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棒喝截流 五、曲折多方(上)——五宗七家的武器庫

  五、曲折多方(上)——五宗七家的武器庫

   鳥道玄路,月影蘆花的曹洞禅風

   禅林內常以“曹洞農夫、臨濟將軍”喻兩家禅風,灼然確有見地。曹洞禅風,穩健缜密,與臨濟之雄猛剛強有明顯之差別。這種“精耕細作”的曹洞禅風,也並非ABCD,習久而熟,如“鳥道玄絡,月影蘆花”之喻,深明其恍忽精奧,非有心深契者,難以明之。曹洞之武庫,儲于《寶鏡主昧》之中,當專章詳說,這裏就洞山、曹山二祖師之提倡、略作介紹。

   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之說,自六祖以來,經馬祖、石頭、百丈、藥山數代相傳、漸成窠臼,其中棒喝、機鋒、轉語、已成禅門時尚,所以魚目混珠者有之,瘋顛狂肆者有之。洞山禅師深明此弊,所以細加回互,以資勘驗。洞山接人不似德山臨濟,多于缜密穩實處下手。如僧問:

   “師尋常教人學行鳥道,未審如何是鳥道

  ”師(洞山)曰:“不逢一人。”曰:

   如何行

  ”師曰:“直須足下無私去。”曰:“只如鳥道,莫便是本來面目

  ”師曰:“闍黎因甚顛倒

  ”曰:“什麼是學人顛倒處

  ”師日:“若不顛倒,因什麼都認婦爲郎

  ”曰:“如何是本來面目

  ”師日:“不行鳥道。”

   (《五燈會元·卷十叁》)

   魯迅說:“世上本來並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禅宗常說:“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若依常人路徑,即非教外別傳。鳥道非人畜之路,虛空中無路無徑,有翅者自可翺翔。佛性也無門無徑,悟入者即海闊天空。如果陷在語言文字之中。落在佛言祖語之內,即成束縛。尼采說過:我的頭腦,不足他人跑馬的場所。洞山教人行鳥道,是指明無路之路。若不明白這個道理,把鳥道當作教條,又成了死路,所以洞山又回轉一句:“不行鳥道。”

   鳥道即玄路,洞山一生多加提喝、如圓寂時的“辭世偈”雲:

   學者恒沙無一悟,過在尋他無頭路。欲得忘形泯蹤迹,努力殷勤空裏步。

   這個“空裏步”也是“鳥道玄路。”

   曹洞宗人韻《寶鏡叁昧》時有“大功一色”之偈,深明鳥道玄路之功用:

   白牛雪裏無蹤迹,功成超然體浩融。月影蘆花天未曉,靈苗任運剪春風。

   能行鳥道,即能與天地萬物爲一體.消除了人我、法我的種種差別界線,如同“白牛雪裏覓無蹤”一樣。人生字宙打成一片,自然“體浩融”了。這首詩偈境界明白、意趣極高,是曹洞禅代表之作。

   對洞山良價禅師的介紹已多,再看曹山本寂禅師(840一901)。曹山雖繼承洞山,亦自有其風格。當時有“德山棒”。“臨濟喝”之說,還有“曹山錐”之語。曹山之禅,利入鋼錐,可見其禅風之銳。請看下面公案:

   問:“靈衣不挂時如何

  ”師(曹山)曰:“曹山孝滿。”日:“孝滿時如何

  ”師曰;“曹山好顛,酒!”

   這則公案,是對禅境達到了高度自在後喜悅歡快的表述。爲了達到目的,人們的行爲活動,總要受到種種限製,以利于對目的追求。當達到了目的;同時也就超越了因目的而設立的那些限製。禅的修行也是如此,修行的過程如同守孝一般,不敢有半點疏忽和苟且。也如激流行舟一樣,那可是有關生命的事。當你闖過了激流而達到了彼岸,那種輕松和自在真是不言而喻。“好顛、酒(來)”,正是這種暢快的由衷表現。再看:

   問:“十二時中,如何保任

  ”師曰:“如過蠱毒之夕,水也沾不得一滴。”

   前面介紹過“牧牛”、“守孝”,這裏,曹山更加嚴肅地指出了在修行過程中,主觀精神不可放逸的重要性。“如過蠱毒之鄉,水也沾不得一滴。”沾上了一點,那就別修行了。曹山之毒,曹山之錐,最令人頭痛難解的是下一則公案。

   曰:“國內按劍者誰

  ”曰:“曹山。”曰:“擬殺何人

  ”師曰:“一切總殺。”曰:“忽逢本身父母又作麼生

  ”師曰:“揀什麼

  ”曰:“爭奈自己何

  ”師曰:“誰奈我何

  ”曰:“何不自殺!”師曰:“無下手處。”

   (《五燈會元·卷十叁》)

   這是一個極爲尖銳的問題。佛教強調要看破紅塵,出離世間,那麼自己的家庭責任,社會責任又該怎麼辦呢

  自古以來,佛教在這方面就不斷受到激烈的批評。對此,禅宗認爲,應該是即世間出離世間,不被世間法所拘系,更不爲世間法所染汙。出世間不等于不要人類社會,不要社會關系,而正是要在這個社會和社會關系中達到對人生的自覺。“無下手處”,實際上就是說:要使精神從現象世界中解脫出來,並不是要否定或破壞這個現象世界。若真的去否定,那必然是瘋子。粗看起來,這似乎是一種狹縫中的境界,使人左右爲難。但恰恰是這個爲難之處,反而會激發人們更高的智慧。

   關于曹洞禅風,在《寶鏡叁昧》中還有較細的述說,這裏光就此打住。

   禅融華嚴,一句通關的法眼禅風

   在五代南唐京城——金陵(南京)城內的清涼禅院,有一位被南唐皇帝李璟所尊崇、並谥封爲“大法眼禅師”禅宗祖師——法眼文益禅師(885——958)。法眼宗在禅門五宗內靈爲後起,從五代中到北宋初約風行百年。雖不如臨濟雲門那樣轟轟烈烈,也不如曹洞那樣久長綿遠,但也有其特有的風格,和獨到救弊之處,爲當時及後來禅宗所尊崇。

   唐末五代,禅宗風行已久,佛教經教無人過問,除少數大師能禅教並行外,大多僧人既不知禅、也不知教,只學了一些“盲棒瞎喝”的那類自己也不知其然的禅宗手法混世。所以到了這時,那些有眼光的禅師感到有必要“重振教綱”,以救時弊,在當時功績最大的就是法眼宗。從法眼文益禅師開始、經天臺德韶、永明延壽叁代,使消沈已久的華嚴、天臺、唯識、淨土各宗,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恢複。

   法眼禅師最初參學于雪峰弟子長慶慧棱禅師,當時就有相當的名聲。他的那位“叔伯師兄”羅漢桂琛禅師(羅漢琛是雪峰的嫡系法孫)很器重他,但也知道他在“長慶門下”不會“成器”,于是想方設法接引他。有次法眼結伴出遊,遇大雨後暫避羅漢禅院,桂琛問他:“上座何往

  ”法眼說:“逦行腳去。”桂琛又問:“行腳作麼生

  ”法眼說:“不知。”桂琛說;“不知最親切。”法眼當下就“有省。”當時桂琛禅師又與他討論《肇論》,到“天地與我同根”時,佳琛問他:“山河大地與你自己是同是別

  ”法眼說:“不同。”桂琛豎起兩個指頭。法眼又說:“那就是同了。”桂琛笑了笑,又豎起兩個指頭就出去了。第二天天晴了,法眼及同伴告辭桂琛禅師時,桂琛問他:“你平常愛說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你看院裏那塊石頭,是在心內還是在心外呢

  ”法眼說:“當然是在心內。”桂琛禅師說:“師兄,你是怎樣把這塊石頭放在心內的呢

  ”法眼回答不出,于是就留在羅漢禅院參學。一個月來,都與桂琛禅師辨玄說理。桂琛一再搖頭,說“真正的佛法不是這個道理。”法眼有理說不清,最後只好問:“那師兄有何高見呢

  我的理解只能如此了。”桂琛禅師一句話,法眼就大悟了。桂琛說的哪句話呢——“若改佛法,一切現成。”

   法眼文益開法接衆以來,門庭若市,四方參學之衆不絕。法眼接人,有自己的方法,首先他深通儒家學說,在他的“法語”中,更顯示了他對華嚴宗的熟悉和圓融,是唐代圭峰宗密禅師後的又一大家,如:

   大凡祖佛之宗、具理具事,事依理立,理假事明。理事相資,還同自足。若有事而無理,則滯泥不通;若有理而無事,則汗漫無歸。欲其不二,貴有圓融。且如曹洞家風,則有偏有正,有明有暗。臨濟有主有賓,有體有用。然建化之不類,且血脈而相通,無一不該,舉動皆集。又如法界觀,只談理事,斷自色空。海性無邊,攝在一毫之上;須彌至大,歸藏一芥之中……不著他求,盡由心造,佛及衆生,俱平等故。

   (《宗門十規論》)

   在這裏,法眼已把華嚴宗旨和曹洞、臨濟的禅風融和而用了。在具體的運用中也如實發揮,如其在“頌華嚴六相”中說:

   華嚴六相義,同中還有異。異若異于同,全非諸佛意。諸佛意總別,何曾有侗異。男子身中入定時,女子身中不留意。不留意,絕名字,萬象明明無理事。

   法眼禅師這個“頌”,與後面我們將看到的圓悟克勤禅師與張商英論華嚴與禅時結合著看,當是別有一番茲味。法眼禅師作《宗門十規論》,又注石頭禅師的“參同契”,對後世禅宗規範都有所影響。他的禅教圓融思想、在其弟子天臺德韶禅師時,從日本迎回了大量在唐末失傳的天臺宗的典籍,爲宋代天臺宗的複興奠定了基礎。後來永明延壽禅師集合一批學者作長達百卷的《宗鏡錄》,如《禅林僧寶傳》所說:

   延壽以一代時教流傳此土,不見大全,而天臺、賢首(華嚴)、慈思(唯識)性相叁宗,又互相矛盾,乃爲重閣,館叁宗知法比丘,更相涉難至波險處,以心宗要旨折衷之。因集方等秘經六十部,西天此土聖賢語叁百家,以佐叁宗之義爲一百卷,號《宗鏡錄》,天下學者傳頌焉。

   水明延壽不僅融合禅宗與天臺、華嚴、唯識諸宗之說,還作《萬善同歸集》提倡“一心念佛”的淨土宗,使淨土和禅宗也搭上了關系。這對已經一統天下,又將統一人心的趙宋王朝無疑是歡迎的,對經教消沈已久的佛教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法眼宗畢竟是禅宗,其接人方法,也有其特殊的方法,而且是獨到的方法。這就是其:一句關”。如:

   一日法眼上堂,僧問:“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眼雲:“是曹源一滴水。”僧惘然而退。師(天臺德韶禅師)坐于側,豁然開悟。

   (《五燈會元·卷十》)

   真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就在這個同語反複中,天臺德韶禅…

《棒喝截流 五、曲折多方(上)——五宗七家的武器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