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烦恼了!如果这样的话就完了。不起烦恼的人,没有。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菩萨一样有烦恼。所以起心动念的时候,我们千万别光看到“这个”,一定要在看“这个”时候,把“那个”也要看到。学理的时候要看到行,行的时候要看到理,这样才是“正中妙挟。”
那“敲唱双举”呢?什么叫敲?棒喝是敲,画龙点睛是敲,一剂猛药下去是敲。唱是什么呢?唱是指平常的讲经说法,讲道理,循循善诱。提倡八正道,提倡修行,提倡念佛都是唱。唱是普及性的,是日常性的,是日用性的。敲,是特殊的手段。正如《道德经》所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敲,可以喻为“以奇用兵”;而唱,可以喻为“以正治国”。我们看祖师大彻大悟的公案里,好多都是出其不意而来的。“棒喝”——当你有准备了,“棒喝”就没作用了。它往往都是措不及防,迅雷不及掩耳的那一下。云门祖师所用的“截断众流”的方法,只有在迅雷不及掩耳的情况下,才能截断你的分别思维,使你进入言语道断的状态。这就是敲。但是只敲不唱,没有平时的功行,没有平常的积累,敲能起作用吗?在社会上随便遇到一个人,哪怕他是大学里的知识分子,一见面你就“喝”他一句、“棒”他一下,那人家肯定会说:这人精神病!所以“棒喝”一定是要面对那些真参禅用功上路的人。
4、回互之中的深妙作用
“通宗通途,挟带挟路”,大家都知道,这里的“宗”是特指禅宗,天台、华严、唯识、中观一般都称为教。我们的学修的根本目的,最根本、最终的道理即是宗。“通途”这里的“途”,是指次第、方法。比如我们要到灵山去,出发之前肯定要买一张导游图或是找一个导游,如果没有这张地图或是没有人带路,我们就会迷路。而我们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老佛爷,也需要有张地图,要看清路线,有人带路。
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等这一系列的东西,都是指引我们达到最终目的地的指路标。汉传佛教的天台止观、华严法界观,禅宗的各种教法等等,都是方法。我们不能只讲目的不讲手段、方法。一个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很难成才。孔夫子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面对不同的学生要因人而异,采取恰当的方法,循循善诱,如此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学修佛法亦是如此,要明确目的,亦要有正确的、恰当的方法。
我们平常起心动念的时候,参禅用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挟带挟路”。大家都知道进入考场,挟带是违反纪律的。现代人“挟带”的技术很高明啊,考试答案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发过来,也发现过传纸条、抄答案作弊的。有一年,某地发现几十个学生同时有挟带作弊的现象,全部取消他们的考试资格吗?不行,那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这也叫“挟带挟路”,大开方便法门。当然,学修佛法的“挟带挟路”,就不是指这种让你违反规矩的做法。既然是出家人,进入佛学院,所学所得都是自己的衣食饭碗,平常就要用功,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僧人,优秀的法师,以后当家当住持都得从现在的用功开始。但是,自己一方面要有勇猛精进的干劲儿,另一方面,还要有点悠哉游哉的心态。
这里的“挟带挟路”就是这种不松不紧的用功方法,也是曹洞宗重要的回互,在教和学上都很管用的。当然,如果天天悠哉游哉懒惰成性,也不行。
其实,回互这个提法还不是曹洞宗的发明,六祖在《坛经》里面就已经有三十六处回互了。说到底,中观里边讲的也是回互。只不过呢,禅宗把这个理上的东西变成行上的东西,这就叫知行合一,修和行不二,这样才是我们自己的法身慧命。我们在修行之中应大得其乐,不要盲修瞎练,修得自己很清苦,身如枯木,心如死灰,那不是一个真正修行人的形象。
真正修行人的形象应该是人天之师。人天之师是什么样子,就是要有龙象之姿,给人一种生龙活虎的气象。有的师父,修行修得如枯木死灰一样,当然,能这样死下一条心来修行还是不错的,但要把生机焕发出来就更好。这就是曹洞宗里边的“挟带挟路”。回互之中就有这么一个深妙的作用。
5、完全的光明与完全的阴暗是一样的
“错然则吉,不可犯忤”,实际上这几句仍是对回互的反复强调。从“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到“正中妙挟,敲唱双举”再到“通宗通途,挟带挟路”,其实都是在讲“错然则吉”。
“错然则吉”,《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错卦,每一卦都有综卦。“错综”是《易经》里的一个重要方法。像现在讲辩证法,辩证法的核心就是对立和统一。对立与统一讲矛盾,我们讲对待,讲不二。因为有个二,才有不二之说嘛。如果二都没有,你拿什么去讲不二?所以我们所看到万法都是在“错然”之中啊!有成功、有失败、有道法、有魔法、有错有综、有生有死,一切都是在相对应的关系之中运行。我们举心动念,也是一个能,一个所,一个能知,一个所知。如果有什么东西是完全正确的,百分之百正确的,那也可以说它是百分之百的妖怪了。
《菜根谭》中有句话说得妙,叫做“完名美节,不应全贪”——好的名声不要全用在自己身上,分些与人,大家欢喜嘛!还有一句“辱行污名,不应全推”——错误缺点也别全扔了,分些归己,这样可以韬光,可以养德,这也是“错然则吉”的体现啊。完全的光明与完全的阴暗是一样的。一本书黑字白底分明,翻开之后我们才会看得清楚明白。说话是这样,有恶语才有美言;走路是这样,一只脚在前,另一只脚必然在后;时间也是这样,有过去,有未来,一切都在“错然”之中。
所以我们在修行时候,一定要善于观照,正反、前后、上下、得失、利害,要善于分析这些,然后才是“错然则吉”。你不要只站在一面,站在一面不是好事。你总是站在正确的那一面不是好事,总是站在错误一面也不是好事。要有差别,两头蹦,这样才真正地生机无穷。吃亏长智,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真正是这样,没有烦恼的话,智慧是谈不出什么的。有些人在社会中混了几十年,经验丰富,饱经沧桑,慢慢融入道中,才会有更深的体悟。
以前在佛学院里有人问,什么是大般若?我说学历史,看看中国历史,读读世界历史,世事变幻无常,这就是真正的般若。只看《大般若经》不能有真正的感觉,要从理论到实践,再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才能感觉出很深很深的法味。
“不可犯忤”,很多的人不知道错然要回互,老是要走到一边,尽在一个边上转,这不是好事。所以洞山祖师在《宝镜三昧》里反复强调“错然”,要回互,而且要大家“不可犯忤”。那么这个之后,我们的真如佛性是怎么样的呢?是什么样的风光呢?下边就说“天真而妙,不属迷悟。”
你说我们的真如是迷吗?它不是迷,它很清醒;是悟吗?它也并不以悟自居。前几年在佛学院上课,我都在讲这个事——迷悟与真如无关。迷和悟只是我们心里边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感觉。
这个字我认识,那个字我不认识;这个道理我懂,那个道理我不懂。这个道理我懂,真如不会因为你懂而增加一点了;这个道理我不懂,真如也不会因此而减少一点点。因为懂和不懂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是我们能知和所知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一定的因缘,我们可以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这个属知识范畴,它是缘生缘起的,是真如自身显现的几个波浪而已,不是真如自身。可以说它跟真如没有什么关系。你说没有什么关系吧,但这一切又都在真如的掌管之中。那真如是怎么回事?洞山祖师就说了,它是“天真而妙”的。看见一个天真活泼的人,大家都会觉得他很可爱。为什么是天真?老天爷赋予我们的真性,本自具足,不假外缘。天作之真,没有人为的成份。
庄子《马蹄》里边说:“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吃草饮水,跷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牛鼻子上本来没有绳,人给它打了个洞,它就被人牵着走了;马背上本来没有鞍,人给它安了个鞍,它就被人骑在背上了。这都是人为的。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为的东西。人们想吃到纯天然的食品都很难了。农药加多了,化肥用多了,对身体有害无益,还是纯天然的好。人也是这样,人性本然,都是赤条条的来去无牵挂,本来就是很天真、很纯洁的。
6、明辨入微而后得体起用
“天真而妙,不属迷悟。因缘时节,寂然昭著。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
在《宝镜三昧笔参》中,对这几句是这样表述的,原文如下:知权则当明变,明变必先入微,入微而后得体,得体则妙用生矣。般若之性,如是而已,何劳修持,何须文饰。本天之真,纯性之朴,若有丝毫附会,即属污染而失其真矣。唯真而能妙,唯直乃能曲,否则伪也,离道远矣。此真妙之性,不为迷,不为悟;不因迷而有减,不因悟而有加;不因迷而有染,不因悟而得净。独行独来,即事而真,随缘而明,遇机而显。因缘时节,错落而致,一一应酬,一一照了。何耶?因其直故,见了就做,做时亦不著于事理,已入理无碍事无碍矣。故寂然,故昭著。不舍一物,不著一物,寂然空寥而万化顺应。是顺亦顺、逆亦顺,无细不入,无大不周,而入文殊普贤之境界,缘华藏世界而卷舒自在。若有毫忽之差,则宫商乱矣。此无相之圆融也,学人自当省鉴,于己如是,于人亦如是。若有丝毫未安稳在,定须善自调伏。不尔功亏一篑,是为憾矣。古德云:一翳在目,空花乱坠。又云:“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当张商英初悟入,兜率悦曰:“参禅只为命根不断,依语生解。如是之说,公已深悟,然至细微处,使人不知不觉,堕在区宇。”今人之习禅更应以此为戒,乾乾而惕欤!且看一代大师雪峰的历程。
雪峰初与岩头至澧州鳌山镇阻雪,头每日只是打睡,师一向坐禅。一日唤曰:“师兄,师兄,且起来。”头曰:“作什么?”师曰:“今生不着便,共文邃个汉行脚,到处被他带累。今日至此,又只管打睡。”头喝曰:“噇!眠去。每日床上坐,恰似七村里土地,他时后日魔魅人家男女去在。”师自点胸曰:“我这里未稳在,不敢自谩。”头曰:“我将谓你他日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播扬大教,犹作这个语话?”师曰:“我实未安稳在。”头曰:“你若实如此,据你见处一一通来。是处与你证明,不是处与你划却。”师曰:“我初至盐官,见上堂举色空义,得个入处。”头曰:“此去三十年,切忌举着”。曰:“又见洞山过水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头曰:“若么举,自救也未彻在。”师又曰:“后问德山:“从上宗乘中事,学人还有分也无?”德山打一棒曰:“道什么!”我当时如桶底脱落相似。”头喝曰:“你不闻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师曰:“他后如何即是?”头曰:“他后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师于言下大悟,便作礼起,连声叫曰:“师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五灯会元.卷七》)
岩头与雪峰划却了什么?又证据了什么?“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此即“天真而妙”欤?此为迷、为悟欤?均不相涉。然其间时节因缘,却也寂然昭著。雪峰未安稳时,不敢自肯,不敢以少得为足,乃有鳌山成道之功。其后门人开云门、法眼二宗,其功亦伟矣。
《云门说宝镜 之六 密不透风的曹洞纲宗》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