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棒喝截流 五、曲折多方(上)——五宗七家的武器库

  五、曲折多方(上)——五宗七家的武器库

   鸟道玄路,月影芦花的曹洞禅风

   禅林内常以“曹洞农夫、临济将军”喻两家禅风,灼然确有见地。曹洞禅风,稳健缜密,与临济之雄猛刚强有明显之差别。这种“精耕细作”的曹洞禅风,也并非ABCD,习久而熟,如“鸟道玄络,月影芦花”之喻,深明其恍忽精奥,非有心深契者,难以明之。曹洞之武库,储于《宝镜主昧》之中,当专章详说,这里就洞山、曹山二祖师之提倡、略作介绍。

   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之说,自六祖以来,经马祖、石头、百丈、药山数代相传、渐成窠臼,其中棒喝、机锋、转语、已成禅门时尚,所以鱼目混珠者有之,疯颠狂肆者有之。洞山禅师深明此弊,所以细加回互,以资勘验。洞山接人不似德山临济,多于缜密稳实处下手。如僧问:

   “师寻常教人学行鸟道,未审如何是鸟道

  ”师(洞山)曰:“不逢一人。”曰:

   如何行

  ”师曰:“直须足下无私去。”曰:“只如鸟道,莫便是本来面目

  ”师曰:“闍黎因甚颠倒

  ”曰:“什么是学人颠倒处

  ”师日:“若不颠倒,因什么都认妇为郎

  ”曰:“如何是本来面目

  ”师日:“不行鸟道。”

   (《五灯会元·卷十三》)

   鲁迅说:“世上本来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禅宗常说:“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若依常人路径,即非教外别传。鸟道非人畜之路,虚空中无路无径,有翅者自可翱翔。佛性也无门无径,悟入者即海阔天空。如果陷在语言文字之中。落在佛言祖语之内,即成束缚。尼采说过:我的头脑,不足他人跑马的场所。洞山教人行鸟道,是指明无路之路。若不明白这个道理,把鸟道当作教条,又成了死路,所以洞山又回转一句:“不行鸟道。”

   鸟道即玄路,洞山一生多加提喝、如圆寂时的“辞世偈”云:

   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无头路。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

   这个“空里步”也是“鸟道玄路。”

   曹洞宗人韵《宝镜三昧》时有“大功一色”之偈,深明鸟道玄路之功用:

   白牛雪里无踪迹,功成超然体浩融。月影芦花天未晓,灵苗任运剪春风。

   能行鸟道,即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消除了人我、法我的种种差别界线,如同“白牛雪里觅无踪”一样。人生字宙打成一片,自然“体浩融”了。这首诗偈境界明白、意趣极高,是曹洞禅代表之作。

   对洞山良价禅师的介绍已多,再看曹山本寂禅师(840一901)。曹山虽继承洞山,亦自有其风格。当时有“德山棒”。“临济喝”之说,还有“曹山锥”之语。曹山之禅,利入钢锥,可见其禅风之锐。请看下面公案:

   问:“灵衣不挂时如何

  ”师(曹山)曰:“曹山孝满。”日:“孝满时如何

  ”师曰;“曹山好颠,酒!”

   这则公案,是对禅境达到了高度自在后喜悦欢快的表述。为了达到目的,人们的行为活动,总要受到种种限制,以利于对目的追求。当达到了目的;同时也就超越了因目的而设立的那些限制。禅的修行也是如此,修行的过程如同守孝一般,不敢有半点疏忽和苟且。也如激流行舟一样,那可是有关生命的事。当你闯过了激流而达到了彼岸,那种轻松和自在真是不言而喻。“好颠、酒(来)”,正是这种畅快的由衷表现。再看:

   问:“十二时中,如何保任

  ”师曰:“如过蛊毒之夕,水也沾不得一滴。”

   前面介绍过“牧牛”、“守孝”,这里,曹山更加严肃地指出了在修行过程中,主观精神不可放逸的重要性。“如过蛊毒之乡,水也沾不得一滴。”沾上了一点,那就别修行了。曹山之毒,曹山之锥,最令人头痛难解的是下一则公案。

   曰:“国内按剑者谁

  ”曰:“曹山。”曰:“拟杀何人

  ”师曰:“一切总杀。”曰:“忽逢本身父母又作么生

  ”师曰:“拣什么

  ”曰:“争奈自己何

  ”师曰:“谁奈我何

  ”曰:“何不自杀!”师曰:“无下手处。”

   (《五灯会元·卷十三》)

   这是一个极为尖锐的问题。佛教强调要看破红尘,出离世间,那么自己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又该怎么办呢

  自古以来,佛教在这方面就不断受到激烈的批评。对此,禅宗认为,应该是即世间出离世间,不被世间法所拘系,更不为世间法所染污。出世间不等于不要人类社会,不要社会关系,而正是要在这个社会和社会关系中达到对人生的自觉。“无下手处”,实际上就是说:要使精神从现象世界中解脱出来,并不是要否定或破坏这个现象世界。若真的去否定,那必然是疯子。粗看起来,这似乎是一种狭缝中的境界,使人左右为难。但恰恰是这个为难之处,反而会激发人们更高的智慧。

   关于曹洞禅风,在《宝镜三昧》中还有较细的述说,这里光就此打住。

   禅融华严,一句通关的法眼禅风

   在五代南唐京城——金陵(南京)城内的清凉禅院,有一位被南唐皇帝李璟所尊崇、并谥封为“大法眼禅师”禅宗祖师——法眼文益禅师(885——958)。法眼宗在禅门五宗内灵为后起,从五代中到北宋初约风行百年。虽不如临济云门那样轰轰烈烈,也不如曹洞那样久长绵远,但也有其特有的风格,和独到救弊之处,为当时及后来禅宗所尊崇。

   唐末五代,禅宗风行已久,佛教经教无人过问,除少数大师能禅教并行外,大多僧人既不知禅、也不知教,只学了一些“盲棒瞎喝”的那类自己也不知其然的禅宗手法混世。所以到了这时,那些有眼光的禅师感到有必要“重振教纲”,以救时弊,在当时功绩最大的就是法眼宗。从法眼文益禅师开始、经天台德韶、永明延寿三代,使消沉已久的华严、天台、唯识、净土各宗,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恢复。

   法眼禅师最初参学于雪峰弟子长庆慧棱禅师,当时就有相当的名声。他的那位“叔伯师兄”罗汉桂琛禅师(罗汉琛是雪峰的嫡系法孙)很器重他,但也知道他在“长庆门下”不会“成器”,于是想方设法接引他。有次法眼结伴出游,遇大雨后暂避罗汉禅院,桂琛问他:“上座何往

  ”法眼说:“逦行脚去。”桂琛又问:“行脚作么生

  ”法眼说:“不知。”桂琛说;“不知最亲切。”法眼当下就“有省。”当时桂琛禅师又与他讨论《肇论》,到“天地与我同根”时,佳琛问他:“山河大地与你自己是同是别

  ”法眼说:“不同。”桂琛竖起两个指头。法眼又说:“那就是同了。”桂琛笑了笑,又竖起两个指头就出去了。第二天天晴了,法眼及同伴告辞桂琛禅师时,桂琛问他:“你平常爱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你看院里那块石头,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呢

  ”法眼说:“当然是在心内。”桂琛禅师说:“师兄,你是怎样把这块石头放在心内的呢

  ”法眼回答不出,于是就留在罗汉禅院参学。一个月来,都与桂琛禅师辨玄说理。桂琛一再摇头,说“真正的佛法不是这个道理。”法眼有理说不清,最后只好问:“那师兄有何高见呢

  我的理解只能如此了。”桂琛禅师一句话,法眼就大悟了。桂琛说的哪句话呢——“若改佛法,一切现成。”

   法眼文益开法接众以来,门庭若市,四方参学之众不绝。法眼接人,有自己的方法,首先他深通儒家学说,在他的“法语”中,更显示了他对华严宗的熟悉和圆融,是唐代圭峰宗密禅师后的又一大家,如:

   大凡祖佛之宗、具理具事,事依理立,理假事明。理事相资,还同自足。若有事而无理,则滞泥不通;若有理而无事,则汗漫无归。欲其不二,贵有圆融。且如曹洞家风,则有偏有正,有明有暗。临济有主有宾,有体有用。然建化之不类,且血脉而相通,无一不该,举动皆集。又如法界观,只谈理事,断自色空。海性无边,摄在一毫之上;须弥至大,归藏一芥之中……不著他求,尽由心造,佛及众生,俱平等故。

   (《宗门十规论》)

   在这里,法眼已把华严宗旨和曹洞、临济的禅风融和而用了。在具体的运用中也如实发挥,如其在“颂华严六相”中说:

   华严六相义,同中还有异。异若异于同,全非诸佛意。诸佛意总别,何曾有侗异。男子身中入定时,女子身中不留意。不留意,绝名字,万象明明无理事。

   法眼禅师这个“颂”,与后面我们将看到的圆悟克勤禅师与张商英论华严与禅时结合着看,当是别有一番兹味。法眼禅师作《宗门十规论》,又注石头禅师的“参同契”,对后世禅宗规范都有所影响。他的禅教圆融思想、在其弟子天台德韶禅师时,从日本迎回了大量在唐末失传的天台宗的典籍,为宋代天台宗的复兴奠定了基础。后来永明延寿禅师集合一批学者作长达百卷的《宗镜录》,如《禅林僧宝传》所说:

   延寿以一代时教流传此土,不见大全,而天台、贤首(华严)、慈思(唯识)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为重阁,馆三宗知法比丘,更相涉难至波险处,以心宗要旨折衷之。因集方等秘经六十部,西天此土圣贤语三百家,以佐三宗之义为一百卷,号《宗镜录》,天下学者传颂焉。

   水明延寿不仅融合禅宗与天台、华严、唯识诸宗之说,还作《万善同归集》提倡“一心念佛”的净土宗,使净土和禅宗也搭上了关系。这对已经一统天下,又将统一人心的赵宋王朝无疑是欢迎的,对经教消沉已久的佛教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法眼宗毕竟是禅宗,其接人方法,也有其特殊的方法,而且是独到的方法。这就是其:一句关”。如:

   一日法眼上堂,僧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眼云:“是曹源一滴水。”僧惘然而退。师(天台德韶禅师)坐于侧,豁然开悟。

   (《五灯会元·卷十》)

   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就在这个同语反复中,天台德韶禅…

《棒喝截流 五、曲折多方(上)——五宗七家的武器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