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參禅方法舉要▪P2

  ..續本文上一頁“竿木隨身,逢場作戲。”便去。才到石頭,即繞禅床一匝,振錫一聲,問:“是何宗旨

  ”石頭雲:“蒼天、蒼天!”峰無語,卻回舉似師,師雲:“汝更去問,待他有答,汝便噓兩聲。”峰又去,依前問,石頭乃噓兩聲,峰又無語。回舉似師,師曰:“向汝道石頭路滑。”

   一個高明的演員,一上臺就渾身是戲,如六祖與永嘉覺那樣。若是功夫不到家,一上臺就礙手礙腳,破碇百出,更談不上發揮。鄧隱峰與永嘉覺的派頭相同,但功夫卻天淵之別,無怪乎一位在六祖那裏受到贊揚,一位在石頭那裏跌了斤頭。

   下看我們來看“棒喝”。“棒”。“棒”與“喝”的作用大致相同,都是針對禅宗內的教條和八股的一種憤慨的否定,並以一種更加激烈的方式——置之死地而後生來剿絕那些學禅過程中在頭腦中産生的種種情識和見解。在這裏,禅師不是用嘴來和你講道理——在禅的最高領域裏是沒有道理可講的。而是用棒子來和你進行交流,你有什麼意見和問題就對棒子說吧,聽聽它給你的答案,這就是“當頭棒。”一般學禅的人,滿肚子的疑問一遇到棒子打來,精神又會處于什麼狀態呢

  既非武士俠客,當然化解無方,但裝腦子的那種種知識、見識、疑問,也不論你自鳴得意,也不論你是虛心請教,在當頭一棒之下,這種種精神的、心理的、思維的都會被驅得煙銷雲散,如果你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在這一棒之下你就開悟了。即使沒有開悟,也可以減輕其沈重的“知見”負擔這個作用,在禅宗內稱之爲“逼穢”——對精神的強行過濾和淨化。

   “棒”的使用,早在六祖、馬祖那裏就得到了運用,但使之風行天下,成爲禅宗內慣用方法的,則是唐末的德山宣鑒禅師,他與臨濟大師同時,但年齡要大一些,去世也要晚兩年。這位老和尚,一輩子就玩棒打人,用他弟子的話說:德山老人尋常只據一條白棒,佛來亦打、祖來亦打。

   你看他:小參示衆,曰:“今夜不答話,問話者叁十棒。”時有僧出禮拜,師便打。僧曰:某甲話也未問,和尚因什麼打某甲

  ”師曰:“汝是什麼處人

  ”曰:“新羅人。”師曰:“未跨船,好與叁十棒。”僧參,師問維那:“今日幾人新到?”曰:“八人”。師曰:“喚來一時生按著”(按著打)師示衆雲:“道得也叁十棒,道不得也叁十棒。”臨濟聞得,謂洛甫曰:“汝去問他,道得爲什麼也叁十棒

  待伊打汝,接住棒送一送,看伊作麼生

  “洛甫如教而問,師便打。浦接住送一送,師便歸方丈。浦回舉似臨濟,濟曰:“我從來疑著這漢,雖然,汝還識德山麼

  ”浦擬議,濟便打。”

   上面舉的這幾則公案,全是棒子在舞,作爲參禅的方法,這棒子真的有這麼大的作用嗎

  雪峰義存是德山的高足弟子,後來也成爲了偉大的禅師,他曾往真誠虛心地問德山:“禅宗的無上大法,象我這樣的人有資格,有能力得到嗎

  ”德山狠狠打了他一棒,說:“你胡思亂想些什麼。”雪峰說:“我委實不明白啊!”第二天,雪峰又來討教,德山說:“我老實告訴你吧,我們禅宗是沒有什麼理論,也沒有什麼道理可講的,實在沒有什麼妙法可以傳授給人的。”雪峰于是就有所省悟了。

   雲門宗的典型教育方法有叁條,其中第一條就是“截斷衆流”——當下阻止思維活動的運行,而使你“返本歸源”。這種方法,就是“棒”法的引伸和雅致化。要知道,人在社會中生活,意識早就理智比、情感化。面對任何事物,其思維都會如落葉浮水,順流而下。在人的頭腦中,不是是,就是非;不是得,就是失;沒有一刻稍停、感觸、聯想、幻想及種種喜怒哀樂,簡直丟不開。那些煉氣功的人對此對深有感觸。老師說要意守丹田,掃除妄念,但腦子裏平常不覺得,一說坐在那兒止念,才知道那個念頭之麻煩,真是如長江之水,浩浩蕩蕩,哪裏止得住。就算得點靜,也只是相對而言,不浮燥而已。要說無念,誰做得到呢

  是的,坐在那兒止念靜心,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是難湊實效的,特別是那些大腦活動興奮,又善于思考的人更是如此。但你若走上禅宗修行之路,面對德山老和尚的那劈頭的一棒。那一下,你的種種雜念都會不知何處去了。就在那麼一下,借用毛澤東的詩句說,就叫做:“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裏埃。”無形的思緒就會當下被打斷,出現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狀態。這可是石火電光般的一瞬,轉眼即逝。有心的人,若火候和機緣已到,就會在其中翻個斤頭而“明心見性”。火候不到,機緣未熟的,對這樣的景象當然就會失之交臂,視而不見了。

   因“棒”而悟的,最著名的莫過于臨濟大師的那則“悟道因緣”了,許多介紹禅的作品對這節公案都作有介紹,我們這裏也結合著來看一看吧。

   師(臨濟)初在黃檗會中,行業純一(對佛教的戒定慧已有相當的實踐了)。時睦州爲第一座,乃問:“上座在此多少時

  ”師曰:“叁年。”州曰:“曾參問否

  ”師曰:“不曾參問,不知問個什麼

  ”(本來就具有不貪不著的氣度)州曰:“何不問堂頭和尚,如何是佛法的大意

  ”(睦州這裏,暗指前程),師便去。問聲未絕,檗便打。(爐火燒煉)師下來,州問:“問話作麼生

  ”(再擺津渡)師曰:“某甲問聲未絕,和尚便打,某甲不會。”(幸好“不會”,若“會”便成廢物)州曰:“但更去問。”(幸遇向導)師又問,檗又打。如是叁度問,叁度被打。(大冶融爐,百煉成鋼)師白州曰:“早承激勸問法,累勞和尚賜棒,自恨障緣,不領深旨。今且辭去。”(不怨天、不尤人、畫龍已成,只欠點睛)州曰:“汝若去,須辭了和尚。”(黃檗與睦州大概是優秀導演,早已作好模具,只待臨濟成材)師禮拜退。州先到黃檗處,曰:“問話上座,雖是後生,卻甚奇特。若來辭,方便接伊。已後爲一株大樹、覆蔭天下人去在。”(獨具慧眼)師來日辭黃檗,檗曰:“不須他去,只往高安灘頭參大愚,必爲汝說。”(引船靠岸)師到大愚,愚曰:“甚處來

  ”師曰:“黃檗來。”愚曰:“黃檗有何言句

  ”師曰:“某甲叁度問佛法的大意,叁度被打。 不知某甲有過無過

  ”(船已靠岸)愚曰:“黃檗與麼老婆心切,爲汝得徹困,更來這裏問有過無過。”(畫龍點晴之筆)師于言下大悟,乃曰:“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終于棄船上岸了)愚掐住曰:“這尿床鬼子,適來道有過無過,如今卻道黃檗佛法無多子。你見個什麼道理

  速道速道!”(催人上路)師于大愚助下築叁拳,(揚長而去)愚拓開曰:“汝師黃檗,非幹我事。”(不必居功)師辭大愚卻回黃檗。檗見便問:“這漢來來去去,有甚了期

  ”(最後一錘)師曰:“只爲老婆心切,便人事了。”(交卷已畢)侍立,檗問:“甚處去來

  ”(明知故問,考核再叁)師曰:“昨蒙和尚慈旨,令參大愚去來。”(可以周旋)檗曰:“大愚有何言句

  ”師舉前話。檗曰:“大愚老漢饒舌,待來痛與一頓。”師曰:“說甚待來,即今便打”隨後便掌。(現場表演)檗曰:“這瘋顛漢來這裏捋虎須。”(已成平手)師便喝。(不受陶冶)檗喚待者曰:“引這瘋顛漢參堂去。”(大功告成)。 這則公案,“棒”的作用極大。縱觀前文,其中無—談道論理之處。“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黃檗若有“佛法”,就不是禅宗風範了,正是這個“無”,處處表現了這“無”,而且是用棒子來表現這個“無”,才把最深最活的佛法——禅的狀態讓臨濟領會到了。如是說理,那臨濟得到的也不過是一些佛法“知識”而已。所以,不論“棒”、不論“喝”,都是高明的禅師讓你自覺或不自覺進入這種“狀態”、這種“角色”的方法。但是,苟非其人、道不虛行。當一個人在生活中面臨困境,甚至絕境的時候,在精神往往會出現這種狀態,但誰又能在這個時候與禅搭上一座橋梁而使自己到達彼岸呢

  高明的人,有巧妙轉變環境的能力而且不露痕迹。在禅宗這裏,可是旋乾轉坤,易筋洗髓啊!

   關于“喝”,在前面章節中已經作過介紹,下面我們來看參話頭。 提倡參話頭最有名的南宋初的大意宗杲禅師。其實早在唐末,一些著名禅師的精彩公案已作爲“話頭”在叢林的禅僧中流傳和參行了。如六祖大師的“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哪一個是你的本來面目

  ”南陽慧忠國師的“叁喚待者,”馬祖的:“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百丈禅師的“下堂句”,趙州禅師的“狗子佛性”、“柏樹子成佛”、“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吃茶去”,到了五代時雲門禅師的“幹屎橛”等等,都是許多禅僧苦參的著名話頭。機鋒棒喝之行于世後,一般的僧人熟知其來龍去脈、就成了教條和八股,雖然沒有明心見性,但卻有一整套應付機鋒棒喝的方法,並純熟得很。如北宋中期臨濟宗大師白雲守端對其弟子五祖法演禅師所講的一些現象。 當時廬山東林寺是禅宗的著名道場,臨濟宗黃龍禅系的高僧東林常總在那兒住持,許多達官貴人,名流學土都愛到那裏去參禅,並組織了“蓮社”,真是陣營整齊,聲勢浩大。這一切,在白雲守端禅師看來,不過是土大夫們爲增進詩文的才思而形成的一種精神時尚而已,他們之中,如同蘇東坡一樣,並沒有達到“真參實悟”的境地。同時,那些禅僧們,絕大多數也沒有達到“真參實悟”的境地。有一次白雲對五祖演說:“有幾個禅客從廬山來,我當面考察了一下,要說“悟”,他們個個都有“悟處”;要他們說,個個都說得頭頭是道;我舉一些公案考他們,他們個個都是專家;我設立了一些機鋒,讓他們下轉語,他們的轉語也靈轉得很,毫無破綻。雖然如此,他們卻沒有一個真正是開悟的”。五祖法演感到很奇怪,”人家既有如此的火候了,爲什麼老師不承認他們呢

  ”于是帶著這個疑問,對照自己的情況,苦苦地參究了一段時間,終于…

《參禅方法舉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