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至一字一句,犹如食盐溶于清水一样,能很好地受用,象灵丹妙药一样,会调伏自相续中的很多烦恼,非常非常地不可思议!尤其当对法和对传法上师具足信心时,即便是一个表面上非常非常平常浅显的经典或修法都会觉得内外密意极深。"信为道源功德母",如果一个人对佛法常常具足信心,他就会具足精进、忍辱、闻思等等很多功德--一切的道地成就都来源于信心,这在《净土五经》、《净土教言》中都有详细的说明。反之--对无信者前说法会有很多相反的作用,如对密宗没信心的人前宣说密法,对大乘没信心的人前宣说大乘法等等--对方会因接受不了而生邪见或退失信心,在《华严经》中有类似的公案,菩萨戒中在这方面也有戒条。所以,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讲"佛法大海唯信能入",《白莲花经》中说"没信心的人象焦芽败种"等等。若上师对弟子传法,若弟子没有信心,即使听了法,法也入不了心;法不入心,如病不服药,永远不能断除无明烦恼。在《百业经》中也可以看出无论是世尊还是罗汉调化众生时都是先观察因缘是否成熟,所调对象能否生信,这就自然而然显露出了这条规律。
"未问不说自经历",别人没问你的经历时,你不要主动自我介绍,以防自吹自擂之讥嫌。尤其是密宗弟子,对别人偏要炫耀自己灌了什么什么顶,有什么什么甚深的见解,亲近过多少位上师等等学佛的经历,一边讲一边自以为了不起的,殊不知这样密乘戒已经犯的差不多了。
"不说不符实际语",就是说话要老老实实,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说话之前要对自己的语言作一观察:这样说会不会骗上师?会不会骗众生?是否符合实际?否则,稍微有辩别能力的人,见你说的没有可靠性,失去了信任感,之后即使你再把三藏十二部的精华都说出来,他也再不会相信你了,你自己就谈不上去度化别人了。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学会善巧地使用语言,接引初学佛者。除了选择对象,应机而发,谛实而言外,我们还应在交流引导中学会《华严经》中所说的"恒顺众生",比如先从对方的爱好一点点谈,再引导他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体悟出因果不虚,轮回痛苦等等一些道理,这样他就容易对佛法产生出深切的信心。
华智仁波切的这个教言是自利利他的甚深窍诀,如果能铭记于心中,用于行动,将对自他利益无量。
10、不该之事有三种:友前不该有喜怒,
承诺不该有变动,行事不该有表里。
这是华智仁波切教我们修行人,在日常生活中身语意所不应该作的,也是有关人格方面的教言。"友前不该有喜怒",友包括亲戚朋友与修行道友,在他们的面前不能喜怒无常,要有一个稳定的情绪。对于在座的人来说,前世我们已经结了不同程度的善缘,才能有今生的相聚,并能共同闻思修法;今生又共同发了无上的菩提心,共同发愿往生极乐刹土,来世我们肯定还是很密切的道友。当我们大家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相遇,应该以欢喜心珍惜我们之间的法缘。对待金刚道友,自己的心不要象夏天的天气,说变就变,一会是睛空万里,一会是乌云密布,这样,彼此在一起相处或做事情就很不方便。作为一个修行者,为人处事不能能象一般的世间人一样,而要有一个稳定温和的态度。应如《格言宝藏论》中所说"不因称誉而兴喜,不因漫骂而忧伤,善持已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不过,对上师的喜怒我们应该明白是调伏弟子所显现的方便。另外,对于病人,尤其是心脏病者的喜怒哀乐我们要给予足够的宽容与谅解。
"承诺不应有变动",就是已经应承许诺别人的事情,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和违缘,也不应该改变。龙树菩萨曾说过:"智者的承诺,纵遇命难也不变。"智者的话如刻在石头上的字,任凭风吹雨打,它都不会轻易变动的。智者的承诺也不是信口答应,而是在此之前,进行仔细的观察,之后,一旦答应了,怎么样都不会变的。以前的圣贤们是这样做的,也是以这个标准来观察一个人是否是可信的。
"行事不该有表里",就是我们做什么事情不应该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要表里一致。修行人不要象社会上人一样狡猾,领导在时讨好,领导不在做很多不如法的行为。修行人要老老实实的,不管别人知不知道,自己所作的一切善恶要深信在因果上是不虚的,只要自己人前人后都一样尽力去做了,久而久之,别人自然会知道自己是真实为人做事,不管对众生也好,对道友也好,对上师也好,都要以诚相待,表里一致。
以后的弘法者,应该十分重视这三点,弘法要具足福德因缘智慧多方面的功德,并不只是有一点证悟就足够了。必须要有一个很好的人格,给人一种稳重、坦诚、实在的可靠感,别人信服后,再宣讲佛法,别人才会相信。历代传承上师也都认为人格是修习佛法的根本。这在《二规教言论》、《格言宝藏论》及上师如意宝的教言也有诸多宣讲。我们应平时多翻阅,用言教时时来衡量和观察自己,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
以上三方面若每个人都尽量自我要求去做,那么,每个人都会成为一个合格的修行人,僧团也自然会清净和合。希望具有这些功德者能令其增长,未具有者则令尽量生起。
11、莫作之事有三种:切莫自大与傲慢,
切莫暗中说他过,于谁亦莫作轻慢。
我们修行人一定不能作的事情有三种。
一是切莫自大与傲慢,如果自己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就看不到别人的功德,也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而且,因此也就很难得到传承上师的加持,历来的高僧大德从其论著及日常言行中,都体现出内在谦虚的美德。而我们往往会生起粗大或细微的傲慢心,比如认为这个教言很简单、这个法我听过几次了、这件事情我肯定比别人做得要好等等,而没有时常以法来对照、衡量自己,古印度的一位大成就者曾三十七世中修学五部大论,上师如意宝一生中听闻过一百多次《佛子行》,这些大德大成就者都是如此的谦虚好学,象我们这些初学者有什么理由傲慢自大!寂天菩萨也教我们:"愿如细柔棉,敬当彼等仆"这样的谦下,《格言宝藏论》中也说"大者不必用傲慢,劣者傲慢有何用?真宝不用语夸张,假宝再夸亦谁买?"。所以,没有必要傲慢,慢如高山法水不注,修行人,切记!
二是"切莫暗中说他过",即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过失,暗中说过戒律中也是遮止的。我们现在都是修学人,不是佛,每个人都有各人不同的缺点和过失,只要大家真诚地当面指出别人的缺点,稍微有智慧的人会发自内心感谢的;若在背后说别人,经别人传过去后,因说话的语气和意图等的不同,会产生误解,彼此心里就容易产生隔阂。只可惜现在的人们可能是业力所感,大多是口蜜腹剑,这种人最是交不得,修行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没必要去谄媚,这样对自己解脱又不是什么助缘。道宣律师也说过:"常观自身心,口勿说他短。"自己空闲时就观一切无常,轮回是苦,观察自心的来住去等,或口里念念咒语,诵诵经等等,可以做许多善法,不要在背后,天天播新闻做广告,似乎天底下只有你一个是好人,别人都是坏人,这不是自利的行为,更不是利他的行为。
三是"于谁切莫作轻慢",就是对任何众生,小至一虫一蚁,都不要轻慢。一方面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是平等的,我们不能轻慢,如《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每天对一个众生礼拜,别人打他时,他边跑边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具如来德性";另一方面,龙钦饶降尊者在《前行》中清楚地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对轮回中的父母应该生起大悲心,为把他们从轮回的苦海中救度出来而自己发心努力修行,这样自然轻慢心就生不起来了。正象米勒日巴尊者在道歌中所唱的:"不知众生皆父母,寺庙虽佳有何用?"如果一个出家人身在清净梵宇,而所行所为却象世俗人一样,恃财恃权恃势去欺负、污辱别人,这样出家又有什么用?
12、不应之事有三种:不于富人施财物,
不于狡者起信心,于谁亦莫说密语。
一是"不于富人施财物",意思是不应把财物布施给富人或者不应该把财物借给富人用。因为富人本来非常富有,把财物给他只能是锦上添花,没有多少意义。米勒日巴尊者在山上苦行时说:"给苦行人供养一点财物,是真正的雪中送炭,功德太大了。"另一方面,小小的财富,对你自己很重要,但对富人来说就无所谓了。如果自己的一些财富借给富人了,他因根本不在乎而容易忘记,你自己反而很难收回。所以,对富人不应该施财物。
二是"不于狡者起信心",就是对狡猾不老实的所谓修行人不要起信心,否则就上当受骗了。现在南瞻部洲人尔虞我诈简直太多了,米勒日巴原来对几个姑娘唱过这样的一支金刚歌:"南瞻部洲的人,不求智者而求狡诈者,末法时代的人不求善人求恶人,你们这些姑娘不求象我这样的瑜伽士,而喜欢世间上的英俊男子。"那些狡猾的人,往往冒充成就者,乱讲一气,蛊惑人心,大家要好好地观察识别。
三是"于谁亦莫说密语",就是自己的秘密对谁也不要说,在《大幻化网》的密咒续事中,哪些是可以与上师说的,哪些是可以与金刚道友说的等等有详细的宣讲,对于不能随意宣讲的,如证悟境界等,及金刚道友间发誓保密不外传的,就绝对要保密。否则,是将破密乘戒的。象我们的上师法王如意宝就曾说过:"有的事情象自己的本尊,我连对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从没说。"世间上能保密的人极少,凡是密语就任何人都不能说,若对一个人说了,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成了公开的"秘密"了。萨迦班智达也这样教我们:"高士不隐非密事,宁死亦隐应密事"。
13、不应观察有三种:不应观察美女身,
不应观察友之事,不应观察己功德。
我们修行…
《自我教言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