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雲門說寶鏡 之五 禅宗的見地與功行▪P2

  ..續本文上一頁。我想歡喜能歡喜嗎?我想憂傷能憂傷嗎?大家也許會說這是緣起的。對,是緣起的,但是爲什麼會這樣的緣起,而不是那樣的緣起呢?爲什麼有喜怒哀樂各種各樣的事?就說想吧,想也不能自由啊,你能想什麼就想什麼這麼自由嗎?爲什麼要想?這個念頭爲什麼要出來?這一切你都作不了主,所以需要我們認真對待。要過這一關,要把這一關參破。

  前幾天正逢高考,爲什麼優秀生永遠都是少部分,而大部分的都談不上優秀?就是說他們的思想,他們的念頭作不了主。怎麼樣才能使自己産生智慧?這個智慧不是你說想來就來的。怎麼樣才能遠離煩惱?煩惱也不是你想去就去的。關鍵就是看自己能不能作主。心也是這樣,識也是這樣,色受想行識,五蘊俱全。但是我們想一想誰在其中可以當家作主啊?是你自己在給自己當家作主呢?還是一個什麼東西在給你當家作主呢?所以禅宗裏邊經常說什麼是自己的本來面目?什麼是自己的主人公?得把這個找出來。我們學佛、參禅,要明心見性,就需要單刀直入地把這個東西找到。

  我們渾渾噩噩地過了這一生,下一生是怎麼回事?自己也不知道。這一生都不知道,還怎麼能說知道下一生呢?當然不行。所以我們平時就處在這種“婆婆和和,有句無句”的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是被動地在生活,被動地在思維。我們的精神生活,我們的命運都是被動的。你說這個是“婆婆和和,有句無句”嗎?是,的確是。

  6、菩提的家常便飯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明心見性之後也是“婆婆和和,有句無句”。釋迦牟尼佛成了佛,他還是要上街去化緣,還是跟我們一樣地過活,今天過一天,明天過一天,後天再過一天。曆代祖師明心見性了,他們的日子還是一天一天地過,每一分每一秒地過。這些跟大家是完全平等的。

  當年臨濟祖師下邊的一個大徒弟叁聖和尚去見雪峰祖師,他見雪峰祖師的時候是很厲害,很霸道的。他問道:“透網金鱗以何爲食?”像我們放生池裏的魚,透網就是透脫羅網,透脫煩惱的羅網,透脫世間的羅網。我們都像是在網裏的魚一樣的,被煩惱網,被七情六欲,被六道輪回的網所網住了,但是透過這個網,就是鯉魚跳龍門了,就是“一朝脫得羅網去,搖頭擺尾不再回。”古人有這樣的說法,跳過龍門它就成龍了。但是“透網金鱗以何爲食?”像我們這樣的凡人以煩惱爲食,但是大徹大悟的人以什麼爲食呢?也就是說他們是怎麼樣過日子的呢?如果大家看《五燈會元》就會知道說的是什麼意思。

  雪峰祖師不愧是雪峰祖師啊,也是非常厲害的,要不怎麼是我們雲門祖師的師父呢?他不正面回答叁聖和尚的話,他反打一招說:“待你出網來,即向你道。”就是問你脫網了沒有?你是不是脫網的金鱗?如果你脫網了,我下邊再跟你道。那叁聖和尚在臨濟那邊可是首席弟子,很霸道的,有臨濟祖師的手段。他馬上就把話題壓住,並且也反打一招,說:“一千五百人的善知識,話頭也不識!”一千五百多位常住的住持,連話頭也不識啊,是說你難道聽不懂我說的是什麼話嗎?真有點蠻不講理啦。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老和尚說話蠻不講理,但是他並不是蠻不講理,這是兩位祖師在鬥禅機。雪峰祖師見他這樣說,馬上就打個問訊,說:“老僧住持事繁。”你說我這裏有千五百人常住,事多得很,對不起再見,我幹事去了。這句話就與前邊的問話前後照應,並絲絲入扣。雪峰祖師是非常著名的祖師,他早是明心見性的人了,他每天在做什麼?“住持事繁”啊,並不是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也不是去山裏邊閉閉關、打打坐,也不是在方丈寮裏享清福。他老人家是慈悲住世啊!每天還不是跟煩惱打交道,跟衆生打交道,爲接引來來去去的人而操勞。所以真正的明心見性了以後,還不是在人世間的煩惱裏,磨過去磨過來的。

  你看我們老和尚經常做獅子吼,經常喝這個喝那個,他是不是“住持事繁”呢?我們大和尚是不是“住持事繁”呢?雲門寺也是幾百號人呢!這個也是“婆婆和和”,並不是說他們跟別人不一樣了,他們也是一樣的吃飯、睡覺,饑來吃飯困來眠,還不是跟自己心裏的智慧煩惱打交道,每天面對種種是是非非,都是家常便飯。若善于用心,這些都是菩提的家常便飯。只不過衆生在這裏邊他不得自在,祖師們在這裏邊卻是自由自在。所以就“有句無句”,有句就是講講道理吧,無句就是不跟你講道理。

  7、禅客相逢只彈指,此心能有幾人知

  我們前邊講“意不在言,來機亦赴”,現在又講“婆婆和和,有句無句”。這怎麼說呢?涉及到“有句無句”的公案有很多,我們就不多說了,這裏的意思大家應該已經理解了。有心無心,有念無念,有理無理,這些都是“有句無句”。有句,我們可以講講道理,談談這個講講那個;無句,就是不說不教,不用言教,少用言教。都有道理,這個就得看各人是在什麼因緣下。有的時候以有言來度衆生,有的時候以無言來度衆生。這個都是隨機而用,該吃什麼藥就用什麼藥,關鍵是“終不得物,語未正故。”

  大家都知道萬法皆空,“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語言永遠也無法把真如說清楚,它只能近似,就像照片一樣的,很像我,但是我肯定不是那個照片。萬法皆空,當然語言也是空。“語未正故”,怎麼來證實這個呢?對一個小孩子而言,在媽媽的懷裏咿咿呀呀的,誰知道他說的是什麼?誰能聽懂?但是,他在表達他的意思的時候,他自己是明白的。他餓的時候咿咿呀呀的,他歡喜的時候也是咿咿呀呀的,他的語言沒正。但是隨著他長大了,他的語言就正了。

  特別是我們禅宗的禅味,既可以這樣理解,也可以那樣的理解。有時這樣理解對,有時這樣理解錯,就像藥山參訪馬祖大師時,馬祖大師說:“我有時要他揚眉瞬目,有時不要他揚眉瞬目;有時揚眉瞬目是,有時揚眉瞬目不是,你又該怎麼理會呢

  ”就是這個味。他有時候說話是有道理的,有時候說話是沒有道理的;你這樣說話大家可能覺得對,你那樣說話別人可能跟你發脾氣。所以“語未正故”未必是語未正故,而是衆生的心未正故。如果大家的心都正了,就像禅宗裏的一句話:“禅客相逢只彈指,此心能有幾人知?”

  大家都是參禅的,天天坐在那裏“砰”的一聲,相視一笑,都會其意了,一切語言都是多余的。所以我們說關系非常近的人,眼神一動互相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局外的人一看就莫名其妙。他們在做什麼呢?也就是語未正故。一方面我們要看到萬法皆空,另一方面我們要看到語言的局限性;一方面要看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另一方面還要看到道不在言語上。當然,不在言語上的也未必是道,所以得綜合去看。到了那個份上,是無可無不可,這樣也可,那樣也可,不到位上的時候則這樣也錯,那樣也錯。

  

《雲門說寶鏡 之五 禅宗的見地與功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