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說寶鏡 之八 肯心自許的艱巨曆程
1、必須要過截斷衆流這一關
前邊說了半天,這悟前悟後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說個公案,夾山善會和尚開悟之前,在京口講經,別人問他如何是法身?他說法身無相;問他如何是法眼?他說法眼無暇。道吾和尚在下邊笑他,他就去請教。道吾和尚讓他到船子和尚那裏去學,他在船子和尚那裏開悟了以後,又回到廟子裏講經說法。後來又有人問他如何是法身?他仍然說法身無相;又問他如何是法眼,他仍說法眼無暇。這道吾和尚又在下邊聽,聽了以後說:“此子這回徹也!”說他是真正的大徹大悟啦!
同樣的答話,爲什麼前面說沒對,後面說又對了呢?因爲前面說的是比量之中,後面說的是現量之中呀!比如一個年輕人說了一句格言,他沒有經曆那些事,哪怕他說的正確,卻根本不知道那個格言的真正含意。古訓《增廣賢文》中有“百年成之不足,一旦敗之有余”、“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這樣的語言,在解放前許多私塾裏,五六歲、七八歲的小孩都會讀會背,但他並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一旦他飽經風霜,在社會上生活了幾十年,再回頭看這些格言,哎呀,真是這麼回事!同樣的一個道理,過來人說和沒有經曆的人說,裏面的內涵是不一樣的。所以一個人悟道以後,舉手投足都是道,時時處處他都離不開“這個”,他都在表現“這個”。爲什麼呢?他能夠給自己當家作主了。
老佛爺成佛了也是托缽化緣,吃飯打坐。跟在他後邊一大幫學修的,也跟老佛爺一樣穿袈裟,托缽化緣。老佛爺做到了“真常流注”,但學位中的人,因位中的人,還是做不到。我們怎樣從賓位中的被動,通過修學達到主位上的主動呢?
必須明心見性!用雲門祖師的話來說,就是一定要過“截斷衆流”這一關!不然的話,你永遠都在分別思維中,永遠都不知道真如的滋味。有一天,你真的當下截斷衆流,思維分別死了,就像老參們說的“打得念頭死,許爾法身活”,這念頭一棒打死了,法身就朗然現前。這個功夫希望大家留意,在平常的學修過程中,要經常提持,那就感覺不一樣了。
2、不同的病人吃不同的藥
“外寂中搖,系駒伏鼠”。這個就是學人在因位上的狀態。有些人,在禅堂裏打坐的時候,眼觀鼻,鼻觀心,看上去很安靜,一念不生的樣子。只有他自己心裏知道,肚子裏邊在孫悟空大鬧天宮呢!
坐禅的人都知道,特別是初進禅堂初坐禅的人,平常在日常動靜之中,人事往來之中,不覺得自己心裏邊怎麼樣。真正進了禅堂打坐了,眼睛一閉,哎呀!心裏面波濤洶湧呀!東邊的西邊的,前面的後面的,過去的未來的,恩恩怨怨的,是是非非的,什麼都來了。自己不知道如何用功,只覺得自己在打坐,不能打妄想,想把念頭壓下去,可壓又壓不下去,越壓越亂。其實,沒有一個相當長的坐禅經驗是很難通過這一關。中老年人生理衰退,比較容易克製妄念,但又容易陷入昏沈狀態。年輕人朝氣勃勃,精力旺盛,但念頭的頻率很快,妄念紛飛。
怎樣面對這樣的麻煩呢?《寶鏡叁昧》在這裏點得很到位,這就是“外寂中搖”啊!一個人外面看上去端端正正地坐禅,裏面呢?搖擺不定。正是因爲這樣,祖師才提出了“系駒伏鼠”的方法。成年的那些馬呀牛呀之類的比較安靜,休息就是休息,活動就是活動,但是小馬駒蹦蹦跳跳地老是不安靜,想讓它安靜下來就太困難了。所以古人就說了,“系駒不忘馳”,你把小馬駒拴在馬圈裏,它念念不忘奔馳;“伏鼠不忘偷”,老鼠最會偷東西,哪裏有好吃的,它就去哪兒打個洞去偷,哪怕把它關在籠子裏,它還老是想偷。這句話說得很形象。想拴住小馬駒,讓它奔馳的念頭停下來,捉住老鼠把它的偷心打掉,這樣的對治之法或一時有效,但如石壓草,未及根本。
所以,這裏就有“先聖悲之,爲法檀度”。作爲佛菩薩,一代祖師,他們會根據每個人學修的時節機緣,根據每個人的個性特點、文化上差異等分別對待,分別料理。所以才有八萬四千法門,不同的病人吃不同的藥。因病施治,因病用藥,才能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那麼,對治“外寂中搖”的處方又是什麼呢?就是下面所說的“隨其顛倒,以缁爲素。顛倒想滅,肯心自許。”
3、從此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所瞞
修學佛法的人都知道,芸芸衆生都有顛倒見。什麼是顛倒見?就是第七識——末那識汙染了六識以後,我們的種種見解都是不正確的,都顛倒了。佛菩薩看見的是空,我們看見的是有;佛菩薩說“無常”,我們說“有常”。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的煩惱在作怪,煩惱心在作怪。但是,諸佛菩薩和祖師們會隨著衆生的顛倒見,又把它顛倒過來,把顛倒見顛倒過來,所以,才又有了八正道、叁法印等很多佛教的基礎知識。這些內容佛學院的法師們經常講,這裏就不多說了。
“隨其顛倒,以缁爲素”。什麼是缁?黑色即缁;什麼叫素?白色即素。以前出家人都稱之爲缁衣,即穿著黑色衣袍;在家人則穿白色或是其他色的衣服。“以缁爲素”也就是說開了方便之門,用佛法來教化衆生。通過叁寶對衆生的教導,“顛倒想滅,肯心自許”。我們學修佛法,既有煩惱障又有所知障。煩惱障是顛倒心,所知障是顛倒見。有些參禅的人認爲找到感覺了,實際上仍然是顛倒見。
當年的法眼祖師有一個公案,說打井時,井被沙子堵住了泉眼。法眼文益禅師就問:“泉眼不通被沙礙,道眼不通是被什麼礙?”當時很多僧人答不上來,法眼祖師便自問自答:“道眼不通被眼礙!”道眼不通被眼礙,法眼不通呢?被法礙嘛。很多學佛的人爲什麼不能夠通達呢?他就是被法所障礙。
船子和尚在接夾山善會的時候,就說了這麼一句名言:“一句合頭語,萬世系驢橛。”大家都知道拴驢拴馬的樁子,主人家一走就把繩子拴在樁頭,馬或是毛驢就不能亂跑了。如果沒有這個橛樁,馬呀驢呀羊呀就會亂跑。一般的人,他對你傾心仰慕,五體投地,你講的道理他就會信服,願意接受。而且,人們信奉的往往是大家所認爲的真理。所謂合頭語,就是真理。大家都會覺得真理簡直是妙得不能再妙了,好得不能再好了。既然是面對真理,就應該信受奉行呀,那爲什麼祖師要說“一句合頭語,萬世系驢橛”呢?是因爲這個信受奉行的東西,即便是真理,一執著也會變成所知障、知見障,也就是法障。
所以《金剛經》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讓我們不要住法生心啊!《金剛經》裏還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還有“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老佛爺在這裏是邊說邊掃,就怕你執著。“隨其顛倒,以缁爲素。顛倒想滅,肯心自許”。每個人都要經過這番折騰,從不信教法到堅信教法;但堅信教法弄不好又會執著于教法,到那個時候,就要把堅信教法的執著也去掉,這樣才能見到真正的佛法。
過去很多祖師在開悟的時候會說:“哎呀!從今往後再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所瞞!”他這就是肯心自許,不再爲善知識的語句執著。他有了自己的東西,他的法活過來了。但對于剛剛學修佛法的人來說,老佛爺說的、祖師說的、善知識說的對不對?對!應不應該信受奉行?應該。但最重要的,是最後還得把這些丟掉,要有自己的,你才算真正活過來了。
4、人情之上是道情
當年百丈祖師在教導黃檗祖師的時候,介紹自己開悟的野鴨子公案,及百丈再參馬祖的公案。在這個公案裏,馬祖振威一喝,把百丈震得叁日耳朵聾啊。黃檗祖師那麼厲害的一個角色,聽見百丈和尚介紹自己的經曆,驚得把舌頭都吐出來了。百丈看到就說:“你莫非承續馬祖?”——你是不是要接馬祖的法啊?黃檗祖師回答說:“我若這樣,將來會失我兒孫。”——你不是我的老師嗎?你是我的師父,我爲什麼要邁過我的師父再找馬祖當師父呢?如果非要邁過自己的師父找自己的師公當師父,那麼以後我的徒弟也不會認我這個師父,而是直接找你當師父了。百丈于是肯定他,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如是如是,見過于師,方堪傳授;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許弟子有過師之能。”
禅宗是允許徒弟超過老師。如果我們跟著老師學,永遠只能與老師平等,老師有多少本事,我們學多少本事,這樣你的功夫就比老師減半,便會一代不如一代。超過了呢?佛法就一代比一代興旺,這個很好理解的。爲什麼禅宗叫超佛越祖禅呢?爲什麼祖師禅比如來禅還更高呢?用世間的感覺給大家講就更容易明白。如果一對夫妻生了一個孩子,如果你說這個孩子沒有父母強,那當父母會很不高興;如果你說這孩子以後肯定要比他的父母強,比他們有出息,當父母的肯定會很高興,很歡喜。對于進入佛門的佛教徒而言,如果能超師越祖,個個都成菩薩,自己的上師肯定會歡喜呀!佛法需要一代盛過一代,如果你代代不能推陳出新,那麼香火就後繼無人了,這是很危險的。
所以在這個方面我們一定要有這樣的抉擇,要有這樣的目標。但並不是說我超過師父我就不侍奉師父了。尊師重道這個傳統美德需要永遠保持,這也是因果呀!有很多祖師開悟了以後,就回剃度師的身邊去侍奉他,或是依因緣幫助自己的剃度師父早日開悟。這些得道的祖師,除了在人情方面保持了尊師重道的美德,並不因爲自己比師父高明就不認師父,另一方面還體現了師徒之間相尚以道,有著比人之常情更上一層樓的道情。
“顛倒想滅,肯心自許”。肯心自許,首先要有證量。參需真參,悟需實悟,只有真參實悟,才能達到肯心自許。
5、祖師原來也騙人
當年大慧宗杲禅師在見圓悟克勤祖師之前,很多老和尚都印證他開悟了,認爲他簡直不得了,見地非常高,見解十分圓融。但是,他一直懷疑自己不像開悟的人,于是他抗議,說我沒有開悟!如果你們再這樣繼續印證我,我要寫“無禅論”了!別人說我開悟,並不一定是真的開悟。
他…
《雲門說寶鏡 之八 肯心自許的艱巨曆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