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實在在地開悟了。並說:“我爲之出了一身泫汗,終于明白了禅的全部過程。”從此以後,五祖法演禅師在禅修的方法中,在機鋒棒喝之後,更設立了參話頭這一道關卡。
什麼叫做參話頭呢?用黃檗大師的話說: 若是個丈夫漢,看個公案。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雲:“無!”但去二六時中,看個“無”宇,晝參夜參,行住坐臥,著衣吃飯處,屙屎放屎處,心心相顧猛著精神,守個“無”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怒發,悟佛祖之機,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便會開大口,達磨西來,無風起浪,世尊擡花,一場敗阙。到這裏說甚閏王老子,千聖尚不奈爾何。不信道有這般奇特,爲甚如此,事怕有心人”(見《黃檗斷際禅師宛陵集》 參話頭的關鍵之處,就在你結合一個公案,專心致志,持之以恒地去參究,並且不能間斷,這樣“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怒放,悟佛祖之機”。這樣的方法,當然比流行已久的機鋒棒喝踏實穩當,更爲適合于一般人。俗話說,“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這樣下功夫,雖有損“頓悟”之嫌,但卻避免了機鋒棒喝使許多人落入“狂禅”的弊病。對參話頭用功的方法,北宋晦堂祖心禅師有個極好的譬喻:
黃龍晦堂祖心禅師問草堂善清:“六祖《壇經》中的“風動、幡動”這個話頭,你是怎麼理解的呢
”善清說:“我參了許多時了,但都沒有找到入處。希望老師給我一個方便的指示。”祖心禅師說:“你看到過貓兒捕老鼠嗎?它捉老鼠的時候,眼睛睜得大大的,眨也不眨一下,四只腳緊蹲在地上,一觸即發;它的眼、耳、鼻、身和心,全都放在老鼠身上,頭和尾都是向著一個方向,至始至終都是一個目的——捉老鼠。就這樣,所以老鼠一亮相,就會被貓捉住。你如果能如同貓捉老鼠那樣,心裏不再去想其它的事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自然清淨了,自己再默默地去體會,保你萬無一失。”草堂善清照這樣去參,過了一年,終于大悟了。 道理和方法都被晦堂祖心說完了,再明白不過了。你若進入了這種狀態,本來就是不自覺地進入了禅境了,你“悟”的時候,不過是從不自覺轉入到自覺而已,這樣參禅當然可靠。
再如唐末,有個和尚問投子大同禅師:“我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提出來,您可以一個一個地給予回答。如果碰上了成千上萬的人同時向您提出問題時,您該怎麼辦呢
”投子禅師說:“我只好像孵蛋的老母雞那樣了。” 投子大同的話妙得很,也表現撣師們的認真和嚴肅的精神,母雞孵蛋,對一個蛋、它孵,兩個蛋、叁個蛋、乃至二十個蛋,它也孵,它不會計較蛋的多少,只會極其認真負責地孵下去,直到小雞出殼爲止。——這是老母雞的精神。參話頭,以這種老母雞的精神和貓捕老鼠的精神來參,還能不成功麼!不僅是參禅,對于社會中的任何疑難問題,如果有這種精神,還怕得不到解決嗎! 除了如此用功之外,在具體的方法上有幾條還必須留意,如大慧宗杲禅師所指出的:“第一不得用意等悟,若用意等悟,則自謂即迷”。就是一方面,你要有追求開悟的動力,但在用功時,則只能用功,不能把心思又放在那個“悟”上。在參話頭的過程中,同樣會産生種種的心態,種種自以爲是的理解,面對這一切,必須一概掃除,更不能把一些自以爲高妙的領會認作是“悟”境。所以大慧宗杲說:“看(話頭時)不用博量,不用注解,不用要得分曉,不用向開口處承當,不用向舉起處作道理,不用墮在空寂裏,不用將心等悟,不用向宗師說處領略,不用掉在無事匣裏。”你看,好嚴格細致!能夠這樣,自然不會“走火入魔”。大慧宗杲還說:“但行住坐臥,時時捉撕,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無!捉撕得熟,口議心思不得,方寸裏七上八下,如咬生鐵撅,沒滋味時,切莫退志,得如此時,卻是個好的消息。”
大慧宗杲是最提倡看話頭的禅師,他自己就是在參話頭中過來的,深知其中的甜頭。早年他拜的老師不少,人又聰明,機鋒轉語棒喝都難不倒他,自己也知道沒有開悟,但許多著名的禅師卻拿他沒法。後來到圓悟克勤那裏參撣,圓悟爲了折服他,以雲門大師那個“東山水上行”的話頭考他,一年中大慧杲宗下了四十九個轉語都沒有對。後來圓悟讓他參“有句無句,如藤倚樹”的公案。他的確苦苦地參了半年多,競到了“狗看熱油铛,要舐又舐不得、要舍又舍不得”的程度,當時機成熱,再被圓悟禅師輕輕一引,他才最後開悟了。
參話頭不受時間、地點和其它條件的影響,不象機鋒棒喝必須有個面對著的老師。其目的就是一個“明心見性”,要“明心見性”就必須過“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一關。在這裏,就要離開感覺,離開思維。——打破這一道把自己和世界分割開來的堅壁,使自己和被分割開來的世界直接溝通,達到平等無差。用唐代長沙岑禅師的話來說,就要達到:一方面“轉山河大地歸自己”;另一方面,同時要“轉自己歸山河大地。”把自己完全融入人生宇宙之中,同時也把人生宇宙融入自我之中。沒有“明心見性”這一過程,僅靠胸懷氣度,是達不到這種程度的。有的人仰慕這種境界,僅從外部知識上下手,更是不行。若把《五燈會元》與《世說新語》相比較,禅師們的灑脫自在是內在型的,使人有當然如此之感。而名士們的灑脫自在是外在型的,使人有矯柔做作之感。這個差別點,就在于是否過了“明心見性”這一關。
在衆多的參話頭的公案中,有一則故事最爲有趣,這就是北宋元祐年間兜率悅禅師和大臣張商英有關“德山托缽”話頭的故事。
“德山托缽”是禅宗衆多公案中極難的一則,內容是這樣的:當德山禅師八十一歲高齡的時候,雪峰義存和岩頭兩位後來的巨星都在德山那裏學習,當時雪峰義存在廟裏是“廚師長。”有天早上飯開遲了,德山禅師捧著飯缽進廚房,雪峰說:“鍾也沒有敲,鼓也沒有敲,您老捧著飯缽到哪裏去呢
”于是德山禅師一言不發,默默地回到了方丈。雪峰把這事告訴了岩頭,岩頭說:“那個老德山和你這個小德山都還沒有明白“末後”句的道理啊!”德山禅師聽到雪峰的轉告,把岩頭叫進方丈,問他:“你對我還有什麼懷疑和不信任之處嗎
”岩頭把自己的意見悄悄對德山禅師說了,但沒有任何人知道他給德山禅師說了些什麼。以後德山禅師上堂說法,就與以往大不相同。岩頭于是說:“我爲老和尚高興,他終于懂“末後句”這一關鍵大法了。可惜他老人家只有叁年的日子了。”過了叁年,德山禅師果然圓寂。但這個“末後句”是什麼
誰也弄不明白,于是就成了禅林中的一大秘密,許多禅師都以能否解開這個秘作爲自己“開悟”的標志。
這個公案難度極大,其中有許多疑點難以解釋。其一,岩頭是德山的學生,並且是得法弟子,他的這些作爲,未免有“打翻天印”之嫌疑,其二,岩頭向德山“密啓其意”不可得知其中的內容;其叁,爲什麼德山又似乎順從了岩頭的意思,以後說法有了很大的變化,第四,德山爲什麼會如岩頭所預言的那樣,正好過了叁年就去世了。這個公案一出,不知難倒了多少禅客,北宋張商英的故事,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例。
宋哲宗的時候,張商英爲江西漕運使,(在宋徽宗時還當上了宰相),他酷好禅宗,在廬山爲東林常總禅師所“印可”,平時常與禅僧們來往。因他學問好、官也大、所以自視甚高,平常一般的禅師他是看不起的,只推崇印可他的東林常總禅師。一次他到南昌,各大叢林的禅師都來迎接他,他也對禅師們分別作了回拜。最後才去拜會兜率悅禅師。兜率悅短小精幹,張商英聽說他很聰明,但並看不起說,應酬似地說:“聽說禅師的文章做得不錯。”兜率悅大笑說:“長官真的瞎了眼,文章對我而言,如同禅對于長官而言,各是各的專長罷了。”言外之意,對文章我是外行,但對禅來說,你同樣是外行。張商英哪裏服這口氣,就大肆推崇東林常總禅師以貶低兜率悅。但兜率悅也不買賬,爭了一夜。後來兜率悅真的不客氣了,質問張商英:“你說你開悟了,東林禅師又印可了你。那我要你平心而談,在佛經中,在禅宗的公案中,有沒有你沒能理解的呢
”張商英在這個事上也還老實,想了一想說:“我對“香嚴獨腳頌”和“德山托缽”這兩則公案還沒有弄明白。”兜率悅說:“真正開悟的人一通百通,你在這兩個公案上過不了關,對其它公案的理解也未必正確。我且問你,只如岩頭所說的末後句,是真有其事呢,還是虛有其事呢
”張商英說:“當然真有其事。”兜率悅大笑而起,便回到方丈。張商英碰了壁,晚上在廟裏睡不好,苦苦地思考這個問題。到五更時起床小便,不注意把尿盆踢翻了,“當”的一聲中,忽然大悟,對那則公案也一下就明白了。于是作了一首偈子:鼓寂鍾沈托缽回,岩頭一拶語如雷。果然只得叁年活,莫是遭他授計來。穿好衣服,就到方丈去敲門,說:“我已經捉到賊了。”兜率悅說:“贓物在哪裏呢?”張商英默然不語。第二天見面,兜率悅看了他的偈子,說:“參禅是因爲衆生的命根沒有斷,思維的慣性誰也難改,有點蛛絲馬迹。就要順滕摸瓜,所以禅宗才要你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來斬斷這條命根。現在給您道喜,您終于是過來人了,但你要注意呀!在生命、精神的極細極微的地方,往往會使人不知不覺地又重新陷進去了。所以要繼續修持,要保任他啊。”你看,參一個話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默照禅同樣是爲了達到這一目的的。在禅宗內,其方法對各宗各派是通用的,但又各有側重。臨濟宗在機鋒、棒喝和參話頭上最得力,而曹洞宗除在機鋒上別具一格外,對棒喝和參話頭則極少運用,而獨標“默照禅”。默照禅也有一個成熟過程,藥山禅師“兀兀地思量個不思量的”…
《參禅方法舉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