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的真正價值(衍真法師)

  人生的真正價值

  衍真法師

  尊敬的明海大和尚 , 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營員:

  今天, 我很榮幸來參加柏林禅寺舉辦的第十叁屆“生活禅”夏令營。將要和大家一起探討的題目是: 人生的真正價值。

  在座大多是青年學子。二十年或叁十年前,我們來到了這個世界,然後時間的車輪就推動著我們一天天成長。我們讀書、工作、成家、衰老。在短短的幾十年光陰裏,會經曆很多酸甜苦辣。在生命的容器裏,我們不斷地裝進知識、技能、文憑、名聲、地位、權力、眷屬、威勢和金錢,一直裝到不能動彈的那一刻。

  世間的生活忙忙碌碌,所忙的不外乎“財、色、名、食、睡”這五個字。“財”就是錢財,是生活的物質基礎。“色”是男女。“名”是名聲和地位,“食”就是吃飯。“睡”是睡覺。世間人學習、工作、拼搏、奮鬥,都是爲了這五個字在忙。從早到晚,每一個計劃,每一個行動,乃至于每一個念頭,都是爲了滿足“財、色、名、食、睡”。這五樣滿足得好,世間人就稱之爲幸福;滿足得不那麼好,就稱之爲不幸福。整個社會,也是圍繞這五個字進行生産、分配、調控和監督。

  大多數人認爲,生活理所當然就是這樣的。認爲除了滿足“財色名食睡”以外,生命就不再有其他意義和價值了。這是很狹隘的人生觀。中國古代有一個寓言故事《井底之蛙》。從一出生就生活在水井裏面的青蛙,認爲世界就只有水井那麼大,天只有井口那麼大。老鷹飛過來告訴它說,世界比水井要浩翰寬廣得多,而天更是比井口廣闊無垠!青蛙難以相信。它從小就生活在水井裏,怎麼可能相信有比井口更大的天呢?同樣,如果我們從小就認爲世間追求的滿足是理所當然而唯一的生活,那我們也很難相信,除此之外,生命還有其他更廣闊而美妙莊嚴的價值。我們就成了井底之蛙,狹隘的人生觀念,就是這口水井。

  對生命的真正價值進行探索,從古到今,很多哲人因此而産生。

  儒家的聖人孔子說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叁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一生的探索和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他十五歲立志于“學”,他說的“學”跟今天大多數人理解的“學”是不同的。現在大家認爲“學”就是學一些知識技能,學一些謀生的本事。其實這只是“學”的很小的一部分。孔子說的“學”是探索人生的真谛,這才是真正的“學”。通過十五年的努力,孔子“叁十而立”,找到了人生堅實的立足點。“立”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我們現在大部分人不但叁十歲沒辦法“立”,四十、五十乃至終其一生沒找到人生立足點的人多得很。所以現在經常聽說一些有錢有勢的富翁,或是受大衆追捧的影星跳樓。大家都羨慕那些富翁和影星,覺得他們又有錢又有名,又有人追捧,應該是很幸福吧?結果他們跳樓了,弄得大家很難理解。實際上很容易理解,他們雖然有名有錢,有人追捧,但沒有“立”。不知道“財、色、名、食、睡”這個井框之外,生命還有更重要的價值。所以當他們的世間追求滿足以後,就會感到生命空虛無聊,他們沒找到生命的堅實立足點,所以就跳樓。孔子“叁十而立”以後再用十年的功夫,到了四十歲,就有了很高的人生智慧,所以就說“四十而不惑”。不象我們很多人終其一生都茫茫然。他五十歲的時候用功讀《易》。古代的書是竹木簡,在竹片、木片上寫字,用牛皮繩來穿成一卷卷的。孔子讀《易》,牛皮繩被翻斷叁次,叫“韋絕叁篇”,可見其用功之勤。他學了《易》以後就“知天命”,也就是說明白了因果緣起的道理。對命理的來龍去脈有了確定無誤的領悟。知天命的人就明因識果,知道善惡果報如影隨形,就能力行“斷惡修善”的功夫。所以孔子說他五十歲因讀《易》而“始無大過”。孔子六十“耳順”。很多研究傳統文化的人對這個“耳順”不明白,莫衷一是。其實“耳順”就是內心凝定,不爲外境所轉的境界。七十歲的時候,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心裏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但又不會越過規矩。一切處自由自在,又一切處中規中矩。他內心已經純善無惡,這是“道共戒”的功夫。

  這是佛法傳到中國來以前,孔聖人學習、探索和實現人生價值的曆程。他取得了很不簡單的成就。其最初因,就在于十五歲時正確把握了“學”字。我們今天來參加夏令營學佛法,也要正確把握“學”字。我們不僅僅是要記住一些關于佛法的知識,而是要探索、實踐人生的真谛。正如大家穿的營員服上寫的,我們來學習“覺悟人生”。

  “佛”字在梵語裏就是“覺悟者”的意思,佛不是神也不是上帝,他是覺悟的人。所以學佛就是要學“覺悟”。叁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出世于古印度。出家前,他是淨飯王的太子,世間各種榮華富貴悉皆具足。因感生命無常,輪回苦痛,爲求解脫而逾城出家。經過多年的刻苦修行,最後于菩提樹下悟道成佛。他福慧圓滿,是大徹大悟的大覺世尊。比起其他賢哲來,他是更徹底究竟地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的人。我們若想圓滿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就應該遵循佛陀這位覺悟者的教誨來學習和實踐,才能成功。

  那佛陀的教誨到底是怎樣的呢?經典裏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佛法的總綱。

  諸惡莫作,就是一切會傷害其他人和其他衆生的事情,我們不能去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我們自己不願意承受的傷害,同樣就不能加諸別人頭上。

  比如我們愛惜自己的性命,不願被人所殺,那麼我們也就不可以傷害其他人、其他衆生的性命。我們不願意讓別人盜竊、侵占自己的錢財,同樣我們就不應該盜竊、侵占他人的錢財。我們不願意被人欺騙,那麼反過來,我們也就不應該去欺騙別人。我們不願意被人惡口罵辱,我們也就不應該惡口罵辱他人。總之,我們不可以用行爲、言語和思想去傷害其他人及一切衆生。這是佛陀教誨的

  “諸惡莫作”的內容。

  佛陀教誨的第二項重要內容是“衆善奉行”。每個生命個體都是很脆弱的。離開其他人,自己一個人很難單獨生存。每個人都有碰到艱難困苦的時候,這時他就非常希望周圍有人肯施以救援,施以幫助。所以我們要發菩提心,學菩薩行,行菩薩道。你看圓通寶殿裏的大悲觀世音菩薩,他有千手千眼。實際上他有無窮無盡的手眼。這麼多的手眼,就是要救助苦痛衆生的。觀音是一切衆生的知音和依怙。所以當衆生遇到艱險時,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經常能得到不可思議的感應。我們應該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衆善奉行。

  佛陀的第叁條教誨叫“自淨其意”,就是淨化我們的內心。我們身體所做的善惡行爲,口所說的善言惡言,都發源于心中的善念或惡念。我們動了善念,發之于口就說善言,發之于身就做善事。如果我們動了惡念,發之于口就發惡言,發之于身就做惡事。所以這個心念,是關鍵所在,我們說修行,主要就是做自淨其意的功夫。

  那麼我們要淨化內心的什麼呢?就是淨化內心的貪嗔癡煩惱。

  凡夫貪嗔癡填滿一肚皮,只知道追求五欲塵勞的享受。佛陀稱之爲“執苦爲樂”,又說這如同“搔癢出血”。譬如有人身上長了癞瘡或疥瘡這種很癢的皮膚病,他就忍不住要抓癢。這種抓癢的滋味似乎是很舒服很享受。抓過之後就處于一段無聊的間歇時期。過了一會,癢又發作了,又要抓,就這樣循環往複。世間五欲塵勞的感官享受,就是跟抓癢一模一樣的。而我們內心的貪嗔癡,就是心靈疥癞之根源。

  佛陀爲了讓衆生淨除心靈的疥癞,就開出了戒定慧的藥。要求我們持戒守規矩。這個做好了,心靈的疥癞癢病就得到了控製。接下來教我們用禅定和智慧把這個貪嗔癡“心靈疥癞”徹底治好。

  出家的法師經常遇到有人問這樣的問題:“法師,你們也不成家,也不逛歌舞廳,很多世間享受都不搞,豈不是很無聊很苦?”這就如同一位皮膚病患者,留戀抓癢的舒服而很擔心地問醫生:“我要是把病治好了,享受不到抓癢的樂趣,豈不是很無聊很苦?”

  衆生處于執苦爲樂的顛倒狀態中。貪戀世間五欲的享受而不肯淨除內心的貪嗔癡,就如同爲了享受抓癢的樂趣而留著皮膚病不治一樣愚笨可笑。我們學習“覺悟人生”的人,首先要覺悟到“此是苦”,然後覺悟到苦之因,再通過“自淨其意”的修行斷除苦因,息滅煩惱。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叁句話“是諸佛教”。就是說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教這叁句話。學習和實踐這叁句話就是學佛修行。在六道衆生裏,天道衆生太享福太快樂,他們很難發起心來修行。阿修羅道衆生嗔心重,也很難修行。畜生道的衆生生性愚鈍,難以修行。地獄和餓鬼兩道衆生爲劇苦所逼,也不能修行。只有我們人道衆生,苦樂相參。因有苦逼,故能發心離苦;因有閑暇,故能修行出苦。所以生身爲人,是很難得的,這是修行出苦海的機會。只有努力實踐“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的教誨,才能充分實現生身爲人的價值。

  營員提問:

  法師好!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衣食無憂的情況下來探討人生的價值,我想請教一下法師,如果一個人出了車禍,自己本身的生活都需要依賴別人的幫助,在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

  衍真法師開示:

  佛法裏講的是因緣果報的道理。每個人一生的吉凶福禍不同,是因爲過去種因不同。我們的身口意行爲決定我們的命運。善行多,吉慶多。惡行多,災禍就多。如果遭遇災難如車禍,既受苦果,當知苦因。更應該利用現在這個機會來斷惡修善種好因。現在種善因,將來自然結善果。

  營員提問:法師您好,我想問一個問題。我在念醫學院的時候,老師說世界上有很多種病。但是有一種病特別難治,那就是因果病。請您講解一下。

  衍真法師回答:

  天臺宗智者大師的《小止觀》裏說,有叁種得病因緣不同。一者四大五藏增損得病。…

《人生的真正價值(衍真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