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云门说宝镜 之八 肯心自许的艰巨历程▪P2

  ..续本文上一页早先的师父湛堂和尚圆寂时,他去请当过宰相的张商英写碑文。张商英是开了悟的大居士,手眼极高,并不买他的账,说这个碑文我不写,你拿金子来我都不写。若要写,你得说出你师父有什么惊天动地、大放光明的地方。这时,大慧宗杲就说:“请相公为我师父点出光明。”张居士反问:“你师父的光明在什么地方?”大慧宗杲说:“就在相公的笔头上!”

  古时往往是这样的,一字千金呀!特别是请名望高的人写碑铭之类的文章,自然是有“放光”之处。其实现代人也是如此。现在不是有很多人到这里来,在(佛源)老和尚跟前求字吗?这其中的道理太简单了,不用多说。张商英冲着大慧宗杲这句话说:“好,我给你写,给你师父点出光明。但是,有句话我要给你说,你还未真正悟道。现在圆悟克勤禅师已经出世了,你还要去参,到他那里去参吧。”

  后来,大慧宗杲在圆悟克勤那里苦参,不论怎么下语,圆悟禅师都说不是不是。后来参到什么程度?参到了“狗看热油铛,想舔又舔不得,想舍又舍不得”的那个状态。你想想一个饿着肚子的狗,看见一个大油锅,想伸舌头去舔,但是油锅烧红了怎么敢伸舌头?但说不敢吧,心里舍又舍不得,因为嘴里馋得慌啊!参禅就得参到这么一个份上,就得尝尝这个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的滋味才行啊!后来圆悟祖师让他去参“有句无句,如藤依树”这个公案,他参了很久,还是没有参透。

  有一天,宗杲忍不住便问:“听说师父当时在五祖面前曾问起这句话,不知五祖说了些什么?”圆悟祖师笑而不答。宗杲不甘心,追问道:“当年师父既然在大庭广众前发问,现在当着众人说说又有什么关系呢?”圆悟祖师不得已,说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依树”到底什么含意?五祖说“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他树倒藤枯时又怎样呢?五祖说“相随来也。”宗杲听圆悟这么一说,当下就豁然大悟了。

  大家仔细想一想,我们参禅的人,是不是“有句无句,如藤依树”呢?我们参念佛是谁?念佛是我,念佛是我,我不是我,我不是我,念佛是他,念佛是他——这都是念头啊。念头在什么地方念?我又在什么地方?他从哪里来?又落到什么地方?你说,是不是“如藤依树”呢!刚提出一个问题,马上就有一万条是非跟上,可以找出无数个答案。这个答案若不是,就会换一个答案,换一个答案也不是,去问问同参。这位同参说,不像;那位同参说,也不像,于是又开始寻找新的答案。

  这是不是“如藤依树”呢?就像一块磁石见了铁就会把它吸过去了,不管是铁钉子也好,铁屑也好统统吸过去了。“如藤依树”啊,我们的思想就是这样的,有个什么念头来了,马上就缠绕着这个念头犯傻。所以很多公案,它都是思维的陷阱,其目的就是让你犯傻。

  举个简单例子。一次,五祖法演祖师说:“你看那个窗棂有一个小洞。有一头水牛想从小洞里钻过去,牛头钻过去了,牛角也过了,大肚皮也过了,四个蹄子也过了,偏偏那个小小的尾巴过不去,为什么?”使劲儿想都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大的肚皮都过去了,而小小尾巴过不去呢?这里有什么道理?祖师让我们参这个公案肯定有道理。那你就去参吧,去胡思乱想吧!参到头发现,祖师骗人的,弄得你的思维走投无路、死去活来。

  6、梅花香自苦寒来

  大家都熟悉高峰妙禅师的公案。一日,祖钦和尚作寻常问话:“日间浩浩时作得主么?”高峰妙禅师回答:“作得主。”钦和尚又问:“睡梦中作得主么?”师答云:“作得主。” 祖钦和尚继续问:“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人又在何处安身立命?”这下高峰祖师被打蒙了。祖钦和尚嘱咐说:“从今日始,也不要你学佛学法,也不要你穷古穷今,只须饥来吃饭,困来眠,一觉醒来抖擞精神,问问我这一觉主人公在何处安身立命?”就这一句话,高峰禅师又苦参了三年啊!

  我们在坐的有没有把这个公案参得有点眉目的?无梦无想时主人在什么地方安身立命?对这个有没有感觉?无梦无想的时候,就没有主人公在什么地方安身立命了;你要知道主人公在什么地方安身立命,你就有想了。你既然无梦无想,就不存在什么主人公不主人公的问题。所以,在逻辑学里这就是悖论。禅宗很多公案就是悖论。其目的就是让你的思维落入这个陷阱里爬不出来,而恰恰是在落下去爬不出来的时候,使你达到言语道断的状态。也就是云门祖师所说的“截断众流”。

  我这样说,是希望大家在参禅的时候,要勇于给自己制造一个参禅的氛围,并勇于进入这个氛围,进入虚云老和尚给我们说的“功夫落堂”的这么一个状态。如果功夫不落堂,要想真正地破参,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古人有句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参禅如果没有“精诚所至”的功夫,金石能开吗?绝对不能开。所以大家一定要精进,要用心,才能像那些禅宗大师一样,经过一番折腾,真正肯心自许了。

  大慧宗杲禅师开悟之后,看到他的师兄也有被师父认可开悟的,有些看上去是真开悟了,而有一些就不太像开悟的人。于是他给师父提意见,说师父,我觉得您老人家有问题。圆悟克勤祖师问,有什么问题呀?他就说,有的师兄确实是开悟了,可有一些却不见得,师父是不是开后门啊?圆克勤悟回答他说,这些人参了几十年的禅,如果你不认可他,他就不死心,很可能会走火入魔。给他印证了,他就安心了。何况禅法如大海一般,装得下多少就看各人的容量了。你用水池装可以,用水桶来装可以,用小勺来装也可以,总不能说小勺里装的就不是海水吧?大慧宗杲不服气,说,若这样,还用真参实悟干什么?对这点,我不敢与师父苟同!——你看他们师生之间,对真理的追求是如此这般严格。

  再看雪峰祖师“鳌山悟道”的公案。雪峰祖师是“三上投子,九上洞山”,参学二三十年,后来在德山祖师那里破了参。虽然破了参,但他还没有达到完全“肯心自许”的状态。

  有一次,他和师兄岩头和尚出去给寺里办事,因大雪,阻于鳌山寨。岩头每天睡大觉,雪峰坐着参禅。岩头很奇怪,说你不是已经过关了吗?为什么又在苦练基本功啊?雪峰祖师说,不行,我心里尚未安稳。岩头说,你都是悟了道的人,怎么还会心不安呢?你不如说来听听,若是你知见到位,我就给你印证,如果不对的,我给你划掉。于是,雪峰就老老实实地从头讲起自己参学的经历和感受,比如听到什么样的语言会有什么样的感觉;跟随洞山祖师的时候又是什么感觉;在德山老和尚那里被老和尚一棒,如桶底脱落般破了参的感觉,如此等等全都说了。但是他为什么心里还是不踏实呢?因为他没有参透,没有透牢关,没有进入祖师所指的踏实处。只要觉得心里边还有一个隐隐约约的东西搅得他不安宁,他就得继续参。岩头和尚对他说,你说的那些感觉都还不是真正地大彻大悟。雪峰连忙问,怎样才是真正的悟处?岩头于是说了一段斩钉截铁的话:“他后若欲播扬大教,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将来与我盖天盖地去!”雪峰当下大彻大悟,便作礼起,连声叫道:“师兄!今日始是鳌山成道!”

  岩头这句话,一下子就让雪峰祖师感悟到了真正的通,真正的无碍,真正到了“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的境界。许多习禅的人好象觉得六祖大师的偈子:“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很好理解,但是往往对“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却着力不多、不够。雪峰祖师通过他的师兄这么一点,就把“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的奥妙悟出来了。从鱼变成蛟龙了,画龙点睛后破壁而飞。达到这样的境界,从此以后他就“肯心自许”了。

  我们在看《五灯会元》的时候,这种事例还有很多。如洞山祖师的师父,《宝镜三昧》的作者云岩禅师初见药山祖师时的那段公案。药山问云岩,你从百丈怀海禅师那里来,百丈那里有哪些特别的语言?云岩说,百丈常说“我有一句子,百味俱足”。药山追问说:“咸则咸味,淡则淡味,不咸不淡是常味。怎么会有百味俱足这样的句子?”当时云岩禅师回答不出个所以。药山祖师又问,那你说说百丈怀海禅师到底还说了哪些精彩的话?云岩又举了很多的例子,最后说:有一次大家请老和尚上堂。老和尚刚一上堂,大众起立,老和尚就说了一句:“回去,大家都回去!”边说边把大家往回赶。可大家刚刚退下,老和尚又召唤大家:“喂,你们到哪去?赶快回来!”大众回首,老和尚当下便问:“是什么?”

  药山禅师听到这里,就说:“哎呀,你怎么不早说这一句啊?就这么一句,让我今天认识了我的怀海师兄啊!”云岩祖师听药山这么一说,也真正地大彻大悟,焕然一新了,完全摆脱了以前在南泉、沩山那里参学时的狼狈相。

  7、开悟的标准

  所以,要真正地“颠倒想灭,肯心自许”才行。我们一定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不能蒙骗过关,不能自欺欺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之前有这样的例子。有些先生很轻易地印可一个人,说这个开悟了,那个开悟了。结果一问一查,其实没什么感觉,只有一些知见或者说是禅学上的一些知识而已。

  以前有人问贾老:“开悟到底有没有标准?”贾老就说:“开悟有标准。”什么标准?第一是宗通说通,他要在理论上、见地上过得去,有正知正见。第二是在三业处上得清净,并作得主。意业虽看不见,但是大家可以通过他的言行举止看得见。一个见道之人应该是如法如仪的,自由自在的。第三个是在行事上有力量。如果交给他的事情,他都不能很好地承办,就不能说他是一个开了悟的人。开悟的人都有一种力量啊。这并不是说开悟了就什么都有了,什么都行了,那个是神话。我所说的是至少他面对世间事情能有所承担,有解决问题的力量和方便。而最关键的,是有对治自己烦恼的力量。

  不是说开悟了,你就不打妄想了,你就没有烦恼了。不是,烦恼还是要找你,关键是你有没有力量去对治它,是你作主还是烦恼给你作主。你遇到了麻烦动不动心,失不失念?这些才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悟境的关键和标准。如果他面对烦杂的问题能够迎刃而解,烦恼来的时候能照看得住,别人不能料理的事情他能料理得好,别人处理不好的因果他都能处理得好,那么我们说这个人就有开悟的可能。如果说一个人开悟了,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麻烦来的时候一点能耐都没有,那就可以打个大大的问号。所以说不能随便印证许可,说谁谁开悟了。但是在明末清初以来就有这样的事情,现在成都也有那么几位,其行为受到了一些善知识的批评。

  “要合古辙,请观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观树。”讲到这里,想起《法华经》提到“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这位大通智胜佛,他直接住持在道场里,但是佛法却不现前,这不是很矛盾吗?!《五灯会元》里就有这样的公案,问参禅的人:“为什么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而佛法不现前?请各位下转语。”参学者有的这样说,有的那样说,总之不好说。

  大家想一想这一句,有没有谁能下一句转语?平时把这句拿来参参也是很有味道的。有人说,十劫坐道场,坐成老死皮也没有用,这样坐成不了佛;有人说,佛法不现前,那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佛了,还要佛法来做什么?佛法不现前,才是真正的佛法现前,如果还有佛法现前,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法现前。大化无语,大化无方,大化无相,大化无名啊!这些说得对不对呢?这些话还得去参。

  我们在诵《法华经》的时候看到这样的内容,《楞严经》等很多其它佛经里,也都有这样相似的内容。怎样才能参透它?我们须用禅宗“向上提持”的方法来诵经,这是诵经的窍门。如果我们诵经不把自己放进去,不把禅宗向上提持的方法贯彻进去,就应了能海上师当年的话,他说“哎,不说了,现在的人啊,念经的是念经的和尚,打坐的是打坐的和尚,参禅的是参禅的和尚,等等如是而已,与道无关。”所以念经的时候,要把心放进去,要用心地去念,不然的话就是与道无关。用心怎么样念?就是向上提持,就是与无上菩提挂上钩,这样才行。

  

《云门说宝镜 之八 肯心自许的艰巨历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