年之後,我怎麼辦呢?”六祖大師說:“尋思去。”六祖大師圓寂之後,石頭和尚就天天在那裏打坐、尋思。後來一個師兄對他說:“祖師不是讓你這樣尋思,青原山行思和尚,很了不起,是讓你去找他。”于是,石頭和尚去青原山參行思大和尚。那個時候石頭和尚已經在曹溪住了幾年,是一個二十多歲的成年人了。行思大師一看他,就問:“你從什麼地方來?”石頭和尚答道:“從曹溪來。”行思大師又問:“從曹溪怎麼來?帶了什麼東西來?”答:“沒去曹溪前,也沒缺失什麼!” 問:“既然如此,那你還到曹溪去幹什麼?”石頭說:“不去曹溪,怎麼知道不曾缺失呢?”
我們學習的過程也是這樣。佛性本自俱足,本自圓滿,但是如果不學佛,我們就不知道自己的佛性本自俱足,本自圓滿。還是需要皈依叁寶,親近善知識。修學佛法之後,我們才會發現自己的佛性真的是本自俱足。此意也是這裏所說的“箭鋒相直,巧力何預。”
當年六祖大師大徹大悟,了知一切萬法不離自性的真理,進而向五祖呈偈:“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自清淨是不需要修行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自性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何期自性本自俱足”——自性本自圓滿啊;“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我們的這個佛性並不是說被人打了一下就沒有了,就東搖西擺了;“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一切本自俱足,現現成成的放在這裏,要現直下便現,想見當下便見。這是一代祖師爲我們的現身說法。
現在,我們的老和尚也經常的給大家顯示真如大法,關鍵是我們自己要善于看,善于觀,留意觀察老和尚的氣象、風骨,看他的身、心、意,是怎麼釋放出來的。要善于觀察並反觀自己,若是對自己的耳聞目睹妄加猜測蔔度,那不但對不住老和尚,也對不住自己。
總之,佛法是頓漸一體,頓漸不二的。在這方面我們應該有一個總體的領悟。如果沒有這樣的領悟,那麼在佛法上永遠都只能是見其一隅。爲什麼雲門宗的綱宗有“涵蓋乾坤”的這麼一個提法?“乾坤並萬象,地獄及天堂。物物皆真現,頭頭總不傷”。天臺宗的一念叁千,華嚴宗的法界圓融,都容納在雲門宗的“涵蓋乾坤”之中了。所以我們在看“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鋒相直,巧力何預。”這一句時,要明白這是在提示我們要善用方法,善巧用功。這個善巧的方法說穿了,說破了,也就是照顧自己當下的念頭,這是最簡單、最省心的方法。
說到心就要說識,因爲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我們每個人想想,要把這個心弄明白,有多麻煩。心是什麼組成的呢?是思想組成的,是人的意識組成的。意識又是什麼組成的呢?所謂的意識流是一個個念頭組合而成的。所以我們可以說,正見是整體的,正思維是局部的,正念是一個細胞,一個單元。在八正道裏,這叁條經常是從點到線,從線到面的關系。正思維是正見的基礎,正念是正思維的基礎。如果我們要從正思維到正見,那就太龐大了;如果我們從正念上下功夫,攻其一點,正思維就在當下,你就不會繞圈子,也不會從過去糾纏到未來,也不會把自己糾纏在這樣那樣的理論裏面。只是守住自己的當下一念即可!就這當下一念,多直接,多簡便,多有趣,多暢快!它不會使你分心,你可以集中力量關注一念,然後一榔頭砸下去!這個也就是“箭鋒相直,巧力何預。”這裏不能投機也不能取巧,這是我們用功夫的根本處。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寶鏡叁昧》非常非常的妙,就看我們如何來對待。當我們通過“箭鋒相直,巧力何預”真正地明心見性,打破意識分別對我們束縛後,我們的境界就會煥然一新。那個時候就可以看見“木人方歌,石女起舞”的非常境界了。大家可以想像,在唐五代的時候要想看到“木人方歌,石女起舞”有多麼無奈。即使現在,我們這裏也無法看到木頭、泥巴的造像會起舞、唱歌。那這裏所說的“木人方歌,石女起舞”是怎樣一個境界呢?這就涉及到了無情說法的公案。
5、無情說法誰人聽
當年洞山良價禅師參沩山禅師,提及南陽慧忠國師“無情說法”的公案。有僧問南陽慧忠國師:“如何是古佛心?”國師說:“牆壁、瓦礫是。”這僧人說:“牆壁、瓦礫豈不是無情?”國師說:“是。”參學的僧人就問南陽慧忠國師:“無情也能說法?” 南陽慧忠國師回答說:“能啊,無情不但能說法,而且說得很熱烈。”那個僧人就說:“爲什麼我聽不到呢?”南陽慧忠國師就說:“你當然聽不到了,如果你能聽得到,你不就跟菩薩一樣了嗎?”那人便問:“那國師你能聽得見嗎?”國師回答:“我也聽不見。”那人反問說:“你既然聽不見,又怎麼知道無情能說法呢?”國師回答說:“幸好我聽不見,如果我聽得見就像佛菩薩一樣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還能在這裏給你講法嗎?”
沩山禅師聽過良價所舉的“無情說法”公案之後,便說:“這裏亦有,只是罕遇其人。”禅師把平日所用的拂塵豎著舉起來,問良價:“會麼
”這就是無情說法,你能領會嗎
良價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己不明白,未領會:“請和尚說。”沩山道:“父母所生口,終不爲子說。”這時的良價仍不明白沩山所言。
後來,沩山指示良價去找雲岩禅師。良價見到雲岩禅師後,問:“無情說法,什麼人得聞?”雲岩說:“無情得聞。”良價又問:“和尚聞否?”雲岩說:“我若聞, 汝即不聞吾說法也。”良價仍未領會無情說法的含義,繼續問道:“我爲什麼不聞呢
”這時,雲岩象沩山一樣,也豎起了拂塵問:“還聞麼?”洞山答道:“不聞。”雲岩說:“我說法汝尚不聞,豈況無情說法乎?”到這時,洞山還不死心,接著又問:“無情說法,出何典教?”雲岩禅師答:“豈不見《彌陀經》雲,水鳥樹林,悉皆念佛念法。”這時,洞山良價禅師終于有所醒悟,終于由有聲悟入無聲了。于是脫口說了個偈子:“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所以我們無論身處何處,六根所觸,都應有“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郁郁黃花皆是菩提”的感受才象樣子。
“木人方歌,石女起舞”,實際上木人沒有歌,石女也沒有舞,是你自己明心見性以後,歡喜心來了。老天不會說話,大自然也不會說話,但你看那些詩人、畫家的作品,因爲他們的心靈接近自然,于是他們眼中的一切事物都變成了有血有肉的東西。它傳達的是什麼呢?傳達的是自己的情感。一切法都是佛法,石頭也是一法。
有僧人問趙州老和尚:“什麼是佛?”老和尚說:“庭前柏樹子。”柏樹也是無情啊。于是僧人又問老和尚:“柏樹子什麼時候成佛的呢?”老和尚答:“待虛空落地。”那個僧人又問:“虛空什麼時候落地啊?”老和尚答:“柏樹子成佛。”老和尚在這裏畫了一個圈,天衣無縫。
6、莫要當面錯過了好消息
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常聽大人講這樣的故事: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個廟,廟裏有個老和尚在講故事,講的是什麼呢?從前有座山,山裏有個廟,廟裏有個老和尚在講故事……這個故事大家都熟悉,但是你別小看這個故事裏畫的圈,說不定某個時候它在你心裏一閃,你就悟了。那個時候你就知道什麼叫“木人方歌,石女起舞”了。
寺廟裏的師父每天都在上殿,一年叁百六十五天,天天重複很單調。當然上殿還有一系列的功課,天天念佛,念十萬遍,百萬遍,念到最後花開見佛。爲什麼呢?因爲念到那個時候已經是精誠所至,萬念歸一了。念到不打妄想了,歸于念佛這一念之上。有一天這一念突然落堂,即虛空落地了,花開見佛了,本來面目現前了。另外,很多單調重複的東西可以引發定境,這點需大家留意。單調重複的事往往能使人心無二致,心不放逸這本身就與定相應了。只要自己能安之若素,不厭不煩,定境就可以從中生起。
定是無移的、不動的。在一個思維過程之中,注意力投放在一個點上,他本來就是不移不動的,是精神的高度集中。但是它和佛法所說的入定還不一樣,但是如果持之以恒地訓練,保持注意力集中投放的時間,不動心,不移義,不串情,說不定哪一天你一下子就入定了。如果一開始能定十秒鍾,那麼定一分鍾就有可能;如果一分鍾有可能的話,那麼定十分鍾也有可能。這樣持續下去,入定一個小時、一天、一個月都有可能。曆代祖師是從不糊弄我們的,功夫是錘煉出來的,也只有下這樣的死功夫,才能有所得。如果你真正做到這一步了,好消息就來了,好消息一來就能看得見“木人方歌,石女起舞”了。到那個時候,面對你最恨的人你都會覺得他像自己的親人一樣可愛,你就真正地體會到冤親平等、凡聖同一的境界。爲什麼呢?“六七因中轉”,第六識進入無分別狀態,變成了妙觀察智,看到山河大地遍地是黃金,肮髒的娑婆世界變成了莊嚴佛土;第七識煩惱識變成平等性智,哪還有什麼冤家、親家,凡人、聖人之別呢?
但這樣的境界是“非情識到,甯容思慮。”雲門叁句的第二句是“截斷衆流”。截斷衆流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另一種說法。
今天下午和明向大和尚一起聊天,說到怎麼讓第六識的智慧進入第七識。如果我們在第六識和第七識上同時用功,便能“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也就是雲門祖師所言“截斷衆流”,用這樣的氣概達到我們前面所說的境界,就是“非情識到”。
情是第七識的,識是第六識的,大家要明白這點。起心動念是第六識,它把我們圈在分別知見裏,你能看見“木人方歌,石女起舞”嗎?你能看見真如實相嗎?不行啊。我們的起心動念只是第六識裏邊的一個印象而已,永遠是第六識裏的一張照片。所以真正的功夫必須在“截斷衆流”,必須在“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上。我們要在這個功夫上好好地體驗。其實,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狀態出現,但它卻像電光石火一樣,一閃而過。
比如說,我去方丈室去找老和尚請教問題,看見老和尚眼睛一瞪,突然就嚇傻了。在這“嚇傻”的時候,你本來要向老和尚請教的問題也被嚇跑了,這就是“言語道斷”的那一刻,但是自己不知道,當面錯過了。再比如,老和尚一棒子敲過去的時候,嚇得你腿都發軟,這時根本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念頭了,這也是“好消息”來的時候,但是我們卻沒有把握住,又錯過去了。爲什麼呢?功夫沒有做到家,你怎麼能留住這個瞬間?如果我們平時的功夫做夠了,老和尚的棒子一來,一下子心生歡喜,那老和尚也該給你道喜了。
《雲門說寶鏡 之九 特立獨行之宗門作略》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