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棒喝截流 四、自家寶藏——頓悟成佛的依據▪P2

  ..續本文上一頁中的那個“小我”而言。一旦從中透出,其功用就不可同日而語了。四祖道信大師在十四歲。那年參禮叁祖僧璨大師求法時說:“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叁祖說:“誰縛汝

  ”四祖說:“沒有人縛我啊!”叁祖說:“既然沒有人束縛你,又何必去求解脫呢

  ”就這麼簡單,四祖就下悟了。

   再如石頭希遷禅師時,有個叫屍利的學生問他:“怎樣才是與他人不相幹,完全絕對的屬于自己的“本分事”呢

  ”石頭禅師說:“你要問的是你的那個“本分事”,這可與我無關,問到我這兒來就不是你的那個絕對的“本分事”了。”屍利又問;“如果不經老師的點明,我又怎麼能夠知道自己的那個“本分事”呢

  ”石頭禅師說:“好,我問你,既是絕對屬于你的那個本分”,它能丟失得了嗎

  ”屍利在這裏于是有所悟入。

   再如有個和尚問藥山禅師:“怎樣才能不被各種外界環境所迷惑呢

  ”藥山禅師說:“外部環境是外部環境。它哪裏妨礙著你呢

  ”這和尚說:“我就是弄不清楚這點。”藥山禅師說:“好道,是你自己有所迷惑,怎麼能責怪外部環境呢

  ”這就是迷悟由心不由境的道理,人們若能沖破這道關口,天下沒有不明白的道理。

   心與境的關系究竟如何呢

  上面這則公案從一個角度說,下面這則公案又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結合對照,很能有所啓發。

   有個和尚問懷讓禅師:“如果把銅鏡鑄成一尊佛像,鏡子原有的功用又到什麼地方去了呢

  ”懷讓禅師反問他說:“那你小時候的相貌,今天又在什麼地方去了呢

  ”那個和尚又追問:“爲什麼銅鏡鑄成佛像後就不能作鏡子使用了呢

  ”懷讓禅師的回答極其透徹明了,妙不可言:“雖然不能再作鏡子使用了,但萬物本來是什麼樣的,對銅鏡或銅佛像而言,還是什麼樣的,既用不著去改造,也不會受到欺瞞的。”所以,能還萬物本原的人,才能還自己的本原。當精神被精神的內容所困繞時,又怎能發揮它的最佳功能呢

  同樣的道理,人類只有放棄對大自然的粗暴幹予時,大自然才能恢複它的“本來面目”,同時人類也才能恢複自己的“本來面目”。認識,有時的確顯得是多余的。

   騎牛覓牛和海裏挖渠

   禅宗的法,包括“明心見性,頓悟成佛”都是自然現成的,無須人們費心勞力去追尋,這個道理對明眼人來講,對那些超級禅師來講是不言而喻的。但一般的人哪裏可能就這麼了然地“心領神會”呢

  這是對祖師而言的。我們凡夫俗子,不修不煉,萬萬不敢有此妄想。這就是凡夫俗子可悲之處,自己不相信自己,不敢當下承當。另一方面,對“饑來弄飯困來眠”的禅風看不起,因爲他們認爲,一經見道,就應有叁明六通,就應有種種神異,禅師們“口中說空;行在有中”,平凡無奇,哪裏像得道的人!對此,仰山禅師有一席話很有意思,他說:

   我今分明向汝說聖邊事,且莫將心湊泊。但向自己性海如實而修,不要叁明六通。何以故

  此是聖末邊事,如今且要識心達本,但得其本,不愁其末。他時後日,自具去在。若未得本。縱饒將情學他亦不得。汝豈不見沩山和尚雲:“凡聖情盡,體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

   (《五燈會元·卷九》)

   “但得其本,不愁其末”,禅宗認爲人們的那個“平常心”就是本,而叁明六通,種種神異都是末,這原無非議。可二般人就是把眼睛望著叁明六通,向往著種種神異並磕頭禮拜。真正的佛法,是把佛法智慧傳給衆生——讓衆生明見自身本具的菩自性。而不是裝神弄鬼,玄耀神通以“包裝”自己、神化自己,使衆生迷信並磕頭禮拜。所以燒香磕頭、許願還願之類恰恰是誤了衆生,使佛菩薩和衆生之間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壁障和鴻溝。從這層意義上來講,禅宗的法是極其崇高的,因爲禅宗是不遺余力地去填平這道鴻溝,是不遺余力地推翻這堵壁障。所以神通小道曆來爲智者所不取,禅宗爲人們所尊崇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了。

   麻谷寶徹禅師是馬祖的弟子,有次他與南泉共叁師兄一起去參谒著名的徑山道欽禅師。在一條路上遇見一位老太婆(也是禅林高手),他們問:“徑山路往哪兒走

  ”婆子說:“蓦直走。:麻谷問:“前頭水深過得去嗎

  ”婆子說:“不濕腳”。麻谷又問:“爲什麼岸上邊的稻子長得那麼好,而岸下的卻長得差呢

  ”婆子說:

   “大概岸下的被螃蟹吃了吧。”麻谷說:“不錯,這兒稻花真香。”婆子說:“我怎麼聞不到呢

  ”麻谷又問:“老太大家住何處

  ”婆子說:“就住在這裏。”師兄弟們隨婆子到她的客店,婆子提了一壺茶和叁個杯子來,說:“你們叁位師父能表演一下神通,就請喝茶。”他們叁位正面面相觑時,老婆子說:“你們沒有神通,太差勁了,看我表演點神通讓你們開開眼。”說著,把茶水一傾,茶杯一收就進去了。

   這則公案很風趣,但其中的機鋒很緊,又表演了一下“神通”,龐居士說;“神通及妙用,運水與搬柴。”在禅師們眼裏,“神通”與“運水搬柴”是沒有兩樣的。

   破除了對神通神異的迷惑,文字理論上的執著就相對容易放得下,也才能夠橫下一條心,在“平常心”上磨煉,也才能以認真的態度來對待這個“平常心”了。

   長慶大安禅師是百丈禅師的主要弟子之一,他最初見百丈時問:“學人欲求識佛,何者即是

  ”百丈說:“你這樣大似騎牛覓牛。”大安說:“識得後又如何呢

  ”百丈說:“識得之後,如騎牛歸家。”大安又問:“不知道以後應怎樣保護涵養呢

  ”百丈說:“如同放牛兒一樣,拿著鞭子,不准它去犯人莊稼。”大安這時心領神會。這是百丈點撥大安的,想必受到了他同門師兄弟石蛩禅師的啓發。石聚一次在廚房勞動,馬祖問他:“你在幹什麼呢

  ”石蛩說:“我在牧牛。”馬祖也感到稀奇,問他:“你是怎樣牧牛呢

  ”石蛩說;“只要嘴;伸向草邊,立即就把鼻子拉回來。”馬祖贊賞說:“你真是得到牧牛的真訣了。”在這裏,對道的追求因爲是“騎牛覓牛”,所以不取,但對自己這個“平常心”也不可放任不管,要保持住它平和雍容,不貪不著的境界而使之得到涵養,就必須“牧牛。”

   《華嚴經》中描述說:釋邊牟尼佛的法身等同叁幹大幹世界,忽有一位菩薩站出來,一跨就跨過了這叁千大千世界,這麼大的跨度,遠比孫悟空的筋頭厲害多了,但卻沒有跨出普賢菩薩的汗毛孔。這本是佛教的時空相對論,也是對人們“自性”的描繪,有的人百思不得其解。如有人就長沙景岑禅師(南泉弟子、趙州同學):“《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用了無量劫的時間,爲什卻遊不遍普賢菩薩身中的世界

  ”景岑禅師反問他:“你也是從無量劫前來的,是否遊遍了呢

  ”那人說:“什麼是普賢身我還不知道,哪裏談得上去遊。”景岑禅師歎息的說:“你啊真是,自己坐在含元殿裏,卻在八方打聽長安城在哪裏!”長安是唐帝國的京城,含元殿是皇上辦公之處。坐在含元殿裏找長安.不是令人笑掉牙了麼。今天如果有人坐在釣魚臺,卻去尋找北京城,肯定會被人看著有神精質。對于佛法,對于禅道,人們往往是這樣的犯神精質。

   自己就是一切,所以言修言證都是多余的,但又不能不修。有人問馬祖;“如何是修道

  ”馬祖回答“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雲:“作何見解即得達道

  ”

   雲:“自性本來具足,但于善惡事上不滯,喚作修道人。取善舍惡,觀空入定,即屬造作。更若向外馳求,轉疏轉遠。但盡叁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叁界生死根本。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本。”

   (《古尊宿語錄·卷一》)

   “取善舍惡,觀空入定,即屬造作。若更向外馳求,轉疏轉遠。”對禅宗而言,這個問題嚴重得很,以造作心,馳求心來學禅,只會“轉疏轉遠”。《莊子》中曾講過一個故事,黃帝遊昆侖時丟失了一顆明珠,派“智慧”先生去找,找不著;派“感覺”先生去找,也找不著;再派“意志”先生去找,還是找不著;最後派“無心”先生一一即瞎又聾還愚且殘的那位去找,卻不費吹灰之力,順手就找回來了。莊子的精神與禅宗是相通的。在《逍遙遊》中,莊子借“堯讓天下于許由”之口說:“太陽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卻要去點蠟燭,豈不是多事嗎

  老天已連降了幾場大雨,還在田裏灌溉,豈不是多事嗎

  ”禅宗對此所引伸的“公案”不少,如“騎牛覓牛”,“頭上安頭”,“海裏挖渠”,和上面那個“含元殿裏覓長安”,這些看來是笑話、寓言式的笑話,但卻充分表達了禅宗的精神實質和修爲方法。是的,在萬法具足,與佛平等的這個“自性”上還去盲目修煉,不等于在大海中去設計挖掘一條運河那樣顯,得過于幼稚和可笑嗎!

   頓悟也是多余的嗎?

   圓滿的佛性對于每十個人既然是“一切具足”的,而且是“一切現成”的,所以不少禅師認爲頓悟也是多余的,因爲刻意去求頓悟,本身就是“馳求心”,也會使人“轉疏轉遠。”

   用仰山的話來說:“悟則不無,怎奈落在第二頭。”用雪峰禅師的話說,就是“飯籮邊坐餓死人,臨河邊行渴死漢”,這真是笑話中的笑話了。這類公案的意味是深長的,如:僧問:“如何是佛

  ””師(百丈)曰:“汝是阿誰

  ”

   曰:“某甲。師曰:“汝還識某甲否

  ”曰:“分明個。”師乃舉起拂子曰:“汝還見麼

  ”曰:“見。”師乃無語。

   (《五燈會元·卷叁》)

   這位僧人是明眼人,明明白白地來,明明白白地去,說他有悟不是,說他無悟也不是,弄得百丈禅師這樣的老資格也無法開口,到這步田地,還有什麼可以說,值得說的呢

  

   再如著名的“胡鬧派”禅師,敢于把佛像取來烤火的那位丹霞天然禅師,他本來是個儒生,那年到長安去應考。在路上遇見一個禅客對他說:“現在的時局,當官不如作佛。”丹霞問:“要作佛應該到哪裏去作呢

  ““現在江西馬祖大師那裏,是專門成就佛菩薩的場所。“于是丹霞就直奔江西。一見馬祖,丹霞就把頭上的儒生巾摘了下來,馬祖仔細地看了看,說:“我不是你的老師,南嶽石頭才是你的老師。”棗馬祖一看就知道這個人麻煩。于是他就到石頭禅師那裏去,仍然如此地表演一番,石頭禅師沒有把他往別處推,就讓他到廟裏的醬坊打小工。過了叁年,大約清明前後,石頭禅師把僧衆聚集起來布置勞動,要大家把佛殿周圍的雜草除掉,這時丹霞卻端來一盆水,跪在石頭禅師面前把頭伸進盆裏,石頭禅師笑了笑,順便就給他剃了發棗這時才算出家,有個沙彌資格。剃完了頭,石頭禅師正准備給他說戒律,他卻掩著耳朵跑了。這一跑,又跑回了馬祖那裏,進了僧堂就騎在羅漢塑像頭上。引起了僧衆們的騷亂,急忙報告馬祖。馬祖出來一看,認得這個冤家,又觀看了一會,沖口說出:“我子天然”這麼一句話,丹霞這才跳下來禮拜,說;“謝師賜與法號。”馬祖問他:“你這次從哪兒來

  ”他說:“從石頭來。”馬祖說:“石頭路滑,你跌倒沒有

  ”他說:“若是跌倒了,還會到這兒來嗎

  ”丹霞天然在馬祖石頭這兩位禅林泰鬥那裏若無人之境,說他開悟是多余的,說他不存在齊悟的過程也說不通——所以馬祖叫他“天然”。

   公案的意味是無盡的,如下面這則“丙丁童子來求火”公案:

   一日師(法眼文益)問雲:“則監院何不來入室(參問)

  ”則雲:

   “和尚豈不知,某甲于青林(禅師)處有個入頭。”師雲:“汝試爲我舉看。”則雲:“某甲問如何是佛

  林雲:

   “丙丁童子來求火”。”師,雲:“好語,恐爾錯會,可更說看。”則雲:“丙丁屬火,以火求火;如某甲是佛,更去覓佛。”師雲:“監院果錯會了也!則憤而渡江。師雲:“此人若回可救,若不回,救不得也。”則到中路自思忖,雲:“他是五百人善如識,豈可賺我耶

  ”遂回再參。師雲:“汝但問我,我爲爾答。”如則申前問,師雲:“丙丁童子來求火。”則于言下大悟。

   (《文益禅師語錄》)

   “丙丁童子來求火”——又是一則“騎牛覓牛”的故事。那位如則監院師對此的理解是無誤的,但理解並不等于開悟,騎牛覓牛對于參禅的人來說誰不知曉,但有幾位敢說自己就是開悟的呢?黑格爾說過,熟知不等于真知。悟都是多余的,這話的確不錯,但必須出自悟後人之口,才是真實的,未悟的人,懂得這個道理仍然是未悟,如這位監院師一樣。所以開悟作爲一個過程必不可少,如同化學中的某些催化劑一樣,雖不參與這種化學過程,但這種化學過程,沒有催化劑則不能發生。

   對這個問題,不同的禅師有不同的作略,如同治病一樣。病情不同,所下的藥也不同。百丈、沩山、趙州、洞山、臨濟、德山這些大師們,各有各的方法。就這個問題,曹洞宗的另一位祖師棗曹山水寂禅師,也有其獨到之處。

   有人問曹山;“即心即佛即不問,如何是非心非佛

  ”曹山的回答很妙:“兔角不用有,牛角不用無。”——對于兔角,的確無須去證明它沒有,它本來就沒有;對于牛角,同樣無須去證明它有,它本來就有。又有人間:“抱璞投師,請師雕琢。”曹山說:“不雕琢。”那人間:“爲什麼不雕琢

  ”曹山說:“須知曹山好手!明心見性,頓悟成佛這一過程,在這裏到底是必要的還是多余的呢

  另有一財公案,是這個問題的最好注角:

   宋代襄陽廣德寺的義禅師,是在老一代廣德禅師那裏得的法。他當初去參學時問:“如何是和尚密密處

  ”棗請把您老的那個佛性——“密密處”傳給我吧!老廣德禅師說:“什麼密密處1要隱身也用不著到深山老林,即使在鬧市之中,也是少有人知曉的啊。”義禅師說:“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就去爲您老取些淨水,再獻上鮮花來作爲供養吧。”老廣德禅師說:“不要忙.我且問你,忽然煙雲密布棗雜念妄想出來的時候,你怎麼辦呢

  ”義禅師說:“這也無妨,這正是采集和吸取智慧的時機,我不會放過的。”老廣德禅師高興地對寺內的僧衆說:“大家看清楚,這位就是我的繼承人——廣德寺的第二代方丈大和尚。”

   “密密處”是佛性,每一個人的“佛性”又是自己的“密密處”。自己的隱私是對他人而言的,對自己而官當然不存在什麼隱私。宋代圓悟克勤撣師開悟時說:“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就是這個“密密處”的最好注腳。每一個人都有其在暗中支配其思想、行爲的“密密處”——佛性,但自己明白嗎

  “自家寶藏”,這可是衆生成佛的依據萬萬不可錯過或誤會了。

  

《棒喝截流 四、自家寶藏——頓悟成佛的依據》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