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生的真正價值(衍真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二者鬼神所作得病。叁者業報得病。

  《慈悲叁昧水忏》中說,唐朝懿宗時期,有一位悟達國師,修行很好。懿宗待之甚厚,供養他沈香法座。不久膝蓋上忽然生了一個人面瘡,眼睛眉毛嘴巴牙齒都俱備。甚至喂它食物,它也開口吞啖,與人無異。所有高明醫生都束手無策。法師終日痛苦不堪言。

  所幸的是,法師年輕時,曾在京城遇到一位患惡疾的老僧。老僧病重,衆人都不敢靠近。唯有法師時時前往照顧。分手之際,老僧告之曰:“你以後有難,可往西蜀彭州茶隴山來找我。以兩棵松樹爲標志”。這一回悟達國師患了人面瘡,就想起了這件事。于是就來到了茶隴山。當時天色已晚,正彷徨四顧之時,看見兩棵松樹于煙雲之間。走過去就看見了金碧輝煌的崇樓廣殿。那位老僧就站在門前,很歡喜地接待了他。國師訴說了自己的苦痛。老僧說:“不要緊,岩石下有泉水,明晨用它來洗,就會痊愈。”

  第二天黎明,一位童子帶他到泉邊。正要掬水洗的時候,人面瘡大聲呼叫說“暫緩!法師,你博古通今,曾經讀過西漢史書中的《袁盎晁錯傳》嗎?”悟達國師回答:“曾經讀過”。人面瘡又說:“既然讀過,難道不知道袁盎殺晁錯的事嗎?你就是袁盎,我就是晁錯。七國之亂時,你上奏漢景帝,將判亂之因歸之于我,致使我被腰斬于東市。此冤難道不深嗎?所以累生累世想要報複于你。但你十世爲高僧,持戒精嚴,我沒得到機會。這回你受皇帝供養,過分奢侈,起了名利之心,于德行有損,所以能夠報仇了。但是,今日承蒙迦諾迦尊者用叁昧法水來洗滌,我能得超度,所以,從今以後就不再與你爲冤了!”悟達國師聽了,方悟病因,連忙掬水洗瘡。其痛徹入骨髓,昏死過去。蘇醒過來以後,發現人面瘡已不見。再尋找寺宇樓閣、老僧和童子,都不可複見。

  悟達國師當時感其殊異,深思積世之冤,若非遇到聖人,何由得釋。于是述爲忏悔之法,朝夕禮誦,這就是後來傳播天下的《慈悲叁昧水忏》。

  這則“人面瘡”公案,我們大家都要細細參研,必定會各有心得。

  營員提問:

  法師您好,如何才能抛棄妄想,讓內心得到絕對的平靜?昨天明奘師父講到,來參加夏令營就要把什麼都放下,但是我很難做到。特別是當夏令營結束後,我們離開這裏,又要重新面對學習、生活、女朋友、男朋友等等,所以我想問,如何才能做到內心的絕對平靜?謝謝!

  衍真法師回答:真正用功修行,這麼短短七天遠遠不夠。不論在寺裏或是回到社會,大家每天都要堅持用功,才能漸漸讓心平靜下來。這就是“自淨其意”的過程。所以,發長遠心,持之以恒是最重要的。

  九江市區有一座能仁寺,是南北朝梁武帝時建的寺院。建寺之初,祖師在大殿屋檐下,放了一塊兩尺五寸厚的花崗岩石塊。下雨的時候,屋檐上的雨水就會滴在石塊上。經過這麼百千年,今天,我們能看見石塊中間有一個很深的石洞,它已經被雨水滴穿了。

  祖師安置這麼一塊“雨滴石”的用意,就是爲了告訴修行人,用功是一個滴水穿石的過程,要持之以恒才能成就。大家來參加夏令營,念佛、念經、打坐禅修。有的人短期內好象感受不到效果。但持之以恒,內心就會平靜、自在。如一滴水兩滴水滴在石頭上,你去檢查的話,看不出什麼痕迹,但十年、百年、千年就水滴石穿了。實際上每一滴水都留下了痕迹,每一滴水都功不唐捐,只是你看不到而已。所以,我們每念一聲佛、每誦一部經、每坐一支香,都是産生了效用的。時間久了,就能成就定慧。

  營員提問:

  法師您好,我想問叁個小問題,如何學佛,是否熟讀經典就是學佛?和尚的價值在哪裏呢?當釋迦牟尼佛真正覺悟時,他受到敬仰,但是他的妻子怎麼辦?

  衍真法師開示: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學佛的總綱。熟讀經典是學佛的一項重要內容,另外我們還要身體力行去實踐“戒定慧”這叁無漏學,堅持不懈地用功,才能得到成就。

  和尚是舍俗出家的修行人。因爲他們每天行持戒定慧,住持佛法,有殊勝功德,是衆生的良福田。同時,他們也是我們在家修行者的典範和指導者。當然不是說所有人在這一生都要出家修行。在家修行也可以。上個月,有一批法官和律師到廟裏來,他們問“法師啊,您說修行那麼好,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出家修行,那這個世界怎麼辦?”我就問他們:“你們做什麼工作啊?”他們回答說:“法官和律師,做司法工作。”我就問:“那大家怎麼不擔心全世界的人都當法官和律師呢?如果所有人都當法官和律師,沒人種地生産糧食,沒人織布,沒人當醫生了,那世界怎麼辦呢?”所以,並非所有人都要當法官和律師,但所有人都應該知法守法,不能當法盲和違法。同樣的,並非所有人都必須在今生出家,但所有人都應該學習和修持佛法,用佛法的道理和行持來平息內心的煩惱。當然要談修行的話,出家更爲殊勝,更具足順緣。

  說到第叁個問題,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回來度化了他原來的妻子耶輸陀羅和兒子羅睺羅,他們都出家修行證得了阿羅漢果。

  我們和自己的親眷,都在輪回的苦海裏頭出頭沒,就象大家一同溺水一樣。在自己沒學會遊泳之前,不可能真正地救助他人。所以出家修行,成了道,就能回過頭來幫助六親眷屬脫離苦海。不光是今生的親眷,生生世世的親眷都能被度化。

  

《人生的真正價值(衍真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