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想欢喜能欢喜吗?我想忧伤能忧伤吗?大家也许会说这是缘起的。对,是缘起的,但是为什么会这样的缘起,而不是那样的缘起呢?为什么有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事?就说想吧,想也不能自由啊,你能想什么就想什么这么自由吗?为什么要想?这个念头为什么要出来?这一切你都作不了主,所以需要我们认真对待。要过这一关,要把这一关参破。
前几天正逢高考,为什么优秀生永远都是少部分,而大部分的都谈不上优秀?就是说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念头作不了主。怎么样才能使自己产生智慧?这个智慧不是你说想来就来的。怎么样才能远离烦恼?烦恼也不是你想去就去的。关键就是看自己能不能作主。心也是这样,识也是这样,色受想行识,五蕴俱全。但是我们想一想谁在其中可以当家作主啊?是你自己在给自己当家作主呢?还是一个什么东西在给你当家作主呢?所以禅宗里边经常说什么是自己的本来面目?什么是自己的主人公?得把这个找出来。我们学佛、参禅,要明心见性,就需要单刀直入地把这个东西找到。
我们浑浑噩噩地过了这一生,下一生是怎么回事?自己也不知道。这一生都不知道,还怎么能说知道下一生呢?当然不行。所以我们平时就处在这种“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是被动地在生活,被动地在思维。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的命运都是被动的。你说这个是“婆婆和和,有句无句”吗?是,的确是。
6、菩提的家常便饭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明心见性之后也是“婆婆和和,有句无句”。释迦牟尼佛成了佛,他还是要上街去化缘,还是跟我们一样地过活,今天过一天,明天过一天,后天再过一天。历代祖师明心见性了,他们的日子还是一天一天地过,每一分每一秒地过。这些跟大家是完全平等的。
当年临济祖师下边的一个大徒弟三圣和尚去见雪峰祖师,他见雪峰祖师的时候是很厉害,很霸道的。他问道:“透网金鳞以何为食?”像我们放生池里的鱼,透网就是透脱罗网,透脱烦恼的罗网,透脱世间的罗网。我们都像是在网里的鱼一样的,被烦恼网,被七情六欲,被六道轮回的网所网住了,但是透过这个网,就是鲤鱼跳龙门了,就是“一朝脱得罗网去,摇头摆尾不再回。”古人有这样的说法,跳过龙门它就成龙了。但是“透网金鳞以何为食?”像我们这样的凡人以烦恼为食,但是大彻大悟的人以什么为食呢?也就是说他们是怎么样过日子的呢?如果大家看《五灯会元》就会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
雪峰祖师不愧是雪峰祖师啊,也是非常厉害的,要不怎么是我们云门祖师的师父呢?他不正面回答三圣和尚的话,他反打一招说:“待你出网来,即向你道。”就是问你脱网了没有?你是不是脱网的金鳞?如果你脱网了,我下边再跟你道。那三圣和尚在临济那边可是首席弟子,很霸道的,有临济祖师的手段。他马上就把话题压住,并且也反打一招,说:“一千五百人的善知识,话头也不识!”一千五百多位常住的住持,连话头也不识啊,是说你难道听不懂我说的是什么话吗?真有点蛮不讲理啦。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老和尚说话蛮不讲理,但是他并不是蛮不讲理,这是两位祖师在斗禅机。雪峰祖师见他这样说,马上就打个问讯,说:“老僧住持事繁。”你说我这里有千五百人常住,事多得很,对不起再见,我干事去了。这句话就与前边的问话前后照应,并丝丝入扣。雪峰祖师是非常著名的祖师,他早是明心见性的人了,他每天在做什么?“住持事繁”啊,并不是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也不是去山里边闭闭关、打打坐,也不是在方丈寮里享清福。他老人家是慈悲住世啊!每天还不是跟烦恼打交道,跟众生打交道,为接引来来去去的人而操劳。所以真正的明心见性了以后,还不是在人世间的烦恼里,磨过去磨过来的。
你看我们老和尚经常做狮子吼,经常喝这个喝那个,他是不是“住持事繁”呢?我们大和尚是不是“住持事繁”呢?云门寺也是几百号人呢!这个也是“婆婆和和”,并不是说他们跟别人不一样了,他们也是一样的吃饭、睡觉,饥来吃饭困来眠,还不是跟自己心里的智慧烦恼打交道,每天面对种种是是非非,都是家常便饭。若善于用心,这些都是菩提的家常便饭。只不过众生在这里边他不得自在,祖师们在这里边却是自由自在。所以就“有句无句”,有句就是讲讲道理吧,无句就是不跟你讲道理。
7、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
我们前边讲“意不在言,来机亦赴”,现在又讲“婆婆和和,有句无句”。这怎么说呢?涉及到“有句无句”的公案有很多,我们就不多说了,这里的意思大家应该已经理解了。有心无心,有念无念,有理无理,这些都是“有句无句”。有句,我们可以讲讲道理,谈谈这个讲讲那个;无句,就是不说不教,不用言教,少用言教。都有道理,这个就得看各人是在什么因缘下。有的时候以有言来度众生,有的时候以无言来度众生。这个都是随机而用,该吃什么药就用什么药,关键是“终不得物,语未正故。”
大家都知道万法皆空,“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语言永远也无法把真如说清楚,它只能近似,就像照片一样的,很像我,但是我肯定不是那个照片。万法皆空,当然语言也是空。“语未正故”,怎么来证实这个呢?对一个小孩子而言,在妈妈的怀里咿咿呀呀的,谁知道他说的是什么?谁能听懂?但是,他在表达他的意思的时候,他自己是明白的。他饿的时候咿咿呀呀的,他欢喜的时候也是咿咿呀呀的,他的语言没正。但是随着他长大了,他的语言就正了。
特别是我们禅宗的禅味,既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的理解。有时这样理解对,有时这样理解错,就像药山参访马祖大师时,马祖大师说:“我有时要他扬眉瞬目,有时不要他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是,有时扬眉瞬目不是,你又该怎么理会呢
”就是这个味。他有时候说话是有道理的,有时候说话是没有道理的;你这样说话大家可能觉得对,你那样说话别人可能跟你发脾气。所以“语未正故”未必是语未正故,而是众生的心未正故。如果大家的心都正了,就像禅宗里的一句话:“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
大家都是参禅的,天天坐在那里“砰”的一声,相视一笑,都会其意了,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所以我们说关系非常近的人,眼神一动互相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局外的人一看就莫名其妙。他们在做什么呢?也就是语未正故。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万法皆空,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语言的局限性;一方面要看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另一方面还要看到道不在言语上。当然,不在言语上的也未必是道,所以得综合去看。到了那个份上,是无可无不可,这样也可,那样也可,不到位上的时候则这样也错,那样也错。
《云门说宝镜 之五 禅宗的见地与功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