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空性中無十二有支、順生還滅,則能遠離叁界大夢。何以故?以十二緣起皆以無明昏睡,遂變現種種六道生死,貪愛取舍,無不是夢。但衆生癡迷未醒,受其驅使。今知無明本空,生死如夢,遂不爲使也。次複知空性中,無四谛等法,則遠離渴想。何以故?以衆生不知惑業如幻,苦報如夢,遂如渴鹿逐陽焰,以爲可以解渴。殊不知徒慕涅槃,若無涅槃,則如夢裏求覺,覺亦是夢。今知迷悟由心,則不起希求向外之念,知一切功德本具,任意受用。故從心無挂礙以來,障無不盡,德無不圓,究竟證得理智不二之境,故雲究竟涅槃。涅槃,此雲圓寂,以智則輪圓具足,理則寂靜無生故。
二果地益。亦分得益人、得益因、正得益叁種。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佛佛道同,未有離般若而成佛者,故雲叁世諸佛也。佛爲覺義,依般若而覺。總上來一切真谛之空、俗谛之色、中谛之不生滅垢淨等,無不圓滿大覺、故雲佛也。□□□□□□□□□者,□□智果也。得字貫下,□□徹上。謂得何益?得□□益。□□有種種,得者爲何?謂□□□□無上,□□□□□正等,□□□正□□。何謂無上□□?正覺等覺故。以如理之智,正觀真谛之理,別乎凡外之不正,曰正覺。以如量之智,遍觀俗谛之事,別權小之不等,曰等覺。合此二覺,以真俗無礙之智,統觀真谛事理無礙,別于因地之有上,故雲無上覺也。問:前雲以無所得故,今何雲得二果耶?答:亦如《大品》雲:無得而得,即因前之無所得,故今能無所不得,即因今之無所不得。
大段第四總歸持明分。又叁:一舉名,二顯用,叁指體。今初。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故知”二字,即總結上文,勸令顯密齊修也。般若是大神咒等,反之大神咒等即般若。不可謂上文是顯了般若,此是秘密般若。蓋修行之人,若不僅秘咒加持,則不能破定業、伏魔冤、增智慧。故知諸佛菩薩行深般若時,皆顯密雙修。故《楞嚴經》雲:十方如來,因此咒心,得成無上菩提。十方如來,持此咒心,降伏諸魔等也。咒者,梵雲□□□,此雲總持。分四種:一法、二義、叁咒、四忍也。持佛之教法及義理不忘,曰法總持、義總持;持佛神驗之密語不失,曰咒總持;安住實相不失,曰忍總持。四種咒術益驗偏多,故今言陀羅尼者,多歸于咒之一種也。又諸經或雲咒、或雲明、或真言、或密語者,皆義翻也。咒者,中國原有禁咒法,能發通除患。佛陀羅尼似之,故譯曰咒。實則咒義太狹,不足盡□□□之義也。明者,佛放光明所說,或能除黑暗之義。真言者,如來言無虛妄也。密語者,凡夫二乘不能知也。言般若是大神咒者,神有除障之功,聲聞得此,能殺煩惱賊,降分段生死魔,證無生故。大明咒者,明有破暗之力,緣覺聞此,滅無明之暗故。無上者,更無加過于上也,菩薩得此,而圓滿因行,到等覺之位故。無等等者,獨覺無倫也,諸佛得之,而得阿耨菩提,果德圓故。又大神咒,降伏;大明咒,息災;無上咒,增益;無等咒,敬愛也。
二顯用。
能除一切苦。
除苦即生樂。以樂本現成,皆以煩惱所障。今借大神、大明等咒力,一切苦除盡,而樂自顯也。所謂以大神咒、大明、無上、無等力,如次除生老病死四苦,滅四住煩惱,轉五六七八四識,成就妙平大四智,圓□□□□四方,得開示悟入四知見也。
叁指體。
真實不虛。
即除苦所顯之法身曰真,般若曰實,解脫曰不虛。此叁法體,具足無量恒沙功德。不可改易曰真,不可破壞曰真,不可染汙曰不虛,以之發菩提心曰真,大悲曰實,方便曰不虛。
大段第五秘密真言分。有二:初標名,二正說。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功大益廣,故說之以勸持也。軌雲:誦此咒叁遍,即滅無量劫愚癡之業種,所有十惡、五逆,犯根本戒,皆得消滅。獲得叁種慧,所謂人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圓滿般若度,得聰明智慧,悟解世間出世間法,博達五明甚深義理,有此功能,故須說也。
二正說咒。
即說咒曰:□□□□□□□□□□□□□□□。
有人雲,諸佛真言秘語不可解,但當誦持。此蓋以總持之義無窮,世間名言有限,不可以有限之文解無窮之義。《佛地論》曰: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義,一義中攝一切義,攝藏無量諸功德故,名總持。又未入灌頂壇者,本來不解真言之義,故不如不解之爲得也。若真言宗人,一一咒皆可解釋。如佛于《守護經》說阿字一百二十種義,唵字叁身等義,焉得雲不可解耶?今此咒有五義:一□□是大神咒,顯聲聞行果。二□□是大明咒,緣覺行果。叁□□□,是無上咒,指大乘最勝行果。四□□□□是無等等咒,明真言□□□具足輪圓行果。五□□□□總上諸乘究竟菩提,證入之義也。以□訓爲行,□訓爲如,如即與真如冥合,如真如也。加□叁昧點,即定慧圓滿,福智具足之果也。故總雲行果。又□□行也,去也,度也,到也。行者,行深般若之正道;去者,去生滅斷常之邪執;度者,度煩惱生死之此岸;到者,到菩提涅槃之彼岸。行去,即般若之因也;到度,即波羅蜜之果也。故曰行果。所以重言□□者,自他皆行因得果也。□者,彼岸也,所到之智處,所得之理境也。□者,總也,普也。自他皆度,總到彼岸之地,現未同運,共遊寂滅之鄉也。□□智也,諸乘之覺智,能證也。前雲到彼岸者,到何岸耶?謂到大菩提處也。□□者,速疾成就,究竟證入圓滿吉祥等義,令前所作,速疾成就也。又初一□□,顯上文觀自在菩薩行深乃至照見皆空句也。次一□□,顯色不異空等也。□□□,顯諸法空相、四句也。□□□□顯是故空中無色等也。□□二字,顯菩提薩缍到叁菩提也。□□,顯故知般若是大神咒等也。又□□□□,題中般若也。□□□二句,題中波羅蜜多也。□□□□,題中心經二字也。故知題即經,經即咒,咒即題目。又經即題,題即咒,咒即經。互涉融通,而般若之心圓明無障矣。又揭谛揭谛者,菩提心爲因也;波羅揭谛二句,大悲爲根本也;菩提薩婆诃者,方便究竟也。又密宗解經,有十六門:一遮情,二表德,叁淺略,四深秘,五字相,六字義,七一字攝多,八多字攝一,九一字釋多,十多字釋一,十一一字成多,十二多字成一,十叁一字破多,十四多字破一,十五順觀旋轉,十六逆觀旋轉也。依此釋文,則一部《心經》,隨拈一字,可以含叁藏之聖教,具諸佛之衆德。今略釋《心經》義竟。
回向頌曰:
闡發般若心秘密,總持權實叁藏義,
將此法施普供養,悉入無智無德句
《心經闡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