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我教言淺釋▪P4

  ..續本文上一頁人應該經常用正知正念觀察自己的身心言行。而有些事則是不應該觀察的,最根本的有叁種。

  一是不應觀察美女身,這裏是對男衆而言的,對女衆是不應觀察俊男身。凡夫人往往由于俱生的習氣,只觀察外表--這個女人的眼睛、鼻子、嘴巴、身材、衣著、打扮是如何如何的美麗動人;那個男子是如何如何的英俊潇灑--之後浮想連翩,比修本尊觀想的還清楚,還有信心,再找個機會眉目傳情,這樣就給自己的修行帶來了極大的違緣,破壞了梵淨行。欲界中的人,俱生都有貪欲心,男貪女,女貪男,大德根頓秋培說:"其實很多男人貪著女人,女人貪著男子,只是外表上不顯露而已。"古來世間有"英難過美人關"之說,很多帝王也是因一個美人而失去江山,出世間的也不乏因難斷貪男貪女之心而斷送慧命,未圓滿成就的。那麼,怎樣才斷除這個輪回貪欲的根本呢?主要是男女之間不要以貪欲心互相觀察。對男衆來說,無垢光尊者講過十幾次:女人是禍根,不能觀察、不應觀察。修行人是修正一切不如法的行爲的,是爲自己及一切衆生出離輪回而修行的,應該有一個強烈的出離心,有了出離心就自然不會對暫時的漏法有一分的貪執。凡夫人雖然不可能不生一念的貪執,但應于煩惱初萌生時,就速疾呵斥令消除。要用正念觀自心。進一步而言,應以不淨觀作個究竟觀察:無論是再好看的人,她的七竅六孔哪一處流出的不是髒東西?體內全充滿大小便,越想越惡心,一個臭皮囊哪一點值得貪愛?有什麼好看的?可能是上師叁寶的加持,在我們學院的許多出家人這方面很好,一方面對自身的衣著容貌不加打扮,沒有刻意的去講究,除掉了生貪的緣,另一方面,每天認真聞思修行,即便有些人難免生煩惱,都能用各種善巧方便,想方設法去對治,遣除自他修行中的違緣。

  二是"不應觀察友之事",就是不應該觀察親友或道友的所作所爲。現在的世間人或修行人,多以凡情來觀察推斷別人的行爲,容易生各種各樣的煩惱和不清淨的心,這樣不僅對調伏自相續沒有一點益處,而且容易與親近的人産生很大的煩惱。即便是與上師大善知識,常在一起,也容易生邪見,如《格言寶藏論》中說:"過越親近有學者,多半亦會生厭煩"一樣。所以,我們不要觀察友之事,而應按照《大圓滿前行》中講的,把住處觀成無量殿,道友觀爲菩薩男女,經常向內觀,對正報依報生起一個清淨心。米勒日巴尊者曾這麼說過:"此心不生清淨心,造修佛塔有何用?"佛法是向內調心的法,不是向外求的,如果不觀察別人,只向內觀察自心,自然會斷除很多煩惱,久而久之,自心自然會調伏的。

  叁是"不應觀察己功德",就是不應該觀察自己的功德,相反該觀察自己的過失,這樣才能使自己進步。我們若經常觀察自己的功德,則功德易被摧毀,也不易得到別人所具而自己沒有的功德。以前曆代的高僧大德都很謙虛,不宣揚自己的功德,默默潛修。同樣在學院裏,可能是傳承上師的加持,很多出家人雖然具足很多功德,但從來都是默默持之以恒地聞思修,他們從沒有恃己功德而輕慢別人。我們應該躺他們恭敬學習。

  14、隨順之事有叁種:語言隨順于親友,

   衣飾隨順于當地,自心相應于佛法。

  這裏是講了身語意叁門應該隨順的對象。一是"語言隨順于親友", 在自己的周圍有不同層次和根基的親友,各自的所好不同,故爲令其生歡喜心,言語應該隨順于親友。上師在勝利道歌中也教我們"諸時心行隨順友",這也是以後弘法利生中的一個極爲殊勝的竅訣,特別是對世間人或初學佛者,說話先隨順他們,覺得對方很願意接受自己講話,才可以相應地贊歎上師、以及諸佛菩薩正法聖僧的功德,這樣就能使對方生起信心。但隨順也不並不等于一味投其所好,而喪失原則,聖者的一句話,往往使自己終身受益不盡,就是掌握了這個要點的緣故。

  二是"衣飾隨順于當地",意思是入鄉隨俗,不要太引人注目,在家人要隨順當地的衣飾習慣,出家人要如法地隨順出家人的衣飾習慣,不能亂來,否則成爲可笑之處。尤其是出家人的衣飾,在戒律中從尺寸到顔色都有詳細的要求。出家人有穿衣的規矩和講究,最起碼不能穿在家人的衣服,如白色及花花綠綠的衣服,如果總是喜歡這些放不下,就應經常祈禱上師叁寶加持,以免對自己以後修行帶來違緣。學院裏漢族出家人穿藏族僧裝首先要懂得如法的穿著,不要穿得不僧不俗不漢不藏的。最要強調的是出家人無論走到哪裏,都不要換在家人的衣服!我們的上師如意寶在文革中那麼困難的時期冒著生命危險都沒離過僧衣。《地藏十輪經》中也講:僅是穿僧衣,邪魔外道也是不敢侵犯的。即便是一個僧人破了戒,只要他仍穿著僧衣,在家人也不能說他的過失。所以我們要如理如法地隨順與自己相應的衣飾。

  叁是"自心相應于佛法",一個人的修行如何關鍵是看他自心調伏的程度,如果一個人的行爲完全沒有與佛法相應,那就不算是一個修行人。所謂的佛法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其根本都調伏自心,如果心已調伏則自然能生起一個無僞的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就不會對衆生做一芥子的損害,而是廣行四攝六度自然遠離世間八法,一切時中心安住于法上,身的行住坐臥在禅定中,所言全是佛的言教,否則,一個出家人與世間人是沒有太大區別的。現在的修行人,心相應于佛法的人極少,真正這樣法融入自心的人更少,而我們是多生有幸,遇到了這樣的大善知識,每天都在聞思佛法的環境中熏習,希望各自都能真正的把佛法融入心間,使自心與佛法相應。

  15、不應聽聞有叁種:不聞他人贊己德,

   不聞喜新者之語,不聞愚者之教誨。

  我們修行人應該聞佛法,而不應該聽一些不合正見的雜言穢語,其中不應該聽聞的語言主要有叁種:

  一"不聞他人贊己德",就是不要聽別人對自己贊歎誇獎的語言,因爲這種語言容易引生起執著和傲慢心,使人墮入世間八法之網,我們修行人不能對這些有實執,而應象阿底峽尊者所說的那樣"應觀贊歎如空谷聲"。另一方面,即便是有功德,僅僅是贊歎也沒太大的意義,又不是隨喜,可以令彼此都得到同等的功德;又如果沒功德怎樣贊歎也不可能生出個功德。所以,沒有必要聽別人對自己的贊歎。修行人不能象世間人一樣,聽到別人的奉承誇獎,心就飄起來了,不論別人贊歎也好不贊歎也好,自己是最清楚自己的,應該象《格言寶藏論》講的那樣:"不因稱贊而高興,不因辱罵而憂傷,善持自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

  二"不聞喜新者之語",就是喜新厭舊人的話不要聽,因爲,這種人特點是心浮躁不穩重。世間有句俗語"衣服是新的好,人是舊的好",一般世間人品好的人做事沈著,說話象板子上釘釘子一樣,對人也是一直很好,不會輕易交新友。修行很好的人也是一樣,道友也常是一個,說話做事也不激動,對任何人都是一樣。有些人呢,沒有一點知見頭腦,今天聽到這裏的法殊勝,這個上師了不起,象蜜蜂一樣來這裏了,過了兩天又聽說了另外一個地方的灌頂是從來沒有的、非常殊勝,馬上又跑到另外一個地方,簡直象牆頭蘆葦一樣,一點都不穩重,這樣很難在修行上有所成就。

  叁是"不聞愚者之教誨",愚者就指那些沒有聞思修智慧、沒有世間正見,不信因果人。愚者什麼都地顛倒的,把世間八法等有漏法當作是最好的,把出世無漏的法當作毒藥。象社會上好多人,勸出家人還俗,去社會上混個一官半職,好象這樣人生就有意義了一樣。如果我們自己本身沒有穩固的正見,就很容易聽信愚者,這樣就真的失去了光明的前途,等待自己的最終只能是無盡的痛苦。所以,應經常用聖者的教言來熏習自己的見解行爲,提高自己辨別正邪的智慧。

  16、不能希求有叁種:不求富人之財物,

   不求高貴之地位,不求華麗之衣飾。

  修行人與世間人有很大的差別,其希求的目標更是不同。修行人所希求的是知足少欲、清淨的戒律、無上的智慧等戒定慧叁學的功德,而世間人所希求的正是出家修行人要斷除的財、色、名、食、睡等輪回痛苦之因。所以,以前薩迦派的大德們曾說過:"貪戀世間不是修行者。"

  對世間的希求具代表性的有叁種。一是"不求富人之財物",一個人擁有甚至象多聞天王一樣多的財物,但若除了使自己吃飽穿暖以外,不知道上供下施則沒有任何意義,任何財物人死後肯定全部留在人世間,一樣也帶不走,對自己的轉生毫無幫助。但現在的凡夫人因往昔貪求的串習力故,一見到富貴豪華就情不自禁地想:要是我有這麼好的條件多好啊!所以,祈禱供養黃財神比祈禱阿彌陀佛觀音菩薩還精進,並且找一個漂亮的借口:上師啊,佛啊,菩薩啊,保佑我發財做個大大的老板,讓我有錢供養僧衆。其實這樣沒有必要,僧衆有僧衆自己的功德福報,只要如理修行,自然會有供養的。作爲一個修行人不作份內的修行,反而去追求財富,也不能算修行人。華智仁波且早就說過:如果修行人越來越富裕,他的修行肯定不會好。一個修行人只要不餓著不凍著,能夠聞法修行也就非常滿足了,龍樹菩薩也說過:"所有財富中,知足少欲是最安樂的。"在《佛遺教經》中有一節專門講知足少欲的功德和希求財富的過患。所以修行人不要成爲變相的生意人,若與世間人一樣,皈依念佛都是爲了祈求發財,這樣就浪費了這個寶貴人身。我們這個暇滿人身應該用來解決生生世世的大問題,應該用來圓滿無漏之聖者七財,而不應用來貪求世間有漏之財。

  二是"不求高貴之地位",一般的人,總是想求得個一官半職,一旦地位比以前降低了,就睡不著覺。我們出家人不能對地位有希求之心,華智仁波且在《大圓滿前行》中講:象天一樣高,象天人…

《自我教言淺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解脫道總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