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早先的師父湛堂和尚圓寂時,他去請當過宰相的張商英寫碑文。張商英是開了悟的大居士,手眼極高,並不買他的賬,說這個碑文我不寫,你拿金子來我都不寫。若要寫,你得說出你師父有什麼驚天動地、大放光明的地方。這時,大慧宗杲就說:“請相公爲我師父點出光明。”張居士反問:“你師父的光明在什麼地方?”大慧宗杲說:“就在相公的筆頭上!”
古時往往是這樣的,一字千金呀!特別是請名望高的人寫碑銘之類的文章,自然是有“放光”之處。其實現代人也是如此。現在不是有很多人到這裏來,在(佛源)老和尚跟前求字嗎?這其中的道理太簡單了,不用多說。張商英沖著大慧宗杲這句話說:“好,我給你寫,給你師父點出光明。但是,有句話我要給你說,你還未真正悟道。現在圓悟克勤禅師已經出世了,你還要去參,到他那裏去參吧。”
後來,大慧宗杲在圓悟克勤那裏苦參,不論怎麼下語,圓悟禅師都說不是不是。後來參到什麼程度?參到了“狗看熱油铛,想舔又舔不得,想舍又舍不得”的那個狀態。你想想一個餓著肚子的狗,看見一個大油鍋,想伸舌頭去舔,但是油鍋燒紅了怎麼敢伸舌頭?但說不敢吧,心裏舍又舍不得,因爲嘴裏饞得慌啊!參禅就得參到這麼一個份上,就得嘗嘗這個欲進不能、欲退不得的滋味才行啊!後來圓悟祖師讓他去參“有句無句,如藤依樹”這個公案,他參了很久,還是沒有參透。
有一天,宗杲忍不住便問:“聽說師父當時在五祖面前曾問起這句話,不知五祖說了些什麼?”圓悟祖師笑而不答。宗杲不甘心,追問道:“當年師父既然在大庭廣衆前發問,現在當著衆人說說又有什麼關系呢?”圓悟祖師不得已,說我問五祖“有句無句,如藤依樹”到底什麼含意?五祖說“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又問他樹倒藤枯時又怎樣呢?五祖說“相隨來也。”宗杲聽圓悟這麼一說,當下就豁然大悟了。
大家仔細想一想,我們參禅的人,是不是“有句無句,如藤依樹”呢?我們參念佛是誰?念佛是我,念佛是我,我不是我,我不是我,念佛是他,念佛是他——這都是念頭啊。念頭在什麼地方念?我又在什麼地方?他從哪裏來?又落到什麼地方?你說,是不是“如藤依樹”呢!剛提出一個問題,馬上就有一萬條是非跟上,可以找出無數個答案。這個答案若不是,就會換一個答案,換一個答案也不是,去問問同參。這位同參說,不像;那位同參說,也不像,于是又開始尋找新的答案。
這是不是“如藤依樹”呢?就像一塊磁石見了鐵就會把它吸過去了,不管是鐵釘子也好,鐵屑也好統統吸過去了。“如藤依樹”啊,我們的思想就是這樣的,有個什麼念頭來了,馬上就纏繞著這個念頭犯傻。所以很多公案,它都是思維的陷阱,其目的就是讓你犯傻。
舉個簡單例子。一次,五祖法演祖師說:“你看那個窗棂有一個小洞。有一頭水牛想從小洞裏鑽過去,牛頭鑽過去了,牛角也過了,大肚皮也過了,四個蹄子也過了,偏偏那個小小的尾巴過不去,爲什麼?”使勁兒想都想不明白,爲什麼那麼大的肚皮都過去了,而小小尾巴過不去呢?這裏有什麼道理?祖師讓我們參這個公案肯定有道理。那你就去參吧,去胡思亂想吧!參到頭發現,祖師騙人的,弄得你的思維走投無路、死去活來。
6、梅花香自苦寒來
大家都熟悉高峰妙禅師的公案。一日,祖欽和尚作尋常問話:“日間浩浩時作得主麼?”高峰妙禅師回答:“作得主。”欽和尚又問:“睡夢中作得主麼?”師答雲:“作得主。” 祖欽和尚繼續問:“正睡著時,無夢無想,無見無聞,主人又在何處安身立命?”這下高峰祖師被打蒙了。祖欽和尚囑咐說:“從今日始,也不要你學佛學法,也不要你窮古窮今,只須饑來吃飯,困來眠,一覺醒來抖擻精神,問問我這一覺主人公在何處安身立命?”就這一句話,高峰禅師又苦參了叁年啊!
我們在坐的有沒有把這個公案參得有點眉目的?無夢無想時主人在什麼地方安身立命?對這個有沒有感覺?無夢無想的時候,就沒有主人公在什麼地方安身立命了;你要知道主人公在什麼地方安身立命,你就有想了。你既然無夢無想,就不存在什麼主人公不主人公的問題。所以,在邏輯學裏這就是悖論。禅宗很多公案就是悖論。其目的就是讓你的思維落入這個陷阱裏爬不出來,而恰恰是在落下去爬不出來的時候,使你達到言語道斷的狀態。也就是雲門祖師所說的“截斷衆流”。
我這樣說,是希望大家在參禅的時候,要勇于給自己製造一個參禅的氛圍,並勇于進入這個氛圍,進入虛雲老和尚給我們說的“功夫落堂”的這麼一個狀態。如果功夫不落堂,要想真正地破參,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古人有句話說:“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參禅如果沒有“精誠所至”的功夫,金石能開嗎?絕對不能開。所以大家一定要精進,要用心,才能像那些禅宗大師一樣,經過一番折騰,真正肯心自許了。
大慧宗杲禅師開悟之後,看到他的師兄也有被師父認可開悟的,有些看上去是真開悟了,而有一些就不太像開悟的人。于是他給師父提意見,說師父,我覺得您老人家有問題。圓悟克勤祖師問,有什麼問題呀?他就說,有的師兄確實是開悟了,可有一些卻不見得,師父是不是開後門啊?圓克勤悟回答他說,這些人參了幾十年的禅,如果你不認可他,他就不死心,很可能會走火入魔。給他印證了,他就安心了。何況禅法如大海一般,裝得下多少就看各人的容量了。你用水池裝可以,用水桶來裝可以,用小勺來裝也可以,總不能說小勺裏裝的就不是海水吧?大慧宗杲不服氣,說,若這樣,還用真參實悟幹什麼?對這點,我不敢與師父苟同!——你看他們師生之間,對真理的追求是如此這般嚴格。
再看雪峰祖師“鳌山悟道”的公案。雪峰祖師是“叁上投子,九上洞山”,參學二叁十年,後來在德山祖師那裏破了參。雖然破了參,但他還沒有達到完全“肯心自許”的狀態。
有一次,他和師兄岩頭和尚出去給寺裏辦事,因大雪,阻于鳌山寨。岩頭每天睡大覺,雪峰坐著參禅。岩頭很奇怪,說你不是已經過關了嗎?爲什麼又在苦練基本功啊?雪峰祖師說,不行,我心裏尚未安穩。岩頭說,你都是悟了道的人,怎麼還會心不安呢?你不如說來聽聽,若是你知見到位,我就給你印證,如果不對的,我給你劃掉。于是,雪峰就老老實實地從頭講起自己參學的經曆和感受,比如聽到什麼樣的語言會有什麼樣的感覺;跟隨洞山祖師的時候又是什麼感覺;在德山老和尚那裏被老和尚一棒,如桶底脫落般破了參的感覺,如此等等全都說了。但是他爲什麼心裏還是不踏實呢?因爲他沒有參透,沒有透牢關,沒有進入祖師所指的踏實處。只要覺得心裏邊還有一個隱隱約約的東西攪得他不安甯,他就得繼續參。岩頭和尚對他說,你說的那些感覺都還不是真正地大徹大悟。雪峰連忙問,怎樣才是真正的悟處?岩頭于是說了一段斬釘截鐵的話:“他後若欲播揚大教,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將來與我蓋天蓋地去!”雪峰當下大徹大悟,便作禮起,連聲叫道:“師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
岩頭這句話,一下子就讓雪峰祖師感悟到了真正的通,真正的無礙,真正到了“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的境界。許多習禅的人好象覺得六祖大師的偈子:“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很好理解,但是往往對“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卻著力不多、不夠。雪峰祖師通過他的師兄這麼一點,就把“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的奧妙悟出來了。從魚變成蛟龍了,畫龍點睛後破壁而飛。達到這樣的境界,從此以後他就“肯心自許”了。
我們在看《五燈會元》的時候,這種事例還有很多。如洞山祖師的師父,《寶鏡叁昧》的作者雲岩禅師初見藥山祖師時的那段公案。藥山問雲岩,你從百丈懷海禅師那裏來,百丈那裏有哪些特別的語言?雲岩說,百丈常說“我有一句子,百味俱足”。藥山追問說:“鹹則鹹味,淡則淡味,不鹹不淡是常味。怎麼會有百味俱足這樣的句子?”當時雲岩禅師回答不出個所以。藥山祖師又問,那你說說百丈懷海禅師到底還說了哪些精彩的話?雲岩又舉了很多的例子,最後說:有一次大家請老和尚上堂。老和尚剛一上堂,大衆起立,老和尚就說了一句:“回去,大家都回去!”邊說邊把大家往回趕。可大家剛剛退下,老和尚又召喚大家:“喂,你們到哪去?趕快回來!”大衆回首,老和尚當下便問:“是什麼?”
藥山禅師聽到這裏,就說:“哎呀,你怎麼不早說這一句啊?就這麼一句,讓我今天認識了我的懷海師兄啊!”雲岩祖師聽藥山這麼一說,也真正地大徹大悟,煥然一新了,完全擺脫了以前在南泉、沩山那裏參學時的狼狽相。
7、開悟的標准
所以,要真正地“顛倒想滅,肯心自許”才行。我們一定要達到這樣的境界,不能蒙騙過關,不能自欺欺人。爲什麼呢?因爲我們之前有這樣的例子。有些先生很輕易地印可一個人,說這個開悟了,那個開悟了。結果一問一查,其實沒什麼感覺,只有一些知見或者說是禅學上的一些知識而已。
以前有人問賈老:“開悟到底有沒有標准?”賈老就說:“開悟有標准。”什麼標准?第一是宗通說通,他要在理論上、見地上過得去,有正知正見。第二是在叁業處上得清淨,並作得主。意業雖看不見,但是大家可以通過他的言行舉止看得見。一個見道之人應該是如法如儀的,自由自在的。第叁個是在行事上有力量。如果交給他的事情,他都不能很好地承辦,就不能說他是一個開了悟的人。開悟的人都有一種力量啊。這並不是說開悟了就什麼都有了,什麼都行了,那個是神話。我所說的是至少他面對世間事情能有所承擔,有解決問題的力量和方便。而最關鍵的,是有對治自己煩惱的力量。
不是說開悟了,你就不打妄想了,你就沒有煩惱了。不是,煩惱還是要找你,關鍵是你有沒有力量去對治它,是你作主還是煩惱給你作主。你遇到了麻煩動不動心,失不失念?這些才是衡量一個人有沒有悟境的關鍵和標准。如果他面對煩雜的問題能夠迎刃而解,煩惱來的時候能照看得住,別人不能料理的事情他能料理得好,別人處理不好的因果他都能處理得好,那麼我們說這個人就有開悟的可能。如果說一個人開悟了,這樣不行,那樣也不行,麻煩來的時候一點能耐都沒有,那就可以打個大大的問號。所以說不能隨便印證許可,說誰誰開悟了。但是在明末清初以來就有這樣的事情,現在成都也有那麼幾位,其行爲受到了一些善知識的批評。
“要合古轍,請觀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觀樹。”講到這裏,想起《法華經》提到“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前,不得成佛道。”——這位大通智勝佛,他直接住持在道場裏,但是佛法卻不現前,這不是很矛盾嗎?!《五燈會元》裏就有這樣的公案,問參禅的人:“爲什麼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而佛法不現前?請各位下轉語。”參學者有的這樣說,有的那樣說,總之不好說。
大家想一想這一句,有沒有誰能下一句轉語?平時把這句拿來參參也是很有味道的。有人說,十劫坐道場,坐成老死皮也沒有用,這樣坐成不了佛;有人說,佛法不現前,那是因爲他本來就是佛了,還要佛法來做什麼?佛法不現前,才是真正的佛法現前,如果還有佛法現前,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法現前。大化無語,大化無方,大化無相,大化無名啊!這些說得對不對呢?這些話還得去參。
我們在誦《法華經》的時候看到這樣的內容,《楞嚴經》等很多其它佛經裏,也都有這樣相似的內容。怎樣才能參透它?我們須用禅宗“向上提持”的方法來誦經,這是誦經的竅門。如果我們誦經不把自己放進去,不把禅宗向上提持的方法貫徹進去,就應了能海上師當年的話,他說“哎,不說了,現在的人啊,念經的是念經的和尚,打坐的是打坐的和尚,參禅的是參禅的和尚,等等如是而已,與道無關。”所以念經的時候,要把心放進去,要用心地去念,不然的話就是與道無關。用心怎麼樣念?就是向上提持,就是與無上菩提挂上鈎,這樣才行。
《雲門說寶鏡 之八 肯心自許的艱巨曆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