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迁怒"之说,这些说明一方面是因果业报不能嗔恨于别人,另一方面生嗔将断除一切善法,所以,修行人要修忍辱度,把生嗔之怨敌速速忘掉。
"急须忘掉痴睡眠",无垢光尊者曾讲过,过多的睡眠有增长愚痴,生各种疾病,智慧日减,虚度人生等等过失,俗语也有"人越睡越懒"之说。睡眠其实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有规律的起居使我们能很好地劳逸结合,我们学院每天有规律地上课,既促使大家不懒惰少睡眠又使大家增长闻思修的功德,这也是忘掉痴睡眠的方便。故寂天菩萨劝曰:"依此人身筏,能渡苦大海,此筏难复得,愚者勿贪眠。"
总之,贪嗔痴是修行者的三大敌人,也是众生轮回的根本,是我们应当急须忘掉的,是否真忘掉是对我们修证好坏的一个切实的检验,若欲知自己修证如何,勿须问别人,用这三个忘掉来对照自己,结果自然会得出来。
5、恒需谨慎有三种:众中出言应谨慎,
独处行为应谨慎,平常观心应谨慎。
这三个谨慎是教诫我们,在平时的修行中身语意三业要如理作为,如果这样做将给自己修行带来众多顺缘。"众中出言应谨慎",在很多人面前说话一定要谨小慎微,不能信口开河,否则,将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每当在众人中说话时,首先要考虑对众生是有利还是有害,是暂时有利还是究竟有利,如果无利或没必要的最好不要说,否则,说出的话象泼出去的水是收不回来的,故《格言宝藏论》中也教我们"愚人众中少说话"。我们因为还不是圣者,不高兴时,出口易伤人,高兴时出口易失信,所以,日常中在很必要说话时,一定要谨慎。
"独处行为应谨慎",独处时,不能放任自己,经常要检点自己的行为,因为,一个人独处时很容易犯有些根本戒或分支戒。从前有一个喇嘛,他在四周无人时正准备偷施主家的大茶,当手伸进口袋时,他突然想起自己是出家人,如此做不应理,便大喊"捉贼",施主来时,他说:"你们看我的手不听话在偷你们的茶叶。"他能在发心作恶之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并立即对治,也是很了不起的,我们也要恒时注意自己的行为。
"平常观心应谨慎",菩萨与凡夫的其中一个区别就在于:菩萨观自心而凡夫不观自心。修行人观心很重要,无垢光尊者在《三十忠告论》中也教诫我们"调伏自心即是吾忠告。"我们应该时时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恶则断之,是善则令其增长,这个教言十分重要,应该背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来衡量检点自己。
6、恒需隐秘有三种:隐秘自己之功德,
隐秘他人之过失,隐秘未来之计划。
我们时时刻刻中应该保密的有三种。
"隐秘自己之功德",若按佛教的教规,自己即便具足很多功德,如严持净戒、具足智慧、具足禅定等诸多不可思议的功德,也都不能在别人面前宣说,必须保密。若自己宣说自己功德,多半是五毒中我慢的显现,且别人不一定对你生信心,反而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真正具有的一些功德也会因此而减灭,所以,有智慧的人不会宣说自己的功德。但现在末法时代的人们往往喜欢吹嘘自己已证悟了、已具足了功德、自己有神通、自己是活佛等,借以实现自己的贪欲。不过法王如意宝也这样讲过:有些真正的高僧大德为了摄受弟子,断除弟子的某些邪见,偶尔会说一些自己的功德,如我的内证境界是什么什么等。但智者更多的是常常观察自己的过失。正如《格言宝藏论》所说:"圣士观察自过失,劣者观察他过失,孔雀观察自身体,鸱鴞给人起恶兆。"
"隐秘他人之过失",我们平时不要说别人的过失,因为我们是凡夫,自相续具足不清净的显现,很多时候看别人不顺眼,总是觉得自己好,就如同藏人俗语说"经常看到别人脸上的虫子而看不到自己脸上的牦牛",这只能说明自己修行不好。很多大德都这么说过:佛所见全是佛,菩萨所见者全是菩萨,凡夫所见者全是凡夫。我们学院有一位堪布,他不管看到别人做什么坏事,总是说:"不要说不要说,这可能是有密意的,我们不要看他的过失。"因为有时候我们并不太了解别人,一件事情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说别人过失对自己无利,在比丘戒与菩萨戒上都有详细的戒相,在《佛子行三十七颂》中也这么说:"以惑宣说佛子过,则彼减灭自功德,故入大乘士之过,不宣说是佛子行。"我们修行人不要象世间人一样,总欢喜把自己吹得很高,把别人贬低得一无是处,往往很多大德在未开始弘法前总是做最低下的事情,默默无闻地潜修,所以,一般凡夫人从表面上根本看不出别人内证和功德。常赞自己之功德,别人是不会对你恭敬的。你所诽谤的是不是诸佛菩萨的化现很难说,因为,很多菩萨是以贱女、妓女、猎人的形象来渡化众生的,所以我们平时应观清净心。世间有一句名言:说别人的过失,本身就是一种过失。所以,无论从自身或利他的哪一方面来说,隐秘别人的过失都是很必要的。
"隐秘未来之计划",对自己未来的计划想法一定要保密,不要把未来的计划、有时甚至是一个妄想,什么建寺院、收徒弟、传法等去随便跟别人说,常言道:天机不可泄露。一般来说,真的计划在还没实现之前,说出来会产生违缘,故不宜泄露。而且我们修行人,对修法有个计划还可以,对世间法不能过多计划,因为,世间的一切本体都是无常,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的上师法王如意宝也是这样,凡事情没有百分之八、九十的把握时,是不说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大德先贤们的所作所为,隐秘未来之计划。
7、不可宣说有三种:不宣偶尔出离心,
不宣自己狡诈行,不宣自己之善行。
这里讲了不应宣说的有三种。"不宣偶尔出离心",因为,一个人的出离心若不是建立在正知正见上,那就只是一个凡夫刹那易变的心念。尤其在平时遇到逆境违缘时所生的出离心,是非常不稳固的。有时刚见到一位上师,马上激动得眼泪都流出来了,想要出家,但还没过几天就又后悔了--凡夫的心就是这样。大成就者更登秋培在印度时,曾跑到外道经堂的天尊像前,祈祷加持自己发起出离心,慢慢地看着外道天尊像时眼泪就流出来了,所以更登秋培说凡夫人的心太不可靠了。以前的藏地大德也这么讲过:偶尔的出离心如晨曦之露珠。
"不宣自己狡诈行"有两种解释:一是在别人面前要以诚实忠厚来对人对事,不能象世间人那样狡诈,整天以欺骗维生,然后还洋洋自得,四处夸扬自己的丑事;另一种是自己本来是个老实人,但把偶尔的一些错事跟别人老老实实地说了,但这类事情往往说不清楚,别人往往据此断定你很不可靠,这样,引起别人的误解,对自己没有利益。
"不宣自己之善行",不要对别人宣说自己的善行:拜了多少部经,在哪个静处修行了多久,念了多少咒等等。这样很容易毁灭这些善根的功德。毁灭善根的功德有四种:一为宣说自己的善行;二为以邪愿回向;三为未能回向菩提;四为事后生悔心。但有些大德为了弟子们更加精进,在适当的时候也要宣说自己的一些善行,这是一种摄受的方便。
8、不可去处有三种:怨仇争处不可去,
众人聚处不可去,玩乐之处不可去。
凡修学佛法者,身必须处于适宜的环境中,不能去那些对自己修行不利的地方,否则,将有损于自己的功德。那么,哪些地方不可去呢?总括说来有三种,是怨仇争处,众人聚处和玩乐之处。
"怨仇争处不可去",对于怨仇争斗的地方不要去围观,因为我们初学者没有调解的能力,围观时不但会生起嗔心,而且还会被牵连进去,对自他都没益处,所以看到这类场面后,在内心中祈祷上师三宝,但愿他们化解怨仇,而不要去参与。平时生活中,对自己有误解或不好看法的人尽量敬而远之,以免彼此增加不必要的误解和矛盾。
"众人聚处不可去",这里的众人聚处是指没有正知正见愦闹的大都市,并非众多道友一起精进地闻思修行的地方。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应该在适合的地方,通过闻思得到正见,再在无有愦闹的寂静处稳固自己的见解,及依见解而修持,《月灯经》、《弥勒请问经》多赞叹寂静处有诸多功德。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所讲的六种过失,其中的赌博、喧杂境就是众人聚处。平时也不要经常去大城市等繁华之地,以免自己生起和增长贪心、嗔心、痴心,所以,除了成就后去弘法利生外,应尽量避免去众人聚集的地方。
"玩乐之处不可去",玩乐之处是指诸如去打麻将、下棋、跳舞、看录像等游玩的地方,这些地方只会助长贪嗔痴,不会增上智慧,世间上那些有修养的人也不会去的。以前米勒日巴尊者在山洞里苦行时,见来了很多人,他就下山去,背上他仅有的一袋荨麻与一口土锅。在途中土锅打拦了,正巧被几个去参加集会的姑娘看见了,她们说:"我们今天开法会时,应发愿生生世世不要象他那样可怜。"同时,米勒日巴尊者也默默发愿:"愿我生生世世不要象几位姑娘那样可怜,没有正知正见。"没有正知正见的愚痴众生都执持颠倒之见,把无聊地消磨时光作为一种快乐。一些修行人以前世间习气重,现在也应该好好地观察自己的不良习气,顿时舍掉。这些教言看似容易,做起来却不易,故我们应当努力。
9、不宜宣说有三种:无信者前不说法,
未问不说自经历,不说不符实际语。
"不宜宣说",全知麦彭仁波切曾在《国王教言》的语言品中讲:说话时必须要有因时间、地点、人物的不同而该说不该说的界限,否则,不该说而说成了疯子一样,该说而不说成了哑巴一样,如果这样,要么事情办不成,要么生很多过失。这里明确地阐述了说话必须适度。在此华智仁波切说不宜宣说有三种。"无信者前不说法",就是对没有信心的人不宣讲佛法。因为若具信心,则上师所讲之法乃…
《自我教言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