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的必須,若未經“向上一路”的錘煉。則未免可惜。撣宗所重,在于明心見性,如六祖大師所說:“唯論見性。不論禅定解脫。”所以。在禅門中,有的僧人在常規止觀上有很深的造詣,但沒有“明心見性”,所以只是“自了漢”,入不了“最上乘禅”的堂奧。下面我們來看下面的公案:九峰道虔禅師。嘗爲百霜侍者,洎霜歸寂;衆請首座繼住持。師白衆曰:“須明得先師意,始可。”
座曰:“先師有什麼意
”師曰:“先師道:休去,歇去。嶺澈澈地去,一念萬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廟香爐去,一條白練去J其余則無。”問:“如何是一條白練去
”座曰:“這個只是明一色邊事。”師日:“元來未會先師意在。”座曰:“你不肯我,那但裝香來,香煙斷處,若去不得,即不會先師意。”遂焚香,香煙未斷,座已脫去。師柑座背日:“生脫立亡即不無,先師意,末夢見在。”
(《五燈會元。卷六》)
這是禅宗內著名的“問殺首座”公案,那個首座和尚,能在一柱香的時間內說走就走,“坐脫立亡”,已達到了對于生命自由來去的火候了。以一般佛教徒的眼光來看,這位首座和尚的修行是成功的,層次是相當高的。但九峰道虔禅師對此卻不稱道:“從脫立亡即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禅宗內當然是承認道虔而不承認那個首座,爲什麼呢
因爲首座和尚沒有過:轉語”這一關。在“轉語”上是交了白卷的,是談不上“明心見性”的。下面再看一則公案:
雲居道膺是洞山良價禅師門下的主要傳人,在洞山那裏參學已有相當的火候,一次與洞山的機鋒往來中,洞山曾被他問得“禅床震動,並說:“我在雲岩時曾問過他老人家,直得火爐震動;今天被你小子一問,直弄得我通身汗流。”雖然如此。道膺也並未徹悟,他到山頂結庵閉關,十多天都不回來吃齋。有一次他回來,洞山問他:“近來你爲什麼不回來吃齋飯呢
”道膺說:“用不著,我吃得很好,每天都有天神來送食供養我。”洞山臉色一變,說:“小子,我原以爲你不錯,結果你還有這些俗知見在啊2晚上你到我這兒來。”道膺晚上如期而至,洞山問他:“不思善,不思惡,是什麼
”道膺這下才心領神會,回到山頂,寂然宴坐,天神自此尋他不見,以後的境界就不同了。洞山一次問他:“你在做什麼
”他說:“合醬。”洞山問:“用多少鹽
”他說;“旋入。”洞山又問:“那成什麼滋味呢
”他回答說:“得。”洞山又問:“大闡提人作五逆罪,孝養何在
”他說:“始成孝養。”這樣,他才得到洞山的最後印可,“許爲室中領袖”。
受到天神供養,對于一個佛教徒來說,不是有極高的道德和修持,哪來這樣的美事。但禅宗卻認爲這是誤入歧途,沒有直趨“向上一路”,好在道膺回頭得快,也虧了洞山禅師心明眼亮,不愧是一代宗師。道膺與曹山齊名,同爲曹洞宗的領袖人物,他“領衆開法”後,還有一段佳話。
道膺在雲居山當方丈和尚時,山上有一位苦行者結庵清修,衣褲都不穿。道膺就派侍者給他送了一套衣褲。但那位苦行者卻不要,說:“我自有娘生就的一身衣褲。”道膺再派侍者去,並帶一句話問他:“娘未生你時,你穿的是什麼呢
”
那位苦行者答不出來。後來他圓寂了,火化後有舍利子若幹,遺言要讓道膺過目。道膺說:“直饒得八斛四鬥(舍利),不如當時下得一句轉語好!”
轉語真的那麼重要嗎
當然重要,參禅一輩子,轉語是對“明心見性”所交的答卷,轉語若是“死”的,就沒有及格,轉語若是“活”的,才能及格,也才能得到禅師的印可並得到相當于“衣缽”的那個“法卷”。
洞山禅師有次提出了一個問題,要僧衆們下轉語。甲某連下了九十六次轉語都不合格,後來他又下了第九十七次轉語,洞山祖師才與之認可,說:“你怎麼早不說這一句呢!當時屋外乙某在偷聽,但恰恰沒有聽到最後一句,于是就向甲某請教,但甲某卻不說。乙某不死心;糾纏甲某叁年,並且寸步不離。有一天,甲某病得起不了床,乙某拿了一把刀來,威脅說:“你若不告訴我,就把你殺了。”甲某嚇得打抖,只好說給乙某,這一句轉語是什麼呢
就是“就算到了將來,也沒有任何著落之處的”。乙某達到了目的,非常滿意,一面給甲某致謝,一面也道了歉。
這個轉語雖經洞山禅師認可,但甲某和乙某未必就“明心見性”了,九十六轉語,缺牙巴咬虱子,碰巧了吧。若宋代大慧宗果禅師在圓悟克勤禅師那裏參禅時,對“有句無句,如騰倚樹”連下了四十九個轉語都不及格,又苦參了半年,到了“狗看熱油铛,要舐又舐不得。要舍又舍不得”的程度,最後圓悟禅師看准了火候。再輕輕一引,大慧宗呆才得以開悟。
面對著老彈師們脫空而來的一些機鋒,要下一句轉語不是一件輕易的事,有的人雖有悟境。若悟境不徹,那轉語也會下不到位的,如著名的“南泉斬貓”公案:
南泉禅院的東西兩堂僧人爲爭一只貓兒吵了起來,南泉禅師看見了,說:“你們若能下得一句轉語。貓兒就歸那堂僧人,若下不得,我就把貓兒斬了。”結果東西兩堂都下不了這個轉語,南泉于是就把貓兒斬了。一會兒趙州從外面回來,南泉向他介紹了斬貓的事,並要趙州下句轉語。趙州一言不發、脫下鞋子放在頭上就走了出去。南泉說:“你若當時在場、那貓兒就得救了。”再如“趙州勘臺山婆子”公案,裏面的機鋒和轉語,也會把人弄迷糊的:
有僧遊五臺,問一婆子曰:
“臺山路向什麼處去
”婆曰:“蓦直去。”僧便去。婆曰:“好個師僧又怎麼去。”後有僧舉似師(趙州),師日:“待我去勘過。”明日,師去便問:“臺山路向什麼處去
”婆曰:“募直去。師幣便去。婆日:“好個師僧又怎麼去。”
師歸院謂僧曰:“臺山婆子爲汝勘破了也。”
(《五燈會元·卷四》)
這個公案的機鋒在哪裏呢
轉語又在哪裏呢
裏面的幾位主人公誰的腳根穩呢
後來一些禅師常常這樣發問:到底是婆子勘破了趙州。還是趙州勘破了婆子呢
”趙州禅師的機鋒轉語妙絕天下,如: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雲:“庭前柏樹子。”雲;“和尚莫將境示人。”師雲;“我不將境示人。”
問僧:“離”汁麼處
”雲:“雪峰。”師雲:“雪峰有何言句示人
”曰:“尋常道:“盡十方世界,是沙門一只眼,你等詩人,向甚處屙
””師白:“闍黎若回,寄個鍬子去。”
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麼
”曰:“曾到。”師日:“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
後院主問曰;“爲什麼曾到也吃茶,不曾到也吃茶
”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
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師曰:“無!”雲:“上至諸佛,下至蝼蟻皆有佛性,狗子爲什麼卻無
”師曰;“爲伊有業識在。”
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師曰:“有。”曰:“既有,爲什麼入這個皮袋裏來
師曰:“知而故犯。”
翻開《趙州語錄》,滿眷盡是如珠走盤的禅機,有的如鳥語花香,有的如春雨滴滴。有的如炎炎夏日,有的如諷諷西風,有的如刺骨冰霜。但不論春夏秋冬,裏面都有掩飾不了的活力。趙州雖不入禅宗的五宗七家,但趙州禅卻浸透了五宗七家,參禅不讀《趙州語錄》,那一定是枯的。趙州的機鋒轉語,有時看似平淡,卻往往使人摸不頭腦;有時看似險奇,卻又有路徑可通;有時既平淡、又險奇,令參禅者叫絕或叫苦不疊。如:(趙州)上堂:“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裏,是汝還護惜也無
”時有僧問:“既不在明白裏,護惜個什麼
”
師雲:“我亦不知。”僧雲:“和尚既不知,爲什麼道不在明白裏
”師雲:“問事即得,禮拜了退。”
(《古尊宿語錄·卷十叁》)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是禅宗叁祖在其《信心銘》中一句歸宗的話,揀是挑選,擇是選擇,意思是學道本無難處,難就難在人們的取舍心難去。趙州引用後又說:“一涉及到語言,當然是經過思維選擇才表達出來的,經過思維的選擇和判的東西,當然是“心裏明白”的。但我這個老和尚卻不在這個明白清醒的認識之中,若是你們,是舍得,還是舍不得呢
”有個和尚站出來說:“既然不在明白裏,那又用什麼來判斷舍得、舍不得的那個東西呢
”趙州說:“我也弄不清楚。”那個和尚追問道:“您老既然自己都弄不清楚。爲什麼還要說不在明白裏”這樣自相矛盾的話呢
”趙州說:“你的問題提得差不多了呢
快給我叩個頭,回去吧!”
這裏是機鋒
是轉語
趙州自不用說,那個問話的和尚也並非泛泛,一句緊迫一句,追得趙州躲避不得。虧得是趙州,“問事即得,禮拜了退”一一把上面的一切全都抛在了一邊。
棒下無生忍,臨機不讓師
百丈禅師對黃檗說:“見過于師,方堪傳授;見與師齊,減師半德。”無疑是鼓勵弟子們沖決羅網的果敢精神。禅宗的方法是徹底的否定、空空空宰,只有在這個徹底的否定中,才能得到絕對的肯定——頓悟成佛。所以,得到這種精神的,在行爲上就會表現出“棒下無生忍,臨機不讓師”這樣的大機大用,也才使唐五代的禅師們如龍似虎,在中國佛教史上演出了一幕幕既清雅又雄渾的喜劇,並使後人歎爲觀止。
“棒下無生忍,臨機不讓師”,在師道尊嚴的古代中國,只有禅宗才有如此的勇氣和魄力敢于做到這點。唐五代禅師們種種奇言異行,無不浸透了這種絕對“自由自在”的精神,下面我們來欣賞幾則公案。
鄧隱峰是馬祖的學生,是那位“竿木隨身,逢場作戲”,但又因“石頭…
《棒喝截流 叁、機鋒轉語——對禅境“死活”的檢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