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便去。才到石头,即绕禅床一匝,振锡一声,问:“是何宗旨
”石头云:“苍天、苍天!”峰无语,却回举似师,师云:“汝更去问,待他有答,汝便嘘两声。”峰又去,依前问,石头乃嘘两声,峰又无语。回举似师,师曰:“向汝道石头路滑。”
一个高明的演员,一上台就浑身是戏,如六祖与永嘉觉那样。若是功夫不到家,一上台就碍手碍脚,破碇百出,更谈不上发挥。邓隐峰与永嘉觉的派头相同,但功夫却天渊之别,无怪乎一位在六祖那里受到赞扬,一位在石头那里跌了斤头。
下看我们来看“棒喝”。“棒”。“棒”与“喝”的作用大致相同,都是针对禅宗内的教条和八股的一种愤慨的否定,并以一种更加激烈的方式——置之死地而后生来剿绝那些学禅过程中在头脑中产生的种种情识和见解。在这里,禅师不是用嘴来和你讲道理——在禅的最高领域里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而是用棒子来和你进行交流,你有什么意见和问题就对棒子说吧,听听它给你的答案,这就是“当头棒。”一般学禅的人,满肚子的疑问一遇到棒子打来,精神又会处于什么状态呢
既非武士侠客,当然化解无方,但装脑子的那种种知识、见识、疑问,也不论你自鸣得意,也不论你是虚心请教,在当头一棒之下,这种种精神的、心理的、思维的都会被驱得烟销云散,如果你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在这一棒之下你就开悟了。即使没有开悟,也可以减轻其沉重的“知见”负担这个作用,在禅宗内称之为“逼秽”——对精神的强行过滤和净化。
“棒”的使用,早在六祖、马祖那里就得到了运用,但使之风行天下,成为禅宗内惯用方法的,则是唐末的德山宣鉴禅师,他与临济大师同时,但年龄要大一些,去世也要晚两年。这位老和尚,一辈子就玩棒打人,用他弟子的话说:德山老人寻常只据一条白棒,佛来亦打、祖来亦打。
你看他:小参示众,曰:“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时有僧出礼拜,师便打。僧曰:某甲话也未问,和尚因什么打某甲
”师曰:“汝是什么处人
”曰:“新罗人。”师曰:“未跨船,好与三十棒。”僧参,师问维那:“今日几人新到?”曰:“八人”。师曰:“唤来一时生按着”(按着打)师示众云:“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临济闻得,谓洛甫曰:“汝去问他,道得为什么也三十棒
待伊打汝,接住棒送一送,看伊作么生
“洛甫如教而问,师便打。浦接住送一送,师便归方丈。浦回举似临济,济曰:“我从来疑着这汉,虽然,汝还识德山么
”浦拟议,济便打。”
上面举的这几则公案,全是棒子在舞,作为参禅的方法,这棒子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吗
雪峰义存是德山的高足弟子,后来也成为了伟大的禅师,他曾往真诚虚心地问德山:“禅宗的无上大法,象我这样的人有资格,有能力得到吗
”德山狠狠打了他一棒,说:“你胡思乱想些什么。”雪峰说:“我委实不明白啊!”第二天,雪峰又来讨教,德山说:“我老实告诉你吧,我们禅宗是没有什么理论,也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实在没有什么妙法可以传授给人的。”雪峰于是就有所省悟了。
云门宗的典型教育方法有三条,其中第一条就是“截断众流”——当下阻止思维活动的运行,而使你“返本归源”。这种方法,就是“棒”法的引伸和雅致化。要知道,人在社会中生活,意识早就理智比、情感化。面对任何事物,其思维都会如落叶浮水,顺流而下。在人的头脑中,不是是,就是非;不是得,就是失;没有一刻稍停、感触、联想、幻想及种种喜怒哀乐,简直丢不开。那些炼气功的人对此对深有感触。老师说要意守丹田,扫除妄念,但脑子里平常不觉得,一说坐在那儿止念,才知道那个念头之麻烦,真是如长江之水,浩浩荡荡,哪里止得住。就算得点静,也只是相对而言,不浮燥而已。要说无念,谁做得到呢
是的,坐在那儿止念静心,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是难凑实效的,特别是那些大脑活动兴奋,又善于思考的人更是如此。但你若走上禅宗修行之路,面对德山老和尚的那劈头的一棒。那一下,你的种种杂念都会不知何处去了。就在那么一下,借用毛泽东的诗句说,就叫做:“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无形的思绪就会当下被打断,出现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状态。这可是石火电光般的一瞬,转眼即逝。有心的人,若火候和机缘已到,就会在其中翻个斤头而“明心见性”。火候不到,机缘未熟的,对这样的景象当然就会失之交臂,视而不见了。
因“棒”而悟的,最著名的莫过于临济大师的那则“悟道因缘”了,许多介绍禅的作品对这节公案都作有介绍,我们这里也结合着来看一看吧。
师(临济)初在黄檗会中,行业纯一(对佛教的戒定慧已有相当的实践了)。时睦州为第一座,乃问:“上座在此多少时
”师曰:“三年。”州曰:“曾参问否
”师曰:“不曾参问,不知问个什么
”(本来就具有不贪不著的气度)州曰:“何不问堂头和尚,如何是佛法的大意
”(睦州这里,暗指前程),师便去。问声未绝,檗便打。(炉火烧炼)师下来,州问:“问话作么生
”(再摆津渡)师曰:“某甲问声未绝,和尚便打,某甲不会。”(幸好“不会”,若“会”便成废物)州曰:“但更去问。”(幸遇向导)师又问,檗又打。如是三度问,三度被打。(大冶融炉,百炼成钢)师白州曰:“早承激劝问法,累劳和尚赐棒,自恨障缘,不领深旨。今且辞去。”(不怨天、不尤人、画龙已成,只欠点睛)州曰:“汝若去,须辞了和尚。”(黄檗与睦州大概是优秀导演,早已作好模具,只待临济成材)师礼拜退。州先到黄檗处,曰:“问话上座,虽是后生,却甚奇特。若来辞,方便接伊。已后为一株大树、覆荫天下人去在。”(独具慧眼)师来日辞黄檗,檗曰:“不须他去,只往高安滩头参大愚,必为汝说。”(引船靠岸)师到大愚,愚曰:“甚处来
”师曰:“黄檗来。”愚曰:“黄檗有何言句
”师曰:“某甲三度问佛法的大意,三度被打。 不知某甲有过无过
”(船已靠岸)愚曰:“黄檗与么老婆心切,为汝得彻困,更来这里问有过无过。”(画龙点晴之笔)师于言下大悟,乃曰:“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终于弃船上岸了)愚掐住曰:“这尿床鬼子,适来道有过无过,如今却道黄檗佛法无多子。你见个什么道理
速道速道!”(催人上路)师于大愚助下筑三拳,(扬长而去)愚拓开曰:“汝师黄檗,非干我事。”(不必居功)师辞大愚却回黄檗。檗见便问:“这汉来来去去,有甚了期
”(最后一锤)师曰:“只为老婆心切,便人事了。”(交卷已毕)侍立,檗问:“甚处去来
”(明知故问,考核再三)师曰:“昨蒙和尚慈旨,令参大愚去来。”(可以周旋)檗曰:“大愚有何言句
”师举前话。檗曰:“大愚老汉饶舌,待来痛与一顿。”师曰:“说甚待来,即今便打”随后便掌。(现场表演)檗曰:“这疯颠汉来这里捋虎须。”(已成平手)师便喝。(不受陶冶)檗唤待者曰:“引这疯颠汉参堂去。”(大功告成)。 这则公案,“棒”的作用极大。纵观前文,其中无—谈道论理之处。“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黄檗若有“佛法”,就不是禅宗风范了,正是这个“无”,处处表现了这“无”,而且是用棒子来表现这个“无”,才把最深最活的佛法——禅的状态让临济领会到了。如是说理,那临济得到的也不过是一些佛法“知识”而已。所以,不论“棒”、不论“喝”,都是高明的禅师让你自觉或不自觉进入这种“状态”、这种“角色”的方法。但是,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当一个人在生活中面临困境,甚至绝境的时候,在精神往往会出现这种状态,但谁又能在这个时候与禅搭上一座桥梁而使自己到达彼岸呢
高明的人,有巧妙转变环境的能力而且不露痕迹。在禅宗这里,可是旋乾转坤,易筋洗髓啊!
关于“喝”,在前面章节中已经作过介绍,下面我们来看参话头。 提倡参话头最有名的南宋初的大意宗杲禅师。其实早在唐末,一些著名禅师的精彩公案已作为“话头”在丛林的禅僧中流传和参行了。如六祖大师的“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一个是你的本来面目
”南阳慧忠国师的“三唤待者,”马祖的:“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百丈禅师的“下堂句”,赵州禅师的“狗子佛性”、“柏树子成佛”、“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吃茶去”,到了五代时云门禅师的“干屎橛”等等,都是许多禅僧苦参的著名话头。机锋棒喝之行于世后,一般的僧人熟知其来龙去脉、就成了教条和八股,虽然没有明心见性,但却有一整套应付机锋棒喝的方法,并纯熟得很。如北宋中期临济宗大师白云守端对其弟子五祖法演禅师所讲的一些现象。 当时庐山东林寺是禅宗的著名道场,临济宗黄龙禅系的高僧东林常总在那儿住持,许多达官贵人,名流学土都爱到那里去参禅,并组织了“莲社”,真是阵营整齐,声势浩大。这一切,在白云守端禅师看来,不过是土大夫们为增进诗文的才思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时尚而已,他们之中,如同苏东坡一样,并没有达到“真参实悟”的境地。同时,那些禅僧们,绝大多数也没有达到“真参实悟”的境地。有一次白云对五祖演说:“有几个禅客从庐山来,我当面考察了一下,要说“悟”,他们个个都有“悟处”;要他们说,个个都说得头头是道;我举一些公案考他们,他们个个都是专家;我设立了一些机锋,让他们下转语,他们的转语也灵转得很,毫无破绽。虽然如此,他们却没有一个真正是开悟的”。五祖法演感到很奇怪,”人家既有如此的火候了,为什么老师不承认他们呢
”于是带着这个疑问,对照自己的情况,苦苦地参究了一段时间,终于…
《参禅方法举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