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云门说宝镜 之七 宗趣与规矩

  云门说宝镜 之七 宗趣与规矩

  1、顿悟是从渐修来

  说禅道禅,大家都说达摩祖师的禅法直指心性,是名顿教。但是我们仔细研究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论》,包括二祖三祖,特别是四祖道信,他们的很多开示都是顿渐不二的。其禅法有次第,有规矩,有顿有渐。成就大事,圆满菩提,应该是这样的。以前也有人问我祖师禅和如来禅的关系,我回答说:“祖师禅是如来禅的组成部分,是如来禅的最高阶段,就像金字塔的塔尖。整个金字塔都是如来禅,而塔尖是祖师禅。离开了如来禅没有祖师禅。”但是大家要知道,如来禅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激发出祖师禅。如果一个有志于学修的人,遇到了好的善知识,他就可以在善知识的引导下,在任何一个环节,在修行的次第之中提持向上,直趋祖师禅。

  直趋祖师禅,也就是进入顿门特殊的修行方法,这就是“参”。但是参的过程之中,有的参一年两年,有的参三年五年,甚至十年八年。这个实际上是一个修为的积累过程,而这个积累仍然是渐修的过程。我们进佛学院,从初级班、本科班直到研究生班,都是一个渐修的过程。

  在整个修行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是有心人,有心追求开悟,那么就应该时时处处把我们的心向上提起来,与祖师禅相应。用虚云老和尚的话来说,就是要有勇猛心长远心。如果在修行的过程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马马虎虎的,没有连贯性,意念都飘忽不定,没有一往无前的精神,那么你想明心见性是不可能的。因为明心见性是百炼成钢后结出的果,如果不是全身心地投入,连“参”的状态都未进入,哪儿会有“悟”这个果呢?所以必须勇猛精进,长持不懈,念念如是,直至完全进入了“参”的状态。

  真正进入参的状态,这就是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功夫落堂”。在“功夫落堂”的基础上,时节因缘一到,也许是善知识的提持,也许是听见鸡鸣狗叫、吵架、打架等等,都可以引发自己的悟境。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五灯会元》,可以看到很多祖师的大悟公案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因声而开悟,有的是通过鼻嗅而开悟的,有很多是被棒喝之后开悟。每个人开悟的方式,开悟的因缘不尽相同,但是明心见性是完全一致的。因为佛性只有一个,“这个”没有什么区别,千说万说都归“这个”。

  “今有顿渐”,很多人强调顿门,忽视渐修。忽视渐修而讲顿门是不行的。任何祖师明心见性都有一个渐修的过程。比如马祖禅师,他最早在四川什邡“罗汉寺”出家,后来在唐和尚、金和尚那里学禅,再后来又到南岳亲近禅宗六祖的得法大弟子南岳怀让禅师,每天精进地坐禅,别的什么都听不进去。有一次怀让禅师问马祖:“你坐禅是为了什么?”马祖说:“为了成佛呀!”说完又闭眼打坐。于是怀让禅师拿了一块砖,在马祖师打坐的旁边磨了起来。开始的时候马祖不理会他,但怀让禅师很有耐心,你不理我,我就天天在你面前磨砖。终于有一天马祖师耐不住了,眼睛睁开问他磨砖做什么?怀让禅师说:“把它磨成镜子。”马祖说:“砖怎么能磨成镜子呢?”怀让答:“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又怎么成得了佛呢?”马祖一听,当下就感觉不一样了,马上请师父开示。从这里可以看到,马祖大悟之前,有一个相当长的渐修过程。

  大家都很了解临济祖师,他是临济宗的开山祖师,但当年他在黄檗门下,三年时间精进如一。他不但是一个大学问家,而且每天坚持打坐,狠下功夫,进入了忘我的境界,甚至不知道到方丈那里去问法。那时的睦州道明禅师已是僧众的首座,他看出临济是块好料,便鼓动他找黄檗祖师问法。结果一问就三顿棒,第一次问一顿棒,第二次问一顿棒,第三次一问还是一顿棒。

  所以啊,很多祖师,明心见性之前都有一个艰苦的、精进的、专心致志的渐修过程。这个渐修的过程,有的是在佛学经教上用功,有的是在禅定上用功。如果认为别人这样那样修行都不行,只有禅宗顿门才行,不能这样看。必须资粮积累到一定程度,有善知识的接引,自己有这样的发心,又有这样的提持才行。有人说我们不是这根器,就不修顿门,只修次第禅门,慢慢来行不行呢?也不行!如果自己不发菩提心,没有一颗坚定的、了生脱死的信念,那么你就不会下大功夫,开悟见道便会遥遥无期。所以我们应该是立足于渐修,着眼于开悟,要顿渐不二。修行上我们慢慢来,但是念头上一定要盯紧,要敢于有破参的勇气。这样的话就如虎添翼,两条腿走路,相互配合,没有偏失。

  2、禅门宗趣与历史的盛衰

  正是因为佛法六度波罗蜜中有顿有渐,佛法才“缘立宗趣”。那么,在禅宗里什么是宗趣?宗趣就是纲宗。沩仰宗有沩仰宗的纲宗,临济宗有临济宗的纲宗,云门宗有云门的纲宗,曹洞宗有曹洞宗的纲宗,法眼宗有法眼宗的纲宗。

  曹洞宗的纲宗就是我们讲的《宝镜三昧》。云门宗的纲宗大家都知道,就是“云门三句”,即“截断众流,涵盖乾坤,随波逐浪。”云门宗的纲宗在五家的纲宗里,在教学的方式上,在接引人的方法上,是最醒目、最简捷、最方便的。后期临济宗的发展,实际上也离不开“云门三句”。因为到了宋朝以后,五宗基本合流,大家互相参,互相学,各宗各派不分彼此。所以到了后来,曹洞宗里边也有临济宗的方法,也有云门宗的方法。临济宗里边也有曹洞宗的方法,也有云门宗的方法。

  宗趣就是一个宗派的教学大纲。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各有各的特色,才能形成相应的宗派。如果大家混为一谈,那就不是一个独立的宗派了。各家的特色就是各家的宗趣。曹洞宗的宗趣就是《宝镜三昧》,以及《宝镜三昧》中所包含的“偏正五位”、“三渗漏”等等,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曹洞宗中顿与渐的修法。《宝镜三昧》之后,同安禅师所撰《十玄谈》是讲顿门的,不但叙述了宗门之要旨,而且指示了学人履践之要路。同时,曹洞宗里边仍有丰厚的渐修功夫。大家都知道,南宋曹洞宗天童正觉禅师的默照禅。我们现在的参话头禅实际上是曹洞宗默照禅的延续。在天童正觉祖师的默照禅之前,大家应该知道石霜祖师提倡过枯木禅,要天天打坐。所以禅宗内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枯木众”,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渐修的过程。但不论是枯木禅还是默照禅,都还是在其次。曹洞宗其根本,还是提倡顿悟。

  禅宗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唐朝兴盛的佛教理论基础。如果没有南北朝到隋唐这几百年的佛教教理上的积累,修行上的积累,是不可能有六祖大师顿悟法门的辉煌。为什么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经二祖三祖四祖,他们的法门没有兴盛起来,一直到五祖时才开始兴盛?因为那个时候国家不统一,南北朝的时候南方和北方的佛教传统都不一样。北方重禅定,南方重义理;北方重地论,南方重般若。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以后,南北两派的中国佛教才逐渐汇流到一起。但汇流后互相之间的矛盾也很多。正因为佛教的理论太多了,各自的见地不能统一,才有玄奘大师西行求法。通过这样漫长的历史,再加上唐朝初期政治稳定,军事强大,经济繁荣,寺庙众多,高僧辈出,有了这些的积累,才有禅宗的辉煌。这个积累就是个渐进的过程,禅宗的辉煌成果就是顿。

  大家都知道,从明清以来,中国佛教(包括禅宗)在逐渐地衰弱,这一百年来更是急剧地衰落。文化大革命前后折腾了二、三十年,造成佛教文化二、三十年的断代。现在的老和尚和各位年轻法师这一代人,中间差距是四、五十年啊!不仅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也是一样的。所以,虽然我们云门寺是禅宗的祖庭,但在提倡禅宗顿门的时候,仍然不敢废弃渐修的基础。非但不敢废弃渐修的基础,而且还要强化渐修的基础。

  对佛教寺院的师父们来说,佛教的基本理论,无论是中观的、唯识的都要学,都要修;无论是天台宗还是华严宗等,各宗各派要有相应的了解,对相应的经论要经常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积累相应的、丰厚的佛教理论基础,才能培养我们的正知正见。在这样的基础上,再配合禅宗的独到法门,大家修学悟道,明心见性才会成功。

  3、怎样才算一个够格的佛教徒

  现在外边有的人,没有严格牢固的佛教理论基础,就想闭关,出关以后就说自己破参了,不得了了,简直可以把天下老和尚统统骂倒,尾巴都快翘上了天。前两年在什么地方闭关的那位,出关后印发了很多“开示”。有人把他的“开示”拿给(佛源)老和尚看。老和尚看了几眼给他批了几个字:“见鬼,放屁,莫名其妙!”然后扔到一边去了。你说那位用不用功呢?他闭了几年关当然还是很用功的。但是没有见地。基本的佛教理论知识他都不具备,什么叫八正道他都不明白,闭了几年关,有点感觉了,就要当祖师了,这不是犯傻吗?

  四川还有一位,在前几年火得不得了啊,他自己封的“法王”都有好几十位,他自己自然更是“大法王”了!十多年前,他在成都写了本《心经》的注解,号称是天下无敌,所有讲《心经》的都没有他讲的好。但是有些老居士说他的注解有些好象说不通,请冯老师改一下吧!那个时候,他是比活佛还活佛,比大喇嘛还了得的人物,我把他注解改了,那怎么得了?那个时候他还做茶叶生意,说他的茶叶“碧玉春”也是“天下第一”,喝起来有鲜美的鸡汤味。有个朋友特意请我喝“碧玉春”,我倒了一碗一品,说:“这个茶我会做。”朋友吃惊地问:“你怎么会做啊?”我说:“采了绿茶,炒好以后,把蘑菇放在里边,放一晚上,拿出来一泡就是这个味。”他所谓的“天下第一”的茶,不过是把蘑菇里氨基酸的味采进去罢了。更可笑还有,密宗中有时轮金刚的修法,而他教别人修七轮金刚,吹嘘修成七轮金刚,其功力无边。还大吹自己书法超过王羲之,绘画超过张大千,简直就是天下无敌。

  但现在呢,他是广东省通缉的对象,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骗子。他骗人骗到什么程度?他可以让农村的老农把头发剃得光光的,…

《云门说宝镜 之七 宗趣与规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