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處。如僞山。離韶山很近,曾經是唐堯“下二女子沩納”考驗帝舜之處。“斑竹一枝幹滴淚”所指的就是那裏。而仰山所在就是今天的羅霄山,離井崗山很近。楊歧山的得名也很有趣,與莊子同時的楊朱,曾因“歧途亡羊”的典故而聞名于世,這個楊歧山,恰恰就是楊子“歧路而哭”之處。
楊歧方會的得法,略同于黃龍慧南,不過要潇灑自在得多。方會年幼時就相當機繁,青年時不願讀書,卻喜歡稅務工作,大概犯錯誤,跑到瑞州九峰山出家(一說是湖南道吾山)。讀佛經,他是心領神會,並能虛心“扣參老宿”。後來楚圓禅師到道吾山,他就留在楚圓身邊,當監院——他大概天性就能勝任事務性的工作。在寺院中,要想出頭,要想成佛作祖必須要明心見性,還要得到“印可”才行,其方式是經常向老和尚“咨參”,若因緣投入,能“言下大悟”,老和尚又“印可”了,這下才有資格“分座”,乃至接受“諸方迎請”或官府委任,到一叢林任住持。名聲大了,自然是一代祖師了。
方會跟隨楚圓很有一段時間,但“未有省發”,每次向楚圓參問時,楚圓都說:“廟子裏的事情太繁了,你先把工作幹好吧”,後來又說:“不要急,你以後兒孫遍天下,場面大得很。何必急于求成呢
”有一天楚圓外出後,天忽然下大雨,方會算好了楚圓回來的路徑,半路截住,說:“老和尚今天必須給我說情楚,不然就對不起了,我要打人。”楚圓笑著說:“知是這般事便休”——你知道有這個事就行了,話還未完,方會就大悟了。第二天,方會去叩謝楚圓,楚圓並不買賬。根本不與印可。方會也敢于耍刁,因爲楚圓有個習慣,就是每天下午都要外出逛山,晚上才回寺廟。方會于是每晚擊鼓集衆——他是監院,有這個權力召集僧衆,在方丈處等候參啓。楚圓大發脾氣,說:“叢林從來沒有晚上升座說法的規矩,你胡鬧什麼
”方會卻針鋒相對,說:“您的老師老汾陽不是有晚參的講究嗎
怎麼說從來沒有這個規矩呢
”楚圓也拿他沒法。後來楚圓對方會連施“毒辣鉗錘”,但方會都遊刃有余。這一來,方會的名聲就大了;後來楚圓他遷,方會就回歸九峰山。後面簡述如下:
後道俗迎居楊歧,次遷雲蓋。受請日,拈法衣示衆曰:“會麼?若也不會,今日無端走入水枯牛隊裏也,還知麼
筠陽九岫,萍實楊歧。”遂升座。時有僧出,師曰:“漁翁末擲釣,躍鱗沖浪來。”僧便喝。師曰:“不信道。”僧柑掌歸衆。師曰:消得龍王多少風。”問:“師喝誰家曲,宗風嗣阿誰
”師曰:“有馬騎馬,無馬步行。”曰:“少年長老,足有機籌。”
師曰:“念汝年老,放汝叁十棒。”問:“如何是佛
”師曰;“叁腳驢子弄蹄行。”曰:“莫只這便是麼
”師曰:“湖南長老。”乃曰:“更有問話者麼
試出來相見。楊歧今日性命在汝諸人手裏,一任橫拖倒拽。爲什麼如此
大丈夫兒,須是當衆抉擇,莫背地裏似水裏按葫蘆相似。當衆引驗,莫便面赤……。”九峰勤和尚把住雲:“今日喜得個同參。”師曰:“什麼是同參的事
”勤曰:“九峰牽犁,楊歧拽把。”師曰:“正怎麼時,楊歧在前
九峰在前
”勤擬議,師拓開曰:“將謂同參,原來不是。”
(《五燈會元·卷十九》)
九峰悟禅師也是一方高僧,卻敗在方會手下,于是楊歧方會名聲大振,“叁腳驢”也就名揚天下,成了楊歧方會禅師的代名詞。
當然,楊歧禅在當時還不能與黃龍禅並論。黃龍慧南禅師弟子數十人,遍布長江黃河各大都市和名山叢林,並得到了一大批著名士大夫的擁護,而楊歧方會孤處江西,弟子僅數人,場面也沒有打開。到其再傳弟子湖北五祖山法演禅師時,楊歧禅派的名聲和陣容才開始顯赫,並足以與黃龍和雲門兩大家抗衡。
楊歧方會禅師的嫡傳弟子白雲守端,禅風清麗,格調高邁,可惜天不假壽,僅四十余歲便歸西了。五祖法演雖然年紀與白雲差不多,但的確是在白雲那裏“開眼”得法的。五祖法演活了八十余歲(
一l104),傳法估計長達叁十年,手下出了圓悟克勤、太平慧勤和龍門請遠叁大弟子,當時稱爲“叁佛”,所以這叁大弟子又稱爲佛果克勤、佛鑒慧勤和佛眼清遠。在這“叁佛”,特別是在佛果克勤(1063
/font>1135)之時,楊歧禅派就壓倒和取代了黃龍和雲門兩家,南宋以來,除曹洞宗一脈尚存外,中國的禅宗,至今八百年來幾乎是楊歧禅派的舞臺,漢地的佛教,也幾乎全是楊歧禅派的舞臺。
佛果克勤是四川彭州人,青年出家,偏參諸方尊宿,“金指爲法器”。連黃龍慧南的首座弟子晦堂禅師都稱贊他說:“他日臨防濟一派屬子矣。”他在五祖法演參學那段公案很有意思,他早就名聲在外,但法演並不“印可”他,他憤然一度離去,後來尋思不對,又回到法演身邊。有一次法演與一位士大夫論禅,說:“先生少年時讀過那些豔情詩嗎
如“頻呼小玉原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那位先生連聲“諾諾”,法演說:“在這裏要小心仔細啊!這時克勤問:“既然認得聲,爲什麼還不是呢
”法演說:“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庭前柏樹子。克勤忽然“有省”。當他退出方丈,看見一只公雞在欄杆上,“鼓翅而鳴”。心想:“此豈不是聲。”于是“袖香入室,通所得”並呈偈一首:
金鴨香銷錦繡帏,笙歌叢裏醉扶歸。
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
這一下,五祖法演高興極了,特別發出文告,遍告諸方說:“我侍者參得禅了。”這下,佛果克勤的名聲就真的紮實了。黃庭堅對法演也極爲推重,在爲法演的畫像上曾提了一首詩,最後兩句是:“誰言川苴,具相叁十二。”二十二相是對釋迦牟尼佛“相好莊嚴”的贊美,五祖法演能得到黃庭堅如此的推崇是當之無愧的。在他的時代,文字禅盛行,雲門、黃龍兩大家雖盛行一時,但如同春季之花,經不起秋霜冬雪的。五祖法演的禅風,卻如松柏那樣根深幹壯枝葉茂盛。他最初在白雲守端那兒時,看見——些從廬山來的禅僧——他們都是黃龍派的高手。白雲對法演說這幾位禅僧“皆有悟處,教伊說,亦說得有來由,舉因緣問伊亦明得,教伊下語亦下得。只是未在”法演心想:“既悟了。又說得,又明得,爲什麼還沒有對呢
”于是奮力苦參“因茲出了一身白汗,便明得下載清風。”所以到了法演開法時,他對人要求極嚴,不是真參實悟,決不印可。在參禅的方法上,他特別提倡“參公案”,在因循已久的機鋒棒喝·等方法上注入了新的活力。如“頻呼小玉”公案、“無”字公案、“德山不答話”公案、“末後句”公案和“有句無句”公案等。法演禅師的這些手段,如一陣陣清風,驅散了禅宗內多年因循的積習,使人大有清新之感。法演對其得法弟子,從不放過細節而嚴加錘煉,如著名的“叁佛夜話”公案。
叁佛侍師(法演)于一亭上夜話,及歸,燈已滅。師于暗中日:“各人下一轉語。”佛鑒曰;“彩鳳舞丹霄。”佛眼日:“鐵蛇橫古路。”佛果曰:“看腳下。”師曰:“滅吾宗者,乃克勤爾。”
(《五燈會元·卷十九》)
叁佛的“轉語”,都高遠別致,分別體現了各人的特點,而以佛果克勤的最爲踏實凝重。“看腳下”,在黑漆漆的人生道路上,腳下若不安穩。眼睛若不明白,其理想、抱負和能力都會無濟于事。五祖法演深知禅宗的時弊,也深知在禅林內“競爭”之激烈,要把清純高明實在的禅法流傳幹秋、絕非易事。“滅吾宗者,乃克勤爾”,這是對他無上的贊譽。克勤的確不負重托,在克勤的時代,”門下有如“謀士如雲,猛士如雨”的浩大局面,如大慧宗呆、虎丘紹隆、靈隱慧遠、育王端裕、大僞法泰、華藏安民、華嚴祖覺等“善知識”百余人。在宋室南遷之後,這批禅匠廣播海內,並傳法日本,使臨濟——楊歧禅派達到了“一統天下”的鼎盛局面。在這一時期,是禅宗從機鋒棒喝轉變爲文字禅、公案禅——話頭禅的時期。唐末五代時的禅風,多從當下“接機”爲主,禅師們“上堂”的“法語”並不多見。如沩仰、臨濟、德山、趙州、洞山、雪峰、雲門、法眼等大師的“語錄”多如雲門的也僅叁卷。《古尊宿語錄》所收集的諸家語錄、最多的是佛眼清遠,有九卷之多。而佛果克勤,在《大藏經》收錄的,僅“語錄”就達二十卷,還有其著名的《碧岩錄》十卷,《心要》——書信錄叁卷等,著作量和影響之大,在禅宗內是少見的。其弟子大慧宗杲更有“語錄”——包括書信叁十卷,還有《宗門武庫》《正門眼藏》等著述多卷。
什麼是“話頭禅”呢
就是要你去“參”一個公案,並專心致志,持之以恒,這樣“日久月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花怒放,悟佛祖之機。”這樣的方法,當然比流行已久的機鋒棒喝踏實穩當,更適合于一般的人。俗話說:“只要切天深,鐵棒磨成針。”這樣下功夫,雖有損“頓悟”之嫌,但都避免了機鋒棒喝使一些人落入“狂禅”的弊病。對參話頭用功的方法,黃龍禅派的晦堂祖心禅師有個極好的譬喻:
師(晦堂)問善請日:“風幡話,子作麼生會
”清曰:“迥無入處,乞師方便。”師曰:“子見貓兒捕鼠乎
目晴不瞬,四足據地,諸根順向,昔尾一致,擬無不中。子誠能如是,心無異緣,六根自淨,默然而究,萬無一失也。”請如教,歲余豁然。
(《五燈會元·卷十七》)
貓捉老鼠真是一心一意守在那兒,眼耳鼻心四肢頭尾全都在那個尚不見蹤迹的老鼠身上,以這種狀態捕鼠,老鼠只要一露蹤迹就難以逃遁。以這種精神參禅,那明心見性也就不至于無著。當然,參話頭還有具體的一些方法,如大慧宗杲所說:
看(話頭時)不用博量,不用注解,不用要得分曉,不用向開口處承當,不用向舉起處作道理,不用墮在空寂裏,不用將心等悟,不用向宗師作略處領略,不用掉在無事匣子裏。
你看,好嚴格細致,能夠這樣,自然不會走火入魔。大慧宗杲繼續說:
但行住坐臥,時時提撕,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無!提撕得熟,口議心思不得,方寸裏七上八下,如咬生鐵橛。沒滋味時,切莫退志,得如此時,卻是個好消息。
(《大慧宗杲禅師語錄》)
經過從五祖法演到大慧宗杲禅師等兩叁代禅宗大師的提倡,話頭禅在宋元以來逐漸在叢林的參悟中成了定規,沒有參過話頭來的,是沒有資格接受棒喝的,能下轉語也無濟于事。于是“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念佛的是誰
”“牛過窗牖,頭身俱過,爲什麼尾巴過不了
”之類的話頭,就大量充塞于叢林之中。文字禅和話頭禅的興起,雖一時有救弊之處,另一方面,卻使後期禅宗進入一個僵化時期。也不能怪罪這幾位祖師,因爲“道在得人”,後來能別開生面,重辟路徑的禅師幾乎沒有出現,加之宋以來儒家理學大盛,衆多優秀的知識分子走入了理學之路,禅門內人才饋乏,加之人類社會意識的存在的運行,也並不以禅師們的意識爲轉移,中國佛教、包括禅宗在內,也必然要經過由弱到強,由盛而衰的過程——印度佛教早就是如此經曆了。也許物極必反,窮則通,通則久。在人類文明大融合的二十一世紀中,禅宗——包括它的全部曆史過程和精神精髓能夠爲人類提供一些啓示,爲人類精神的飛躍作出應有的貢獻。
《棒喝截流 五、曲折多方(上)——五宗七家的武器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