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我教言淺釋▪P2

  ..續本文上一頁遷怒"之說,這些說明一方面是因果業報不能嗔恨于別人,另一方面生嗔將斷除一切善法,所以,修行人要修忍辱度,把生嗔之怨敵速速忘掉。

  "急須忘掉癡睡眠",無垢光尊者曾講過,過多的睡眠有增長愚癡,生各種疾病,智慧日減,虛度人生等等過失,俗語也有"人越睡越懶"之說。睡眠其實是可以人爲控製的,有規律的起居使我們能很好地勞逸結合,我們學院每天有規律地上課,既促使大家不懶惰少睡眠又使大家增長聞思修的功德,這也是忘掉癡睡眠的方便。故寂天菩薩勸曰:"依此人身筏,能渡苦大海,此筏難複得,愚者勿貪眠。"

  總之,貪嗔癡是修行者的叁大敵人,也是衆生輪回的根本,是我們應當急須忘掉的,是否真忘掉是對我們修證好壞的一個切實的檢驗,若欲知自己修證如何,勿須問別人,用這叁個忘掉來對照自己,結果自然會得出來。

  5、恒需謹慎有叁種:衆中出言應謹慎,

   獨處行爲應謹慎,平常觀心應謹慎。

  這叁個謹慎是教誡我們,在平時的修行中身語意叁業要如理作爲,如果這樣做將給自己修行帶來衆多順緣。"衆中出言應謹慎",在很多人面前說話一定要謹小慎微,不能信口開河,否則,將給自己帶來很多的麻煩。每當在衆人中說話時,首先要考慮對衆生是有利還是有害,是暫時有利還是究竟有利,如果無利或沒必要的最好不要說,否則,說出的話象潑出去的水是收不回來的,故《格言寶藏論》中也教我們"愚人衆中少說話"。我們因爲還不是聖者,不高興時,出口易傷人,高興時出口易失信,所以,日常中在很必要說話時,一定要謹慎。

  "獨處行爲應謹慎",獨處時,不能放任自己,經常要檢點自己的行爲,因爲,一個人獨處時很容易犯有些根本戒或分支戒。從前有一個喇嘛,他在四周無人時正准備偷施主家的大茶,當手伸進口袋時,他突然想起自己是出家人,如此做不應理,便大喊"捉賊",施主來時,他說:"你們看我的手不聽話在偷你們的茶葉。"他能在發心作惡之時檢點自己的行爲並立即對治,也是很了不起的,我們也要恒時注意自己的行爲。

  "平常觀心應謹慎",菩薩與凡夫的其中一個區別就在于:菩薩觀自心而凡夫不觀自心。修行人觀心很重要,無垢光尊者在《叁十忠告論》中也教誡我們"調伏自心即是吾忠告。"我們應該時時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是惡則斷之,是善則令其增長,這個教言十分重要,應該背下來,作爲自己的座右銘,來衡量檢點自己。

  6、恒需隱秘有叁種:隱秘自己之功德,

   隱秘他人之過失,隱秘未來之計劃。

  我們時時刻刻中應該保密的有叁種。

  "隱秘自己之功德",若按佛教的教規,自己即便具足很多功德,如嚴持淨戒、具足智慧、具足禅定等諸多不可思議的功德,也都不能在別人面前宣說,必須保密。若自己宣說自己功德,多半是五毒中我慢的顯現,且別人不一定對你生信心,反而會有各種各樣的想法,真正具有的一些功德也會因此而減滅,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會宣說自己的功德。但現在末法時代的人們往往喜歡吹噓自己已證悟了、已具足了功德、自己有神通、自己是活佛等,借以實現自己的貪欲。不過法王如意寶也這樣講過:有些真正的高僧大德爲了攝受弟子,斷除弟子的某些邪見,偶爾會說一些自己的功德,如我的內證境界是什麼什麼等。但智者更多的是常常觀察自己的過失。正如《格言寶藏論》所說:"聖士觀察自過失,劣者觀察他過失,孔雀觀察自身體,鸱鴞給人起惡兆。"

  "隱秘他人之過失",我們平時不要說別人的過失,因爲我們是凡夫,自相續具足不清淨的顯現,很多時候看別人不順眼,總是覺得自己好,就如同藏人俗語說"經常看到別人臉上的蟲子而看不到自己臉上的牦牛",這只能說明自己修行不好。很多大德都這麼說過:佛所見全是佛,菩薩所見者全是菩薩,凡夫所見者全是凡夫。我們學院有一位堪布,他不管看到別人做什麼壞事,總是說:"不要說不要說,這可能是有密意的,我們不要看他的過失。"因爲有時候我們並不太了解別人,一件事情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說別人過失對自己無利,在比丘戒與菩薩戒上都有詳細的戒相,在《佛子行叁十七頌》中也這麼說:"以惑宣說佛子過,則彼減滅自功德,故入大乘士之過,不宣說是佛子行。"我們修行人不要象世間人一樣,總歡喜把自己吹得很高,把別人貶低得一無是處,往往很多大德在未開始弘法前總是做最低下的事情,默默無聞地潛修,所以,一般凡夫人從表面上根本看不出別人內證和功德。常贊自己之功德,別人是不會對你恭敬的。你所誹謗的是不是諸佛菩薩的化現很難說,因爲,很多菩薩是以賤女、妓女、獵人的形象來渡化衆生的,所以我們平時應觀清淨心。世間有一句名言:說別人的過失,本身就是一種過失。所以,無論從自身或利他的哪一方面來說,隱秘別人的過失都是很必要的。

  "隱秘未來之計劃",對自己未來的計劃想法一定要保密,不要把未來的計劃、有時甚至是一個妄想,什麼建寺院、收徒弟、傳法等去隨便跟別人說,常言道:天機不可泄露。一般來說,真的計劃在還沒實現之前,說出來會産生違緣,故不宜泄露。而且我們修行人,對修法有個計劃還可以,對世間法不能過多計劃,因爲,世間的一切本體都是無常,計劃趕不上變化。我們的上師法王如意寶也是這樣,凡事情沒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把握時,是不說的。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大德先賢們的所作所爲,隱秘未來之計劃。

  7、不可宣說有叁種:不宣偶爾出離心,

   不宣自己狡詐行,不宣自己之善行。

  這裏講了不應宣說的有叁種。"不宣偶爾出離心",因爲,一個人的出離心若不是建立在正知正見上,那就只是一個凡夫刹那易變的心念。尤其在平時遇到逆境違緣時所生的出離心,是非常不穩固的。有時剛見到一位上師,馬上激動得眼淚都流出來了,想要出家,但還沒過幾天就又後悔了--凡夫的心就是這樣。大成就者更登秋培在印度時,曾跑到外道經堂的天尊像前,祈禱加持自己發起出離心,慢慢地看著外道天尊像時眼淚就流出來了,所以更登秋培說凡夫人的心太不可靠了。以前的藏地大德也這麼講過:偶爾的出離心如晨曦之露珠。

  "不宣自己狡詐行"有兩種解釋:一是在別人面前要以誠實忠厚來對人對事,不能象世間人那樣狡詐,整天以欺騙維生,然後還洋洋自得,四處誇揚自己的醜事;另一種是自己本來是個老實人,但把偶爾的一些錯事跟別人老老實實地說了,但這類事情往往說不清楚,別人往往據此斷定你很不可靠,這樣,引起別人的誤解,對自己沒有利益。

  "不宣自己之善行",不要對別人宣說自己的善行:拜了多少部經,在哪個靜處修行了多久,念了多少咒等等。這樣很容易毀滅這些善根的功德。毀滅善根的功德有四種:一爲宣說自己的善行;二爲以邪願回向;叁爲未能回向菩提;四爲事後生悔心。但有些大德爲了弟子們更加精進,在適當的時候也要宣說自己的一些善行,這是一種攝受的方便。

  8、不可去處有叁種:怨仇爭處不可去,

   衆人聚處不可去,玩樂之處不可去。

  凡修學佛法者,身必須處于適宜的環境中,不能去那些對自己修行不利的地方,否則,將有損于自己的功德。那麼,哪些地方不可去呢?總括說來有叁種,是怨仇爭處,衆人聚處和玩樂之處。

  "怨仇爭處不可去",對于怨仇爭鬥的地方不要去圍觀,因爲我們初學者沒有調解的能力,圍觀時不但會生起嗔心,而且還會被牽連進去,對自他都沒益處,所以看到這類場面後,在內心中祈禱上師叁寶,但願他們化解怨仇,而不要去參與。平時生活中,對自己有誤解或不好看法的人盡量敬而遠之,以免彼此增加不必要的誤解和矛盾。

  "衆人聚處不可去",這裏的衆人聚處是指沒有正知正見愦鬧的大都市,並非衆多道友一起精進地聞思修行的地方。對于一個修行者來說應該在適合的地方,通過聞思得到正見,再在無有愦鬧的寂靜處穩固自己的見解,及依見解而修持,《月燈經》、《彌勒請問經》多贊歎寂靜處有諸多功德。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所講的六種過失,其中的賭博、喧雜境就是衆人聚處。平時也不要經常去大城市等繁華之地,以免自己生起和增長貪心、嗔心、癡心,所以,除了成就後去弘法利生外,應盡量避免去衆人聚集的地方。

  "玩樂之處不可去",玩樂之處是指諸如去打麻將、下棋、跳舞、看錄像等遊玩的地方,這些地方只會助長貪嗔癡,不會增上智慧,世間上那些有修養的人也不會去的。以前米勒日巴尊者在山洞裏苦行時,見來了很多人,他就下山去,背上他僅有的一袋荨麻與一口土鍋。在途中土鍋打攔了,正巧被幾個去參加集會的姑娘看見了,她們說:"我們今天開法會時,應發願生生世世不要象他那樣可憐。"同時,米勒日巴尊者也默默發願:"願我生生世世不要象幾位姑娘那樣可憐,沒有正知正見。"沒有正知正見的愚癡衆生都執持顛倒之見,把無聊地消磨時光作爲一種快樂。一些修行人以前世間習氣重,現在也應該好好地觀察自己的不良習氣,頓時舍掉。這些教言看似容易,做起來卻不易,故我們應當努力。

  9、不宜宣說有叁種:無信者前不說法,

   未問不說自經曆,不說不符實際語。

  "不宜宣說",全知麥彭仁波切曾在《國王教言》的語言品中講:說話時必須要有因時間、地點、人物的不同而該說不該說的界限,否則,不該說而說成了瘋子一樣,該說而不說成了啞巴一樣,如果這樣,要麼事情辦不成,要麼生很多過失。這裏明確地闡述了說話必須適度。在此華智仁波切說不宜宣說有叁種。"無信者前不說法",就是對沒有信心的人不宣講佛法。因爲若具信心,則上師所講之法乃…

《自我教言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解脫道總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