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默照禅的原型,而洞山良價禅師的《寶鏡叁昧》,裏面有許多可供“默照”的內容。到了南宋初,與大慧宗杲同時的天童正覺禅師,則把默照禅作爲曹洞宗的主要修持方法而與臨濟宗大慧宗杲所提倡的“話頭禅”各領風騷。
顧名思義,默照禅與戒定慧叁學的定學有很深的關系,也與天臺宗的“止觀”大法有很深的關系。在外在形態看,幾乎難以區分。默者、止也,照者、觀也,默照就是止觀嘛。但它卻不是天臺宗的方法,而是禅宗——曹洞宗獨標的方法。因爲默照禅的目的和禅宗內其它派別一樣,都是爲了“明心見性。”
前面曾經提到,在禅宗風行幾百年後,教條主義的八股禅和未悟謂悟的狂禅在世面上招遙過市,士大夫們的“文字禅”也起了魚目混珠的作用。南宋時禅宗的五宗七家,只有臨濟曹洞兩家存在並續繼發展。他們分別提出話頭禅和默照禅,就把“頓悟”的時間距離拉大了,沒有相當長時間如法的修持過程,誰也不會承認你的那個“悟”的。有了這道關卡,自然會過濾許多“僞禅”。你要悟道麼,就必須踏踏實實地刻苦用功。說到刻苦二字,默照禅與參話頭都不是輕松的。
我們看看天童正覺禅師的那個《默照鉻》吧。默默無言,昭昭現前。鑒時廓爾,體處靈然。靈然獨照,照中還妙。露月星河,雪松雲峤。晦而彌明,隱而愈顯。鶴夢寒煙,水含秋遠。浩劫空空,相與雷同。妙存默存,功用照中。妙存何存
惺惺破昏。默照之道,離微之根。徹見離微,金梭玉機。正偏宛轉,明暗因依。依無能所,底時回互,飲善見藥,撾塗毒鼓。回互底時,殺活在我。門裏出身,枝頭結果。默唯至言,照唯普應。應不墮功,言不涉聽。萬象森羅,放光說法。彼彼證明,各各問答。問答證明,恰恰相應。照中失默,便見侵淩。證明問答,相應恰恰。默中失照,渾成剩法。默照理圓,蓮花夢覺。百川赴海,千峰向嶽。如鵝擇乳,如蜂采花。默照至得,輸我宗家。宗家默照,透頂透底。舜若多身,母陀羅臂。始終一揆,變態萬差。和氏獻璞,相如指瑕。當機有准,大用不勤。寰中天架,塞外將軍。吾家底事,中規中矩。傳去諸方,不要賺取。
這個《默照銘》,必須與石頭希遷禅師的《參同契》和洞山禅師的《寶鏡叁昧》對照著來理解。不然,一般人會摸不著門徑的,因爲許多曹洞宗修持的方法,都歸納在其中了。如“回互”、“明暗”、“偏正”、“殺活”,如對曹洞宗不了解,面對這些名詞真不知在說什麼。有興趣者自可以去專門研究一番,裏面深沈得很。
默照的“默”,來自于《維摩诘經》,裏面講到文殊菩薩和幾十位大菩薩與維摩居士談論“不二法門”的故事。這些大菩薩甚至佛教中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薩,都一一對“不二法門”作了深刻的、理論性的闡述,但維摩居士不同意他們的看法,最後文殊菩薩請維摩居土談淡什麼才是“真正的”不二法門。當時維摩居土什麼也沒有說,只是“默然”。這時天女散花,文殊贊歎,說:“我們只是嘴上在講不二法門,而維摩居土才真正達到了不二法門的境界。”這個故事,對中國佛教思想的影響很大。也和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以及莊子的這類思想相吻合,所以佛教內外大都以此作爲評批優劣的標准之一,默照禅的默照,自然也來源于這個典故,當然漢化和豐富了其中的過程和方法。
總之,“默照禅”的方法是細膩的、更是穩妥的,它沒有參話頭的急迫感和緊張感,如同山中之幼木,自然會長成參天大樹的。實際上,在近代的叢林中,禅師們大多都提倡默照禅,甚至念佛禅。這是因爲近叁百年來,佛學素質遠遠不能與唐宋元明時期可比,一般人連四谛、叁法印、十二因緣都弄不懂,對六度波羅蜜、戒定慧、止觀全沒有如實的理解,在這樣的情況下,讓學人鄰略棒喝、機鋒、參話頭、其後果是可想而知的。默照禅的好處就在于平實而不走險路,既可與禅定止觀相結合,又可以直通“向上一路”,使人明心見性。總之,曹洞宗沒有臨濟宗那種英雄俠士、獨往獨來的猛烈。似卻如精耕細作的農夫,山林逍遙的隱士,綿密回互、妙用親切。功效雖慢一些,但卻可使人萬無一失。
要知道,不論機鋒、棒喝、參話頭和默照禅,其終點都是一個,都是爲了“明心見性”,要知道條條道路通長安的道理。你要參禅,就得先看看自己的特點和環境的條件,最好得有老師指導。不然,僅憑自己的熱情看一些有關書籍,是不能徹底解決問題的。
對一個熟悉禅宗史的人來說,總會有這麼一種感受,就是唐五代的禅宗生動活潑,而宋以後的禅宗則較爲死沈。參話頭和默照禅盡管有許多優點——也是當時爲救弊而産生的。但總使人感到沒有唐五代的禅有那麼大的震蕩力量,使人沒有歡欣鼓舞的感受。是的,唐五代的禅是禅宗史上的異彩,如同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各有各的曆史地位而無法更改和補替一樣。這一時期的禅宗也是不可能爲後來的曆史所更改和補替的。下面,我們再看儒道兩家的一些妙境,以啓迪我們的“靈氣”吧!
《參禅方法舉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