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云门说宝镜 之九 特立独行之宗门作略

  云门说宝镜 之九 特立独行之宗门作略

  1、祖师们下辈子变什么

  “如虎之缺,如马之馵。”古代有一种说法,老虎是山中之王,是吃人的动物。它每吃一个人,耳朵上就长一个缺,吃得越多,耳缺如锯。如果我们看到一只老虎,它的耳朵长得像锯子一样,那就说明它是吃人的老虎,最好离它远一点。这是中国传说。

  马馵是什么东西呢?当年汉武帝通西域,一个目的是对付匈奴,另外一个目的是去大宛,就是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去求天马。天马也叫汗血马,它日行千里,比蒙古马优秀得多,是大宛王国的国宝。它跑累了出的汗是红色的,所以叫汗血马。汗血马四蹄为白色,它好像总是在炫耀自己白色的蹄子,往往三脚落地,一脚高抬,这个叫马之馵。这是良马的特点。《宝镜三昧》在这里提到“如虎之缺,如马之馵”,实际上就在说功夫上的问题。如果没有长久的功夫,没有真修的实践,就不会达到相应的火候的。如法修行就是要穷追不舍,念念相逐,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坚持下去,才能成就道业。如果不这样的话,就可惜我们这一生的行持了。

  “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狸奴白牯。”大家要注意这里的回互。什么是下劣?按常理来说很低下的东西称之为下劣。大家都知道,世间永远都有高下之分,如《易经》所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世界原本如此,有阴阳、有内外、有刚柔;佛法亦如此,有菩提就会有烦恼,有菩萨就会有众生,有道就有魔等等,无穷无尽。《宝镜三昧》是专门给修行人讲的,而且是对有相当火候,有相应证量的修行人讲的,所以它在这里边就谈到了一个境界的问题。一般的修行人都贪恋境界,都想坐到妙高峰顶上,认为佛法是尽善尽美的。这种理解原本不错,但是离诸法实相还有差距。为什么呢?

  当年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不与万法为侣,超然卓立,都到万法归一了,没有万了只有一了,那个时候是什么人?马祖就说:“待你一口气吸尽西江水,再向汝道。”大家想想一口吞进西江水,那该是多么大的气魄!在江西北部称长江为西江,但是这里的“西江水”是什么意思?那就是说不管是西江水还是长江水,不管是净水还是污水,不管水里边是有龙还是有虾,统统要吸得进去。真正能转过境界来的,一切法都是佛法,即是法法平等,无有高下。并不是说这个法很尊贵,那个法很下劣。下和上是平等的,贵和贱也是平等的,善和恶同样是平等的,要有这样的心境。

  我们在丛林里边经常听到老修行人说冤亲平等,佛魔也是平等的。禅宗一方面讲高高山顶立,另一方面还强调深深海底行。并不是说菩萨就一定坐在莲花台,在三十三天享清福。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为什么还有很多祖师发愿下一世还要在红尘中摸爬滚打?

  唐朝的时候,很多学佛的人见地上有误区,认为见了道的,比神仙还神仙,玉皇大帝都会红眼了。但是自马祖以后,南泉、赵州、沩山、云门祖师等等这样的祖师大德,他们反其道而行之,打破学佛人中的一些妄念、妄想。你们学佛要到天上去,要到极乐世界去,我们就不去。所以南泉说:“待老僧百年之后,变一头水牯牛去。”

  一般的修行人就怕落畜生道,怕变牛、变马什么的。为什么这些祖师偏偏不上天,不去极乐世界,还要到山下的老百姓家去做水牯牛呢?沩山祖师也曾这样说:“我百年之后也要做一头水牯牛,看上去是一头牛,背上有一行字,沩山僧。请问这头牛到底是牛,还是沩山僧?”你说他是牛,它又是沩山僧;你说他是沩山僧,它又是头牛。祖师们破除人们在修行中的好异求胜之心。凡夫众生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获证四圣果,但是从究竟意义上讲,这是不彻底的。为什么呢?

  因为凡圣同体,所以自从马祖之后,很多祖师提倡向异类中行。这就是南泉祖师、沩山祖师一再强调的,你们要成佛,你们要成菩萨,要成罗汉,我不去,我就要在这里变牛变马。他一定会变牛变马吗?他确实会变牛变马!他是为众生甘愿做牛做马,不去极乐世界享清福啊!祖师们用这样的方法去破执,去对治修学佛法中喜圣厌凡的心理啊!所以《宝镜三昧》这里所提“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狸奴白牯”,这十六个字的落处就是这样的。

  2、玩陀螺的修行方法

  我们想要修行圆满,只有“善”不算圆满。不只是禅宗,早在天台宗里就把这个道理讲透了,纯善无恶不是菩提。

  以前有一位善知识对弟子说:“菩提是烦恼铸成,如何欲断烦恼?”你为什么要把烦恼断掉呢?“诸佛都具二严,拈一放一自恼”。诸佛不只是有庄严的一面,烦恼的体也就是菩提,我们经常讲“转”烦恼为菩提,而不是“断”烦恼为菩提。因为真如就是如如不动的,若是烦恼可断,那么真如也就可灭了。

  今天我陪(佛源)老和尚出去,老和尚说:“哎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回头吧。”回头了还是不是你呢?还是你啊,世界还是这个世界啊,并没有变。但是你要站稳脚根转过来,一转过来就是修行人了。就怕你不转。关键是转烦恼为菩提,并不是要断。比如,我们今天在这里打坐,一会儿妄想来了,东南西北的念头不停地往外冒,跟着烦恼也来了,大家试试能不能断?再试试肚子饿的时候打坐,能不能断了想吃饭的念头?转可以,断不行。就像我们小时候玩的陀螺,一鞭子下去它会转个不停,鞭子抽得越狠,它转得越快,如果没有鞭子抽它,它一下子就倒了。清初四川有一位禅师,开悟后就一直玩陀螺,并有一首玩陀螺的“打得乐”歌,很有趣。

  所以对佛法要有完整的、全面的理会。对烦恼与菩提的关系,对圣人与凡人的关系,对西方净土与东方秽土的关系,在理论上要学,在修行上要大胆承担。有的人就是不敢于承担,一有妄想就去忏悔,就去烦恼,心里边很难受。有什么难受的?没有烦恼你就是佛?就是菩萨了?人都是有烦恼的,正是因为有烦恼我们才要修行。只有精进地修行,烦恼才会慢慢地淡下去。如果想要一刀两断,除非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不然,你凭什么一刀两断?

  佛教的经典中讲有两种烦恼。一种是见所断烦恼,有些经教里谈到过这样的境界,明心见性可以把我们知见上的烦恼见一刀两断,称之为“见所断烦恼”。在第六识上下功夫,通过对般若的修行,增长自己的智慧,突然破参,就可以达到断“见所断烦恼”的状态。另外一种是“修所断烦恼”。修所断烦恼是什么呢?一个人多生累劫上带来的业力在第七识上是入了根,入了命里的。在“见所断烦恼”调理了以后,要悟后起修,通过长久的反复的修行锤炼,慢慢地修,慢慢地转。尽管此处名称为见所断、修所断,但实际烦恼上不是断,而是转。真要是烦恼断了,你也就失去了修行的资粮。大家都知道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如果没有那一滩臭泥,就不会有莲花的香艳。所以说没有烦恼的资粮就不会结出菩提的果。它们是同体的,这边是烦恼,另一边就是菩提。如果断了烦恼你也就断了菩提慧命。

  “转烦恼成菩提”是禅宗历代祖师所强调的,所以,“以有下劣,宝几珍御。以有惊异,狸奴白牯”这几句都是相对而言的。让你看到事物这一面的同时,也让你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取这面丢那面,取那面丢这面都不行。我们要敢于证得菩提,要敢于承担。如果资粮不够,就暂时不忙,先精勤地积累一些资粮。善法修行有了基础以后,才能提持向上。

  3、目的和手段之间的捷径路线

  “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直,巧力何预。”这里谈到了事情的因果关系。大家都熟悉中国神话传说“后羿射日”的故事。传说中,那时天上有十个太阳,河流干枯了,大海也干涸了,许多人和动物渴死了。农作物和果园枯萎了,供给人和家畜的食物也断绝了。一些人出门觅食,被太阳的高温活活烧死;另外一些人成了野兽的食物。人们在火海里挣扎着生存。后羿是个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看到人们生活在苦难中,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后人一直称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神箭手。

  大家想想,射箭有没有什么巧力可寻呢?关键就是一只弓箭与目标的连线应该是一条直线。如果我们射箭的轨迹跟蛇一样弯弯曲曲的,怎么能行呢?那样一定会偏离方向。所以这里我们讲的是因和果的关系,目的和手段的问题。目的和手段之间一定有一条最方便、最捷径的路线和方法,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找到。

  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二千多年了,唐代的时候出现了六祖大师,禅宗得到蓬勃的发展。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这个法门的确是佛祖八万四千法门中最为殊胜、最为便捷的法门。为什么说顿教最为殊胜呢?如果我们修其它的法门,都是在次第中修行,在次第中修行就有因,就有果,就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之内,慢慢地循序渐进地修。既然是循序渐进,它就永远处在一个有限的境界当中,永远都在一个有限的状态中,很难达到顿悟,不能真正地把真如一口吞进。

  以前我在云门佛学院讲《信心铭》的时候,特别强调了《信心铭》开篇的八个字:“至道无难,唯嫌拣择”。真正的至道,最根本、最要命、最彻底的道,是没有一点困难的,它是现现成成的,就像云门祖师所说的:“哎呀,我所说佛法一切现成,本自具足,一切圆满啊。”有人问仰山祖师:“佛法还要讲顿悟吗?”祖师答:“当然讲啊,无奈已落入第二了。”哪怕是顿悟,也是落在第二了。为什么呢?因为无论你悟还是不悟,真如都不会少一点,也不会多一点。众生本来就是佛,正如六祖所说,即心即佛。

  当年看《西游记》,什么都没有记住,只背下了唐僧写的那首偈子:“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心法身佛。法身佛,没模样,一颗圆光涵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注:该偈…

《云门说宝镜 之九 特立独行之宗门作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