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宋朝道家南宗创始人张伯端所作,为《悟真篇》的压卷诗。原题为《即心即佛颂》,吴承恩引用作《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之篇首。)那是1969年,我在海灯法师那里把这首偈子背给他听,他听了说:“嗯,这个还不错,像模像样的。这个跟禅宗里所说的一样。”即心即佛,我们就是佛。但是我们为什么不知道呢?
4、用功夫的根本处
当年石头和尚在六祖那里还是一个小孩子,也就是一个十来岁的小沙弥。六祖大师快圆寂的时候,石头和尚就问六祖大师:“大师百年之后,我怎么办呢?”六祖大师说:“寻思去。”六祖大师圆寂之后,石头和尚就天天在那里打坐、寻思。后来一个师兄对他说:“祖师不是让你这样寻思,青原山行思和尚,很了不起,是让你去找他。”于是,石头和尚去青原山参行思大和尚。那个时候石头和尚已经在曹溪住了几年,是一个二十多岁的成年人了。行思大师一看他,就问:“你从什么地方来?”石头和尚答道:“从曹溪来。”行思大师又问:“从曹溪怎么来?带了什么东西来?”答:“没去曹溪前,也没缺失什么!” 问:“既然如此,那你还到曹溪去干什么?”石头说:“不去曹溪,怎么知道不曾缺失呢?”
我们学习的过程也是这样。佛性本自俱足,本自圆满,但是如果不学佛,我们就不知道自己的佛性本自俱足,本自圆满。还是需要皈依三宝,亲近善知识。修学佛法之后,我们才会发现自己的佛性真的是本自俱足。此意也是这里所说的“箭锋相直,巧力何预。”
当年六祖大师大彻大悟,了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的真理,进而向五祖呈偈:“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自清净是不需要修行的;“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自性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何期自性本自俱足”——自性本自圆满啊;“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我们的这个佛性并不是说被人打了一下就没有了,就东摇西摆了;“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切本自俱足,现现成成的放在这里,要现直下便现,想见当下便见。这是一代祖师为我们的现身说法。
现在,我们的老和尚也经常的给大家显示真如大法,关键是我们自己要善于看,善于观,留意观察老和尚的气象、风骨,看他的身、心、意,是怎么释放出来的。要善于观察并反观自己,若是对自己的耳闻目睹妄加猜测卜度,那不但对不住老和尚,也对不住自己。
总之,佛法是顿渐一体,顿渐不二的。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有一个总体的领悟。如果没有这样的领悟,那么在佛法上永远都只能是见其一隅。为什么云门宗的纲宗有“涵盖乾坤”的这么一个提法?“乾坤并万象,地狱及天堂。物物皆真现,头头总不伤”。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华严宗的法界圆融,都容纳在云门宗的“涵盖乾坤”之中了。所以我们在看“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锋相直,巧力何预。”这一句时,要明白这是在提示我们要善用方法,善巧用功。这个善巧的方法说穿了,说破了,也就是照顾自己当下的念头,这是最简单、最省心的方法。
说到心就要说识,因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每个人想想,要把这个心弄明白,有多麻烦。心是什么组成的呢?是思想组成的,是人的意识组成的。意识又是什么组成的呢?所谓的意识流是一个个念头组合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正见是整体的,正思维是局部的,正念是一个细胞,一个单元。在八正道里,这三条经常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关系。正思维是正见的基础,正念是正思维的基础。如果我们要从正思维到正见,那就太庞大了;如果我们从正念上下功夫,攻其一点,正思维就在当下,你就不会绕圈子,也不会从过去纠缠到未来,也不会把自己纠缠在这样那样的理论里面。只是守住自己的当下一念即可!就这当下一念,多直接,多简便,多有趣,多畅快!它不会使你分心,你可以集中力量关注一念,然后一榔头砸下去!这个也就是“箭锋相直,巧力何预。”这里不能投机也不能取巧,这是我们用功夫的根本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宝镜三昧》非常非常的妙,就看我们如何来对待。当我们通过“箭锋相直,巧力何预”真正地明心见性,打破意识分别对我们束缚后,我们的境界就会焕然一新。那个时候就可以看见“木人方歌,石女起舞”的非常境界了。大家可以想像,在唐五代的时候要想看到“木人方歌,石女起舞”有多么无奈。即使现在,我们这里也无法看到木头、泥巴的造像会起舞、唱歌。那这里所说的“木人方歌,石女起舞”是怎样一个境界呢?这就涉及到了无情说法的公案。
5、无情说法谁人听
当年洞山良价禅师参沩山禅师,提及南阳慧忠国师“无情说法”的公案。有僧问南阳慧忠国师:“如何是古佛心?”国师说:“墙壁、瓦砾是。”这僧人说:“墙壁、瓦砾岂不是无情?”国师说:“是。”参学的僧人就问南阳慧忠国师:“无情也能说法?” 南阳慧忠国师回答说:“能啊,无情不但能说法,而且说得很热烈。”那个僧人就说:“为什么我听不到呢?”南阳慧忠国师就说:“你当然听不到了,如果你能听得到,你不就跟菩萨一样了吗?”那人便问:“那国师你能听得见吗?”国师回答:“我也听不见。”那人反问说:“你既然听不见,又怎么知道无情能说法呢?”国师回答说:“幸好我听不见,如果我听得见就像佛菩萨一样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还能在这里给你讲法吗?”
沩山禅师听过良价所举的“无情说法”公案之后,便说:“这里亦有,只是罕遇其人。”禅师把平日所用的拂尘竖着举起来,问良价:“会么
”这就是无情说法,你能领会吗
良价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不明白,未领会:“请和尚说。”沩山道:“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这时的良价仍不明白沩山所言。
后来,沩山指示良价去找云岩禅师。良价见到云岩禅师后,问:“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云岩说:“无情得闻。”良价又问:“和尚闻否?”云岩说:“我若闻, 汝即不闻吾说法也。”良价仍未领会无情说法的含义,继续问道:“我为什么不闻呢
”这时,云岩象沩山一样,也竖起了拂尘问:“还闻么?”洞山答道:“不闻。”云岩说:“我说法汝尚不闻,岂况无情说法乎?”到这时,洞山还不死心,接着又问:“无情说法,出何典教?”云岩禅师答:“岂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这时,洞山良价禅师终于有所醒悟,终于由有声悟入无声了。于是脱口说了个偈子:“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所以我们无论身处何处,六根所触,都应有“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菩提”的感受才象样子。
“木人方歌,石女起舞”,实际上木人没有歌,石女也没有舞,是你自己明心见性以后,欢喜心来了。老天不会说话,大自然也不会说话,但你看那些诗人、画家的作品,因为他们的心灵接近自然,于是他们眼中的一切事物都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东西。它传达的是什么呢?传达的是自己的情感。一切法都是佛法,石头也是一法。
有僧人问赵州老和尚:“什么是佛?”老和尚说:“庭前柏树子。”柏树也是无情啊。于是僧人又问老和尚:“柏树子什么时候成佛的呢?”老和尚答:“待虚空落地。”那个僧人又问:“虚空什么时候落地啊?”老和尚答:“柏树子成佛。”老和尚在这里画了一个圈,天衣无缝。
6、莫要当面错过了好消息
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常听大人讲这样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讲的是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这个故事大家都熟悉,但是你别小看这个故事里画的圈,说不定某个时候它在你心里一闪,你就悟了。那个时候你就知道什么叫“木人方歌,石女起舞”了。
寺庙里的师父每天都在上殿,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重复很单调。当然上殿还有一系列的功课,天天念佛,念十万遍,百万遍,念到最后花开见佛。为什么呢?因为念到那个时候已经是精诚所至,万念归一了。念到不打妄想了,归于念佛这一念之上。有一天这一念突然落堂,即虚空落地了,花开见佛了,本来面目现前了。另外,很多单调重复的东西可以引发定境,这点需大家留意。单调重复的事往往能使人心无二致,心不放逸这本身就与定相应了。只要自己能安之若素,不厌不烦,定境就可以从中生起。
定是无移的、不动的。在一个思维过程之中,注意力投放在一个点上,他本来就是不移不动的,是精神的高度集中。但是它和佛法所说的入定还不一样,但是如果持之以恒地训练,保持注意力集中投放的时间,不动心,不移义,不串情,说不定哪一天你一下子就入定了。如果一开始能定十秒钟,那么定一分钟就有可能;如果一分钟有可能的话,那么定十分钟也有可能。这样持续下去,入定一个小时、一天、一个月都有可能。历代祖师是从不糊弄我们的,功夫是锤炼出来的,也只有下这样的死功夫,才能有所得。如果你真正做到这一步了,好消息就来了,好消息一来就能看得见“木人方歌,石女起舞”了。到那个时候,面对你最恨的人你都会觉得他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可爱,你就真正地体会到冤亲平等、凡圣同一的境界。为什么呢?“六七因中转”,第六识进入无分别状态,变成了妙观察智,看到山河大地遍地是黄金,肮脏的娑婆世界变成了庄严佛土;第七识烦恼识变成平等性智,哪还有什么冤家、亲家,凡人、圣人之别呢?
但这样的境界是“非情识到,宁容思虑。”云门三句的第二句是“截断众流”。截断众流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另一种说法。
今天下午和明向大和尚一起聊天,说到怎么让第六识的智慧进入第七识。如果我们在第六识和第七识上同时用功,便能“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就是云门祖师所言“截断众流”,用这样的气概达到我们前面所说的境界,就是“非情识到”。
情是第七识的,识是第六识的,大家要明白这点。起心动念是第六识,它把我们圈在分别知见里,你能看见“木人方歌,石女起舞”吗?你能看见真如实相吗?不行啊。我们的起心动念只是第六识里边的一个印象而已,永远是第六识里的一张照片。所以真正的功夫必须在“截断众流”,必须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上。我们要在这个功夫上好好地体验。其实,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状态出现,但它却像电光石火一样,一闪而过。
比如说,我去方丈室去找老和尚请教问题,看见老和尚眼睛一瞪,突然就吓傻了。在这“吓傻”的时候,你本来要向老和尚请教的问题也被吓跑了,这就是“言语道断”的那一刻,但是自己不知道,当面错过了。再比如,老和尚一棒子敲过去的时候,吓得你腿都发软,这时根本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念头了,这也是“好消息”来的时候,但是我们却没有把握住,又错过去了。为什么呢?功夫没有做到家,你怎么能留住这个瞬间?如果我们平时的功夫做够了,老和尚的棒子一来,一下子心生欢喜,那老和尚也该给你道喜了。
《云门说宝镜 之九 特立独行之宗门作略》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