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说宝镜 之八 肯心自许的艰巨历程
1、必须要过截断众流这一关
前边说了半天,这悟前悟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说个公案,夹山善会和尚开悟之前,在京口讲经,别人问他如何是法身?他说法身无相;问他如何是法眼?他说法眼无暇。道吾和尚在下边笑他,他就去请教。道吾和尚让他到船子和尚那里去学,他在船子和尚那里开悟了以后,又回到庙子里讲经说法。后来又有人问他如何是法身?他仍然说法身无相;又问他如何是法眼,他仍说法眼无暇。这道吾和尚又在下边听,听了以后说:“此子这回彻也!”说他是真正的大彻大悟啦!
同样的答话,为什么前面说没对,后面说又对了呢?因为前面说的是比量之中,后面说的是现量之中呀!比如一个年轻人说了一句格言,他没有经历那些事,哪怕他说的正确,却根本不知道那个格言的真正含意。古训《增广贤文》中有“百年成之不足,一旦败之有余”、“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样的语言,在解放前许多私塾里,五六岁、七八岁的小孩都会读会背,但他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一旦他饱经风霜,在社会上生活了几十年,再回头看这些格言,哎呀,真是这么回事!同样的一个道理,过来人说和没有经历的人说,里面的内涵是不一样的。所以一个人悟道以后,举手投足都是道,时时处处他都离不开“这个”,他都在表现“这个”。为什么呢?他能够给自己当家作主了。
老佛爷成佛了也是托钵化缘,吃饭打坐。跟在他后边一大帮学修的,也跟老佛爷一样穿袈裟,托钵化缘。老佛爷做到了“真常流注”,但学位中的人,因位中的人,还是做不到。我们怎样从宾位中的被动,通过修学达到主位上的主动呢?
必须明心见性!用云门祖师的话来说,就是一定要过“截断众流”这一关!不然的话,你永远都在分别思维中,永远都不知道真如的滋味。有一天,你真的当下截断众流,思维分别死了,就像老参们说的“打得念头死,许尔法身活”,这念头一棒打死了,法身就朗然现前。这个功夫希望大家留意,在平常的学修过程中,要经常提持,那就感觉不一样了。
2、不同的病人吃不同的药
“外寂中摇,系驹伏鼠”。这个就是学人在因位上的状态。有些人,在禅堂里打坐的时候,眼观鼻,鼻观心,看上去很安静,一念不生的样子。只有他自己心里知道,肚子里边在孙悟空大闹天宫呢!
坐禅的人都知道,特别是初进禅堂初坐禅的人,平常在日常动静之中,人事往来之中,不觉得自己心里边怎么样。真正进了禅堂打坐了,眼睛一闭,哎呀!心里面波涛汹涌呀!东边的西边的,前面的后面的,过去的未来的,恩恩怨怨的,是是非非的,什么都来了。自己不知道如何用功,只觉得自己在打坐,不能打妄想,想把念头压下去,可压又压不下去,越压越乱。其实,没有一个相当长的坐禅经验是很难通过这一关。中老年人生理衰退,比较容易克制妄念,但又容易陷入昏沉状态。年轻人朝气勃勃,精力旺盛,但念头的频率很快,妄念纷飞。
怎样面对这样的麻烦呢?《宝镜三昧》在这里点得很到位,这就是“外寂中摇”啊!一个人外面看上去端端正正地坐禅,里面呢?摇摆不定。正是因为这样,祖师才提出了“系驹伏鼠”的方法。成年的那些马呀牛呀之类的比较安静,休息就是休息,活动就是活动,但是小马驹蹦蹦跳跳地老是不安静,想让它安静下来就太困难了。所以古人就说了,“系驹不忘驰”,你把小马驹拴在马圈里,它念念不忘奔驰;“伏鼠不忘偷”,老鼠最会偷东西,哪里有好吃的,它就去哪儿打个洞去偷,哪怕把它关在笼子里,它还老是想偷。这句话说得很形象。想拴住小马驹,让它奔驰的念头停下来,捉住老鼠把它的偷心打掉,这样的对治之法或一时有效,但如石压草,未及根本。
所以,这里就有“先圣悲之,为法檀度”。作为佛菩萨,一代祖师,他们会根据每个人学修的时节机缘,根据每个人的个性特点、文化上差异等分别对待,分别料理。所以才有八万四千法门,不同的病人吃不同的药。因病施治,因病用药,才能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那么,对治“外寂中摇”的处方又是什么呢?就是下面所说的“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
3、从此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所瞒
修学佛法的人都知道,芸芸众生都有颠倒见。什么是颠倒见?就是第七识——末那识污染了六识以后,我们的种种见解都是不正确的,都颠倒了。佛菩萨看见的是空,我们看见的是有;佛菩萨说“无常”,我们说“有常”。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烦恼在作怪,烦恼心在作怪。但是,诸佛菩萨和祖师们会随着众生的颠倒见,又把它颠倒过来,把颠倒见颠倒过来,所以,才又有了八正道、三法印等很多佛教的基础知识。这些内容佛学院的法师们经常讲,这里就不多说了。
“随其颠倒,以缁为素”。什么是缁?黑色即缁;什么叫素?白色即素。以前出家人都称之为缁衣,即穿着黑色衣袍;在家人则穿白色或是其他色的衣服。“以缁为素”也就是说开了方便之门,用佛法来教化众生。通过三宝对众生的教导,“颠倒想灭,肯心自许”。我们学修佛法,既有烦恼障又有所知障。烦恼障是颠倒心,所知障是颠倒见。有些参禅的人认为找到感觉了,实际上仍然是颠倒见。
当年的法眼祖师有一个公案,说打井时,井被沙子堵住了泉眼。法眼文益禅师就问:“泉眼不通被沙碍,道眼不通是被什么碍?”当时很多僧人答不上来,法眼祖师便自问自答:“道眼不通被眼碍!”道眼不通被眼碍,法眼不通呢?被法碍嘛。很多学佛的人为什么不能够通达呢?他就是被法所障碍。
船子和尚在接夹山善会的时候,就说了这么一句名言:“一句合头语,万世系驴橛。”大家都知道拴驴拴马的桩子,主人家一走就把绳子拴在桩头,马或是毛驴就不能乱跑了。如果没有这个橛桩,马呀驴呀羊呀就会乱跑。一般的人,他对你倾心仰慕,五体投地,你讲的道理他就会信服,愿意接受。而且,人们信奉的往往是大家所认为的真理。所谓合头语,就是真理。大家都会觉得真理简直是妙得不能再妙了,好得不能再好了。既然是面对真理,就应该信受奉行呀,那为什么祖师要说“一句合头语,万世系驴橛”呢?是因为这个信受奉行的东西,即便是真理,一执著也会变成所知障、知见障,也就是法障。
所以《金刚经》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让我们不要住法生心啊!《金刚经》里还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还有“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老佛爷在这里是边说边扫,就怕你执著。“随其颠倒,以缁为素。颠倒想灭,肯心自许”。每个人都要经过这番折腾,从不信教法到坚信教法;但坚信教法弄不好又会执着于教法,到那个时候,就要把坚信教法的执著也去掉,这样才能见到真正的佛法。
过去很多祖师在开悟的时候会说:“哎呀!从今往后再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所瞒!”他这就是肯心自许,不再为善知识的语句执著。他有了自己的东西,他的法活过来了。但对于刚刚学修佛法的人来说,老佛爷说的、祖师说的、善知识说的对不对?对!应不应该信受奉行?应该。但最重要的,是最后还得把这些丢掉,要有自己的,你才算真正活过来了。
4、人情之上是道情
当年百丈祖师在教导黄檗祖师的时候,介绍自己开悟的野鸭子公案,及百丈再参马祖的公案。在这个公案里,马祖振威一喝,把百丈震得三日耳朵聋啊。黄檗祖师那么厉害的一个角色,听见百丈和尚介绍自己的经历,惊得把舌头都吐出来了。百丈看到就说:“你莫非承续马祖?”——你是不是要接马祖的法啊?黄檗祖师回答说:“我若这样,将来会失我儿孙。”——你不是我的老师吗?你是我的师父,我为什么要迈过我的师父再找马祖当师父呢?如果非要迈过自己的师父找自己的师公当师父,那么以后我的徒弟也不会认我这个师父,而是直接找你当师父了。百丈于是肯定他,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如是如是,见过于师,方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许弟子有过师之能。”
禅宗是允许徒弟超过老师。如果我们跟着老师学,永远只能与老师平等,老师有多少本事,我们学多少本事,这样你的功夫就比老师减半,便会一代不如一代。超过了呢?佛法就一代比一代兴旺,这个很好理解的。为什么禅宗叫超佛越祖禅呢?为什么祖师禅比如来禅还更高呢?用世间的感觉给大家讲就更容易明白。如果一对夫妻生了一个孩子,如果你说这个孩子没有父母强,那当父母会很不高兴;如果你说这孩子以后肯定要比他的父母强,比他们有出息,当父母的肯定会很高兴,很欢喜。对于进入佛门的佛教徒而言,如果能超师越祖,个个都成菩萨,自己的上师肯定会欢喜呀!佛法需要一代盛过一代,如果你代代不能推陈出新,那么香火就后继无人了,这是很危险的。
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抉择,要有这样的目标。但并不是说我超过师父我就不侍奉师父了。尊师重道这个传统美德需要永远保持,这也是因果呀!有很多祖师开悟了以后,就回剃度师的身边去侍奉他,或是依因缘帮助自己的剃度师父早日开悟。这些得道的祖师,除了在人情方面保持了尊师重道的美德,并不因为自己比师父高明就不认师父,另一方面还体现了师徒之间相尚以道,有着比人之常情更上一层楼的道情。
“颠倒想灭,肯心自许”。肯心自许,首先要有证量。参需真参,悟需实悟,只有真参实悟,才能达到肯心自许。
5、祖师原来也骗人
当年大慧宗杲禅师在见圆悟克勤祖师之前,很多老和尚都印证他开悟了,认为他简直不得了,见地非常高,见解十分圆融。但是,他一直怀疑自己不像开悟的人,于是他抗议,说我没有开悟!如果你们再这样继续印证我,我要写“无禅论”了!别人说我开悟,并不一定是真的开悟。
他…
《云门说宝镜 之八 肯心自许的艰巨历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