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路滑”而滑倒的喜劇演員,你看:
鄧隱峰辭師(馬祖),師日:“什麼處去
”曰:“石頭(希遷禅師處)去。”師曰:“石頭路滑。”曰:“竿木隨身,逢場作戲”,便去。才到石頭,即繞禅床一匝,振錫一聲,問:“是何宗旨
”石頭曰:“蒼天,蒼天!”峰無語,卻回舉似師。師曰:“汝更去問,待他有答,汝便噓兩聲。”峰又去,依前問,石頭乃噓兩聲,峰又無語,因舉似師,師曰:“向汝道石頭路滑。”
鄧隱峰沒有徹悟,自以爲是,遇到了石頭希遷大師一等一的高手,立刻敗下陣來。“石頭路滑”——石頭禅師的機鋒是少有人能下轉語的,不知多少人在上面跌了斤頭。也是這個鄧隱峰,在馬祖的調教下終于徹悟了,這下,氣派就不可同日而語了,你看:
師(鄧隱峰)一日推車次,馬祖展腳在路上坐。師曰:“請師收足。”祖曰:“已展不縮。”師曰:“已進不退。”乃推車碾損祖腳。祖歸法堂,執斧子曰:“適采碾損老僧腳的出來!”師便出于祖前,引頸,祖乃置斧。
“已進不退”這是什麼氣概,敢于推車從馬祖腳上一碾而過。馬祖回去拿起斧子,他居然敢把頭伸過去。若沒有達到火候,誰敢與老師開這麼大的玩笑。而馬祖,爲了考驗和激勵弟子,又不惜犧牲自己一條腿,這又是什麼精神,聯系到前面船子和尚“舍命施法”。禅師們的這種崇高,決非做作得出來。鄧隱峰後來還有若幹的表演:
師到南泉,睹衆僧參次,泉指淨瓶曰:“銅瓶是境,瓶中有水,不得動著境,與老僧將水來。”師拈起淨瓶。向泉面前瀉,泉便休。師後到勸山,便于堂上板頭解放衣缽。沩聞師叔到,先具威儀(改便裝爲上堂的法裝)。下堂內相看。師見來,便作臥勢。”沩便歸方丈。師乃發去。少間,油問侍者:“師叔在否
”曰:“己去。”沩曰:“去時有什麼語
”曰:“無語。”沩曰:“莫道無語。其聲如雷。”
南泉禅師刁鑽古怪,素稱“難纏”,雖與鄧隱峰爲同門弟兄,但名氣聲勢要大得多。沩山禅師則素來平實,大有其師百丈的風格,也沒有其徒仰山刁鑽。鄧隱峰遊戲于其間,如魚得水,表現出自己特有的古怪。他晚年圓寂時也很古怪,對僧衆們說:“諸方遷化(圓寂),坐去臥去,吾嘗見之,還有立化也無
”曰:“有。”師曰:“還有倒立者否
”
曰:“未嘗見有。”師乃倒立而化,亭亭然其衣順體。時衆議異就茶砒(火化),屹然不動,遠近瞻睹,驚歎無已。師有妹爲民,時亦在彼,乃柑而咄日:“老兄,疇昔不循法律,死更熒惑于人
”于是以手推之,憤然而路,遂就闍維(火化),收舍利建塔。
鄧隱峰的玩笑的確開得太大,風頭出得太足,古往今來,倒立而化”的可能只此一例,而且“亭亭然其衣順體”——能做倒立的老頭子,身體想來蠻好,而且常在運動,才能做到。倒立完畢,自覺地氣絕身亡,這要多麼大的功夫,而且廳穿的僧袍“”皆順”,並不因倒立而反褪下來,這又是一奇。雖然如此!免不了被他妹妹一頓臭罵。
鄧隱峰怪,比他稍後一時的岩頭全撣師也怪。岩頭是德山棒”——德山宣鑒禅師的首席弟子,從他進入師門的第一天就開始作怪:
後參德山,執坐具上法堂瞻視。山曰:“作麼
”
師(岩頭)便喝。山曰:“老僧過在什麼處
”師曰:“兩重公案”,乃下參堂。山曰:“這個阿師稍似個行腳人。”至來日上問訊,山曰:“闍黎是昨日新到否
”曰:”是”。山曰:“什麼處學得這個虛頭來!”師曰:“全終不自謾。”山日:“他日不得辜負老僧。”一日,參德山,方跨門就問:“是幾是聖
”山便喝,師禮拜。(有人向洞山禅師彙報了這一幕,洞山感歎地說:“若不是蔑公,是難以承當得起德山老和尚這一喝的。”而岩頭不買賬,卻說:“洞山這老和尚不識好惡,錯下了名言。”)雪峰在德山作飯頭。,一日飯遲,德山擎缽下法堂,峰曬飯巾次,見德山,乃曰:“鍾未嗚,鼓未響,托缽向什麼處去
”德山便歸方丈。峰舉似師,師曰“大小德山未會末後句在。”山聞,令侍者喚師去,問:“汝不肯老僧那
”師密啓其意,山乃休。明日升堂,果與尋常不同。師主僧堂前,柑掌大笑曰:“且喜堂頭老漢會末後句,他後天下人不奈伊何!雖然,也只得叁年活。山果叁年後示滅。
(《五燈會元·卷七》)
岩頭禅師在德山那裏,哪裏像個學生;簡直是在當老師。而德山禅師,卻是以“激箭禅道”響徹天下大師,“德山棒”——德山老和尚本人就如同獅子一樣威武,卻默默地忍受了岩頭這個學生的各種撕咬。這一對師徒,可以說是“禅林雙怪”。德山禅師若心有半點塵埃,也受不得其學生這般的無理;岩頭心中若有半點塵埃,也決不敢在老師面前如此張揚。真正的禅師,心胸豁大,了無點塵。正因爲他們師徒間光明正大,智慧深遠,才導演出“末後句”這幕以德山禅師生命作彩頭的禅宗重頭戲,壓軸戲。後來禅宗內盛行“叁關”之說,“末後一句始到牢關”——破本參、透重關、砸牢關,只有砸了“牢關”,才有徹底的“悟”,可見這個“末後句”之重要。而岩頭與德山所導演的這個“末後句”,這個作爲“牢關”的“末後句”,對于掃蕩“八股禅”、“文字禅”、“狂禅”等似是而非的僞禅,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若沒有“棒下無生忍,臨機不讓師”的氣魄,這出戲演得出來嗎
後來,岩頭和雪峰義存兩師兄拜辭德山外出遊方,德山問他們:“准備到哪裏去呢
”岩頭說:“暫辭和尚下山去。”德。山問:“你以後怎麼幹呢
”岩頭說:“不忘。”德山又問:“你憑什麼這樣說呢
”岩頭說:“禅林中不是早有智過于師,方堪傳授;智與師齊,減師半德”這種說法嗎
”德山說:“是啊,是啊,你們好好護持吧!”從這裏可以看到他們師徒間真實的情誼,這種情誼,不是世俗的,而是建立在“道”上的,沒有對于大道的明見,聖君賢相也不會有如此的心胸。真正的禅師心中,是沒有“功高壓主”、“尾大不掉”之類的顧忌。佛教內常說,依法不依人,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人世間只是一種難以實現的理想,而在見道的禅師們間,卻是——種無須證明的生活。
再如臨濟禅師大悟後,先打大愚禅師,後打其師黃聚,有時是師徒互打,這則公案廣爲人知,就不加多說了。“臨濟叁頓棒”這段公案,曆代禅師對此唱頌不少,而禅門內公認臨濟的第七代傳人,楊歧派的第二代傳人白雲守端所作的頌詞最妙,不妨錄在這裏供讀者欣賞:
一拳拳倒黃鶴樓,
一耀趯趯翻鶴鵝州。
有意氣時呈意氣,
不風流處也風流。
只有在精神獲得了徹底的自在,才會有如無臺智者大師所說的:“說己心中心地法門”,和岩頭禅師所說:“一一從自己心中流出。,將來與我益天蓋地去”這樣的無上氣概,才可能做到“有意氣時逞意氣,不風流時也風流”。當然,到了那時,不風流處的確也風流了。
面對“臘月叁十日”的轉語
真正的佛教徒,是把“生死事大,無常迅速”這八個字貼在鼻尖上的。爲什麼呢
因爲佛教的修行,目的是“了生脫生,得大解脫”,也就是要達到對生命和智慧的自由和自在。
這是一個極其嚴肅的人生大事。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爲解決這個大事而設立。不論戒定慧、止觀、六度般羅蜜、顯教、密教,都是爲了這一目的而展示其中的力量。以淨土宗而言,它要求信奉者在。“臨命終時,一心不亂”;以禅宗而言,則要求禅者在“臘月叁十,不要手忙腳亂”——臘月叁十過年關,算總賬“這一期生命結束時,怎麼辦呢
何去何行呢
佛教認爲,只要平常的戒定慧上了手,念佛得了法,謝世的人是可以“乘願而去”的,就是以自己心願之力,到自己想去的地方。修淨土的當然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一些著名的大法師,如東晉的道安、唐代的玄類、近代的太虛等,則發願往生兜率天的“彌勒內院”,——以後可以追隨彌勒菩薩降世人間,再爲人類作貢獻。當然,對于那些修行不力,業行不淨的人來說,則隨其“業力牽引”在“六道輪回”中不自由的“流轉生死”了。
禅宗自稱是“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的“向上一路”,它面對生死時的態度自然與佛教其它宗派有所區別,對生死的理解也有自己的特點,而面對“臘月叁十”時更有與衆不同的風光。禅宗認爲“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法法平等”,似乎不太注重對過去未來的追求,而堅定的把眼光和腳步放在“現在”這塊堅實的土地上,並且“不移不易”。禅宗認爲,對“現在”都把握不了的人,怎麼能去奢談“臘月叁十”呢
哪有資格去談“臘月叁十”呢
佛教“十二因緣”的教理,是對生命現象、生死流轉的系統解釋。禅師們當然不會否認這個涉及佛教根本立論的教理。禅師們既然強調“頓悟”,而“頓”就離不開現在,把“頓”這個關節點放在未來,就是“漸”而非“頓”了。所以禅宗立足于當下的解脫,趨向于對這個“十二因緣”的當下超越。在禅宗的公案中,有許多是直接面對生死的。前面我們所看到道吾與漸源的公案,看到鄧隱峰的公案,看到的九峰道度與首座,“自有娘生的衣褲”的那位苦行者與雲居道磨的公案,都是有關生死的,下面我們再舉一些公案,體會一下禅師面對生死時的究竟作爲。
師(黃檗)曾教衆在洪州開元寺,裴相公(裴休)一日入寺,見壁畫,乃問寺主:“這畫是什麼
”
寺主雲:“畫高僧。”相公雲;“形影在這裏,高僧在什麼處
”寺主無對。相公雲:“此間莫有禅僧麼
”寺主雲:“有一人。”相公遂請師相見,乃舉前話問師。師召雲:“裴休!”休應諾。師雲:“…
《棒喝截流 叁、機鋒轉語——對禅境“死活”的檢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