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雲門說寶鏡 之六 密不透風的曹洞綱宗

  雲門說寶鏡 之六 密不透風的曹洞綱宗

  1、周易卦象與曹洞綱宗

  “重離六爻,偏正回互。疊而爲叁,變盡成五。”

  這裏畫了一個卦給大家看一看。此處大家可參考我在《棒喝截流》一書中對此段的講解。以下爲《棒喝截流》中的部分引文:

  此洞山借周易離卦之象,而立偏正五位之說。先將離卦之六爻分爲叁疊,即“疊而爲叁”。初爻、二爻爲一疊、是謂初疊。曹洞宗貴乎“回互”,初疊陽陰回互,以象“正中偏”,是爲一變。二叁兩爻陰陽回互,以象“偏中正”,是爲二變。叁四兩陽天爲中疊,雖兩爻純陽無陰,然四爻陽居陰位,亦是回互,名“正中來”,是爲叁變。四爻五爻陽陰回互,且四爻陽居陰位,五爻陰居陽位,各又自成回互,故名“兼中至”,是爲四變。五六陰陽兩爻爲一疊,是爲上疊。上疊亦陰陽回互,且陽居陽位,陰居陰位,故名“兼中到。”是爲五變。

  “偏正五位”之說與《寶鏡叁昧》同爲曹洞之根本。且“偏正五位”亦由《寶鏡叁昧》所衍出,洞山祖師亦有“君臣五位頌”:

  正中偏,叁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

  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觌面別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

  正中來,無中有路隔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辯舌才。

  兼中至,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猶如火裏蓮,宛然自有沖天志。

  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裏坐。

  五位乃曹洞宗人自養之五層境界,亦爲堪驗學人之五種尺度。前叁位爲“自受用之昧”,即見性時所現的叁種層次,或此或彼,用以自照。後兩位乃“他受用叁昧”,乃入世度人之境界,自覺覺他。何以然

  因其能多一層回互。叁則由漸入頓、五則由頓入漸,要在行者當體自用之際。

  曹洞雖分五位,實則一位,乃至一位也無。若于五位妄生分別,私智蔔度,則南轅北轍,永不到家。須知“物從因緣,故不有;緣起,故不無”之理,故正也、中也、偏也,皆對境之言,均非的旨。以故,正亦寓其中矣,偏亦寓其中矣,于中亦寓其中矣。曹洞五位盡皆回互,無一偏純之位。學者于此定須留心,今說五位者,歸攝一位;才涉一位者,五位全赅。非此不能盡五位回互之妙用。”

  讀過《四書》的人都知道,《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重離”。離是火,是太陽。《周易》是重八卦,在這重八卦裏偏正回互;曹洞宗的綱宗也是偏正回互,初變正中偏;二變偏中正;叁變正中來;四變兼中至;五變兼中到,這也是曹洞宗的修行次第。

  我們經常是處在“正中偏”之中,爲什麼呢?真如佛性本自具足,可是我們爲什麼看不到呢?因爲我們隨時隨地都處在正中偏之中。有些破參的人,特別是初破參有些感覺的人,他明白了這個道理。哎呀!佛性本自具足,但是由于客塵所染,明白道理但修行不到家,所以叫正中偏。第二個階段是偏中正,一個人有修行了,由偏歸正,由最初的執有,歸入于空了,歸正了。偏回歸于正了,但是這個還沒有到位,真正破參是叁變“正中來”:回到了中,歸到了正位上,回到中正的位上。但是,到了“正中來”也不夠,破參了以後他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做。

  2、頓與圓的辨證關系

  今天中午跟幾位法師聊天的時候,大家談到了“頓”和“圓”的道理。菩薩證道以後還須勤修萬法,爲什麼要勤修萬法呢?因爲勤修萬法是在“圓”字上下功夫。

  有的人會問:有的祖師說頓悟以後就是直至佛地了,功德圓滿了,爲什麼還要勤修萬法呢?圭峰宗密大師在《禅源諸诠集都序》中說到有兩種頓悟,其一是“化儀頓”;其二是“逐機頓”。禅宗內的開悟屬于“逐機頓”,只釋迦佛在菩提樹下那一悟是“化儀頓”,一悟成佛。圭峰大師認爲“逐機頓”是頓悟,但需要悟後起修。因爲雖然開悟了,但成佛的功德尚須積累;雖然見到了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不動搖,能生萬法,但一切都是因地上的,並不是在果位上與佛一樣了。有的師父由頓門而入,但頓悟之後,仍對一些經教很陌生,不熟悉,這在佛教禅宗史上有很多例子。

  南宋時,廓庵禅師著了一組名爲《十牛圖》的偈頌,成爲禅門中的至寶。他繪製了禅宗的十牛圖,並以詩偈的形式加以評唱,形象地展現了由修行頓悟以至最後成佛的悟道過程。禅宗是講頓悟的,而《十牛圖》實際和曹洞宗《寶鏡叁昧》裏的偏正五位一樣,是講修行次第的,也就是在講頓和圓的關系。大家一定要留意頓和圓的關系。有人說禅宗顯得枯,爲什麼顯得枯?顯得硬?就是圓字上不夠。有的學教理的,特別是學華嚴宗、天臺宗的,他們在理論上很圓,但沒有破參,沒有在頓上下功夫,這個圓也是虛有其表,達不到究竟。

  所以“正中來”以後還有“兼中至”、還有“兼中到”的過程。“正中來”可以說是破本參,“兼中至”可以說是破重關,“兼中到”可以說是破牢關。所以它說“重離六爻,偏正回互。”大家看到陽爻和陰爻,初六是陽爻,六二是陰爻,是陰陽回互;二爻和叁爻,又是一個陰陽回互法。但是叁和四之間那個正中來,它兩根陽爻,好像沒有回互,實際上也是有回互的。在《易經》裏邊四這個位屬于陰的正位,盡管它是九四,但是它是處于陰位。這裏邊仍然是有回互的。在第四爻和第五爻,它又是回互,是更高明地回互。四是陽爻居陰位,五是陰爻居陽位。它是回互中還有回互,兩重回互。第五和六又是陰陽回互。五是陰爻居陽位,六是陽爻居陰位,它又多了一重回互。所以它重疊回互,這個就是我們在教法裏邊需要明白的道理。

  什麼是回互?定慧雙修是回互;不二法門是回互;法報不二是回互;生死涅槃是回互;頓悟漸修是回互;頓教圓教是回互。如果我們不明白這個一體的關系,執著于一隅,就會像瞎子摸象一樣的,摸到了象腿,說象是一根柱子;摸到了象耳,說象是一把大扇子;摸到象肚皮,說象是一堵牆。所以說面對佛法一定要有總體全面的認識,要教理行果全面地予以把握,對信、解、行、證全面地進行觀照,不能重此輕彼。在這方面我們一定要看到曹洞宗在功夫上的綿密。

  關于洞山祖師的“五位偏正”之說,我在以前所寫的《明月藏鹭——千首禅詩品析》裏有比較詳細的說明,在《棒喝截流》那本書裏面也有所涉及。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一看。

  “偏正五位”的確是曹洞宗自己修養的無上秘訣。有人就說,前叁位是自受用叁昧,自受用的叁昧是指見性時印證的叁種層次;後兩位是他受用叁昧,自覺覺他,不然哪會多一層回互呀!只有兼中至、兼中到,它比前面叁個多了一層回互。雖然曹洞宗的教法是禅宗,禅宗強調頓悟,但是這頓悟裏邊事情也很多,並不是像常人說的,悟了就能怎麼怎麼樣。悟後還需勤修萬法,大家要明白這個。

  洞山祖師的《兼中到》歌訣裏邊說:“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裏坐。”爲什麼說“折合還歸炭裏坐”?即使達到最高境界,還是要布施,還是要在紅塵裏邊打轉。哪怕你大徹大悟、神通廣大,紅塵裏該你幹什麼還得幹什麼,就像雪峰祖師說的一樣“老僧住持事繁。”並不是說我悟了以後,丟下世間到佛地去享福了,不是。這不是真正道人的心胸,而是一般俗人的心胸。一個人沒有擔當精神,害怕紅塵才會躲到極樂世界裏去享福。真正的祖師大德定會乘願再來,普度衆生啊!

  3、如何是行中道

  “如荎草味,如金剛杵”,荎草是中藥裏邊的五味子,不知大家咀嚼過這種小草籽沒有?酸的?不像;甜的?不像;麻的?不像;辣的?也不像;還有點鹹,可以說是五味俱足!金剛杵是韋馱菩薩手中的法器,有點像這個離卦,中間是實的,兩頭是虛的,中間是細,兩頭是大。這裏用五味子、金剛杵來形容“重離六爻”,實際上是講曹洞宗的綱宗“偏正五位”。“偏正五位”在曹山洞山時變成“君臣五位”、“王子五位”等等,涉及到我們日常修行的一些功用和對我們的一些提示。

  “正中妙挾,敲唱雙舉。通宗通途,挾帶挾路。”這個就是我們修行當中一定要明白的。以前,像這樣的語句都是師父傳徒弟,絕不讓第二人聽到的語句,一人單傳,悄悄地說。現在大家看到這裏,一定要知曉其中的妙處啊。再者,大家要知道行中道。以前有人問我,馮老師什麼是中道啊?我反問他,你平時是開汽車還是蹬腳踏車?他說我平時騎腳踏車。我再問,蹬腳踏車的時候,你是怎麼行路的?他一時沒有答出來。其實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不論是蹬腳踏車還是走路都要行中道。按常規,一個行人如果走路太靠左就走到機動車道上了,很危險;太靠右又要撞到牆邊上了。所以我們都會很自然地向中行,給自己留夠安全的空間。

  學法也是這樣,要給自己留夠空間。急不得,急了要出事;緩不得,緩了的話你追不上去。道教煉丹有用文火、武火的說法,這也是借用禅宗裏的語言。有時候該笑的時候笑一下,該松緩時候松緩一下,用孔子的話來說:“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這一張一弛,或急或緩,或左或右都是很自然的事。如果你天天想要佛法,天天想天天想,比佛還佛,那麼你就未必是佛了。

  以前有句話說“皇帝不談權,老和尚不談禅。”這個道理大家很容易明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都當了皇帝的還說什麼權呢?老和尚不說禅,真正佛法不在說上,所以趙州老和尚說:“佛之一字,永不喜聞!”爲什麼?一個人陷入佛法中,跨不出來,活不出來,就成了教條主義。真正會佛法的人,他不跟你說佛法,即心即佛,他的舉手投足,舉心動念全在法上,全在正道上。有的人一天到晚滿口佛法,而看他的行爲舉止,是不是與佛法相應呢?未必是。

  “正中妙挾”就是告訴我們一定要牢居中道,同時要左右兼顧,上下兼顧。有的人功夫不到家,執著于一念不生,害怕起煩惱,總是盯著自己:我怎麼又有…

《雲門說寶鏡 之六 密不透風的曹洞綱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