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空性中无十二有支、顺生还灭,则能远离三界大梦。何以故?以十二缘起皆以无明昏睡,遂变现种种六道生死,贪爱取舍,无不是梦。但众生痴迷未醒,受其驱使。今知无明本空,生死如梦,遂不为使也。次复知空性中,无四谛等法,则远离渴想。何以故?以众生不知惑业如幻,苦报如梦,遂如渴鹿逐阳焰,以为可以解渴。殊不知徒慕涅槃,若无涅槃,则如梦里求觉,觉亦是梦。今知迷悟由心,则不起希求向外之念,知一切功德本具,任意受用。故从心无挂碍以来,障无不尽,德无不圆,究竟证得理智不二之境,故云究竟涅槃。涅槃,此云圆寂,以智则轮圆具足,理则寂静无生故。
二果地益。亦分得益人、得益因、正得益三种。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佛道同,未有离般若而成佛者,故云三世诸佛也。佛为觉义,依般若而觉。总上来一切真谛之空、俗谛之色、中谛之不生灭垢净等,无不圆满大觉、故云佛也。□□□□□□□□□者,□□智果也。得字贯下,□□彻上。谓得何益?得□□益。□□有种种,得者为何?谓□□□□无上,□□□□□正等,□□□正□□。何谓无上□□?正觉等觉故。以如理之智,正观真谛之理,别乎凡外之不正,曰正觉。以如量之智,遍观俗谛之事,别权小之不等,曰等觉。合此二觉,以真俗无碍之智,统观真谛事理无碍,别于因地之有上,故云无上觉也。问:前云以无所得故,今何云得二果耶?答:亦如《大品》云:无得而得,即因前之无所得,故今能无所不得,即因今之无所不得。
大段第四总归持明分。又三:一举名,二显用,三指体。今初。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故知”二字,即总结上文,劝令显密齐修也。般若是大神咒等,反之大神咒等即般若。不可谓上文是显了般若,此是秘密般若。盖修行之人,若不仅秘咒加持,则不能破定业、伏魔冤、增智慧。故知诸佛菩萨行深般若时,皆显密双修。故《楞严经》云: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菩提。十方如来,持此咒心,降伏诸魔等也。咒者,梵云□□□,此云总持。分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忍也。持佛之教法及义理不忘,曰法总持、义总持;持佛神验之密语不失,曰咒总持;安住实相不失,曰忍总持。四种咒术益验偏多,故今言陀罗尼者,多归于咒之一种也。又诸经或云咒、或云明、或真言、或密语者,皆义翻也。咒者,中国原有禁咒法,能发通除患。佛陀罗尼似之,故译曰咒。实则咒义太狭,不足尽□□□之义也。明者,佛放光明所说,或能除黑暗之义。真言者,如来言无虚妄也。密语者,凡夫二乘不能知也。言般若是大神咒者,神有除障之功,声闻得此,能杀烦恼贼,降分段生死魔,证无生故。大明咒者,明有破暗之力,缘觉闻此,灭无明之暗故。无上者,更无加过于上也,菩萨得此,而圆满因行,到等觉之位故。无等等者,独觉无伦也,诸佛得之,而得阿耨菩提,果德圆故。又大神咒,降伏;大明咒,息灾;无上咒,增益;无等咒,敬爱也。
二显用。
能除一切苦。
除苦即生乐。以乐本现成,皆以烦恼所障。今借大神、大明等咒力,一切苦除尽,而乐自显也。所谓以大神咒、大明、无上、无等力,如次除生老病死四苦,灭四住烦恼,转五六七八四识,成就妙平大四智,圆□□□□四方,得开示悟入四知见也。
三指体。
真实不虚。
即除苦所显之法身曰真,般若曰实,解脱曰不虚。此三法体,具足无量恒沙功德。不可改易曰真,不可破坏曰真,不可染污曰不虚,以之发菩提心曰真,大悲曰实,方便曰不虚。
大段第五秘密真言分。有二:初标名,二正说。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功大益广,故说之以劝持也。轨云:诵此咒三遍,即灭无量劫愚痴之业种,所有十恶、五逆,犯根本戒,皆得消灭。获得三种慧,所谓人空无分别慧,法空无分别慧,俱空无分别慧。圆满般若度,得聪明智慧,悟解世间出世间法,博达五明甚深义理,有此功能,故须说也。
二正说咒。
即说咒曰:□□□□□□□□□□□□□□□。
有人云,诸佛真言秘语不可解,但当诵持。此盖以总持之义无穷,世间名言有限,不可以有限之文解无穷之义。《佛地论》曰: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义,一义中摄一切义,摄藏无量诸功德故,名总持。又未入灌顶坛者,本来不解真言之义,故不如不解之为得也。若真言宗人,一一咒皆可解释。如佛于《守护经》说阿字一百二十种义,唵字三身等义,焉得云不可解耶?今此咒有五义:一□□是大神咒,显声闻行果。二□□是大明咒,缘觉行果。三□□□,是无上咒,指大乘最胜行果。四□□□□是无等等咒,明真言□□□具足轮圆行果。五□□□□总上诸乘究竟菩提,证入之义也。以□训为行,□训为如,如即与真如冥合,如真如也。加□三昧点,即定慧圆满,福智具足之果也。故总云行果。又□□行也,去也,度也,到也。行者,行深般若之正道;去者,去生灭断常之邪执;度者,度烦恼生死之此岸;到者,到菩提涅槃之彼岸。行去,即般若之因也;到度,即波罗蜜之果也。故曰行果。所以重言□□者,自他皆行因得果也。□者,彼岸也,所到之智处,所得之理境也。□者,总也,普也。自他皆度,总到彼岸之地,现未同运,共游寂灭之乡也。□□智也,诸乘之觉智,能证也。前云到彼岸者,到何岸耶?谓到大菩提处也。□□者,速疾成就,究竟证入圆满吉祥等义,令前所作,速疾成就也。又初一□□,显上文观自在菩萨行深乃至照见皆空句也。次一□□,显色不异空等也。□□□,显诸法空相、四句也。□□□□显是故空中无色等也。□□二字,显菩提萨缍到三菩提也。□□,显故知般若是大神咒等也。又□□□□,题中般若也。□□□二句,题中波罗蜜多也。□□□□,题中心经二字也。故知题即经,经即咒,咒即题目。又经即题,题即咒,咒即经。互涉融通,而般若之心圆明无障矣。又揭谛揭谛者,菩提心为因也;波罗揭谛二句,大悲为根本也;菩提萨婆诃者,方便究竟也。又密宗解经,有十六门:一遮情,二表德,三浅略,四深秘,五字相,六字义,七一字摄多,八多字摄一,九一字释多,十多字释一,十一一字成多,十二多字成一,十三一字破多,十四多字破一,十五顺观旋转,十六逆观旋转也。依此释文,则一部《心经》,随拈一字,可以含三藏之圣教,具诸佛之众德。今略释《心经》义竟。
回向颂曰:
阐发般若心秘密,总持权实三藏义,
将此法施普供养,悉入无智无德句
《心经阐秘》全文阅读结束。