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说宝镜 之六 密不透风的曹洞纲宗
1、周易卦象与曹洞纲宗
“重离六爻,偏正回互。迭而为三,变尽成五。”
这里画了一个卦给大家看一看。此处大家可参考我在《棒喝截流》一书中对此段的讲解。以下为《棒喝截流》中的部分引文:
此洞山借周易离卦之象,而立偏正五位之说。先将离卦之六爻分为三叠,即“迭而为三”。初爻、二爻为一叠、是谓初叠。曹洞宗贵乎“回互”,初叠阳阴回互,以象“正中偏”,是为一变。二三两爻阴阳回互,以象“偏中正”,是为二变。三四两阳天为中叠,虽两爻纯阳无阴,然四爻阳居阴位,亦是回互,名“正中来”,是为三变。四爻五爻阳阴回互,且四爻阳居阴位,五爻阴居阳位,各又自成回互,故名“兼中至”,是为四变。五六阴阳两爻为一叠,是为上叠。上叠亦阴阳回互,且阳居阳位,阴居阴位,故名“兼中到。”是为五变。
“偏正五位”之说与《宝镜三昧》同为曹洞之根本。且“偏正五位”亦由《宝镜三昧》所衍出,洞山祖师亦有“君臣五位颂”: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辩舌才。
兼中至,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五位乃曹洞宗人自养之五层境界,亦为堪验学人之五种尺度。前三位为“自受用之昧”,即见性时所现的三种层次,或此或彼,用以自照。后两位乃“他受用三昧”,乃入世度人之境界,自觉觉他。何以然
因其能多一层回互。三则由渐入顿、五则由顿入渐,要在行者当体自用之际。
曹洞虽分五位,实则一位,乃至一位也无。若于五位妄生分别,私智卜度,则南辕北辙,永不到家。须知“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之理,故正也、中也、偏也,皆对境之言,均非的旨。以故,正亦寓其中矣,偏亦寓其中矣,于中亦寓其中矣。曹洞五位尽皆回互,无一偏纯之位。学者于此定须留心,今说五位者,归摄一位;才涉一位者,五位全赅。非此不能尽五位回互之妙用。”
读过《四书》的人都知道,《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重离”。离是火,是太阳。《周易》是重八卦,在这重八卦里偏正回互;曹洞宗的纲宗也是偏正回互,初变正中偏;二变偏中正;三变正中来;四变兼中至;五变兼中到,这也是曹洞宗的修行次第。
我们经常是处在“正中偏”之中,为什么呢?真如佛性本自具足,可是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呢?因为我们随时随地都处在正中偏之中。有些破参的人,特别是初破参有些感觉的人,他明白了这个道理。哎呀!佛性本自具足,但是由于客尘所染,明白道理但修行不到家,所以叫正中偏。第二个阶段是偏中正,一个人有修行了,由偏归正,由最初的执有,归入于空了,归正了。偏回归于正了,但是这个还没有到位,真正破参是三变“正中来”:回到了中,归到了正位上,回到中正的位上。但是,到了“正中来”也不够,破参了以后他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做。
2、顿与圆的辨证关系
今天中午跟几位法师聊天的时候,大家谈到了“顿”和“圆”的道理。菩萨证道以后还须勤修万法,为什么要勤修万法呢?因为勤修万法是在“圆”字上下功夫。
有的人会问:有的祖师说顿悟以后就是直至佛地了,功德圆满了,为什么还要勤修万法呢?圭峰宗密大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说到有两种顿悟,其一是“化仪顿”;其二是“逐机顿”。禅宗内的开悟属于“逐机顿”,只释迦佛在菩提树下那一悟是“化仪顿”,一悟成佛。圭峰大师认为“逐机顿”是顿悟,但需要悟后起修。因为虽然开悟了,但成佛的功德尚须积累;虽然见到了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不动摇,能生万法,但一切都是因地上的,并不是在果位上与佛一样了。有的师父由顿门而入,但顿悟之后,仍对一些经教很陌生,不熟悉,这在佛教禅宗史上有很多例子。
南宋时,廓庵禅师著了一组名为《十牛图》的偈颂,成为禅门中的至宝。他绘制了禅宗的十牛图,并以诗偈的形式加以评唱,形象地展现了由修行顿悟以至最后成佛的悟道过程。禅宗是讲顿悟的,而《十牛图》实际和曹洞宗《宝镜三昧》里的偏正五位一样,是讲修行次第的,也就是在讲顿和圆的关系。大家一定要留意顿和圆的关系。有人说禅宗显得枯,为什么显得枯?显得硬?就是圆字上不够。有的学教理的,特别是学华严宗、天台宗的,他们在理论上很圆,但没有破参,没有在顿上下功夫,这个圆也是虚有其表,达不到究竟。
所以“正中来”以后还有“兼中至”、还有“兼中到”的过程。“正中来”可以说是破本参,“兼中至”可以说是破重关,“兼中到”可以说是破牢关。所以它说“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大家看到阳爻和阴爻,初六是阳爻,六二是阴爻,是阴阳回互;二爻和三爻,又是一个阴阳回互法。但是三和四之间那个正中来,它两根阳爻,好像没有回互,实际上也是有回互的。在《易经》里边四这个位属于阴的正位,尽管它是九四,但是它是处于阴位。这里边仍然是有回互的。在第四爻和第五爻,它又是回互,是更高明地回互。四是阳爻居阴位,五是阴爻居阳位。它是回互中还有回互,两重回互。第五和六又是阴阳回互。五是阴爻居阳位,六是阳爻居阴位,它又多了一重回互。所以它重叠回互,这个就是我们在教法里边需要明白的道理。
什么是回互?定慧双修是回互;不二法门是回互;法报不二是回互;生死涅槃是回互;顿悟渐修是回互;顿教圆教是回互。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个一体的关系,执着于一隅,就会像瞎子摸象一样的,摸到了象腿,说象是一根柱子;摸到了象耳,说象是一把大扇子;摸到象肚皮,说象是一堵墙。所以说面对佛法一定要有总体全面的认识,要教理行果全面地予以把握,对信、解、行、证全面地进行观照,不能重此轻彼。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看到曹洞宗在功夫上的绵密。
关于洞山祖师的“五位偏正”之说,我在以前所写的《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里有比较详细的说明,在《棒喝截流》那本书里面也有所涉及。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看。
“偏正五位”的确是曹洞宗自己修养的无上秘诀。有人就说,前三位是自受用三昧,自受用的三昧是指见性时印证的三种层次;后两位是他受用三昧,自觉觉他,不然哪会多一层回互呀!只有兼中至、兼中到,它比前面三个多了一层回互。虽然曹洞宗的教法是禅宗,禅宗强调顿悟,但是这顿悟里边事情也很多,并不是像常人说的,悟了就能怎么怎么样。悟后还需勤修万法,大家要明白这个。
洞山祖师的《兼中到》歌诀里边说:“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为什么说“折合还归炭里坐”?即使达到最高境界,还是要布施,还是要在红尘里边打转。哪怕你大彻大悟、神通广大,红尘里该你干什么还得干什么,就像雪峰祖师说的一样“老僧住持事繁。”并不是说我悟了以后,丢下世间到佛地去享福了,不是。这不是真正道人的心胸,而是一般俗人的心胸。一个人没有担当精神,害怕红尘才会躲到极乐世界里去享福。真正的祖师大德定会乘愿再来,普度众生啊!
3、如何是行中道
“如荎草味,如金刚杵”,荎草是中药里边的五味子,不知大家咀嚼过这种小草籽没有?酸的?不像;甜的?不像;麻的?不像;辣的?也不像;还有点咸,可以说是五味俱足!金刚杵是韦驮菩萨手中的法器,有点像这个离卦,中间是实的,两头是虚的,中间是细,两头是大。这里用五味子、金刚杵来形容“重离六爻”,实际上是讲曹洞宗的纲宗“偏正五位”。“偏正五位”在曹山洞山时变成“君臣五位”、“王子五位”等等,涉及到我们日常修行的一些功用和对我们的一些提示。
“正中妙挟,敲唱双举。通宗通途,挟带挟路。”这个就是我们修行当中一定要明白的。以前,像这样的语句都是师父传徒弟,绝不让第二人听到的语句,一人单传,悄悄地说。现在大家看到这里,一定要知晓其中的妙处啊。再者,大家要知道行中道。以前有人问我,冯老师什么是中道啊?我反问他,你平时是开汽车还是蹬脚踏车?他说我平时骑脚踏车。我再问,蹬脚踏车的时候,你是怎么行路的?他一时没有答出来。其实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不论是蹬脚踏车还是走路都要行中道。按常规,一个行人如果走路太靠左就走到机动车道上了,很危险;太靠右又要撞到墙边上了。所以我们都会很自然地向中行,给自己留够安全的空间。
学法也是这样,要给自己留够空间。急不得,急了要出事;缓不得,缓了的话你追不上去。道教炼丹有用文火、武火的说法,这也是借用禅宗里的语言。有时候该笑的时候笑一下,该松缓时候松缓一下,用孔子的话来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这一张一弛,或急或缓,或左或右都是很自然的事。如果你天天想要佛法,天天想天天想,比佛还佛,那么你就未必是佛了。
以前有句话说“皇帝不谈权,老和尚不谈禅。”这个道理大家很容易明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都当了皇帝的还说什么权呢?老和尚不说禅,真正佛法不在说上,所以赵州老和尚说:“佛之一字,永不喜闻!”为什么?一个人陷入佛法中,跨不出来,活不出来,就成了教条主义。真正会佛法的人,他不跟你说佛法,即心即佛,他的举手投足,举心动念全在法上,全在正道上。有的人一天到晚满口佛法,而看他的行为举止,是不是与佛法相应呢?未必是。
“正中妙挟”就是告诉我们一定要牢居中道,同时要左右兼顾,上下兼顾。有的人功夫不到家,执着于一念不生,害怕起烦恼,总是盯着自己:我怎么又有…
《云门说宝镜 之六 密不透风的曹洞纲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