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自我教言浅释▪P4

  ..续本文上一页人应该经常用正知正念观察自己的身心言行。而有些事则是不应该观察的,最根本的有三种。

  一是不应观察美女身,这里是对男众而言的,对女众是不应观察俊男身。凡夫人往往由于俱生的习气,只观察外表--这个女人的眼睛、鼻子、嘴巴、身材、衣着、打扮是如何如何的美丽动人;那个男子是如何如何的英俊潇洒--之后浮想连翩,比修本尊观想的还清楚,还有信心,再找个机会眉目传情,这样就给自己的修行带来了极大的违缘,破坏了梵净行。欲界中的人,俱生都有贪欲心,男贪女,女贪男,大德根顿秋培说:"其实很多男人贪着女人,女人贪着男子,只是外表上不显露而已。"古来世间有"英难过美人关"之说,很多帝王也是因一个美人而失去江山,出世间的也不乏因难断贪男贪女之心而断送慧命,未圆满成就的。那么,怎样才断除这个轮回贪欲的根本呢?主要是男女之间不要以贪欲心互相观察。对男众来说,无垢光尊者讲过十几次:女人是祸根,不能观察、不应观察。修行人是修正一切不如法的行为的,是为自己及一切众生出离轮回而修行的,应该有一个强烈的出离心,有了出离心就自然不会对暂时的漏法有一分的贪执。凡夫人虽然不可能不生一念的贪执,但应于烦恼初萌生时,就速疾呵斥令消除。要用正念观自心。进一步而言,应以不净观作个究竟观察:无论是再好看的人,她的七窍六孔哪一处流出的不是脏东西?体内全充满大小便,越想越恶心,一个臭皮囊哪一点值得贪爱?有什么好看的?可能是上师三宝的加持,在我们学院的许多出家人这方面很好,一方面对自身的衣着容貌不加打扮,没有刻意的去讲究,除掉了生贪的缘,另一方面,每天认真闻思修行,即便有些人难免生烦恼,都能用各种善巧方便,想方设法去对治,遣除自他修行中的违缘。

  二是"不应观察友之事",就是不应该观察亲友或道友的所作所为。现在的世间人或修行人,多以凡情来观察推断别人的行为,容易生各种各样的烦恼和不清净的心,这样不仅对调伏自相续没有一点益处,而且容易与亲近的人产生很大的烦恼。即便是与上师大善知识,常在一起,也容易生邪见,如《格言宝藏论》中说:"过越亲近有学者,多半亦会生厌烦"一样。所以,我们不要观察友之事,而应按照《大圆满前行》中讲的,把住处观成无量殿,道友观为菩萨男女,经常向内观,对正报依报生起一个清净心。米勒日巴尊者曾这么说过:"此心不生清净心,造修佛塔有何用?"佛法是向内调心的法,不是向外求的,如果不观察别人,只向内观察自心,自然会断除很多烦恼,久而久之,自心自然会调伏的。

  三是"不应观察己功德",就是不应该观察自己的功德,相反该观察自己的过失,这样才能使自己进步。我们若经常观察自己的功德,则功德易被摧毁,也不易得到别人所具而自己没有的功德。以前历代的高僧大德都很谦虚,不宣扬自己的功德,默默潜修。同样在学院里,可能是传承上师的加持,很多出家人虽然具足很多功德,但从来都是默默持之以恒地闻思修,他们从没有恃己功德而轻慢别人。我们应该躺他们恭敬学习。

  14、随顺之事有三种:语言随顺于亲友,

   衣饰随顺于当地,自心相应于佛法。

  这里是讲了身语意三门应该随顺的对象。一是"语言随顺于亲友", 在自己的周围有不同层次和根基的亲友,各自的所好不同,故为令其生欢喜心,言语应该随顺于亲友。上师在胜利道歌中也教我们"诸时心行随顺友",这也是以后弘法利生中的一个极为殊胜的窍诀,特别是对世间人或初学佛者,说话先随顺他们,觉得对方很愿意接受自己讲话,才可以相应地赞叹上师、以及诸佛菩萨正法圣僧的功德,这样就能使对方生起信心。但随顺也不并不等于一味投其所好,而丧失原则,圣者的一句话,往往使自己终身受益不尽,就是掌握了这个要点的缘故。

  二是"衣饰随顺于当地",意思是入乡随俗,不要太引人注目,在家人要随顺当地的衣饰习惯,出家人要如法地随顺出家人的衣饰习惯,不能乱来,否则成为可笑之处。尤其是出家人的衣饰,在戒律中从尺寸到颜色都有详细的要求。出家人有穿衣的规矩和讲究,最起码不能穿在家人的衣服,如白色及花花绿绿的衣服,如果总是喜欢这些放不下,就应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加持,以免对自己以后修行带来违缘。学院里汉族出家人穿藏族僧装首先要懂得如法的穿着,不要穿得不僧不俗不汉不藏的。最要强调的是出家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换在家人的衣服!我们的上师如意宝在文革中那么困难的时期冒着生命危险都没离过僧衣。《地藏十轮经》中也讲:仅是穿僧衣,邪魔外道也是不敢侵犯的。即便是一个僧人破了戒,只要他仍穿着僧衣,在家人也不能说他的过失。所以我们要如理如法地随顺与自己相应的衣饰。

  三是"自心相应于佛法",一个人的修行如何关键是看他自心调伏的程度,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完全没有与佛法相应,那就不算是一个修行人。所谓的佛法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其根本都调伏自心,如果心已调伏则自然能生起一个无伪的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就不会对众生做一芥子的损害,而是广行四摄六度自然远离世间八法,一切时中心安住于法上,身的行住坐卧在禅定中,所言全是佛的言教,否则,一个出家人与世间人是没有太大区别的。现在的修行人,心相应于佛法的人极少,真正这样法融入自心的人更少,而我们是多生有幸,遇到了这样的大善知识,每天都在闻思佛法的环境中熏习,希望各自都能真正的把佛法融入心间,使自心与佛法相应。

  15、不应听闻有三种:不闻他人赞己德,

   不闻喜新者之语,不闻愚者之教诲。

  我们修行人应该闻佛法,而不应该听一些不合正见的杂言秽语,其中不应该听闻的语言主要有三种:

  一"不闻他人赞己德",就是不要听别人对自己赞叹夸奖的语言,因为这种语言容易引生起执著和傲慢心,使人堕入世间八法之网,我们修行人不能对这些有实执,而应象阿底峡尊者所说的那样"应观赞叹如空谷声"。另一方面,即便是有功德,仅仅是赞叹也没太大的意义,又不是随喜,可以令彼此都得到同等的功德;又如果没功德怎样赞叹也不可能生出个功德。所以,没有必要听别人对自己的赞叹。修行人不能象世间人一样,听到别人的奉承夸奖,心就飘起来了,不论别人赞叹也好不赞叹也好,自己是最清楚自己的,应该象《格言宝藏论》讲的那样:"不因称赞而高兴,不因辱骂而忧伤,善持自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

  二"不闻喜新者之语",就是喜新厌旧人的话不要听,因为,这种人特点是心浮躁不稳重。世间有句俗语"衣服是新的好,人是旧的好",一般世间人品好的人做事沉着,说话象板子上钉钉子一样,对人也是一直很好,不会轻易交新友。修行很好的人也是一样,道友也常是一个,说话做事也不激动,对任何人都是一样。有些人呢,没有一点知见头脑,今天听到这里的法殊胜,这个上师了不起,象蜜蜂一样来这里了,过了两天又听说了另外一个地方的灌顶是从来没有的、非常殊胜,马上又跑到另外一个地方,简直象墙头芦苇一样,一点都不稳重,这样很难在修行上有所成就。

  三是"不闻愚者之教诲",愚者就指那些没有闻思修智慧、没有世间正见,不信因果人。愚者什么都地颠倒的,把世间八法等有漏法当作是最好的,把出世无漏的法当作毒药。象社会上好多人,劝出家人还俗,去社会上混个一官半职,好象这样人生就有意义了一样。如果我们自己本身没有稳固的正见,就很容易听信愚者,这样就真的失去了光明的前途,等待自己的最终只能是无尽的痛苦。所以,应经常用圣者的教言来熏习自己的见解行为,提高自己辨别正邪的智慧。

  16、不能希求有三种:不求富人之财物,

   不求高贵之地位,不求华丽之衣饰。

  修行人与世间人有很大的差别,其希求的目标更是不同。修行人所希求的是知足少欲、清净的戒律、无上的智慧等戒定慧三学的功德,而世间人所希求的正是出家修行人要断除的财、色、名、食、睡等轮回痛苦之因。所以,以前萨迦派的大德们曾说过:"贪恋世间不是修行者。"

  对世间的希求具代表性的有三种。一是"不求富人之财物",一个人拥有甚至象多闻天王一样多的财物,但若除了使自己吃饱穿暖以外,不知道上供下施则没有任何意义,任何财物人死后肯定全部留在人世间,一样也带不走,对自己的转生毫无帮助。但现在的凡夫人因往昔贪求的串习力故,一见到富贵豪华就情不自禁地想:要是我有这么好的条件多好啊!所以,祈祷供养黄财神比祈祷阿弥陀佛观音菩萨还精进,并且找一个漂亮的借口:上师啊,佛啊,菩萨啊,保佑我发财做个大大的老板,让我有钱供养僧众。其实这样没有必要,僧众有僧众自己的功德福报,只要如理修行,自然会有供养的。作为一个修行人不作份内的修行,反而去追求财富,也不能算修行人。华智仁波且早就说过:如果修行人越来越富裕,他的修行肯定不会好。一个修行人只要不饿着不冻着,能够闻法修行也就非常满足了,龙树菩萨也说过:"所有财富中,知足少欲是最安乐的。"在《佛遗教经》中有一节专门讲知足少欲的功德和希求财富的过患。所以修行人不要成为变相的生意人,若与世间人一样,皈依念佛都是为了祈求发财,这样就浪费了这个宝贵人身。我们这个暇满人身应该用来解决生生世世的大问题,应该用来圆满无漏之圣者七财,而不应用来贪求世间有漏之财。

  二是"不求高贵之地位",一般的人,总是想求得个一官半职,一旦地位比以前降低了,就睡不着觉。我们出家人不能对地位有希求之心,华智仁波且在《大圆满前行》中讲:象天一样高,象天人…

《自我教言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解脱道总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